清代春秋学汇刊: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

清代春秋学汇刊: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凌曙 等 著,曾亦,郭晓东 编,黄铭,杨柳青,徐渊 校
图书标签:
  • 清代
  • 春秋学
  • 公羊传
  • 礼疏
  • 经学
  • 史学
  • 古籍
  • 中华文化
  • 学术研究
  • 文献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51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7498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清代春秋学汇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春秋公羊礼疏》为凌曙对何休《春秋公羊传注》中所涉及的礼仪所作的疏,有质疑者,凌曙引先儒先贤之说(《淮南子》、《白虎通义》、《五经异义》、《坊记》、《士丧礼》)以正之,对郊禘、六宗、明堂、祥禫之制度详细证之。
  《春秋传礼徵》10卷为朱大韶对《春秋》中所胪列故事、文物礼仪典章制度等的考证分析,举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迹、之名物、之礼仪、之用心皆为发覆以明晰之。
  侯康的《谷梁礼证》,考涉《谷梁传》之涉于礼者,以为义理莫精于《谷梁》,故据《谷梁》以证三礼,分为两卷,世称精备。
  陈奂的《公羊逸礼考徵》一卷,为对《公羊传》所涉及礼仪的解诂,依据《周礼》和先儒的见解对春秋时期的风俗、礼制做了解读,有助于理解春秋时礼制。
  《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为清代经学家依据《春秋》三传对“三礼”所作的礼学考辩疏证,对理解春秋礼制社会的特殊性具有重要的社会学和学术意义。

目录

“清代春秋学汇刊”编选说明
前言
凡例
春秋公羊礼疏
春秋公羊礼疏序

凡例
春秋公羊礼疏卷一
隐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二
桓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三
庄公
闵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四
僖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五
文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六
宣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七
成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八
襄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九
昭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十
定公
春秋公羊礼疏卷十一
哀公
春秋公羊问答
公羊问答序
春秋公羊问答卷上
春秋公羊问答卷下
公羊礼说
自序
公羊礼说
春秋传礼徵
春秋传礼徵卷一
隐公
春秋传礼徵卷二
桓公
春秋传礼徵卷三
庄公
闵公
春秋传礼徵卷四
僖公
春秋传礼徵卷五
文公
春秋传礼徵卷六
宣公
春秋传礼徵卷七
成公
春秋传礼徵卷八
襄公
春秋传礼徵卷九
昭公
春秋传礼徵卷十
定公
哀公
谷梁礼证
谷梁礼证卷一
谷梁礼证卷二
《谷梁礼证》跋
公羊逸礼致徵
公羊逸礼孜徵
附续四库提要
春秋公羊礼疏公羊礼说
公羊问答
春秋传礼徵
谷梁礼证
公羊逸礼孜徵

精彩书摘

  《清代春秋学汇刊:春秋公羊礼疏(外五种)》:
  (疏)注「礼始死」至「以逮」。《白虎通》:「人死必沐浴于中霤何?示洁淨反本也。《礼·檀弓》曰:『死于牖下,沐浴于中霤,饭含于牖下,小敛于户内,大敛于阼阶,殡于客位,祖于庭,葬于墓,所以即远。』夺孝子之恩以渐也。」
  (疏)注「童子」至「故也」。《问丧》:「或问日:『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且杖,且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白虎通》:「所以必杖者,孝子失亲,悲哀哭泣,三日不食,身体羸病,故以杖扶身,明不以死伤生也。礼,童子、妇人不杖者,以其不能病也。」夏,五月,壬辰,稚门及雨观灾。二年。
  (传)其言稚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注)稚门、两观皆天子之制,门为其主,观焉其饰,故微也。
  (疏)其言至微也。《穀梁》注:「稚门尊,两观卑,卑不可以及尊,故不得不先言稚门,而后言两观,欲令两观始灾,故灾在两观下尔。」。
  ……

前言/序言


汉唐宋明经学流变中的显学与隐学:一部关于儒家经典诠释传统的考察 本书聚焦于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诠释学(经学)发展历程中,那些虽未被主流官方意识形态完全采纳,却在特定历史时期或特定学人群体中产生深远影响的思想脉络。我们旨在考察自汉代经学独尊以来,历经魏晋玄学思潮冲击、隋唐官方定型,至宋明理学兴盛的漫长岁月中,有哪些重要的解读体系在时代巨浪中被“边缘化”,但其内在的逻辑和方法论却以隐性的方式参与了后世学风的塑造。 本书并非旨在编纂一部涵盖所有注疏的通史,而是选取了几个关键的断裂点和转型期,深入剖析特定学派的命运与其思想遗产的流传。核心关注点在于:何种阐释范式(如象数、义理、微言)在不同历史阶段获得了“显学”地位,而哪些范式则退居“隐学”的地位,其核心论点是如何被后世士人所继承或曲解的? 第一章:汉代象数之学的衰微与义理之学的兴起 本书首先回溯至汉代,探讨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宇宙图景与公羊、谷梁、春秋左氏等传对《春秋》的复杂诠释体系。重点分析了京房、翼奉等人的灾异谶纬之学如何盛极一时,以及这种基于阴阳五行和天人互动模式的解释框架,如何被后期以“微言大义”为核心的经学所批判性继承或彻底摒弃。我们认为,汉代象数之学的衰微并非思想的终结,而是其从“外在的宇宙律”转向“内在的道德结构”的关键转折点。 第二章:魏晋玄学对“经”的解放与重构 魏晋时期,玄学思潮的兴起,对儒家经典的权威性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详细考察竹林七贤和玄学名士,如王弼、何晏,如何利用道家(老庄)的理论工具,对《论语》《周易》进行“义理”化的重构。尽管他们主要关注《老子》《周易》,但这种以“有无”“体用”为核心的思辨方法,深刻影响了后世对儒家政治伦理的解读。例如,他们对“名教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处理,为后来宋明儒者区分“天理”与“人欲”提供了方法论上的资源。本书特别关注那些试图在玄学框架下为儒家经典辩护的零星著作,分析它们如何试图在保留经典形式的同时,注入新的形上学基础。 第三章:隋唐儒学的“调和”与“实用主义”的胜利 隋唐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力求在谶纬、玄学和古文经学之间寻求一个稳固的平衡点,以适应大一统帝国的治理需求。此阶段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高度的综合性和实用性。本书将集中考察唐代经学大师如李鼎足、韩愈等人的学术立场。重点在于分析,当《春秋》学(如公羊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不适于科举取士的标准化要求时,哪些更具规范性和操作性的注疏体系(如对《尚书》《礼记》的官方注疏)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会考察那些试图将义理之学与制度规范相结合的努力,以及这种“调和”如何在客观上压制了某些极端的、侧重于“灾异”或“微言”的解读路径。 第四章:宋代理学对“义”的极致化追求与对“史”的疏离 宋代理学(程朱学派)的崛起,标志着经学诠释进入了以“性理”为核心的哲学高度。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新的经典范本,其强大的解释力几乎垄断了此后的学术话语权。本书关注的“隐学”部分,即是那些未能融入朱熹理学体系的诠释传统。例如,那些侧重于历史经验和政治伦理的细节考证,或是仍然固守汉学中关于“微言大义”的政治预警功能的研究,是如何被视为“枝节之学”或“惑于旧说”的。我们将考察南宋时期,如吕祖谦等人在兼容并蓄方面的努力,以及这些努力最终被理学主流如何吸收或排斥的过程。 第五章:明代复古思潮中的“异端”之音 明代中后期,随着理学内部的争论加剧,出现了对程朱体系的反思和对先秦两汉古学的追溯。王阳明的心学固然是主流的变革,但同期也存在着对传统经典更“实证性”或“政治性”解读的尝试。本书将探讨那些在阳明心学和后期的乾嘉考据学之间游走的学者,他们如何试图恢复经典中关于国家治理、社会结构的原貌,而不是仅仅将其视为阐发“性理”的工具。这些声音,往往因为其对现有政治或哲学范式的挑战性,而被置于次要地位,但却为清代后期的经学革新埋下了伏笔。 结论:隐学流变中的方法论遗产 本书总结认为,古代经学的发展并非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显学吸收、转化和边缘化隐学的过程。那些退居“隐学”地位的诠释体系,并非消失,而是以潜流的方式保留了独特的分析工具——无论是汉代象数中对宏观结构性的把握,还是魏晋玄学中对概念的思辨训练。这些遗产以非主流的方式,影响了后世学者对文本进行结构性拆解和哲学性反思的能力。本书旨在揭示这些隐秘的知识通道,以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没得挑剔,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那种微微泛黄的古籍纸张,读起来眼睛一点都不累。我特别喜欢他们采用的字体排版,既保留了古籍的韵味,又兼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行距和字号的设置都非常舒适。光是把这几卷书摆在书架上,就觉得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对于像我这种喜欢收藏古籍影印本或者整理传统文献的读者来说,这样的版本简直是宝藏。每一册的封面设计也很有考究,那种素雅的色调,加上烫金的标题,透露出一种低调的厚重感。翻开扉页,能感受到整理者和出版者的匠心,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把玩的文化艺术品。每次从书架上取下一本翻阅,都像是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对文字的敬畏与珍视。从收藏价值来看,这本书的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代表着一种对传统学术精神的尊重与传承,值得所有爱书之人细心品味。

评分

我对传统学问的兴趣,往往是从那些看似冷僻的“小道”切入的。这套书的命名虽然指向了宏大的“春秋学汇刊”,但其核心内容想必是对古代注释学的一种集中展示。我好奇的是,在这些文献中,学者们是如何处理古代文本中那些看似矛盾或晦涩的论断的。比如,在解释“礼”的实践层面时,不同流派的见解会产生怎样的冲突和融合?我预期能在其中找到许多关于“义理”与“考据”如何在具体文本解读中相互作用的精彩案例。而且,仅仅是“外五种”的设置,就暗示了编者并未将视野局限在某一家独大的学说上,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相对平衡的学术生态视图。这种包容性在古代学术著作的整理中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还原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学术争鸣现场,而不是被后世的“定论”所裹挟。希望接下来的阅读能揭示更多关于清代学者在面对经典权威性时的创新与坚守。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清代经学的发展脉络,尤其关注那些在当时颇具影响力但现在相对冷门的流派和学者。这套书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每一篇引文的注释细节,但光是浏览其编纂的规模和收录文献的广度,就足以让人惊叹。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几篇现成的文章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了细致的甄选、考证和系统性的梳理。看得出来,编者在确定“汇刊”的范围时,下了苦功夫去界定“春秋学”在清代的不同分支,并且对不同学派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辩驳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这种宏大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当代很多快餐式出版物所欠缺的。对于想深入了解清代儒学如何回应宋明理学遗绪,以及他们如何重塑《春秋》诠释体系的学者而言,这套书无疑提供了第一手的、经过精炼的原始材料。它像是一张巨大的知识网络,把散落在各处的关键节点连接了起来,为构建完整的学术图谱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通常是从通史读物的角度来接触清代学术的。然而,通史往往只能提供一个宏观的框架,很多思想碰撞的火花和细节的趣味性就被忽略了。阅读这套汇刊,我期待的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直接面对原始的论辩。想象一下,几位大学者围绕着一个细微的词句,进行长达数十载的笔战,那种思维的交锋是多么引人入胜。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提供了一个“显微镜”,让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清代士人如何运用他们精湛的学识去“激活”古代文本的生命力。我尤其关注那些被后世学术史“边缘化”的声音,因为往往在这些看似“失败”的论战中,隐藏着对文本更具颠覆性或前瞻性的解读。这本书更像是提供了一系列思想的“原料”,而不是已经煮好的“成品”,这正是我所欣赏的——它激发了我自己去思考和判断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结论。

评分

这套书的校勘工作想必是极其繁琐和艰巨的。清代文献浩如烟海,不同刻本之间的异文、讹误层出不穷。对于汇刊性质的著作,尤其是涉及多种典籍的整理,校对的严谨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学术价值的上限。我希望看到的是,整理者不仅是对底本进行了清晰的标记,更是在关键的学术争议点上,提供了有力的校勘说明。例如,在涉及到某一派别核心概念的界定时,如果原文存在模糊或存疑之处,整理者的介入(哪怕只是提供他本的参照)都会大大增加文本的可信度。如果能附带一份详细的校勘记,那就更是锦上添花。毕竟,对于研究古代注疏的读者来说,我们依赖的不仅仅是“它说了什么”,更是“它有没有准确无误地说出来”。这套书的问世,如果能以极高的准确性呈现这些经典文本,那么它将成为未来几十年内研究清代春秋学的必备工具书,其推广的意义是深远的。

评分

春秋公羊礼疏卷一

评分

此后绯衣复谁解,当时红豆已全荒。

评分

春秋公羊礼疏卷四

评分

春秋公羊礼疏卷七

评分

宣公

评分

清代春秋学丛刊第三种 还是不错的

评分

其实喜欢的是左传,“清代春秋学汇刊”布面小精装,很美。唯一的小遗憾,没有分成2册,太厚了。

评分

春秋公羊礼疏

评分

《春秋传礼徵》10卷为朱大韶对《春秋》中所胪列故事、文物礼仪典章制度等的考证分析,举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事迹、之名物、之礼仪、之用心皆为发覆以明晰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