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纽约琐记》之后,《多余的素材(修订版)》是陈丹青归国前夕写成的另一部纪实文集,其主题首次越出“艺术”之外,触探人性的深浅,文化的歧变。在书中,时代的质感体现为日常细节,历史的分量,举重若轻,那就是我们亲历的生活,而作者严肃地戏称为“多余的素材”。
国内知名公共知识分子、画家、文化批评家陈丹青继《退步集续编》后再出力作。《多余的素材(修订版)》为《多余的素材》修订版,内容稍有改动,增加添换了多幅插图,体现了更为精妙的图文搭配关系。这一册散文集,以日常细节牵动种种记忆,并获得历史感,本次修订增添或更换部分罕见的老照片,佐证文字,为许多变形、遗失,但离我们并不久远的历史,提供了独特的图文叙述。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以同等学力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班,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赴纽约定居,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定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景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
修订版序
引
题记
我的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
我的第一次油画肖像写生
我的第一次素描人体写生
归国的确认
闲散美人
炎黄子孙
饭米穗
大上海
参考与消息
《上海快车》
表皮脂肪
基本如此鬼见愁
青春的名实
动物凶猛
乡村骑士
捉奸与鸡汤
恐怖与效果
阶级与钢琴
牺牲与死亡
怀旧与革命
红色娘子
《红色娘子军》
看煞
瓦西里、沙夏、艾莲娜
弗哭
胡说
形式与形式感
形式、样式、模式
邱岳峰
于是之
亚明
赵丹
颜文
老家伙与小家伙
人犹如此
树何以堪
单身囚禁
胡兰成
革命与相貌
北伐与战争
民国的下午
民国的教授
民国的教师
凄凉的喜悦
鲁迅的墓园
众所周知
《丝瓜》
彼哉
我的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
1968年,“文革”乱世,我满十五岁,趁乱学起油画来。在大墙面大铁皮上才画了几幅毛主席“红宝像”,我就认定自己已经是个油画家。冬季头一场雪,我约了两位大我几岁的工人画友,郑学明、李云晖,直奔淮海路西端襄阳公园,瞄准园外那座有五个圆顶的东正教教堂画写生。那年,教堂早已成了卢湾区抄家物资管理办公室,但圆顶不容易“抄”走,我们早就选定一下雪就画它:它多像苏联画册中的景象——什么是苏联、旧俄、东正教,我们全不懂,但那又怎样!
第一次油画风景写生。第一次使用刮刀。三小时后,“苏联油画”大功告成,我站起来正要呼叫走开游荡的两位画友过来欣赏,身后站立良久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男子开口了:
“初学油画吧?同志,我也是搞艺术的,我要严肃地告诉你,你看,那是什么建筑?你为什么偏偏要画它?再看看你的调子,同志,又灰又暗,哪里看得出是我们社会主义新中国?简直像16世纪的穷乡僻壤!”
“16世纪”?“穷乡僻壤”?而且他说“调子”,显然懂行。
我心跳,紧张,写生的狂喜顿时蒸发净尽。两位画友早已过来,几次张嘴想要辩说,但这位年纪至少大我们二十岁的男子不容插嘴。他沉着脸,表情诚恳,重复说道:“同志,你要好好想想!”
这句话,是当年“政治”上极为严厉而流行的“起始句”或“结束语”。
现在想来,这男子的心态真是好不难说:他站我身后看这许久,最低限度也还喜欢看见有人在画风景画——那年,我曾亲见一位有名的右派老画家,居然一边在礼堂画着“红宝像”,一边扯开喉咙唱:“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五十多岁的人了,分明唱给别人听,也分明侥幸自己被起用,画着革命画——时势严峻,天气严寒:这位男子仍会走来公园逛一逛,看看雪景,看人画画,而终于要对陌生少年来说那番革命的话……
他说的全是假话套话么?那是彼时彼刻的真心话。及长大成人画下去,一路曾有多少老同志好同志语重心长找我谈谈话:“小陈啊,你要好好想一想!”
三十多年过去了,那天我们就这样在雪地上僵持着。我不怕他。以我那时的个头和年龄,最后一招是打架(三个对一个);但我怕他说的话:我知道那是大道理,是“文革”初始天天听到的革命腔,可我心里知道自己的确不想画“社会主义新中国”,存心模……
……
去年,这本书与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合约到期了。念及书市时常断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有意新出修订版,顺带编成与《退步集》之类同样的版式。
我回国后面世的头一册书原是《纽约琐记》,时在2000年秋初,其实,《多余的素材》先已印妥样书,夏天就寄到了。此前我从未见过自己写的“书”,拿在手里翻。几天后,我的责编,江苏美术出版社顾华明电话里压低声音说:《多余的素材》不能发行了。
奇怪:我听了一点不奇怪。理由呢,好像是写了个别不宜谈论的历史人物吧?没错。我原就喜欢弄些不安分的小把戏,自己写着玩。稍后得知并非什么局子下禁令,而是社里另有同志觉悟高,报上去,社领导遂决定不出版。那领导.三十年前与我是知青江湖老相识,都画画,曾在招待所共用一盆洗脚水,如今居官,有为难,我当然体谅的,不久见面搓饭,彼此心照,只字不提这回事。然而三五册样书散出去了,怎么办?上海文艺出版社表示乐意出,条件是抽去几篇,并请位资深老编辑逐篇批注,很夸奖,还打印成字条夹在书页中,使我感动而受用,但我故意扭捏,不愿删,事情便自黄了。又有热心朋友送呈北京三联书店试试看,婉拒的理由倒是很恳切:无关内容,而是市面上散文类图书太多了,不好卖——我心中一喜,从此得知自己的文字涂抹居然可以算“散文”。
有趣的细节是,江苏那边承印的厂家在苏北,长期业务印制中文版《圣经》;国中还在印《圣经》?可见广有圣徒在,唯不知此说是否详确;至于《多余的素材》经已印妥的一万本书芯,据说按照惯例,随即捣成纸浆了。
于是我忘了这件事,只存本样书在身边,好歹是个纪念。
两年后,山东画报出版社刘瑞琳同志问起清华美院的杭间教授,打听废书稿还在不在,于是安排见了面。谢谢杭老师与刘老师:不久我已坐在济南一个小房间支使编辑来回摆弄书中的图片……转眼五年过去了,上回作“引”我曾将以上事故闪烁其辞提一笔,给大家留面子,现在想想,书中所写全是无事之事,此番没话找话讲,索性给《多余的素材》再添一小点多余的素材——说来好笑,我索性写写“肉蒲团”之类淫书,或斗胆撩拨所谓政治话题,倒也风流一把,然而都不是,只是初涉书写的习作,既印且毁,实在抬举了,何况不久又出版,不亏不盈,不起微澜,连个小小的冤案也谈不上,只是前后三易出版社,由江苏而山东而广西,一路下来,分明变成旧货色,如今好比微波炉里转转,原样端上,谁起兴致买? 封面总要重新弄过的,适可将前两册书样子缩小了,印在封底上,算是此书前身的如实交代;图片则大可添换——书中写到邱岳峰,结果邱公子辗转寻到我,赠我邱先生早岁与晚年的照片;有一篇说及早夭的钢琴才女顾圣婴,也给我获得她生前的丽影;又有学者徐宗懋送我从未面世的蔡元培林语堂等民国前辈老照片,都是难得觅见的影像史料,补入书中,正合适:末尾有几篇涉及民国的教授与教师,当时下笔,哪想到自己翌年会有受聘教书的机缘,近时重读,颇惊讶怎在七八年前即已留心国内的教育和大学……文字内容,则补进两篇遗漏稿,太过短促而油滑者,删除二三,其余照旧:倘若读者不嫌弃,当然很感激,但我是作者,赠书到手,好意思送人么?我知道,若是诚心巴结旧雨新知,莫如多写新篇幅,无奈我不再如那些年有闲空。即便零零星星写起来,新书起个什么题目呢?眼下,只能预先谢谢再次破费的读者,并请对这本书的修订与再版,多多包涵。
2007年8月11日
《多余的素材(修订版)》给我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平静。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和任务裹挟着前进,很少有时间停下来,真正地去思考。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让我有机会在一个安静的角落,与自己的内心进行一次坦诚的交流。它所探讨的许多主题,比如“时间的感知”和“记忆的塑造”,都非常深刻,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却异常温和。他并没有用学术的语言去生硬地论证,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这些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认为的“空闲”或者“浪费”,其实恰恰是创造力和反思的温床。书中关于“无意识的积累”的论述,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灵感会突然迸发,也让我对那些看似“无用”的经历有了新的认识。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得更真实”的书。
评分《多余的素材(修订版)》是一本可以反复品味的著作。它不像那些一次性的读物,读完就束之高阁,而是在你的脑海中留下持久的印记,让你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不经意间回想起其中的某句话,某个观点,然后产生新的领悟。我曾尝试将书中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摘抄下来,但很快发现,脱离了上下文的句子,往往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因为这本书的精髓,恰恰在于那些铺垫、那些联系、那些微妙的递进。它以一种非常“软”的方式,深入到你的认知结构中,悄悄地改变着你的看法。我尤其赞赏它对“非线性思维”的探索,在如今强调效率和结果的社会,这种不拘泥于常规路径的思考方式,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不是一道数学题,不需要非得有一个标准答案,而更像是一幅画,需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层次和色彩。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设定任何预设的框架,而是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去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每次翻开《多余的素材(修订版)》,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它像是那个最懂你的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用一种你能够接受的方式,轻轻地给你一些提示。《多余的素材(修订版)》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一个个微小的闪光点,点亮了我对某些事物的理解。比如,关于“习惯的惰性”的描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日常的一些固化行为,以及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循环。它并没有提供一套严谨的理论体系,而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场景,让你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并引发思考。我特别喜欢它对“无意义”的重新定义,很多时候,我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过于功利化,而这本书则提醒我们,那些看似没有直接目的的活动,也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在我手中已经停留了些日子,但每每翻开,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并非因为它提供了多么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它以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触及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忽略的角落。《多余的素材(修订版)》更像是一面镜子,照映出我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常常萦绕心头的种种思绪。比如,在一次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对话中,作者却能捕捉到其中隐藏的情感暗流,那种微妙的表达和未尽之语,让人忍不住反复咀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人际交往中的“留白”,理解了那些未说出口的言语有时比直接的陈述更能揭示真相。我尤其喜欢它对于“细节”的关注,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的微小之处,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生命,变成理解更广阔世界的重要线索。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探索一片未知的领域,每一次的发现都伴随着一丝惊喜,也让我对自己的认知产生更多的疑问和思考。它并非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你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是我一直所追求的。
评分最近读完《多余的素材(修订版)》,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深入的自我对话。这本书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以一种旁观者清的视角,引导我去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情绪。读到关于“选择的悖论”那部分时,我深有感触。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权,但往往也因此陷入了更深的焦虑和迷茫。作者没有直接给出解决方案,而是通过对一个个具体情境的描绘,让我们去体会那种进退两难的境地,以及最终如何与这种不确定性达成和解。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对“不完美”的包容态度,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完美,反而错失了许多宝贵的体验。这本书让我明白,人生中的许多“多余”,或许正是构成我们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本来的样子,而不是一味地追逐那些“应该”拥有的东西。
评分随便翻翻,真没读出什么东西,文字太粗糙了,陈丹青可能还是画比较好,文章真一般!
评分非常好的购物体验,京东最棒
评分很不错的书,质量好,喜欢看书的
评分书不错,送得也快
评分提高个人品素质,从扩大阅读开始
评分喜欢陈老师的少年心气
评分到货很快,包装不错,小哥人很好,满意
评分商品质量好、发货快、优惠多,售后完善,我的购物首选!
评分陈丹青,一位敢说话,会说话的人!牛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