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成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
  • 散文
  • 随笔
  • 人生
  • 感悟
  • 成长
  • 游记
  • 文学
  • 治愈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124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38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

2015年豆瓣游记类年度排行榜榜首

作者胡成

孤身向西横贯西蒙古

用文字和摄影记录一段荒凉、漫长得似乎永无止境的戈壁公路之旅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蒙古国纪行》

内容简介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这是一本蒙古国纪行。


蒙古国就在咫尺之外的北方,却又可能是我们永不会踏足的天涯。正如我们渊源如此之深,却又如此陌生。


陌生的国度,荒凉的国度,一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三百万人口。乌兰巴托向西,孤身向西横贯西蒙古,几座城市,之间是无尽的草原与戈壁。漫长的旅行,漫长的等待,你永远不知道去往下一座城市的长途客车,会在何时出现在哪里。


晴朗、风雪与沙尘的艰辛旅途,可以安慰艰辛的,是在旅途与城市与普通的蒙古国百姓相遇——哈拉和林经营旅馆的嘎雅、借宿的阿尔拜赫雷市民甘巴特尔、午夜为伴的巴彦洪格尔餐馆服务员、阿尔泰汽车站的许多司机以及去往科布多的一车旅客——城市与人的故事,也即是国家的故事,关于蒙古国,关于外蒙古。还有曾经与我们反复纠葛的历史,还有那些重回蒙古国的中国商人,从起点的乌兰巴托,到终点的布尔干。


全书精选135帧彩色胶片摄影作品,是旅途之中的135个瞬间,用以佐证那些风景、城市与人的存在,路途、旅馆、街角与一切偶然相见。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蒙古国纪行》。等着你来发掘一段似乎永无止境的蒙古国戈壁公路之旅。

作者简介

胡成

自由撰稿人。摄影师。

目录

01 /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
02 / 他不在空无一人的站台。
03 / 直到色尔必河,只有越来越冷的风。
04 / 我是否要去看那风波荡漾?
05 / 于是没有进去。一切已是过去。
06 / 我们因独行于寂静而失语。
07 / 时间还早,世界寂寥。
08 / 雾起,细雨,然后大雪。
09 / 风雪与寒冷之外,一切如常。
10 / 牧草渐长,渐能看见风的方向。
11 / 可是我却终将遗忘她的模样。
12 / 默默的阿尔泰,空无一人。
13 / 我们只是无助的砂砾。
14 / 许多牧人,无数牛羊。
15 / 科布多的雨,像是布彦图河的水。
16 / 午夜,漆黑的乌云旗。
17 / 这只是一座荒芜的苏木。
18 / 尾声。

精彩书摘

03/ 直到色尔必河,只有越来越冷的风。

苏赫巴托广场。

以蒙古人民党(Монгол Ардын Нам)与蒙古人民共和国(Бvгд Найрамдах Монгол Ард Улс)肇建者达木丁·苏赫巴托(Дамдины С?хбаатар,1893-1923)命名——

这会儿,理论上已经入夜,然而夜似乎逗留在路上,比如出门时遇见旧日的相好,于是倚在哪里只顾调笑。窗外的天空始终是饱浸着阳光的蓝,这让我有些焦躁,没有暗夜带来的褪黑激素,旅馆的旅客兴奋而嘈杂,没有一隙的安静,我实在不知道怎样去记述这座繁杂的城。

旅馆在乌兰巴托国营百货大楼(Улсын Их Дэлг??р)东门外一栋老旧的赫鲁晓夫楼底层。一切都是俄国式的。莫斯科式的乌兰巴托、红场似的苏赫巴托广场、古姆(ГУМ,Главный Универсальный Магазин,国营百货公司)式的国营百货大楼,俄国式的居民楼——四栋五、六层的坡顶赫鲁晓夫楼围成院落,临街一栋一端减去一单元作为院门。大而无当的院落,一座完整规格的篮球场不过占去三分之一,几十个蒙古男孩子在水泥斑驳的球场上发泄着过盛的精力。

内部意外地宽敞,客房有六间之多,摆满双层床拥挤的多人间与宽敞的大床双人间,不一而足,甚至还有改作电视间的地下室。客厅隔出开放式厨房,世界各地的旅客蠕虫一般爬满肥腻的沙发,厨房里的老太太,是店主的母亲,从清晨开始守在那里,为每条蠕虫制作免费的早餐:一份加了碎肉肠的煎蛋,两片吐司,一杯速溶咖啡或者俄国红茶。店主是一对三十多岁的夫妻,能说流利的蒙古口音的英语,简单的日语与韩语——他们乐得使用日韩游客的母语进行一些简单的寒暄,然而看见我的护照以后,却用英语请教我中文怎样说最简单的:“你好”。

我预定的六人间,品字形三张做工粗劣的木制双层床。本以为睡在下铺比较方便 ,可是昨夜里上铺的辗转,惊扰了我整晚的睡眠。我看见窗帘缝隙间的夜,转身离去,我悄悄尾随出门,门外空无一人。空荡荡的院落,空荡荡的百货大楼,空荡荡的和平大街(Энх Тайваны ?рг?н Ч?л??)。

当我回来,上铺的旅客早已不知去哪里继续她的旅程,今晚我将化作上铺的辗转。同屋的澳大利亚情侣与荷兰人加入地下室酗酒者的行列,传来的欢笑与惊叫代替他们占据着房间,没有片刻的安静,我该怎样去记述这座繁杂的城?

——苏赫巴托广场在和平大街街北,再北是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Улсын Их Хурал)所在的国家宫(Т?рийн Ордон)。国家宫前正中一尊巨制成吉思汗铸铜坐像,十年前,作为蒙古国精神象征坐落在那里的,是列宁墓式的苏赫巴托墓。后来,苏赫巴托陵墓拆除,苏赫巴托遗体火化,仅有一尊跃马的苏赫巴托雕塑,还在广场上作为十几年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标本。

甚至苏赫巴托广场,也只是中文资料里因循的旧名,端坐着的成吉思汗俯瞰着的,自然已是成吉思汗广场(Чингисийн Талбай)。

走过成吉思汗,国家宫西门向西,穿过一片旧市场,转折向北,甘丹寺(Гандантэгчэнлин Хийд)就在桑布大街(Самбуугийн Гудамж)尽头一座不高的台丘之上。

走上台丘的土路,路旁钉在院落木栅栏上的路牌,标注着:“Туул”(土拉)。

中国商贾现在在库伦定居下来,只有在需要进货的时候才到长城以南去。根据佛教法规,寺院附近不允许开设店铺,因此商贾应在距离寺院十里的地方居住,他们的这些早期的居住区就演变成为今日寺院以东的整整一座城市,其规模比大呼勒本身还大,汉文名字叫买卖城,也就是“商业城”。

然而十里的距离是太远了,不仅汉人感到不便,喇嘛自己更感到不便。大概正因如此,当寺院西侧约一俄里半的地方有了几座汉人店铺时,喇嘛起先装作不知道,甚至可能还暗自高兴。据说,首先在这里造房开店的是格根的经纪人(通事),这是很自然的,因为格根的经纪人比任何别人更容易逃避寺院的法规。但是喇嘛对两三间店铺的这一让步到头来还是使他们自食其果:在格根的经纪人之后,其他汉商也在这里开起了铺子,在哲布尊丹巴五世期间(1815-1842),中国商人开设的店铺几乎扩展得同寺院连接起来了。

直到这时喇嘛们才开始要求驱走汉商,并向两位大臣甚至向北京进行申诉。……在愤怒之下,他们禀奏朝廷,说寺院在一个地方淹留已久,这里地势低湿,寺中许多人由于潮湿而生病,甚至死亡。根据这些理由他们请求皇帝允许他们迁移到新的地方。1836年(道光十六年)5月5日清帝就这一禀奏下谕说:“为了居民们的幸福,允许格根将寺院迁到土拉河(Туул Гол)北岸。”喇嘛根据皇帝圣裁,于当年就收拾好自己的殿堂和财产,迁移到了汉人店铺以西八里左右处,在离土拉河岸不远的地方造起了寺庙。

十九世纪末,俄国学者阿列克谢·马特维耶维奇·波兹德涅耶夫(Алексей Матвеевич Позднеев,1851-1920 )在他著名的《蒙古及蒙古人》(Монголия и Монголы) 一书中,记载了库伦城市格局的最初形成——可是如果不熟悉蒙古历史,理解这段中文译成的文字,并不会比我抄录那些西里尔字母蒙古文f路牌或铭文感觉轻松,所以即便这会令我们彼此焦躁,我仍然需要再为译文注释:

格根,博格多格根(Богд Гэгээн),也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Жавзандамба Хутагт),外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曾经的外蒙古政教领袖。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Галдан,1644-1697)击破漠北喀尔喀(Халх)蒙古,丧国失牧,第一世哲布尊丹巴罗桑丹贝坚赞(Занабазар,1635—1723)以为:“俄罗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而蒙人与满人本有宗藩关系,宗教俗尚相近,于是决定弃北向南,“莫若全部内徒,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率喀尔喀三部——车臣汗(Сэцэн Хан)部、土谢图汗(Т?шээт Хан)部、札萨克图汗(Засагт Хан)部——南迁内蒙古。三十年(1691年),康熙皇帝册封罗桑丹贝坚赞为呼图克图大喇嘛。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收复喀尔喀失地,遂以喀尔喀故土封之,使其复还旧牧。于喀尔喀蒙古,大清国有再造之恩。

乾隆年间,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由哈拉和林(Хархорум)迁驻库伦。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驻扎的营地,蒙古语称为“呼勒(Х?рээ)”,波兹德涅耶夫解释道:“这个蒙语词统指围成圆圈的一群建筑物,特别是指寺院。这无疑是因为寺院里的僧舍根据法规都要建在寺院周围的缘故,实际上僧舍也是这样分布的。”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呼勒,自然是喀尔喀最大的呼勒,因而大呼勒( Их Х?рээ)渐而成为其驻扎之地的名称。大呼勒,也有中国商贾游戏般地写作“大圐圙”,然而最常见的译名,还是“大库伦”。

这样,现在的库伦还是沿色尔必河(Сэлбэ Гол)分布着。总的来说,这个地方是一块群山环抱的盆地,出口只有东西两边土拉河狭窄的谷地。……这个城由三部分组成:呼勒(又称库伦或寺院),为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所居之所;二、甘丹,为参尼殿堂所在地,对佛教教义进行深造的喇嘛也住在那里;三、买卖城,即商业城。所有这三部分都位于土拉河右岸,距河约三俄里。由北向南穿过呼勒中心的色尔必河则把城市的其余部分分隔开。

这是波兹德涅耶夫记述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大清国库伦城:甘丹、呼勒、买卖城——中国人依据地理关系称之为:西库伦、东库伦、东营子。

又二十年。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十二月,俄国借中国内乱之机,煽动外蒙古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阿旺垂济尼玛丹彬旺舒克(Агваанлувсанчойжинямданзанванч?г,1869—1924)于库伦登基,僭称大蒙古国(Олноо ?рг?гдс?н Монгол Улс)“日光皇帝”,年号“共戴”。

四年(1915年)六月,中俄蒙三方签订《恰克图条约》,无可奈何的北洋政府舍实求名,以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代价,换取俄国承认中国对于外蒙古的宗主权:“外蒙古承认中国宗主权,中、俄承认外蒙古自治,为中国领土之一部分”。两年后,俄国十月革命,苏俄陷入内战。

八年(1919年)十一月,北洋皖系将领、西北筹边使兼西北边防军总司令徐树铮(1880-1925)兵临库伦,软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撤销自治。

九年(1920年)六月,苏赫巴托与他亲密的战友霍尔洛·乔巴山(Хорлоогийн Чойбалсан,1895—1952)分别领导的独立运动团体合并组建为蒙古人民党。七月,直皖战争,徐树铮部战败,自此无力北顾。

十年(1921年)二月,俄国白军将领罗曼·冯·恩琴-史登伯格(Роман фон Унгерн-Штернберг,1886-1921)进入外蒙古,留驻库伦的库乌科唐镇抚使陈毅败走,恩琴扶持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建傀儡“大蒙古国”。七月,苏联红军侵入库伦,组建亲苏的君主立宪政府。十一月,改为“人民革命政权”。

十三年(1924年)五月,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暴卒。十一月,外蒙古废除君主立宪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改库伦名为“乌兰巴托”,意为“红色英雄”。

库伦的市街以西库伦、东营子、俄国地三者为最重要。西库伦有官厅、电报电话局、住宅区,市街的东头,兵营及外蒙古政府总理府在焉。其西,有岗登庙,金色辉煌的屋顶数及几百,及同数的僧房:实为雄大的庙宇。但自赤化以后,这些屋子都已改为学校兵营,无复往年气象,被剥夺特权陷于穷困之后的喇嘛,已无跪在佛像之前诵经的地位,代之者乃是赤旗招展下的青年党员兵士学生们的阔步,这转换,就说明了从封建时代一跃到共党主义的外蒙状况。

西库伦之东部,与兵营连接之处,是俄国地。有贯通东西的一直线大街,大街左右,俄国式建筑鳞次栉比,主要有俄国使馆、报馆、学校、邮局、俄蒙印刷所等。除俄国人居住以外,亦有蒙古政府的要人,以俄国势力的逐渐增大,移住的俄国人也随之激增,商业最盛。

在俄国地的东面,是东营子。此地在赤化以前,为库伦唯一的商业区,国人甚占势力;赤化以后,势力大减,其地之繁华也移于西库伦及俄国地。

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第十四卷第七期《海潮音》杂志,一篇署名“铭新”的《库伦纪略》,简明扼要地记述了经历战争与变革之后的乌兰巴托。虽然蒙古人民共和国仅得到苏联的承认,外蒙古名义上仍然属于中华民国,中国人仍然坚持或者习惯性地称呼乌兰巴托为库伦,然而城市格局却已不同:

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立法禁止寻找哲布尊巴丹呼图克图转世灵童,限制藏传佛教传播。如马鹤天日记所载:“数年前哲布尊丹巴因病去世,蒙古国会讨论‘活佛存废问题’,全体议员二百七十余人,一致通过废止。并议决此后如有人敢称为活佛转世者,即予枪决,于是活佛废止,改国号为蒙古民国了。”活佛废止,东库伦的寺院平毁,核心之地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黄宫,改建为国家宫;黄宫前的空场,改建为苏赫巴托广场。

大呼勒,东库伦不复存在,因此铭新所称的西库伦,不再仅指“西侧的寺院”岗登庙——甘丹寺的另一译名——而是涵盖了改建为兵营与政府机构的原东库伦地区。“俄国地”,则在新的西库伦与东营子之间,“贯通东西的一直线大街”,延伸拓展为现在的和平大街。

民国不复存在的东库伦,至今总有踪迹可寻。可是民国仍在的东营子,库伦东郊那座曾经由中国商人构建的买卖城,而今却已了无痕迹。

民国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离开甘肃兰州整整三个月之后,旅途历尽艰辛与磨难的马先生,终于抵达了库伦。那时的库伦,已是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库伦。转过阳历新年(1927年),一月十日,马先生去到了东营子,那时的买卖城早已人去屋空:

据说从前汉商几千家,约六七万人。自陈毅败走以后,被枪弹打死的约二千人,移到西库伦的几千人,余都回国。我们到街上游览,看见街道整齐,商号云连,想见当年的繁盛,但现在都成废屋,空无人居。外蒙政府,不许典卖,也不许拆毁,如有人居住或代经理,便须估价纳税,每年按价抽百分之一。若无人居住或代管,便要充公。所以汉商不堪其苦,蒙古政府却得一笔大收。因蒙古政府采取苏联政策,对商人不惜苛待。

最大的西胜街,原有许多大商号。中有关帝庙,系山西商人在前清道咸时建立……南行也是大街,东转为都护使署……又东有鲁班庙,库伦多木,木工完全是汉人,鲁班庙必系他们建立的……更东有城隍庙……再东有吕祖庙……

统计四庙,费洋不下数百万元,可知当时汉商的势力。现在一落千丈,据说:目下东营子汉商,不过数家,连住居看房的,统共不过二百多人。西库伦汉商,亦不过五六十家,共一万多人。惟北通和号每年可得利十万元左右,东富有、隆和玉等,也可得数万元,余都甚小。从前赫赫有名的大盛魁,已随活佛而消灭了,损失百数十万元。

十年后。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与二十八年(1939年)的《杂志》杂志,断续连载有署名“安唐”的《外蒙生活追忆录——漠北见闻》。二十八年第三卷第三期,十年后的东营子,不见了吕祖庙:

这是一座有土墙成堞的堡寨,有东南西北四门。二十年前,这里是中国商人的大本营。城内俱是平、津、晋、绥、察各省大商号的总批发处和货栈。城外则为西北式之旅店,门壁上髹漆着斗大黑字:“安寓客商,仕宦行台”及“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类的对联贴在门柱上。房屋建筑都是十足道地的山西式。所以那里又叫做“买卖城”,到现在俄国人和蒙古人还都称东营子叫“买卖城”。城内有中国商人所建的庙宇数座,计城隍庙、鲁班庙、 关帝庙各一,规模相当伟大。关帝庙最大,庙外一条正街,两首各有骑街牌楼一座,上刻斗大金字“威震中外”和“外扬千秋”。这二座牌楼建筑虽不若北平东单和西单牌楼的雄伟,却也具体而微,颇为神似了。庙内有戏台一座,其格式有些像上海四马路旧福建三山会馆内的戏台,有前后台、鼓乐亭、影屏、“出将”、“入相”二门,台下为一大院宇,可立看客五百人。这庙建筑尚新,内部很整洁,有庙祝住在那里,有许多中国的劳动者和商人,常到那里去求签拜祷,直到一九三二年秋,这庙中的香火,绵延不绝。

再之后,是战争;短暂的蜜月之后,又是交恶。

库伦几乎完全消失于中国人的视野。直到中国人可以再次回到乌兰巴托,却回不到东营子,回不去买卖城。国营百货大楼的顶层,角落里有一爿书店。绘制详细的乌兰巴托地图上,苏赫巴托广场以西之地,唯一能够找到与中国相关的地名,是苏赫巴托广场北侧东去的的北京大街(Бээжингийн Гудамж)。然而走过去,所见的与和平大街并无不同,“大街左右,俄国式建筑鳞次栉比”,仅此而已。

昨天685次列车抵达终点站之前,在乌兰巴托东郊一座名为阿穆隆(Амгалан)的小站停站许久。列车上多半中国工人,就在阿穆隆站下车,成群结队,狼狈地走出飘雪的站台。同卧铺隔间的老者猜测他们大多是在城郊建筑工地打工。在半年之后工地重因天寒地冻停工之前,他们都得生活在蒙古国。准确地说,生活在工地里。不敢随意外出,还要担惊受怕上门侵扰的蒙古酒鬼。

库伦东郊——乌兰巴托东郊,我能看到的历史与现实唯一的关联——牵强的关联——是一百年前的东营子中国商人,是一百年后阿穆隆的中国工人。

至于其他,和平大街向东,直到色尔必河,只有越来越冷的风。

什么堡寨?什么货栈?什么庙宇?什么牌楼?


《光影织梦》 简介 在时间的河流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碎金般闪耀,又如晨雾般缥缈,它们构建起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编织成一幅幅斑斓的“光影织梦”。这是一个关于成长、失去、勇气与回望的故事,它不指向远方,而是沉潜于内心,探索着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万钧之重的过往。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言午”的年轻女子。她的名字,如同她的人生,在静默中蕴含着未曾言说的重量。言午并非生来就带着耀眼的光环,她的童年,是在一个江南水乡的小镇度过的。这里,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空气中弥漫着青草与湿土的混合气息。她的父亲是一位沉默寡言的手艺人,世代以制作精致的木雕为生,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时光的敬畏。母亲则是一位温柔而坚韧的女性,她用最朴素的爱,滋养着言午的童年,教会她辨认星辰,倾听风语,以及在平凡日子里发现细微的美。 然而,童年的宁静并非永恒。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像无情的潮水,席卷了这个原本温馨的小家。父亲因病离世,留给言午的是一个残缺的童年和一双布满老茧、却再也无法雕刻木头的双手。母亲在那段艰难的岁月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毅力。她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而是用更加坚韧的姿态,撑起了这个家。她开始在镇上的小染坊做工,起早贪黑,双手被染料浸染得褪去了原本的柔嫩。言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她开始尝试着分担家务,学习母亲的乐观与坚强。 小镇的生活,缓慢而静谧,但言午的心中,却开始萌生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躁动。她渴望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渴望那些在书本中描绘过的,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远方。这种渴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得到了回应。镇上新来了一位年轻的教师,姓“苏”,他带来了许多新奇的书籍和故事。苏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言午眼中那份对知识的饥渴,他开始指导言午阅读,从古典的诗词歌赋,到描绘异国风情的游记。言午像一块干涸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她第一次知道了“世界”可以如此之大,而自己的小镇,不过是这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微尘。 十五岁那年,言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离开小镇,去更大的城市求学。这个决定,在当时保守的小镇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母亲虽然不舍,但看到女儿眼中坚定的光芒,最终选择了支持。离别的那天,天空下着濛濛细雨,母亲在站台送别,手中紧紧攥着言午小时候亲手缝制的一块手帕,上面绣着一朵未曾完全绽放的梅花。言午知道,这朵梅花,承载着母亲对她的祝福,也承载着她对家的牵挂。 初到大城市,言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陌生的环境,快节奏的生活,以及经济上的拮据,都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她白天努力学习,晚上则在一家小餐馆打工,洗碗、擦桌子,手上磨出了水泡。无数个夜晚,当城市的灯火在窗外闪烁,言午会想起家乡的小院,想起母亲温和的笑容,想起父亲在灯下雕刻木头的剪影。这些回忆,是她疲惫生活中的一抹暖色,支撑着她继续前行。 在大学里,言午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和她一样,怀揣梦想,奋力拼搏的同学,也有一些沉溺于享乐,迷失方向的同龄人。她开始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她参与了学校的文学社,开始尝试写作,将内心的感触和观察到的世间百态,用文字记录下来。她的文字,带着江南水乡的婉约,也带着对现实的洞察,渐渐地,她开始在校园里小有名气。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言午结识了一位年长的摄影师,姓“林”。林老师是一位行走的记录者,他的镜头,捕捉着时代变迁的痕迹,也记录着普通人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温暖与坚韧。他看到了言午身上那股独特的敏感与细腻,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林老师邀请言午跟随他进行一次田野考察,去记录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艺和生活方式。 这次经历,对言午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深入了许多偏远的山村,看到了不同于她成长环境的生活。她拍摄了古老的织布机,听到了老奶奶讲述代代相传的织布技艺;她记录了即将失传的戏曲表演,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在岁月侵蚀下的顽强生命力;她还采访了许多平凡的劳动者,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这些经历中,言午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她开始明白,所谓的“远方”,并非一定是遥不可及的地理位置,也可以是心灵深处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悟。 在这个过程中,言午也逐渐认识到,过去所经历的失去和痛苦,并非人生中的负累,而是让她更加懂得珍惜,更加坚定前行的力量。父亲的离去,让她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母亲的坚韧,让她学会了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小镇的记忆,成为她内心深处永不枯竭的源泉。她开始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自己的文字和摄影作品中,她不再仅仅是记录,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表达。 随着时间的推移,言午的作品开始得到业界的认可。她的摄影展获得了好评,她的文字也吸引了更多的读者。然而,她并没有被名利冲昏头脑。她依然保持着那份对生活的热忱和对内心的探索。她会时常回到家乡,看望年迈的母亲,走过熟悉的小巷,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她会和母亲一起,坐在院子里,听她讲过去的故事,看着她们的剪影在夕阳下被拉得很长。 故事的结尾,并非一场盛大的告别,也非一个预设的圆满。言午的生活,依然在继续。她可能还在继续她的创作,还在用她的镜头和文字,去触碰那些生命中最柔软的角落。她也许还在某个偏远的山村,记录着一个即将被遗忘的传统;她也许还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观察着人来人往,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 “光影织梦”,它讲述的不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传奇,而是无数个细微却真实的瞬间,汇聚成一个人生命的轨迹。它展现的是,当面对生活的无常与挑战时,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失去中汲取力量,如何在平凡中发现诗意,如何在不断的探索与回望中,逐渐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而深刻的人生。它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在最微不足道的角落,也蕴藏着动人的故事,也闪耀着生命的光辉。而所有这些,都如同光影般交织,在时间的画布上,织就了一幅幅属于我们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光影织梦”。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说,《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这本书,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巨大的惊喜。我通常不太喜欢那种过于写实的文学作品,更偏爱带有一些想象力和思考深度的故事。而这本书,正是完美地融合了这两点。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他构建的那个世界,充满了新奇的元素和令人赞叹的设定。但是,这些想象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巧妙地与主人公的成长和思考相结合。我尤其喜欢书中那些充满隐喻和象征的细节,它们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味,去挖掘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阅读体验,它鼓励我去主动思考,去参与到作者所构建的故事中来。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关于“告别”和“继续”的关系。每一次的告别,都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每一次的继续,都是为了更辽阔的远方。它让我明白,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告别又不断前行的过程,而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本能够让你暂时逃离现实,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书,《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作者用他富有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世界。我仿佛能听到风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能看到星辰在指引着前行的方向。主人公的每一次际遇,都像是命中注定,却又充满了偶然性。那些他遇到的角色,无论是善良的还是狡黠的,都为他的旅途增添了色彩。我尤其赞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把握,每一个微小的动作,每一次眼神的交流,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未知”的美好。正是因为旅途是未知的,所以才充满了期待和惊喜。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让我愿意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满足,仿佛经过了一场身心的洗礼。

评分

《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这本书,给予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感。尽管书名听起来充满动感,但内容却有一种抚慰人心的力量。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尤其是在描绘主人公内心的感受时,简直如同潺潺流水,一点一点渗透进我的心里。我能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迷茫、彷徨,以及最终找到自我认同时的释然。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旅途”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更是内心的觉醒和成长。那些看似平凡的风景,在主人公的眼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与自然的对话,与自己的对话,都充满了禅意。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如何在嘈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这本书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它却用最朴素的语言,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它像一位温柔的朋友,在我失落的时候给予我力量,在我迷茫的时候指引我方向。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的书。我通常对那种节奏缓慢、铺垫太长的故事不太感冒,但《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完全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情节跌宕起伏,每一次转折都来得恰到好处,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下去,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主人公的成长历程,简直就像一场精彩的冒险电影。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逐渐变得坚韧、勇敢,学会了在困境中寻找希望。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冲突的设置,那些紧张刺激的场面,让人心跳加速,仿佛置身其中。而解决冲突的方式,又常常充满了智慧和出人意料的转折,而不是简单的武力对抗。这本书还让我思考了关于“选择”这个主题。主人公在旅途中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命运。这种对个人选择力量的强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让我觉得,即使身处逆境,我们依然拥有改变命运的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一种久违的激动和充实,仿佛也跟着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史诗般的旅程。

评分

这本《我甚至希望旅途永无止境》的书,真的是一本让我意犹未尽的作品。我一直都很喜欢那种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全新世界的书籍,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构建的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深深吸引。那些描绘的景物,无论是宏伟壮丽的山脉,还是幽深静谧的森林,都仿佛触手可及,栩栩如生。我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听到鸟儿在枝头歌唱,甚至闻到雨后泥土的芬芳。主人公的旅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穿越,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他所遇到的各种人物,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背景和故事,他们的出现,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也让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得更加丰富。我尤其喜欢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它们常常点醒主人公,也引发了我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另一个维度的精彩之中。读完之后,我甚至会怀念那个世界,怀念那些奇遇,希望自己的生活也能如此充满未知和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更广阔的风景。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这本书看样子还不错,里边有五张明信片,还没有读

评分

非常不错的游记,送货的速度也非常快!

评分

书非常不错,包装也好,物流非常快,昨天晚上下单,今天下午就到了。

评分

真是非常棒的一本书!文字和图片都有情感在其中。五星推荐!

评分

京东购物太给力了!下次还会来,真的是物美价廉!!!

评分

推荐阅读

评分

从作者的微博博客来的,文笔不错一气呵成值得一看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