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大宋史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一口气读完大宋史 [A VERY SHORT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秀玲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宋朝
  • 历史
  • 中国历史
  • 王朝
  • 文化
  • 政治
  • 经济
  • 社会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ISBN:9787807245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9630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VERY SHORT HISTORY OF SONG DYNAST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7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一个朝代,一个发明了印刷术和火药的朝代,一个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一半的朝代……中国历史上最软弱、最窝囊、最无能的一个朝代,一个在319年的岁月里竟然有260多年要向北方的蕞尔小国称臣纳贡的朝代……三个世纪的扑朔迷离、纷纭复杂……300多年的是是非非、个中曲直。

作者简介

  孙秀玲,北京自由撰稿人。出生在长白山脉、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英文版编辑。作品有《一口气读完日本史》、《一品气读完大清史》、《一品气读完大唐史》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
1. 陈桥兵变
2. 杯酒释兵权
3. 革新制度
4. 扫平西南
5. 强干弱枝之策
6. 北征受阻讨南唐
7. 壮志未酬人西去
8. 兄终弟及
9. 翦灭北汉
10. 啃不下的硬骨头
11. 金匮之盟
12. 雍熙北伐
13. 学习酚革命
14. 王小波起义
15. 大事不糊涂
16.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17. 澶渊之盟
18. 一国君臣如病狂
19. 中国版“灰姑娘”
20. 刘太后垂帘听政
21. 不爱江山爱美人
22. 宋夏战争
23. 庆历新政
24. 风雨飘摇暮气沉
25. 短命皇帝来去匆匆
26. 王安石变法
27. 富国有术,强兵无方
28. 司马光复辟
29. 哲宗再复辟
30. 宋徽宗的享乐人生
31. 宋江、方腊起义
32. 海上之盟
33. 开封保卫战
34. 靖康之变
35. 坐享半壁江山
36. 皇帝南逃惹兵变
37. 屈膝求和丧家犬
38. 争战川陕
39. 刘豫称帝,秦桧南归
40. 平定内乱伐大齐
41. 绍兴和议
42. 隆兴和议
43. 孝宗中兴
44. 悍妇李凤娘
45. 庆元党禁
46. 开禧北伐失败
47. 史弥远专权
48. 丁亥之变
49. 蒙宋开战
50. 末世风流
51. 蟋蟀宰相专权
52. 最后的挣扎
53. 留取丹心照汗青
附录:宋王朝的命脉沿革

精彩书摘

  1. 陈桥兵变
  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赶却残星赶却月。
  ——赵匡胤《咏日》
  唐朝灭亡后,中国陷入了长达50多年的乱世。这期间,天下似乎失去了约束,群雄四起,军阀混战,各地纷纷自立门户,建立割据政权。从公元907~959年的53年里,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和黄河以东地区,先后产生了“南唐”、“前蜀”、“后蜀”、“吴越”、“楚”、“闽”、“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五代十国”是强梁横行、肆意杀伐的兵匪天下。在半个世纪的历史隧道中,无论是更迭而出的五代君王,还是割据一方的十国主君,都是依靠手中的兵权演绎着杀伐兵变的武打剧。在相互争战和仇杀博弈中兑现各自的生存筹码。
  如此这般,在风云变幻的50多年中。这些匆匆的历史过客们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仅只五代王朝就更换了8姓、14位君王。为了争夺皇位,军阀们的铁蹄踏破山河。搅得天下动荡不安,生灵涂炭,黎民百姓饱受兵燹之灾。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值得庆幸的是。历史的年轮终于在悲惨中转到了公元951年,时局的狂飙开始有所减弱。
  951年2月13日,在中原地区的后汉,宰相郭威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建立了后周,并决意结束乱世。登基之后,郭威慨然表示:“朕起于寒微,备尝艰苦,遭时丧乱,一旦为帝王,岂敢厚自奉养,以病下民乎?”47岁的郭威勤于政务、励精图治,中原一带的百姓渐渐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954年,周太祖郭威英年早逝,其养子郭荣(本名柴荣)继承了皇位,此即“五代第一名君”——后周世宗。周世宗柴荣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并着手统一天下。先后发兵征服了后蜀的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东)、成(今甘肃成县)、阶(今甘肃武都)4个州;夺取南唐的淮南和江北14州。959年,周世宗北伐契丹,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不料途中染病,不得不返回京师开封。
  柴荣病倒后。四方诸侯“惟京师之有变”而蠢蠢欲动。此时,病危的柴荣心中清楚,拥兵自重的武将很可能趁机发动兵变、夺取政权。据说,在北伐途中,柴荣见到了一个长约二三尺的木牌,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的字样,令他对手下的“殿前都点检”萌生疑忌。
  “殿前都点检”是禁卫军的最高将领,掌管禁卫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时任都点检的是柴荣的姐夫、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为了防范这位皇族成员发动政变,保证7岁的儿子柴宗训在自己死后能坐稳皇位,柴荣决定解除张永德的军职,任用与皇室毫无关系、看上去忠诚厚道的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令其掌握禁卫军大权,辅佐幼主。
  一切安排妥当后不久。39岁的柴荣便匆匆离世。然而,柴荣死后仅半年,他最信任的部将赵匡胤便轻松地夺取了皇位。结束后周两代共9年的统治,建立了大宋王朝。
  赵匡胤(927-976)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官宦家庭。父亲赵弘殷原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后来,后唐被后晋所灭,后晋又被后汉所灭,赵弘殷在改朝换代中逃过了一次次的“清洗”,仍然在新王朝中担任武将,而赵匡胤则在动荡的时代里长大成人。
  在军营中长大的赵匡胤受环境影响,从小喜武厌文,练就了娴熟的骑术和高超的武艺。在那个马上得天下的时代,19岁的赵匡胤已经成家。却还是白丁一个、寸功未立。946年,赵匡胤毅然离家外出,决心闯出一番事业,然而,浪迹天涯两年,仍然一无所获。
  948年,赵匡胤漂泊到河北邺都(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投靠后汉军队,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开始了戎马生涯。20岁刚出头的赵匡胤勇武善战,很快受到郭威的养子柴荣的赏识,并将其留在身边,任命为开封府马直军使(府属骑兵指挥官)。951年,郭威发动兵变,灭掉了尉蝴,建立后周王朝。赵匡胤追随柴荣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到953年,赵匡胤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驻滑州(今河南滑县东)军队的副指挥使。
  954年,郭威病逝,周世宗柴荣即位。同年2月,北汉对后周发动进攻,双方交战于高平。
  当时,赵匡胤随周世宗前往迎敌。由于北汉军人多势众,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徵畏敌如虎,临阵脱逃,以至于开战不久,北汉军队就占了上风,后周军队阵脚大乱。万分危急之时,赵匡胤表现得果敢英勇,在周世宗的指挥下,与禁卫军统将张永德并肩作战,奋勇破敌,后周军队转败为胜。
  高平一战,奠定了赵匡胤的政治地位。战后,被周世宗破格提拔为殿前都虞侯,成为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并受命整顿禁卫军。在赵匡胤主持下,后周禁卫军裁汰老弱、调选天下勇壮精锐之士到都城,组建了一支殿前劲旅。统军的将领叫殿前都点检。由张永德担任,而赵匡胤则接替了张永德原来的职位,升任殿前都指挥使。
  此后。赵匡胤又随同周世宗征讨南唐,平扬州、下寿春、得泗州,尽显威勇,越加受到信任。跻身禁卫军高级将领后,赵匡胤开始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他以拜把兄弟的方式聚拢了一批生死与共的死党,号称“义社十兄弟”。这“十兄弟”中其余九人包括石守信、王审琦、韩重斌、李继勋、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王政忠、杨光义,个个都是手握兵权的高级将领。
  赵匡胤利用整顿禁军之机,将其麾下的心腹安插进殿前诸军,出任各级将领。此外,他还与赵晃、高怀德、慕容延钊、朝令坤等禁卫军高级将领结为好友。相互支持。
  南唐战役以后,赵匡胤着意组建了自己的智囊团,将赵普(922~992)、王仁瞻、楚昭辅、吕余庆及弟弟赵匡义等人聚拢在身边,形成了一支运筹帷幄的参谋团队。当时,能够与赵匡胤抗衡的还有两股势力,一是周太祖郭威的女婿张永德,一是郭威的外甥李重进。李重进是马步军都虞侯。而张永德则是赵匡胤的顶头上司。赵匡胤要想高升,首先就要将张永德拉下马。后人推测,周世宗在北伐途中所见的木牌,应该是赵匡胤用来陷害张永德的诡计。结果,周世宗中计,在病重期间罢免了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之职,派其到外地去镇守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而提升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同时,又把李重进派出京师,命其率部防守河东。周世宗如此煞费苦心地给儿子铺路,实际上却为赵匡胤夺位称帝扫除了障碍。
  959年6月,周世宗去世,其第四子柴宗训即位。当时,后周的政局很不稳定,主少国疑,人心浮动,而赵匡胤及其心腹则加紧活动。经过近半年的部署,殿前司以及侍卫司的高级将领基本上都换成了赵匡胤的亲信。殿前司前四位高级将领分别是都点检赵匡胤、副院长都点检慕容延钊、都指挥使石守信、都虞侯王审琦。而侍卫司除了都指挥使李重(不久又移守扬州)、副都指挥使韩通之外,其他的如都虞侯韩令坤、马军都指挥使高怀德、步军都指挥使张令铎,都是赵匡胤的结义兄弟或者好友。
  960年正月初一,从北方边境镇、定二州传来战报,声称契丹与北汉联兵入侵。消息来得突然,辅佐柴宗训的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惊慌失措,急令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率领禁卫军前往迎敌,正月初二,副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领先头部队离开京师开封。都城里随后便放出传言:“将在出征之日,册立点检为天子。”谣言四起之时,后周朝廷却还蒙在鼓里。平静如常。正月初三,赵匡胤率主力军出发。当晚,行军至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位于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时,部队安营驻扎。
  当时,有一位号称熟知天文的军官名叫苗训,煞有介事地指着天上说,看到“日下复有一日”的天象,预示了改朝换代的“天命”。这一说法很快在军中传开,将士们聚在一起议论:“主上年幼,未能亲政,我们这些人出生人死为朝廷卖力,他知道吗?我们的点检为人仗义,英武盖世。不如先策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将士们群情激昂,赵匡胤却将军中诸事交给弟弟赵匡义和心腹谋士赵普打理,自己则躲进营帐饮酒,直至醉卧榻上,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也似乎在告诉世人——这期间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全然不知情。
  此时,军中都押衙李处耘、殿前都虞侯李汉超等将领已经鼓噪而起,并与赵匡义、赵普等人商议,欲拥立赵匡胤为帝。
  一切都在赵匡胤蒙头大睡之时热烈地进行着。次日,天刚蒙蒙亮,赵匡胤被呼喊声吵醒,披衣出帐,见众将士列队于庭院之中。个个手执兵器,齐声喊:“诸军无主,愿策点检为天子!”不等赵匡胤开口,便有人把预先备好的黄袍罩在赵匡胤的身上,众人口呼“万岁”,拜跪于地。
  见此情景,赵匡胤装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对众将说:“你们贪图富贵立我为天子,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否则我不能应允!”众将纷纷表示遵从圣命。接着,赵匡胤颁布了入京以后的军纪。
  当天下午,赵匡胤率领部队返回开封。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初五清晨,大军抵达京都,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早已做好了内应准备。城门已在其控制之下,赵匡胤大军顺利进城。守城的后周兵将不敢轻举妄动,只有侍卫副都指挥使韩通疾驰而出,欲集结军队应变,但是。被殿前司勇将王彦升发现,将其追杀,韩通的家人也无一幸免。
  赵匡胤人城后,登上明德门。命令诸将士返回所属军营驻地,自己也回到了原来的官邸。随后。将领们簇拥着范质、王溥等后周要员来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他们,马上装出为难的模样,说自己完全是被将士们所迫,惭负天地。未等范质等人说话,已有将领声色俱厉地叫道:“我辈无主,今日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等人深知大势已去。当日,周恭帝柴宗训也就拱手让出了皇位,
  960年正月初五,33岁的赵匡胤如愿以偿地做了皇帝。
  因为赵匡胤曾在宋州(治所位于今河南商丘)担任归德军节度使,故改国号为“宋”,定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一场无惊无险、兵不血刃的兵变平静地终结了动荡不安的五代时期,大宋王朝就此出现在中国历史上。
  2. 杯酒释兵权
  金鱼玉带罗襕扣,
  皂盖朱幡列五侯。
  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
  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伯颜《喜春来》
  在赵匡胤的政变中,后周旧臣除了韩通几乎无人反抗。政权交接之后,后周旧臣也都安然无恙地得到了安抚,后周王室成员及后裔也受到优待。而那些支持兵变的兄弟、友人则个个加官进爵。
  宋朝在平静中诞生,然而,赵匡胤的皇位却并不稳固。早在周世宗去世后,那些怀有帝王梦的人便个个跃跃袱试。如今赵匡胤捷足先登,后周的朝臣们皆识时务,俯首称臣。但是,散布各地的节度使却反应不一,其中有人打消了称王称帝的念头,也有人不肯就此罢休,比如李筠、李重进便誓死叫板。
  李筠是后周的昭义节度使(治所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市),盘踞上党地区长达8年之久,辖有潞州、泽州(今山西晋城)、沁州(今山西沁县),颇有叫板的实力。
  赵匡胤登基之后,曾加封李筠为中书令。以示招抚。
  但是,在赵匡胤派去的钦差面前,李筠高悬后周太祖郭威的画像。痛哭流涕,表明不忘旧主。不仅如此,他还不听劝阻,决意联合北汉,公开举起反宋大旗。赵匡胤派人传话给李筠:“我未为天子时,任汝自为之:我既为天子。
  汝独不能小让我耶?”
  对此,李筠不屑一顾。960年(建隆元年)4月,李筠留下长子李守节据守上党,自率3万兵马南出,誓与赵匡胤争锋。赵匡胤派出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将领率军平叛。
  李筠相信后周诸将与周世宗柴荣情深义重,只要自己起兵反宋,大家都会临阵倒戈。不料,石守信等将领根本不念旧情。两军交锋,李筠大败,损兵三千,锐气大伤。
  随后,北汉的数千援军赶到泽州,但也被宋军打败。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这时,赵匡胤御驾亲征,亲自指挥攻城,宋军士气倍增,泽州很快陷落。李筠走投无路,投火自焚,李守节献出潞州,投降宋朝,李筠之乱就此平定。
  接下来,赵匡胤全力对付李重进。
  大宋建立之后,赵匡胤解除了李重进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李重进明白,赵匡胤是要削夺自己的权势。便要求进京朝见、寻求圆转,但是遭到拒绝,于是李重进决意反抗。
  李筠举兵的消息传来之后,李重进立即派出亲信翟守珣星夜前往联络,企图与之联手,南北夹攻。不料,翟守殉不守将令、见风使舵,转而直奔开封。将李重进的计划密报给赵匡胤。
  赵匡胤正集中兵力平叛李筠,不希望节外生枝,便极力笼络翟守殉,让他先稳住李重进,不让其采取任何行动。翟守殉返回扬州后,劝说李重进“养威持重,未可轻发”。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采纳了翟守珣的建议,没有及时起兵,错失战机。
  李筠之乱平定后,赵匡胤下诏调动李重进去做平卢节度使,移守青州(今山东益都)。李重进不予理睬,于9月在扬州起兵,同时派人人南唐求援。谁知,南唐王李璟只想自保,不愿引火烧身,不肯出兵相助。李重进陷入了“内乏资储,外无救援”的困境。只能硬着头皮挑战大宋。宋朝派出石守信、王审琦等率军南下平叛。10月,赵匡胤再度领兵亲征。11月,攻陷扬州,李重进举家自焚而亡,党羽多被处死。
  平息了二李叛乱后,中原局势得以安定。但是。赵匡胤心里仍不踏实。从儿时起至建立宋朝,赵匡胤亲历了五代的更迭,骄兵悍将们弑主篡位已如家常便饭,而赵匡胤自己也是依靠兵权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如何对待军事将领,能否控制住禁军的兵权,直接影响着皇位的稳定,该如何处理这些事情。赵匡胤百思不得其解。
  一日,他找来心腹赵普,问道:“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考虑到这些,是天地神人的福气。世道纷乱。国家不安,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今别无他法,只有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兵,如此一来,天下自安矣。”
  没等赵普继续说下去,赵匡胤便打断了他的话。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正如赵普所说。针对当时的状况,要想天下大治,最要紧的就是限制、削弱军阀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皇权。
  这时,宋朝已经建立一年,参与陈桥兵变的禁军将领们都已经加官晋级。其中,慕容延钊担任殿前都点检,韩令坤任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为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高怀德为殿前副都点检,张令铎为马步军都虞侯,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光翰为马军都指挥使,赵彦徽为步军都指挥使,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赵普为枢密直学士。赵匡胤明白,没有这些人的支持,就没有自己的皇位。不过,任由功臣们继续掌握兵权。有一天陈桥兵变的闹剧就有可能再度上演。如何解除诸将的兵权,赵匡胤着实费了一番心思。
  961年(建隆二年)闰3月,趁在外巡边的慕容延铡和韩令坤回京朝见之时,宋太祖赵匡胤解除了他们的禁军主帅职务,只保留其地方节度使职务。由于赵匡胤曾做过殿前都点检。因此,解除慕容延钊的职位之后,该职便不再设置,韩令坤的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先出石守信接替。解除慕容延铡、韩令坤的禁军主帅职务受是小小的序曲,一场“杯酒释兵权”的宴席随后摆开。
  七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设酒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过三巡,赵匡胤屏退左右,对禁军将帅们说:“若非你们出力相助,我就不会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但是,做天子也太难了,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
  石守信等人不明其意,忙问为何?
  宋太祖回答说:“原因很简单,谁不想做天子?”
  石守信等人听出话中有话,顿时惊恐万状,均表示:
  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
  宋太祖继续说:“纵使诸位无异心,但是。如果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当皇帝,到时还能由得了你们吗?”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惊出一身冷汗。众将明白,皇帝的这番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既然被怀疑了。那么,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诚惶诚恐的石守信等人涕泪交流,一齐叩头,请求赵匡胤指明一条“可生之途”。
  宋太祖见时机成熟,就一面宽慰众人,一面开导他们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多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同时多置些歌儿舞女,饮酒相欢,颐养天年。我与你们联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与赵匡胤相处多年,深知这番话的分量,也知道再没有回旋余地,于是一齐叩头谢恩。
  第二日,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微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赐予每人大量的金银财宝,并任命他们为各地的节度使。虽然天平节度使石守信仍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一职,但也只是徒有虚名而已。第二年。也就是962年(建隆三年)。石守信的这一虚名也被解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就此被废除。
  不久,宋太祖果真与这些将军们结为儿女亲家,将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
  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守寡的妹妹嫁给了高怀德:皇弟赵匡美(后改名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就这样,在谈笑风生中,赵匡胤进行了重大的人事调整。随后,又对禁军进行了改组。
  禁军是宋朝的正规军,分为殿前司、侍卫司。其中,侍卫司又下设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
  殿前司的将帅排列次序是: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
  侍卫司的排列次序是: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马军(步军)指挥使。
  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将领的9个职位就剩下4个。
  由于废除了殿前司正副都点检和侍卫司正副都指挥使等职务,不再设置;再加上侍卫马步军都虞侯一职长期空缺,因此,禁军将领的9个职位实际上就剩下殿前都指挥使(正副)、殿前都虞侯、侍卫马军(步军)都指挥使这4个较低的职位。这些职位也只是任命~些资历浅、能力平庸、较易驾驭的将领担任,例如韩重赞(vfin)、刘廷让、崔彦进等人。
  由于侍卫司不设正副指挥使,其下属的两个司即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也就各自独立。与殿前司合称为“三司”,也称“三衙”。这样就形成了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制度。三衙对禁军的指挥权是有限的,只有皇帝才是禁军的最高统帅,由此,改变了过去一位将领统管三军、威胁皇位的局面。
  三衙将领只有带兵权,而没有调兵权,调兵大权归枢密院,而且三衙鼎立,互相牵制。枢密院虽可以调兵,但是没有带兵权,如果没有皇帝的命令,枢密院也不能调遣军队。只有皇帝才可命令两院,执掌全部兵权。如遇有战事,皇帝临时命将,战事结束,兵归宿卫,将还本职。如此这般,皇帝直接掌管禁军,而且两院又互相牵制,因此,从制度上防止了五代以来禁军驾驭皇帝的现象,杜绝了军事实力派的产生。这种三衙体制的形成,也成为宋朝的一项基本军事制度。
  通过这一番阴柔改制,彻底解除了禁军对皇位的威胁。而后,宋太祖又推出了一系列的变革政策,加强了对群臣百官的驾驭。

前言/序言


华夏长河中的璀璨明珠:两宋风云的深度回眸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式地体验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活力、文化繁盛与复杂矛盾的时代——宋朝(960年—1279年)。我们不以宏大的叙事敷衍了事,而是聚焦于驱动这个伟大王朝兴衰更迭的核心要素,深入剖析其内在的动力与结构性困境。 第一卷:中兴之基——开国气象与制度重塑(北宋初期) 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纷乱,其开国之举绝非简单的武力征服,而是一场深刻的政治哲学革新。本卷首先探讨“陈桥兵变”背后的权力转移逻辑,分析其如何通过“杯酒释兵权”这一标志性事件,彻底解除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隐患,奠定了此后近三百年的文治基础。 我们将详细考察北宋初期的“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形成过程及其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军事策略的调整,更是统治阶层对治国理念的根本转变。通过分析初期的赋税结构改革、中央集权体系的构建,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崛起,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以文官政治为核心的新型王朝是如何艰难地从战乱废墟中站立起来的。 重点剖析宋朝初期的法律体系和监察制度的完善。宋朝在司法公正和行政监督方面的努力,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我们审视《宋刑统》的编纂意义,以及御史台和谏官制度如何构成了对皇权制约的内部反馈机制。这种复杂的权力制衡,既是宋朝长治久安的法宝,也是后期僵化低效的根源之一。 第二卷:文治鼎盛与思想激荡——士人政治的黄金时代 宋朝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的巅峰时期之一。本卷深入探究“士”阶层如何成为国家的主导力量,以及这一现象如何塑造了宋代的社会风貌。 理学的兴起与演变: 我们不满足于简单介绍程朱理学,而是追溯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土壤。探讨宋代理学家如何回应唐末以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如何试图以“天理”重构儒家伦理体系,以及他们对“格物致知”的理解与实践。这种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如何影响了宋代教育、科举乃至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规范。 艺术的觉醒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笔墨将转向宋代的世俗文化。探讨宋代的城市化进程(如开封、临安的繁荣),以及瓦肆勾栏等市民娱乐场所的兴起,如何催生了话本、杂剧等新兴文学形式。苏轼、米芾等文人如何将审美趣味从贵族精英的“雅”转向对自然、生活细节的“趣”,以及这种转向对中国绘画(如院体画、文人画的分野)和书法艺术的影响。 科技创新的飞跃: 宋代在应用科学方面的成就举世瞩目。本卷将重点介绍活字印刷术(毕昇的贡献)、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以及火药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突破。分析这些技术进步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对算学、物理学相对更开放的研究环境之上的。 第三卷:边患阴影与体制的内耗(北宋中后期) 繁荣的表象下,宋代始终笼罩着挥之不去的外部威胁。本卷聚焦于宋辽、宋夏之间的复杂关系。 “岁币”的辩证法: 我们将深入分析“澶渊之盟”的签订背景与长远影响。为什么宋朝宁愿选择用经济手段(岁币)换取边境的和平,而不是诉诸大规模战争?这体现了宋代决策层对战争成本与国家经济承受力的精细计算,但也暴露了其军事力量的结构性不足。 王安石变法:一场理想主义的结构改革: 本卷将对北宋中后期的政治核心——王安石变法进行细致的梳理与批判性评价。分析其初衷(解决“积贫”与“积弱”)、主要措施(如青苗法、保甲法、市易法)的具体运作机制,以及变法推行过程中遭遇的巨大阻力——既有大地主阶层的利益维护,也有官僚集团对权力分配的恐惧。变法的失败,不仅是政策执行力的欠缺,更是文官政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化的结果。 第四卷:南渡与偏安——南宋的韧性与局限 靖康之变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巨大创伤。本卷探讨宋室南迁后的战略调整与文化延续。 赵构政权的建立与“主战派/主和派”的较量: 岳飞的悲剧性结局是南宋初期政治斗争的集中体现。我们考察宋高宗、秦桧等核心人物的决策逻辑,分析“议和”在当时极端军事压力下所具备的现实合理性,以及这种妥协对南宋后续国策的长期限制。 江南经济的重构: 失去了黄河中下游的富庶之地,南宋的经济重心彻底转移至长江中下游。本卷将展现江南地区在稻作农业技术革新、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和瓷器业)的空前繁荣中,如何支撑起一个偏安政权的财政运转。泉州、明州等海港的兴起,标志着宋代海洋贸易地位的进一步强化。 理学在南宋的深化与僵化: 面对亡国的巨大心理压力,朱熹等理学家如何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推向极致,试图通过道德的力量来重塑社会的秩序和凝聚力。分析理学最终如何从一种哲学思辨演变为官方意识形态,对创新精神和灵活性的抑制作用。 第五卷:帝国的黄昏——元蒙的崛起与文明的终结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目光投向北方的蒙古铁骑。 蒙元的崛起与军事技术代差: 探讨蒙古骑兵的组织结构、机动性以及其征服战争的策略。对比南宋的防御体系,分析其在战略预判和技术革新上的全面落后。 崖山绝唱与文明的承接: 详细描述南宋末年的抗争历程,以及崖山海战的象征意义。宋朝的终结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覆灭,更是一个高度精致的、以文官体系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模式的崩溃。我们探讨宋代的文化遗产——精致的工艺美学、成熟的商业伦理、深厚的儒学思想——是如何被元代继承、改造并最终融入后世中华文明的基因之中的。 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展现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辉煌成就,以及其在边防策略、财政改革和意识形态固化等方面无法克服的结构性缺陷,为读者呈现一幅复杂而真实的宋代历史画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标题确实引人注目,那种“一口气”的承诺,让人立刻联想到一种高效、无负担的知识获取体验。我希望它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能将一整个朝代的兴衰起伏,用最精炼却不失风骨的笔触勾勒出来。我期待的不是汗牛充栋的史料堆砌,而是那种叙事上的流畅与洞察力。毕竟,宋朝的历史波澜壮阔,有太祖的开国雄风,有文官政治的鼎盛,也有靖康之耻的悲怆,这些核心的转折点,如果能被作者精准地把握住,并以一种扣人心弦的节奏串联起来,那它就成功了一半。我特别看重作者如何处理时代精神的提炼——宋代的文化繁荣、理学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壮大,这些“软实力”如何在宏大叙事中得到体现,而不是沦为生硬的列表。如果能读完后,我对那个时代的核心气质能有一个清晰、鲜明的印象,哪怕细节记不太全,也算是不虚此行了。这种“短”的背后,考验的是作者对史料的去芜存菁的功力,而非简单的删减。

评分

我非常好奇,面对“短史”的限制,作者是如何取舍的。宋朝涵盖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北宋的建立到南宋的偏安一隅,期间的军事、经济、外交政策无疑是极其复杂的。作者必须做出痛苦的抉择:是详述某一特定领域(比如经济制度的演变),还是更注重政治脉络的清晰?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关键的改革措施(如王安石变法),其核心思想和主要影响必须被提炼得极为精要,不能因为篇幅短小而流于表面化。我更倾向于看到一个结构完整且逻辑自洽的框架,它必须能够解释“宋朝为什么是宋朝”,而不是在关键节点上留下巨大的信息断层。对我来说,一本好的速读史书,其价值在于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知识基座,便于后续深入研究时能够快速定位和理解。

评分

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是这本书的情感投射。历史阅读不仅是智力上的探索,也是情感上的共鸣。宋朝的历史,充满了“文治的辉煌”与“武功的遗憾”之间的巨大张力。一个优秀的作者,应该能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点。我希望读完后,能感受到一种对那个时代复杂情感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将其标签化为“强盛”或“衰弱”。如果作者能将那些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的洪流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挣扎与光辉,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种温度感,往往是冰冷的史料所缺乏的,而对于追求“一口气读完”的读者来说,这种情感上的驱动力是让他们坚持到底的关键。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速成”类的历史读物,往往抱有一种审慎的期待。我的关注点在于其观点的锐度和新颖性。宋朝的研究汗牛充栋,要在这片红海中脱颖而出,作者必须提供一些不同于教科书的解读视角。例如,他们如何看待宋朝的“积贫积弱”?是将其视为历史的必然,还是在某个关键节点上出现了可以扭转的失误?我希望看到作者在某些争议性话题上能有自己独到的、言之有物的论断,而不是简单复述已有的结论。如果只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那我完全可以去翻阅更专业的断代史。这种“一口气”的阅读体验,更适合作为知识结构搭建的蓝图,它应该清晰地标示出各个重要事件、人物之间的逻辑关联,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对宋朝历史的骨架。期待它能提供一种清晰的分析框架,而非仅仅是事件的流水账。

评分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文字的质感至关重要。如果这本书追求“快读”,那么文字本身就不能是晦涩难懂的。我希望作者能够运用生动、鲜活的语言,让那些沉睡在史书中的人物“活”起来。比如,描绘欧阳修的豪放,苏轼的旷达,或者岳飞的悲壮,需要的是文学性的表达,而不是干巴巴的史料记录。这种快速的浏览,如果能伴随着画面感的构建,那就更棒了。我希望闭上眼睛时,能“看到”汴京的繁华,看到临安的萧瑟。文字的节奏感也决定了阅读的“一口气”程度,如果句子过长、结构复杂,读者很容易在半路就停下来喘口气,那就违背了初衷。因此,我期待的是一种行云流水、张弛有度的文字风格,让历史的厚重感,通过轻盈的笔触得以展现。

评分

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从后周那里接过政权后,平定了中原后,到元朝灭宋朝的为止,一直有强大的对手在身边,宋朝好象从来没有强盛过,在被宋建立后,被有一个强盛的敌人:契丹(辽),在后来出现了金,被金欺负到后由北宋成了南宋,再后来出现了更为强大的蒙古(后来叫元),居然把他给灭了,

评分

纯粹流水叙事,没有作者观点

评分

纯粹流水叙事,没有作者观点

评分

好书啊 不错的东西

评分

1

评分

京东送货很快,不错。大夏天,送货员辛苦了

评分

内容就是中规中矩的超短史,出版商太操蛋,完全是个坑蒙伎俩!

评分

产生涉及学习者表征问题并提出满足特定准则的假设或解决方案。问题最初的表征方式经常暗示可能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重新定义或表征问题也许提示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当产生超越先前知识和现有理论的范围或约束时,产生就涉及发散思维并且构成所谓的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评分

快餐书,了解那段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