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2013年版)

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2013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碑帖
  • 米芾
  • 尺牍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临摹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806358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5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米芾学书,行草宗二王,篆宗史籍,隶法师宜官,于书无所不学,深有晋人遗规,他曾经自负地说:事实上他最突出的成就还就是行草与小楷,落笔不苟,点画所至,深有意态。在中年时,他还未能自立家数,后来遇到钱穆父批评他的字刻画太甚,当以势为主,方始大悟,由博返约,自创新意,形成了他的独特风格。他曾自言:[学书贵弄翰,把笔轻自然手心虚,振迅天真,出于意外。]因此他的行书如烟云舒卷,姿态跌宕,极其畅达痛快,尤其是米芾善用,中含枯润,笔力充沛,气势凌厉,有天马行空之概,双因为其行草皆从真楷中来,故点画精到,苏轼评其书曰:[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锤、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在世之时,即有时名,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也有人批评他的锋芒太露,过于猛厉,而乏蕴藉之态。但不可否认,米芾之书将沉着与痛快这一对矛盾处理得如此和谐,是很不容易的,其绝迹飞空的奇迈之势正是从脚踏实地的治学中来,若初学者徒见其挥斥凌厉的气势,而不揣其平实稳重的功力,猥以急切之心求之,则反为所误。这一点是初学者必须注意的。本册所刊《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2013年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今公诸于世不仅可以为研究米芾的书法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又可以为广大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临摹的最佳范本。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瑰丽的汉字艺术:碑刻拓片与书法精粹赏析 图书简介 这部集结了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精华与书法大家墨迹的鸿篇巨制,旨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艺术史研究者以及中华文化传承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鉴赏与学习平台。本书精选了历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碑帖,以高清拓片与精美摹刻本为载体,系统梳理了汉字书法的演变脉络,特别侧重于碑学与帖学的相互印证与发展。 全书共分上下两卷,内容详实,考据严谨,力求展现汉字书法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 上卷:秦汉风骨与魏晋气韵——碑学之源 上卷聚焦于中国书法艺术的早期形态,特别是秦汉至南北朝时期,隶书、章草向楷书过渡的关键阶段,展现了磅礴的石刻精神与古朴的笔法意蕴。 第一部分:秦汉简牍与篆隶的雄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篆书和隶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形态特征。 秦代小篆的规范之美: 精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重要刻石的高清拓片,逐一解析小篆的结构、笔法与对称之妙。重点阐述了李斯主持的“书同文”政策对字体规范化的历史意义,并辅以玉筋篆与金文的对比,揭示其一脉相承的古老渊源。 汉隶的波磔与方峻: 这是本书的重点之一。集中展示了汉代隶书的巅峰之作,如《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对于每碑的特色,均进行细致的图解分析: 《曹全碑》的秀逸典雅,笔画圆润,突出“蚕头雁尾”的精微之处。 《张迁碑》的古拙雄强,笔法瘦劲,探讨其受早期篆书遗风的影响。 《石门颂》的错落有致,对章法布局的创新性进行深入剖析,阐释其“飞扬”的艺术效果。 章草的流动与草书的萌芽: 简要介绍汉简中发现的章草写本,如睡虎地秦简、放马滩秦简等,展示了从隶书向草书演变过程中的连笔与点画的自由化趋势。 第二部分:魏晋风度与碑版楷则 本部分转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探讨了楷书的定型,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信仰背景下碑刻书法的面貌。 北碑的刚劲与法度: 集中研究北魏至东魏、北齐的墓志与摩崖造像题记。 《龙门二十品》的精要解读: 分析其瘦硬峻峭、笔画方折的特点,以及早期楷书笔意中蕴含的隶书余韵。 《元怿墓志》的精美与秀逸: 探讨北魏晚期楷书在工整中追求秀美的倾向。 《牛橛造像记》的拙朴自然: 强调早期碑刻中,书写者在追求法度之外所流露出的朴素生命力。 南帖的蕴藉与妍美: 简要对比南朝士族书风,虽然多以墨迹传世,但可通过碑刻中所反映的书风差异,侧面佐证南帖注重气韵和妍美之态的特点。 --- 下卷:唐宋气象与帖学流变——书法高峰的再现 下卷将目光投向唐代楷书的成熟与鼎盛,以及宋代行草书的革新与发展,重点展示了“帖学”作为书法主流的地位确立过程。 第三部分:唐代楷书的典范与流派 唐代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本书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初唐、盛唐、晚唐”三阶段的碑刻与法帖,勾勒出“颜、柳、欧、赵”的艺术轮廓。 初唐的承启与规范: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险绝与法度: 深入分析其点画的精确控制、结体的欹侧取妍,是学习楷书结构和笔法的第一范本。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的温润含蓄: 对比欧体的森严,解析虞体的中和之美。 盛唐的雄浑与气度: 颜真卿的开创性贡献: 重点选取《多宝塔碑》与《勤礼碑》。解析“颜筋”的丰腴雄浑,探讨其将篆隶笔法融入楷书,形成浑厚博大之气象的历史意义。 柳公权《玄秘塔碑》的骨力与瘦硬: 对比颜体的饱满,分析柳体“颜筋柳骨”中“骨”的体现,即笔力内含、结构紧凑的特点。 晚唐的精到与过渡: 介绍晚唐诸家,如王式、王超兰等,展现楷书向行书过渡时,笔画的灵动与精致。 第四部分:宋代尚意与行草的飞扬 宋代书风崇尚“意趣”,突破了唐楷的法度,以行书和草书成就卓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四家的行草精粹: 本部分主要通过高质量的法帖摹刻本进行展示与解读。 苏轼的丰腴与拙厚: 分析其“我行我素”的风格,如何在不拘泥于古法中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突出其“丰中寓秀”的特点。 黄庭坚的大开大合: 细致辨析其长枪大戟般的笔势,以及独特的牵丝连带,探讨其对草书结构上的“奇险”追求。 米芾的潇洒与迅捷: 深入剖析米芾“刷字”的技巧,其笔势的连贯性与节奏感,以及“八面出锋”在行书中的体现。 蔡襄的沉稳与清劲: 展现宋代早期书家在追求韵味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碑帖之辨: 在结语部分,本书将对比研究碑学与帖学的优劣与互补性,指出碑学厚重、多有隶意,是“阳刚”之美;帖学精细、气韵生动,是“阴柔”之美。强调二者合流,方能臻至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 本书特色 1. 图文并茂的深度解析: 每件作品均附有详细的局部放大图和笔法导向图,便于读者理解复杂的笔画运行轨迹。 2. 清晰的脉络梳理: 从篆隶到楷行草,时间线索清晰,有助于学习者构建完整的书法演变知识体系。 3. 注重书写实践: 全书风格旨在启发学习者吸收古人“形神兼备”的精髓,而非简单模仿。内容对于从初学到专业研究的各个阶段,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2013年版)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初翻开,那份穿越时空的墨香仿佛扑面而来。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对米芾行书精髓的挖掘。米芾,这位“刷字”名家,其书风的恣肆洒脱、变化万端,历来都是学习的难点,也是魅力所在。这套选本没有像某些通本那样贪多求全,而是精准地挑选了九种最具代表性的尺牍。这些尺牍不同于刻帖的僵硬,它们是真实的书信往来,充满了即兴和人情味,这恰恰是学习书法“意韵”的关键。从结构上看,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印刷水平,都达到了一个令人满意的标准,使得那些细微的笔触变化,如飞白、连带、提按,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对于长期困于“形似”不得“神似”的习书者来说,揣摩这些尺牍中蕴含的节奏感和气韵生动,是突破瓶颈的绝佳途径。我个人尝试着临摹了几篇,深感作者在选本时对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的米书特点把握得十分到位,体现了编辑者深厚的学养和对米芾书法的独到见解。这种精选的价值,远超大部头汇编的泛泛而谈。

评分

作为一名痴迷于魏晋风骨的古碑帖爱好者,我总是对那些能最大限度还原原作风貌的影印本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米芾尺牍的影印质量,可以说达到了近几年出版物中的上乘水准。我特别留意了它对墨色浓淡和纸张肌理的处理。米芾尺牍往往因为是信札,墨迹会有浸润和洇散的效果,这本选集没有过度地“美化”或“锐化”,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了那种自然渗透的韵味。这对于研究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墨色的变化直接反映了书写时的速度和情绪。尤其是那些运笔迅疾之处留下的“飞白”,在这套影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笔锋的顿挫、线条的粗细对比,都清晰可见,丝毫没有模糊不清的“灰”感。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体会到米芾那种“不合时宜”的审美趣味——他似乎总是在与时间赛跑,用笔尖的瞬间反应来记录心头的波澜。相比我手头其他一些年代较早、影印技术尚不成熟的版本,这本2013年的版本在清晰度和忠实度上,无疑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这对于我们这些想要从“法度”中解脱出来,追求“自然天成”书境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视觉资料。

评分

从学习工具的角度来看,这套选本的实用价值是无可替代的。我特别关注了其装订方式。采用的是便于平摊的精装或锁线胶装,这一点至关重要。在临帖时,书本必须能平稳地置于案头,便于对照和摹写,任何翘起的边角都会干扰临习的专注度。这本2013年的版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能长时间保持平整,方便反复查阅和临摹。此外,作为研究资料,它对九种尺牍的选取,兼顾了风格的完整性和学习的渐进性,初学者可以从结构相对清晰的入手,逐步过渡到笔势最为奔放的作品。这体现了编辑者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关怀。对于资深书法家而言,这套书提供的则是高质量的范本,便于他们进行“反向临摹”——即从成熟的作品中提炼出更高级的笔法结构和气息控制。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法教材,它更是一份经过精心策划和高质量呈现的艺术品,对于任何严肃对待米芾书法的学习者来说,都是案头必备的珍藏之作。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以“米芾”为名的出版物浩如烟海,但真正能让人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却不多。很多版本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往往将字放大或过度修饰,反而失去了尺牍原有的亲切感和尺寸的比例感。这本《中国碑帖经典:米芾尺牍九种》在开本和装帧上,处理得非常得体。它力求还原尺牍作为“书信”的那种亲密感,让人在阅读时,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人交流时的那份雅致与率真。这种“小中见大”的艺术处理,恰恰是碑帖学习中的精髓。米芾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将最日常的文书,写出庙堂之上的气象。这套书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审视这种“日常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我对编辑在注释方面的处理也十分赞赏,它没有进行过多冗余的解释,而是点到为止,将解释的权力留给了学习者自身的体会与感悟。这种留白,恰恰是对米芾“自然天成”书风的最好尊重。这本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对书法理解的深度。

评分

我一直认为,书法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悟道”,而悟道的基础是对经典样本的反复揣摩与融会贯通。这套米芾尺牍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似乎是在引导读者进入米芾的“内心世界”,而非仅仅停留在“技法层面”。九种尺牍的挑选,很巧妙地覆盖了米芾人生中几个重要的阶段和情绪光谱。有的尺牍笔势遒劲,气脉贯通,透露着一种文人士大夫的自信与从容;而有的则显得略微收敛,甚至带有一丝不得志的落寞,笔法也更为内敛精微。这种情绪的起伏,被精准地记录在了笔墨的强弱变化之中。当我逐篇细读时,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写信时的环境和心境。这比单纯学习某几个笔画的写法要深刻得多。学习米芾,重在学他的“意”,而非死记硬背他的“形”。这本选集的设计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提供的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组“心灵对话的样本”。对于那些厌倦了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现代书法风气的人来说,重温米芾尺牍中那种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

还不错的东西很好,。。。。。

评分

"[ZZ]的书写的不错,对买者的用处比较大,[SM]是朋友推荐的,值得一读,京东商城的配送速度也很快,头天上午订购,第二天就送达了,快递的服务态度也不错,都和快递人员搞的很熟了,每次来都非常热情.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能丢下了,电脑看书是替代不了纸质书籍的.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小窍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难点。 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有许多热爱读书的故事都流传至今,其中王羲之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相传。一天中午,王羲之正在读书,书童送来馍馍和蒜泥,他因为看书入了迷,竟拿着一块馍沾了墨汁就往嘴里送,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还说:“今天的蒜泥真香啊!”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人能做到读书废寝忘食的地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们有什么不好好读书而沉迷于游戏,电视?与他们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NRJJ]"

评分

因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宋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又称“米襄阳”、“米南宫”。

评分

还可以啊,不过好像买错了,先写到起

评分

有一次国家忌日,众大臣到相国寺祷佛,程颐要求食素,苏轼责问说:“正叔(程颐表字),你不是不喜好佛教吗?为什么要吃素食?”程颐说:“礼法:守丧不可饮酒吃肉;忌日,是丧事的延续。”苏轼唱反调:“支持刘家的人露出左臂来罢!”(用史记典故,苏轼自比为汉朝的太尉周勃,把程颐比为吕氏乱党,要求大家支持他。)范淳夫等人吃素食,而秦观、黄庭坚等则吃肉。[39]

评分

集字多广益,片玉偶得之。对山和一曲,临水好洗砚。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铜版纸精美,印刷精细,字帖经典。值得推荐!

评分

00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