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戚其章 编
图书标签:
  • 李秉衡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集
  • 史料
  • 中国历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清史
  • 民国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24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2894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50
套装数量: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李氏《奏议》十六卷是现今一部系统收录李秉衡著述的著作,但其中仍然有许多缺漏,不仅篇幅不全,有的篇章因系后来编集时辗转抄得,并非全帙。戚其章先生以朱批奏折、军机处原折、录副折以及朝鲜档、《光绪财政通纂》进行校补,并从山东巡抚衙门档、总理衙门档中辑录其失收的公牍、电稿,内容较旧本《奏议》多出三分之一,成为李秉衡著述的完备之本。因此,在完备方面,戚先生的辑校尚无出其右者。《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曾由齐鲁书社于1993年出版,现进行修订,改正初版差错二百馀处,列入书局“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内页插图

目录

新版说明
前言
上编奏议
1.奏陈严防广西土匪折
光绪十年十二月日(1885年1月日)
2.奏报接护广西抚篆日期折
光绪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1885年4月13日)
3.奏各军克复文渊谅山等处分别奖恤各员弁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4.奏停战撤兵并请饬催各省协饷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5.奏查明已革藩司败退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6.奏克复谅山冯子材厥功最伟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7.奏增募营勇亲兵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8.奏遣撤淮军鼎字五营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9.奏遵旨保奖出力人员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0.奏杨牛氏殉节请旌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1.奏现存营勇均照淮军营制给发饷项片
光绪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1885年5月8日)
12.奏关外诸军撤回边界布置边防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罔(1885年5月21日)
13.奏分遣鄂军回鄂就饷片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4.奏现在留防各军营数片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5.奏调度诸军会筹办理情形折
光绪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885年5月21日)
16.奏报省河陡涨成灾妥筹抚恤折
光绪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1885年7月4日)
17.奏续报被水灾区较广宽筹抚恤折
光绪十一年六月初八日(1885年7月19日)
18.奏谢从优议叙折
光绪十一年七月初四日(1885年8月13日)
19.奏边军月饷酌中画一折
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二日(1885年8月31日)
……
中编 公牍
下编 电报

精彩书摘

  奏为续报被水灾区较广,亟应宽筹抚恤,以重民生,谨陈办理情形,恭折仰祈圣鉴事:
  窃臣前因省城河水陡涨,淹没田庐,损伤人口,灾象已成,先饬动款开仓,妥筹抚恤,曾将办理缘由于本年五月二十二日由驿驰奏。并附片陈明梧州府城亦复被水,并饬一体抚恤在案。臣于拜折后,连日接据桂林府属之义宁、永福、全州、灵川、阳朔,梧州府属之怀集、藤县,浔州府属之桂平、平南、贵县,泗城府属之凌云等州县先后禀报,各该地方纷纷被水。总在五月上旬,尽因大雨连宵,宣泄不及,或江流盛涨,或山潦横行,人口因有损伤,田庐亦多淹没。实为数十年未有奇灾。小民荡折离居,殊堪悯侧。窃维救灾宜急,救粤西之灾尤急。诚以地方瘠苦,伏莽未清,又际边防未定,若不迅速力筹赈恤,广为抚绥,设有莠民乘机滋事,其患何堪设想?
  臣与司道函商,原提局存梧州归公经费银一二万两不敷分拨,现虽设法劝捐,仍属缓不济急。因于前抚臣劳崇光昔年倡设同善局内提出当本银一万两,又于提存各闲款尽数搜罗,动用银一二万两。由藩司张梦元暨善后局司道察被灾重轻,酌发款多寡。遴委廉干多员,会同地方州县分投确查,核实散给,务使民沾实惠,不致有失所之虞。此外续有报灾,仍当另筹抚恤。统俟查明灾歉详细情形,应征本年粮赋如何,分别请蠲请缓,再当详晰具奏,吁恳天恩,以冀仰副圣主矜灾恤民之至意。所有被水灾区较广,续筹动款抚恤缘由,理合会同两广总督臣张之洞,恭折由驿驰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光绪十一年八月初五日奉旨:览奏已悉。迭经降旨,谕令妥筹抚恤。并钦奉懿旨,发款赈抚,即着李秉衡督饬印委各员认真经理,务使实惠及民,毋任一夫失所。钦此。
  ……

前言/序言


晚清风云中的悲情士大夫: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是一部深入剖析晚清一位重要历史人物——李秉衡生平、思想与实践的鸿篇巨制。本书集结了李秉衡一生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包括他的奏疏、信函、文稿、诗词等,通过这些珍贵的史料,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挣扎、心怀报国之志却屡遭挫折的士大夫形象。 李秉衡(1849-1900),字季平,号退谷,又号涤尘道人,湖南湘阴人。他的一生,恰逢中国近代史上最动荡、最剧烈的时期。鸦片战争的阴影尚未散去,太平天国运动的余波犹在,西方列强的侵略步步紧逼,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李秉衡作为一名身处仕途的知识分子,他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是那个时代无数有识之士的缩影。 上册:早年经历与初涉政坛——怀揣报国之志的青年士大夫 上册主要收录了李秉衡早期的奏疏、书信以及部分传记材料,勾勒出他由一名寒窗苦读的书生,逐渐成长为一名具有政治抱负的官员的过程。 严谨的儒学根基与家国情怀的孕育: 李秉衡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他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中的熏陶,为他日后坚守传统价值、心怀家国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本册中收录的早年读书笔记、家书往来,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他最初的思想萌芽,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初步关切。 科举之路与士大夫的社会责任: 李秉衡通过科举入仕,这是晚清士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的主要途径。本书收录了他的部分科举应试文章,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时弊的敏锐洞察,以及他渴望通过自身才学为国效力的决心。同时,他早年的官场经历,虽未必辉煌,却让他开始近距离地接触到政治的复杂与现实的挑战。 地方治理的实践与初步的改革思考: 随着官职的升迁,李秉衡开始在地方任职。上册中包含了他早年在地方任职期间处理民政、审理案件的奏疏,以及他与同僚、上司的书信往来。这些材料生动地展现了他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折射出他对地方弊政的认识,以及初步的改革构想。例如,在赈灾、漕运、盐政等方面,他可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些都体现了他作为一名负责任的官员的担当。 对时局的忧虑与初步的应对策略: 晚清社会的种种危机,如外国的经济侵略、民族矛盾的激化等,不可能不引起李秉衡的关注。上册中可能包含一些他致友人的书信,其中或有对国家时局的忧虑,以及对如何应对这些危机的初步思考。这些思考或许还显得稚嫩,但已然显露出他超越一般官员的远见卓识。 中册:仕途的起伏与思想的深化——在变革浪潮中的探索与挣扎 中册是本书的核心部分,集中展现了李秉衡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活动,以及他思想的成熟与深刻转变。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加剧的十字路口,李秉衡的个人命运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参与重大政治事件的实录: 本册将详细呈现李秉衡参与的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他可能在一些关键时刻,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上疏陈言,提出自己的战略或政治主张。通过他的奏疏,读者可以了解他在国家存亡之际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他对朝廷决策的看法。其中,他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对变法图强的态度,都将是本册的重点。 与重要历史人物的交往与论辩: 李秉衡身处晚清官场,必然与同时代的许多重要历史人物有过交往。本册收录的他与其他官员、名士的书信往来,以及相关的历史记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他在政治论辩中的表现。他可能与一些主张改革的人物有思想上的碰撞,也可能与一些保守派人士进行博弈。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随着战争的失利和国家地位的日益卑微,李秉衡的思想必然经历深刻的反思。本册中可能包含一些他晚年撰写的文章、诗词,从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对西方文化的审视,以及他对国家出路的艰难探索。他是否开始认识到仅仅依靠传统方法已不足以挽救国家?他是否在寻找新的思想资源?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摇摆与抉择: 晚清时期的政治斗争,往往是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较量。李秉衡身处其中,他的立场和选择,无疑会受到时代洪流的影响。本册的史料可能会展现他在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游移,以及他如何权衡利弊,做出符合自己政治理念的抉择。他可能在一些时候支持变法,在另一些时候又表现出对激进变革的担忧。 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力所能及的补救: 尽管身处权力中心,李秉衡依然对底层民众的疾苦怀有深切的同情。本册中可能包含他关于兴办实业、救济贫民、兴办学堂等方面的奏疏或倡议,展现了他作为一名官员的良知与责任感。这些尝试或许微不足道,但却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心。 下册:晚年心境与精神遗产——历史评价与文化传承 下册主要侧重于李秉衡晚年的思想、情感以及后世对其的评价,同时梳理了他的文学创作,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士大夫的文化精神。 晚年的心境与对时局的悲观: 经历了国家的一系列重大挫折,尤其是甲午战争的惨败,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危机,李秉衡的晚年心境无疑是沉重的。本册收录了他晚年的一些诗文、书信,从中可以体察到他内心深处的忧愤、无奈甚至绝望。他是否对国家的未来感到悲观?他如何看待自己的一生?这些情感的流露,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对民族文化与传统的坚守与反思: 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传统。李秉衡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他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的地位?本册的史料可能会展现他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也可能包含他对某些传统弊端的反思,但这种反思可能更多地集中在如何“用其精粹”而不是全盘否定。 诗文的成就与文学价值: 李秉衡并非仅仅是一位政治人物,他也是一位具有一定文学造诣的士大夫。下册将集中展示他的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他细腻的情感,他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他对民族命运的忧思。他的诗文风格,可能体现出晚清士大夫特有的沉郁顿挫之感,也可能蕴含着他对社会现实的影射。 身后评价与历史定位的探讨: 本册还将收录一些后世对李秉衡的评价,包括同时代人的评论、民国时期学者对其的考察,以及现代史学界对其的解读。通过不同时期、不同视角的评价,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李秉衡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他是否被认为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否被低估了?这些评价的梳理,将有助于读者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精神遗产的启示: 即使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的力量显得渺小,但像李秉衡这样的士大夫,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关怀,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在困境中的坚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通过对李秉衡一生的全面呈现,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以及他们为国家民族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李秉衡集(套装上中下册)》不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是一扇通往晚清历史深处的窗口。通过对李秉衡这位人物的细致解读,我们得以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复杂性、政治斗争的残酷性,以及那个时代无数士大夫在变革与动荡中的悲情与坚守。本书适合对中国近代史、晚清政治、士大夫阶层研究有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阅读历史文献时,对文本的清晰度和可读性要求很高,因为原始材料常常伴随着许多繁琐的格式和晦涩的词汇。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在文本整理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排版疏密得当,很多难点词汇或典故都有脚注予以简要说明,大大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便是对这个领域涉猎不深的爱好者也能有所收获。我发现其中有些篇章的选材角度非常新颖,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名垂青史的重大事件,还收录了许多关于地方治理、民生经济的考察报告,这让人物的形象不再是单一的政治家或军事家,而是更全面的“社会参与者”。比如,关于某次灾荒的赈济方案分析,细致到了粮价波动和具体物资调配的层面,展现了深厚的行政经验。这样的资料对于历史地理学、社会经济史的研究者来说,价值简直无法估量。能将如此浩繁的史料系统化地汇集出版,足见出版方和整理团队的功力与耐心,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工程。

评分

这套文集的出版,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人”的作用,提供了极佳的文本基础。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提供清晰的因果链条,而是直接抛给你那个时代核心人物的思考“原材料”。我最近在研读其中关于洋务运动后期的一些奏折,它们不再是教科书里那种简单定性或赞扬的描述,而是充满了对技术引进的困惑、对地方势力的顾忌,以及对财政压力的焦虑。这种直接面对原始文本的体验,让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当时决策者的“左右为难”。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你放下现代的价值判断,去进入那个时代的思维框架中进行理解。从装帧设计上来看,虽然是多册套装,但每册的独立装帧也很方便携带和单独阅读,这对于需要经常查阅特定时期文献的人来说,无疑是加分的细节设计。总体而言,这套丛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文本平台。

评分

我对这套丛书的编排体例表示由衷的赞赏,尤其是它在“文集”这个范畴内所展现出的广博性。很多历史人物的文集往往侧重于政治论述,但这里的编纂者显然努力做到了“全景式”的呈现。我注意到,除了标准的奏疏、公文之外,它还收录了大量的人物尺牍和部分诗词歌赋,这对于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历史人物画像至关重要。例如,通过对比他写给朝廷的严谨公文和写给幕僚的私信,能清晰地看出他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风格和策略调整。这些“非主流”的文本往往是历史研究中最容易被忽略,但价值又最大的部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些地方冲突的往来信件部分,那些措辞的交锋和试探,比直接的史书描述要生动得多,充满了历史的张力。唯一希望的是,对于一些涉及具体地名或历史人物的注释能更加详尽一些,毕竟历史知识的更迭很快,即便是熟稔历史的人也可能需要快速核对一些细节。

评分

翻开这套文集的其中一册,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原生态”文字感所吸引。这不是那种经过现代白话文润饰过的版本,而是最大限度保留了原始书写习惯和用词的文本。对于像我这样对清末民初的文风有一定研究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盛宴。阅读这些奏折和公牍,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在处理复杂政务时特有的语境和逻辑。比如,其中一段关于地方赈灾的条陈,那种字斟句酌、层层上报的流程感,和今天我们习惯的快节奏信息传递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妙的是,文集中穿插的一些家书片段,虽然篇幅不长,却常常能揭示出宏大叙事背后的个人情感和生活侧面,比如对家乡风物的怀念,对子孙教育的期许,这些细节让原本刻板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起来。当然,这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不然光是理解一些古老的官场术语就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恰恰也说明了这套丛书定位的精准——它服务于真正想深入历史肌理的研究者和爱好者。

评分

这套《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的整体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功夫的,纸张的选择偏向于那种带有微微泛黄质感的,很适合阅读历史文献的氛围。我最近入手的是其中一套关于晚清重要官员的文集,刚拿到手的时候,那种厚重感就让人觉得内容必然扎实。从目录上看,收录的文章和奏折的范围非常广,不仅有官方的往来函件,还包括了一些私人信札和诗文,这对于研究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生态和个人思想轨迹来说,是极大的便利。比如其中关于某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论述,不同时间点、不同角度的文本并陈,能让人清晰地看到决策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尤其是那些首次公开或整理得非常清晰的原始材料,对于做学术研究的同行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致力于整理和还原历史原貌的做法,而不是一味地进行过度解读或简化。当然,文集整理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希望后续的注释和索引部分也能保持一致的高水准,这样读者在查阅时会更加得心应手。整体来说,作为珍贵的史料汇编,它展现了出版方对历史文献保护和传播的责任感。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李秉衡(1830—1900),字鉴堂,辽宁省大连市庄河市人。初捐资县丞,迁知县。光绪五年(一八七九年),为冀州知州。越二年擢永平知府。十年(一八八四年)移任广西按察使,法军侵越犯边时,李衡主持龙州西运局。翌年与冯子材分任战守,取得谅山大捷,彭玉麟奏言:“两臣忠直,同得民心,亦同功最盛。”1900年庚子之变,起用为巡阅长江水师大臣。八国联军进攻大沽后,李秉衡由江苏率兵北上,保卫北京,在杨村(今武清县)败绩,退至通州(今通县)自杀殉国。谥忠节。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评分

《清史稿》:“秉衡清忠自矢,受命危难,大节凛然,此不能以成败论也。联军之占津、海也,长驱而入,唯士成阻之;俄兵之侵龙江也,乘隙以进,唯寿山拒之:固知必不能敌,誓以一死报耳。荣光争大沽,凤翔守爱珲,虽已无救於大局,而至死不屈,外人亦为之夺气,何其壮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