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百万畅销经典《山居笔记》,增补更名全新面市
《山居笔记》1998年出版后,立即引发一场全民阅读风暴,重印百余次,销量逾300万,是余秋雨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书出版至今15年间,余秋雨从未停止“在路上”的探索。期间他多次重访文化遗迹,形成许多新的感悟、新的思考,经过15载的岁月沉淀,余秋雨强烈感到,当时有太多话没有讲出来,不少遗漏的内容需要加入,不少已不再满意的文章也需要大幅删改。为此,先生耐心等待至今日——旧版《山居笔记》绝版,终将这一修订了足足15年的全新作品呈献给喜爱他的读者。这便是《山河之书》的由来。
华人世界温暖的的一支笔,恢弘再现较美中国文化山河
余秋雨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温情的感动。他用脚步丈量中国较美丽的文化山河,用行走的力量充分印证他曾说过的:“路就是书,路外无书。”
“文化苦旅”之父,为青年诚恳遴选人生第一份行走清单
1992年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职务,开始文明之地的探寻之旅,中国乃至全世界重要的文明之地都留下了余秋雨的足迹,海内外读者高度评价他集“深度研究、亲历考察、有效传播”于一身。20年前,数以亿计的年轻人通过余秋雨的作品完成了自己的文学启蒙。20年后,余秋雨基于自己的行走经历,为青年人诚意筛选28个值得一去的文明圣地,邀请年轻人与自己一起,开始文化探寻之旅。
余秋雨首套便携本,设计清新,小巧便携,平价超值,随时随地品读经典
本套系全部使用32K小巧便携开本,精致的双封面设计,更适合上班族与学生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品读余秋雨经典之作!本套系将余秋雨所有作品全部收录,并做了更加细致、更加完美的删补与完善,堪称史上完美的余秋雨作品之版本。
《山河之书(便携本)》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本书之中。
本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本书中,余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较大的天地之线, 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头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霜冷长河》等。
我的文化山河
蚩尤的后代
我本是树
西域喀什
都江堰
废井冷眼
道士塔
莫高窟
沙原隐泉
阳关雪
三峡
白发苏州
杭州宣言
黄州突围
天涯眼神
山庄背影
宁古塔
抱愧山西
风雨天一阁
一个庭院
青云谱
上海人
考古上海
江南小镇
贵池傩
伞下侗寨
追回天籁
蚩尤的后代
一
中国哪里美女最多?我没有做过认真比较。但是,那次去贵州省雷江县的西江苗寨,实在被一种拥挤的美丽镇住了。那天正好是这里的“吃新节”,夏收刚刚结束,新米已经上灶,大家远远近近走在一起庆祝好年成。长廊上摆着一长溜看不到头的矮桌,村民们坐在两边吃吃喝喝,长廊外面的广场上已经载歌载舞。这本是寻常的村寨节日,但总觉得眼前有一种不寻常的光华在飘浮,定睛一看,那一长溜矮桌边上已经是数不清的美艳笑容,而广场上的歌舞者和观看者更是美不胜收。
西江苗寨很大,一千多户,四五千人,因此这种美丽很成规模。
西江苗寨的女孩子知道自己长得好,以微笑来感激别人欣赏的眼神。她们喜欢这个青山环抱的空间,不愿意让自己的美丽孤零零地到外面去流浪,因此仪态一派平和。与她们相比,外面城市里很多远不如她们美丽的女孩子成天揽镜弄影、装娇扮酷,真是折腾得太烦人了。
不少中原人士未到这些地区之前,总以为少数民族女孩子的美属于山野之美、边远之美、奇冶之美。其实不然,西江苗寨女孩子美得端正朗润,反而更接近中华文明的主流淑女形象。如果不是那套银饰叮当的民族服装,她们似乎刚从长安梨园或扬州豪宅中走出。
这使我惊讶,而更让我惊讶的是,问起她们的家史血缘,她们都会嫣然一笑,说自己是蚩尤的后代。
二
实在无法把这番美丽与“蚩尤”这两个字连在一起。
蚩尤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轮大战的主要失败者。打败他的,就是我们的共同祖先黄帝。因此,蚩尤成了最早的一个“反面人物”。蚩尤有时又被通指一个部落,那么这个部落也就成了一个“反面族群”。
胜利者在拥有绝对话语权之后,总会尽力把失败了的对手妖魔化。蚩尤就是被妖魔化的第一典型。
妖魔化到什么程度?《龙鱼河图》说,蚩尤和他的兄弟都是“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玄女传》说:“蚩尤变幻多方,征风招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志林》说:“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
这些妖魔化的言辞,被《史记正义》、《太平御览》、《广博物志》、《古今注》、《初学记》等重要著作引述,影响广远。
更严重的是,黄帝的史官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用两个贬斥性的文字给这个已经妖魔化了的失败者命名,那就是“蚩尤”。有学者检索了一系列最权威的汉语词典,发现这两个字的含义不外乎悖、逆、惑、谬、乱、异、劣、笨、陋、贱,认为其间浇铸了太多的仇恨和敌意。蚩尤是蒙受文字“恶谥”的第一人。
直到现在,我看到一些最新出版的历史书籍里还把蚩尤说成是远古时代“横行霸道”、“蠢蠢欲动”的力量。虽然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却承接了一种横贯数千年的强大舆论。
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祖归宗、确认自己是黄帝子孙的今天,这种千年舆论更加难以动摇。
因此,当我听到西江苗寨的这些女孩子轻轻说出一声“我们是蚩尤的后代”,简直惊心动魄。
她们却在平静地微笑。这种表情,能不能对我们的思维惯性带来一点启发?
三
天下的笑容没有年代。那么,就让我们随着这些女孩子的笑容,再一次回到中华文明的起点。
记得我早年在遇到一次家破人亡的大灾难时曾躲避到家乡半山的一个废弃的藏书楼里读书,不合时宜地猜想过黄帝的时代。猜想黄帝必然会随之猜想他的对手炎帝和蚩尤。但奇怪的是,同是军事上的死敌,黄帝的后代愿意把炎帝合称为华夏祖先,自认为“炎黄子孙”,却怎么也不愿意把另一个对手蚩尤也纳入其中。我想,最大的可能是,在那场与蚩尤的战争中,黄帝实在打得太艰难了。
根据一些零零落落的记载,黄帝击败炎帝只是“三战”而已,而后来平定天下也只经历了“五十二战”;但与蚩尤作战,连打“七十一战”仍然无法胜利。黄帝慌了,求告九天玄女:“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
这个求告既考虑到了战胜一途,也考虑到了隐匿一途,可见是不大有信心了。据说是九天玄女给黄帝颁下了一道制胜神符,也有一种说法是九天玄女派出“女魃”来改变战场的气候帮助了黄帝,还有一种说法是黄帝最终靠指南车战胜了蚩尤。
总之,这场战争打得惨烈无比、千钧一发。极有可能是蚩尤获胜,那么中华历史就要全面改写。正因为如此,黄帝及其史官必须把蚩尤说成是妖魔,一来可以为黄帝的久攻不克辩解,二来可以把正义拉到自己一边,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
杜绝后人设想万一蚩尤胜利的另一种前途,这个意图很现实,因为蚩尤的部族很大。他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生活在今天山东西南部、江苏北部以及山西、河北、河南的黄河流域,人口众多,当然是诛杀不尽的。因此黄帝只能向他们宣告,他们以前的首领是妖魔,现在应该归附新的统治者。
黄帝这样做并没有错,他采取的是让华夏大地归于统一的必然步骤。如果是由炎帝或蚩尤来统一,也有可能实行差不多的策略。但是,当我们切实地想一想那个戴满恶名的蚩尤的真实下场,仍然未免心动。因为他也是黄河文明的伟大创建者。
我曾经在河南新郑主持过中央电视台直播的黄帝祭祀大典,也曾经到陕西祭拜过黄帝陵。但是,那位蚩尤究竟魂销何方?
据《黄帝内传》记载:“黄帝伐蚩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而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这里所说的里程数当然不无夸张,难以定为史实,但那场战争规模极大、地域极广、驰骋极远,则是可以想见的。
蚩尤终于战败,被擒被杀。
据《山海经?大荒南经》及郑玄注,蚩尤被黄帝擒获后戴上了木质刑具桎梏(锁脚的部分叫桎,锁手的部分叫梏),长途示众。
蚩尤被杀后,桎梏被行刑者取下弃之山野。这副桎梏本来已在长途押解中渗满血迹,此刻更是鲜血淋漓。它很快就在弃落的山野间生根了,长成一片枫树,如血似火。
从此开始,更多壮美的传说出现了。
蚩尤倒下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湖泊,湖水有血色,又有咸味。宋代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即便仅仅是一种因巧合而产生的传说,也是气壮山河。
当然,也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长途示众、异地处决的说法并不可靠。
《皇览?冢墓记》有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由此开始,连天象学中也有了“蚩尤旗”的名称,特指一种上黄下白的云。《吕氏春秋》中就有这项记录。
有一项关于那场战争的记载更让我心动不已。那天,黄帝的军队包围住蚩尤,把他从马上拉下来,锁上桎梏,蚩尤也就最后一次放开了自己战马的缰绳。这是一员战将与自己真正战友的告别。据《帝王世纪》记载,这个地方从此就有了一个豪壮的地名,叫“绝辔之野”。我曾在台湾的《历史学刊》上读到历史学者宋霖先生就这个地名写下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出现在历史论文中似乎有点突兀,但我非常理解宋霖先生难以压抑的心情。他是这样写的:
绝辔,割断缰绳,一任曾经驮载蚩尤纵横天下的剽悍战马,在溅满鲜血积满尸体的殷红荒原上踽踽踯躅,在铜青色天幕映照下,伴着清冷残血的旷野中长啸悲鸣。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第一场大战,就此落幕。
面对着远古的浩荡之气,再严谨的学者也不得不动用浩荡之笔。在那绛红的荒昧天际,历史、传说和文学,还分不清界限。
……
终于捧读了这本《山河之书(便携本)》,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细腻的触感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而不失格调,仿佛一张泛黄的古地图,勾勒出无数令人向往的奇境。迫不及待地翻开,纸张的质感温润如玉,触感细腻,散发出淡淡的书香,瞬间将我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世界。我是一个对历史和地理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上班族,平日里工作繁忙,但内心深处始终渴望着一场精神的远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就像一个通往未知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那些书中才存在的山川湖海,感受那份来自遥远时空的呼唤。书中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用心,每一页都像是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我尤其喜欢它的大小,刚好可以轻松放入我的背包,无论是通勤途中,还是在周末的午后,都能随时随地开启我的阅读旅程。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我生活中的一道光,驱散了日常的琐碎,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评分说实话,我起初是被这本书的小巧玲珑所吸引,想着带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出门实在是不方便,而这本“便携本”的设计,简直是我的福音。然而,当我翻开书页,我才发现,这本“便携本”里蕴含的,是比任何巨著都要宏大和深刻的世界。我不是地理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普通人。我喜欢从书中汲取知识,也喜欢从书中获得一些启发。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讲述了关于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的故事。这些故事,有的让我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的让我感叹于人类文明的渺小与伟大。我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插画和地图,它们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我跟着作者的笔触,漫游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感受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不同的地理文化。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风趣的朋友,随时随地都能与我分享他对这个世界的见解,让我觉得非常温暖和充实。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的。而《山河之书(便携本)》正是这样一本让我心生共鸣的书。作为一名长期致力于环境研究的学者,我深知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而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描绘了地球亿万年的沧桑巨变,从地壳的隆起到海洋的变迁,从生命的诞生到文明的兴衰,无不展现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堂生动的地球演化课,让我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钦佩作者的洞察力,他不仅仅是描绘了地理的景观,更是将地理与人文、历史、生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反思我们人类在地球演化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与这个星球和谐共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地球深沉的爱,一种对未来的深刻关怀。
评分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一种莫名的力量所吸引,仿佛它拥有某种神秘的魔力,能够将我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是一名曾经的背包客,足迹曾踏遍亚欧大陆的许多角落,但终究因为生活的羁绊,将那份漂泊的心收敛了起来。而《山河之书(便携本)》的出现,如同一声久违的号角,重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那份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年在帕米尔高原上,看着连绵的山脉在落日余晖中泛着金光,那种震撼和渺小感,至今仍旧萦绕心头。这本书的文字,精准而又富有诗意,仿佛带着读者穿越了时空,亲历那些波澜壮阔的地理变迁,感受那片土地上孕育出的独特文明。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地理信息,而是用一种近乎情感的语言,讲述着山川河流的灵魂,讲述着它们与人类文明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与古老的灵魂对话,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和远方”的真正含义。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个沉迷于古老传说和神秘故事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我一直坚信,在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之外,还隐藏着无数不为人知的秘密和奇迹。《山河之书(便携本)》就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通往那些神秘世界的大门。我尤其钟爱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的地理奇观和传说故事的描绘,那些文字仿佛拥有魔力,能够将我带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境界,让我看到了书中描绘的山峦如何孕育出神话,河流如何承载着古老的文明。我曾在无数个夜晚,伴着摇曳的烛光,细细品读那些关于失落文明、神秘遗迹的片段,心中充满了无限的遐想。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并没有将这些内容描绘得过于玄幻,而是用一种极其真实、充满考据的笔触,将这些奇妙的故事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惊叹之余,又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它拓展了我对世界认知的边界,让我明白,我们所看到的一切,也许仅仅是冰山一角。
评分《山河之书》是《山居笔记》的全新修订版,余秋雨教授的很多经典文章此次都被收入其中。《山河之书》的核心篇目《我的文化山河》,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 很满意
评分秋雨先生的作品,很不错的
评分余秋雨老师5本集齐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评分值得读的好书值得读的好书
评分很喜欢手动阀手动阀
评分书封面精美。
评分买给妹妹的,妹妹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