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一部颠覆传统生死观念的纪实文学
  捍卫逝者尊严,温暖生命,温暖生活
  《死亡如此多情》从开始酝酿到最终出版,历时一年半,最终完成120余篇口述实录。《中国医学论坛报》的编辑团队,在工作之余来到临床一线,记录医生的心声。在这本书中,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发生的,每一个故事都令讲述者难忘。感谢所有被采访的医生,他们为我们还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生死现场。
      内容简介
     《死亡如此多情》是一部由百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的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它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我们借此可以重新认识身体和心灵、痛苦和疾病,以及生命和死亡。中国自古避讳谈论死亡,但只有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才能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过好每一天。     
作者简介
        目录
   选择 
那一回,我关掉了呼吸机 
ICU的两个老人 
无奈的放弃 
第个疗程 
请尽一切努力 
生命的抉择 
山穷水尽妈也陪你走到底 
父亲的死亡令我刻骨铭心 
我们不外转,也不插管 
她是我妈啊,我不能不救她 
最后的选择 
年轻的眼睛告诉我 
他走得太不安详 
父母放弃治疗的三岁艾滋病患儿 
医生,求您了,别让我出院 
何时生离,何时死别 
妈妈,我爱你 
记忆中的父与子 
那棵银杏树就是我公公 
终那滴泪 
灰色头像 
他们,不曾后悔 
外公的心愿 
姥姥 
妈妈,对不起,我爱你 
来世还做妈妈的儿子 
老大哥走了 
就不要让爸爸再难受了 
如果解剖,对医学会不会有贡献? 
震撼!两个儿子跪在床边默默等待母亲离去 
她走入了天堂 
爸爸在天上也希望我这么做 
把自己的血输给丈夫的愿望也实现不了 
父母的哀伤 
老者的慰藉 
小饼 
一句话 
滑落的照片 
未实现的谎言 
无题 
尽力 
那一晚 
外公是我的患者 
或许是个鬼故事 
忘写输白蛋白的交班记录 
混蛋儿子 
一个艾滋病逝者的临终嘱托:把我的遗体交给李大夫 
我对乙肝病毒特别敬畏 
无名氏口述的故事 
十多年了,那个17岁女孩儿总在我的脑子里 
再见 
李奶奶在家人的爱中离去 
生命的最后阶段 
托梦 
我的第一位临终患者 
明天会更好 
死是生的开始 
葬花女孩儿 
他还和我说他的存折和密码放在哪儿了 
是时候回家了 
死亡需要一个过程 
东方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存在差异 
临终不要抢救,只要平静 
即使离去,她依然优雅 
我问母亲害怕吗 
用微笑迎接死亡 
她为自己设计葬礼 
他回家了 
平静绽放的生命之花 
望路      
精彩书摘
     选择
  当死亡近在眼前,我们可以选择拥抱它的方式吗?
  见到他是在一个午后。
  “李医生,收病人了,在22床。”
  伴着护士清脆的嗓音,我拿着住院单推开了病房门,病床上已经躺下了一位老人,他的老伴和护工在默默地整理各种东西。
  “老先生,您怎么样啊?”我习惯性地问道。
  这正是这个北方城市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秋日的阳光懒散地洒在房间内的各个角落,窗外的银杏泛着惹人喜爱的金黄色,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叶子上泛着点点阳光。柔和的光线洒在他的身上,轻轻地穿过丝丝银发,轻抚着面颊上的皱纹。然而,秋日阳光柔和的金黄色并没有带给他生机和活力,反而显得他的脸色更加苍白。他并未享受这秋日的温暖,而是费力地努了努嘴,从喉咙深处发出了一丝嘶哑的声音:“还可第一篇 选择 003
  以,就是浑身没有力气……”他太虚弱了,以至于我都不忍再问他问题,我知道只有从他的家属口中才能了解一些病情。
  “没关系,我给您检查检查啊。”
  于是我不再问话,而是开始了我的检诊。房间里很安静,家属也停止了收拾东西,只剩下我检诊时发出的轻轻的声响,而我的脑海里开始通过我的检查勾勒他的病情。
  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我看过太多像他这样的病人,在肿瘤的侵蚀下慢慢虚弱下去,但生存的本能仍然使他们在眼神中存留一丝希望。然而,在他的眼中,我没有找到一丝希望的神色。
  在我即将检查完毕的时候,他突然紧紧地抓住了我的左手,把我拽向他的方向,我明白他有话要对我说。于是我俯下身,把耳朵贴近他的嘴唇。“让我走吧……”声音很微弱,我不确定房间里的其他人是否也听到,甚至我也在怀疑是否听错了。我条件反射地直起身子,回头看了看他的老伴和护工,想让他们帮我听听他到底说了什么。但我心底却明白,与其说是想让他们帮我确定,不如说是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
  而他依旧紧紧地攥着我的手,眼睛直直地盯着我,闪烁着一种坚定,甚至是执拗。
  “老先生,我是您的主管医生,慢慢来,一切会好起来的。”我生死亡如此多情 004
  硬地笑了笑,同时手中暗暗用力,想挣脱出老先生的手。但是,却没能成功。他依旧看着我,几秒钟后,手上的力道渐渐地减弱下来,眼神也随之黯淡下去。我用右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手,顺势抽出了左手,转身快步离去。
  次日的全院查房会上,上级医生们在讨论病情及下一步处理,我却满脑子想着他对我说的话。突然间屋内安静了下来。
  “刚才李医生已经详细汇报了病历,这是一个晚期肿瘤患者,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营养问题,此外,积极的护理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专家组也给出了较为一致的意见,治疗原则就是最佳支持治疗,积极改善一般状况,争取创造进一步控制肿瘤的条件。家属方面,昨天我也进行了沟通,并向他们通报了目前的病情,家属非常理解,也给予了积极的反馈,希望能用最好的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李医生,请你制订一个详细的治疗计划,保证每日足够的热量摄入。而护理这方面由护士长抽调骨干力量,加强巡视,积极护理。
  “另外我再多说两句,这个患者原来是我们单位直属机关的领导,因此院里也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尽一切所能,积极救治。在座的各位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好了,大家还有什么想法?”
  “主任,您看患者本人的意见是否有必要参考一下?”我提出。
  “李医生,你说的这个情况我知道,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个方面还没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因此遵照患者的意见根本是不现实的。而且你也看第一篇 选择   到,家属在治疗上是非常积极的,他们也表达了想要尽可能地延长患者生命的意思,所以目前应以家属的意愿为主,好吧。如果没有什么其他意见,就这么执行吧。”
  我慢慢地合上记录本,一种莫名的愧疚萦绕在心头。
  随后的一段日子里,上级医生以及家属的意见得到了积极的执行。病房里已经不像先前那样冷清了。各种仪器摆满了病床周围。彩色的显示屏上闪烁着各种颜色的数字和符号,自动监护仪的报警声还不时的响起,提醒医生护士调整各种仪器的参数。而老先生的身体上也逐渐插上了各种管路,输液用的深静脉管、喂食用的胃管、维持呼吸的气管插管,还有吸痰管、尿管等等。它们相互配合又各司其职地维护着老先生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先生似乎只是这些仪器的配角,无声无息地躺在那里,只是偶尔的肢体活动或是眼睛的开合,才提醒人们他的存在。
  “老先生,您怎么样?”我在他的耳畔说道。
  为了保持呼吸的通畅,已经给老先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所以实际上他已经不能说话了。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向我的方向注视了一会儿,我以为他会点头或摇头,来表达好或不好。但是他没有,而是努了努嘴,似乎是想要说什么。我明知道他不能言语,但还是把耳朵贴近了他的嘴边。我听到从老先生的嘴里发出了“咝、咝”的声音,我直起身,疑惑地望向他。从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些许熟悉的东西。死亡如此多情 006
  我想起来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流露出的眼神,就是那种坚定,但却没有了执拗。刹那间我突然明白,他说的是“死”。
  然而,这次我却没有了上次的慌张,而是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右手,轻轻地点了点头……他不再发出声响,而是慢慢地合上了眼睛。
  再次全科会议提及他的时候,已经是他去世一星期后了。
  “今天利用早交班的时间我说个事。昨天我们科收到了22床家属送来的锦旗,这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家属对我们的医护工作还是非常满意的,尽管没能挽留住这个患者的生命,但家属也理解这是恶性疾病的自然转归,而对于我们积极实施的各项救治措施,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院领导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满意。这不仅体现了我们科医护人员在业务上的过硬素质,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医学生的誓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我望着窗外,光秃的枝丫在寒风中摇曳着,偶尔会有一两片叶子禁不住阵风的袭扰,倏地一下打着旋飞向天空,消失在视野中。
  救死扶伤,我们做到了吗?我想家属和领导的肯定就是最好的答案。
  可是,我更想听到那个永远不可能听到的声音的回答……
  恍惚间,我觉得我又迈入了那个熟悉的病房,没有了仪器的闪烁,没有了管路的围绕,在整洁的房间里,只有老伴坐在床边,深情地望着病床上的老先生,满含泪花……
  ……      
前言/序言
       
				 
				
				
					《死亡如此多情》:一本关于生命、选择与救赎的史诗  《死亡如此多情》并非一本歌颂死亡的悲歌,也不是一本宣扬虚无的晦涩之作。恰恰相反,它是一曲关于生命最深沉、最顽强礼赞的颂歌,是一场关于个体在命运洪流中,如何挣扎、抉择,最终寻找自我救赎的壮阔史诗。这本书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剥开了生命表象下的千疮百孔,却又以一种惊人的温柔,抚慰着那些在绝境中闪烁的人性微光。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林逸,一个在命运的齿轮下被反复碾压的普通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背景,没有呼风唤雨的能力,只是一个如你我般,在平凡生活中跌跌撞撞前行的灵魂。然而,命运似乎对他格外“青睐”,接二连三的打击,如同连绵不绝的海啸,试图将他彻底吞噬。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夺走了他挚爱的亲人,留下他独自面对世间的苍凉;随之而来的,是事业的崩塌,曾经的辉煌化为泡影,曾经的信赖支离破碎。当所有支撑他活下去的理由,都如同握不住的流沙般消散,林逸的人生,跌入了他从未想象过的黑暗深渊。  在最绝望的时刻,死亡,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闯入了林逸的世界。不是以终结者的冷酷面孔,而是以一种近乎诱惑的姿态,在他耳边低语。然而,就在他即将放弃挣扎,任由自己沉沦之时,一些微小的、却又无比坚韧的力量,在他心中悄然萌芽。这是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抗争,一种对逝去美好事物的怀念,更是一种对未知未来的不甘。  《死亡如此多情》之所以引人入胜,正是因为它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书中没有脸谱化的善恶,每一个角色,无论光彩夺目还是黯淡无光,都拥有着多重面向。有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陌生人,他们的善良如同黑夜中的星辰,虽微弱却指引方向;也有在利益面前扭曲灵魂的旧识,他们的背叛如同冰冷的匕首,刺痛着林逸敏感的心。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爱与恨,信任与猜疑,牺牲与背叛,在林逸的人生旅途中交织,构成了一幅幅令人心痛却又发人深省的画面。  书中对于“选择”的探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林逸无数次面临艰难的抉择。是选择逃避,任由痛苦将自己淹没?还是选择直面,哪怕遍体鳞伤?是选择复仇,让仇恨成为驱动自己的燃料?还是选择宽恕,让内心的宁静成为最终的归宿?每一次的选择,都如同在刀尖上行走,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只有沉甸甸的责任和无法预测的后果。作者没有直接给予读者答案,而是让林逸在每一次的彷徨、挣扎、痛苦和顿悟中,一步步摸索,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选择,体味生命的重量。  “死亡”在书中并非终点,而是一个视角,一个让生命更加鲜活、更加珍贵的视角。当死亡的阴影笼罩,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美好,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一次温暖的微笑,一句真诚的关心,一次无声的陪伴,都能成为驱散绝望的阳光。林逸在与死亡的博弈中,逐渐学会了放下过去的执念,拥抱当下的真实,去感受每一次心跳的律动,去珍惜每一次日升月落的美景。他开始明白,生命的可贵,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深度;不在于它的完美,而在于它的完整。  《死亡如此多情》的叙事风格,流畅而富有张力。作者擅长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将林逸层层叠叠的情绪,如剥洋葱般层层展现,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同时,书中穿插着大量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将自然界的四季更迭、风雨雷电,与林逸内心的起伏变化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氛围。那些细腻入微的描写,时而将读者带入冰冷的绝望,时而又引领读者走向温暖的希望,仿佛置身于一个跌宕起伏的人生剧场。  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它的“救赎”主题。救赎,并非是戏剧性的奇迹降临,而是潜移默化的改变,是内心深处的觉醒。林逸的救赎之路,充满了荆棘,但也充满了光明。他通过对过往的反思,对人性的理解,对生命的敬畏,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力量。他没有成为一个超凡脱俗的圣人,但他成为了一个更强大、更通透、更懂得珍惜的普通人。他的救赎,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定义。  《死亡如此多情》并非一本轻松读物,它会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潸然泪下,时而又心生力量,仿佛与主人公一同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它会挑战你对生命的固有认知,会让你重新审视人生的价值,会让你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东西。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低谷徘徊,如果你对生命的意义感到迷茫,如果你渴望在文字中找到一丝共鸣和力量,那么,《死亡如此多情》或许是你一直在寻找的那本书。它不会给你虚假的慰藉,但它会用最真诚的笔触,告诉你,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生命依然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可能,而那些最动人的情感,往往就隐藏在最沉重的苦难之中。它将告诉你,死亡诚然冷峻,但生命,却因这份冷峻,而显得如此多情,如此值得我们去爱,去珍惜,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