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2013年版)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初翻开,那份穿越时空的墨香仿佛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米芾行书精髓的挖掘。米芾,这位“刷字”名家,其书风的恣肆洒脱、变化万端,历来都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魅力所在。这套选本没有像某些通本那样贪多求全,而是精准地挑选了九种最具代表性的尺牍。这些尺牍不同于刻帖的僵硬,它们是真实的书信往来,充满了即兴和人情味,这恰恰是学习书法“意韵”的关键。从结构上看,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水平,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标准,使得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如飞白、连带、提按,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对于长期困于“形似”不得“神似”的习书者来说,揣摩这些尺牍中蕴含的节奏感和气韵生动,是突破瓶颈的绝佳途径。我个人尝试着临摹了几篇,深感作者在选本时对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米书特点把握得十分到位,体现了编辑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米芾书法的独到见解。这种精选的价值,远超大部头汇编的泛泛而谈。
评分我一直认为,书法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悟道”,而悟道的基础是对经典样本的反复揣摩与融会贯通。这套米芾尺牍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似乎是在引导读者进入米芾的“内心世界”,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九种尺牍的挑选,很巧妙地覆盖了米芾人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和情绪光谱。有的尺牍笔势遒劲,气脉贯通,透露着一种文人士大夫的自信与从容;而有的则显得略微收敛,甚至带有一丝不得志的落寞,笔法也更为内敛精微。这种情绪的起伏,被精准地记录在了笔墨的强弱变化之中。当我逐篇细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写信时的环境和心境。这比单纯学习某几个笔画的写法要深刻得多。学习米芾,重在学他的“意”,而非死记硬背他的“形”。这本选集的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组“心灵对话的样本”。对于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现代书法风气的人来说,重温米芾尺牍中那种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从学习工具的角度来看,这套选本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关注了其装订方式。采用的是便于平摊的精装或锁线胶装,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临帖时,书本必须能平稳地置于案头,便于对照和摹写,任何翘起的边角都会干扰临习的专注度。这本2013年的版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能长时间保持平整,方便反复查阅和临摹。此外,作为研究资料,它对九种尺牍的选取,兼顾了风格的完整性和学习的渐进性,初学者可以从结构相对清晰的入手,逐步过渡到笔势最为奔放的作品。这体现了编辑者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关怀。对于资深书法家而言,这套书提供的则是高质量的范本,便于他们进行“反向临摹”——即从成熟的作品中提炼出更高级的笔法结构和气息控制。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法教材,它更是一份经过精心策划和高质量呈现的艺术品,对于任何严肃对待米芾书法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
评分说实话,市面上以“米芾”为名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却不多。很多版本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往往将字放大或过度修饰,反而失去了尺牍原有的亲切感和尺寸的比例感。这本《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在开本和装帧上,处理得非常得体。它力求还原尺牍作为“书信”的那种亲密感,让人在阅读时,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人交流时的那份雅致与率真。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恰恰是碑帖学习中的精髓。米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将最日常的文书,写出庙堂之上的气象。这套书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审视这种“日常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对编辑在注释方面的处理也十分赞赏,它没有进行过多冗余的解释,而是点到为止,将解释的权力留给了学习者自身的体会与感悟。这种留白,恰恰是对米芾“自然天成”书风的最好尊重。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书法理解的深度。
评分作为一名痴迷于魏晋风骨的古碑帖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最大限度还原原作风貌的影印本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米芾尺牍的影印质量,可以说达到了近几年出版物中的上乘水准。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墨色浓淡和纸张肌理的处理。米芾尺牍往往因为是信札,墨迹会有浸润和洇散的效果,这本选集没有过度地“美化”或“锐化”,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那种自然渗透的韵味。这对于研究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墨色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书写时的速度和情绪。尤其是那些运笔迅疾之处留下的“飞白”,在这套影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笔锋的顿挫、线条的粗细对比,都清晰可见,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灰”感。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米芾那种“不合时宜”的审美趣味——他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用笔尖的瞬间反应来记录心头的波澜。相比我手头其他一些年代较早、影印技术尚不成熟的版本,这本2013年的版本在清晰度和忠实度上,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从“法度”中解脱出来,追求“自然天成”书境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视觉资料。
评分购买方便,发货速度快
评分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10]
评分还不错的东西很好,。。。。。
评分印刷真的很差,里面的作品和原帖上在墨色上相差太大了,不适合学习。算是当垃圾扔了。
评分字很清晰,好评!!!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雷州西湖
评分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7]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