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李焘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长编
  • 续资治通鉴
  • 史书
  • 中国历史
  • 历史书籍
  • 二十四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44348
版次:2
商品编码:1129688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391
套装数量:20
字数:706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绩资洽通鉴长编》是一部北宋编年史巨着。它的作者李焘(1115-1184)字仁甫夕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进士。初任川中地方官多年,其后历任兵部员外郎、礼部郎中、湖北转运副使、秘阁修撰、权同修国史、权实录院同修撰、知常德府等官。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以敷文阁学士致仕,不久病死。年七十。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册
点校说明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进续资治通鉴长编表
杂识

巽岩先生墓刻
敷文阁学士李文筒公焘神道碑
卷一
起太祖建隆元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二
起太祖建隆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三
起太祖建隆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四
起太祖干德元年正月尽是年闰十二月
卷五
起太祖干德二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六
起太祖干德三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七
起太祖干德四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八
起太祖干德五年正月尽是年十二月
卷九
……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第十一册
第十二册
第十三册
第十四册
第十五册
第十六册
第十七册
第十八册
第十九册
第二十册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份不包含《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另一部历史巨著,同时确保内容自然流畅,无刻意痕迹。 --- 《明实录》:一部洞察王朝兴衰的百科全书 书名: 《明实录》(多卷本/精选本,具体以市面流通版本为准) 作者: 明朝官方史官集体编纂 装帧与规格: 纸质精装/线装,多卷本,根据不同版本,篇幅浩繁,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石文献。 导言:史册中的大明王朝 在中国浩瀚的史学长河中,编年体史书以其严谨的纪年和翔实的记载,为后世勾勒出王朝的兴衰脉络。《资治通鉴》是宋代司马光对前代历史的宏大总结,而对于紧随其后的明代,我们有幸拥有另一部同样气势磅礴、细节无比丰富的史学巨著——《明实录》。 《明实录》并非后人整理的二手之作,而是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近三百年的官方“日记”。它依照唐宋以来实录馆的体例,在每位皇帝驾崩后,由专设的史官根据起居注、奏议、政令、档案等第一手资料,逐年、逐月、逐日地编撰而成。它以高度的权威性、即时的记录性和海量的原始信息,构成了研究明史最不可或缺的“镜子”。 阅读《明实录》,犹如亲身置身于大明朝的政治中心,目睹皇帝的喜怒、廷臣的争辩、边关的烽火以及社会民生的点滴变迁。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一部活着的档案。 卷帙浩繁的编纂体例 《明实录》的篇幅之巨,足令任何一位史学家感到震撼。它不仅涵盖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宏大叙事,更细致入微地记录了当时的法律条文、科举取士、天文异象乃至地方官员的升降调动。 其核心结构遵循严格的编年体: 1. 分段清晰: 以皇帝的在位时间为纲,分立“太祖实录”、“太宗实录”……直至“思宗实录”。 2. 日录月志: 在每个皇帝的篇章内,按照时间顺序,记录重大事件。例如,某日皇帝在何处接见了哪些官员,下达了何种旨意,讨论了哪些议题。 3. 原始材料的直接呈现: 实录中大量保留了原始的诏书、百官奏疏的节录或全文,以及皇帝的批示。这种直接引用,极大地保证了史料的真实性和细节的丰富性,避免了后世史家在转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或损益。 内容之广:一部王朝的百科全书 研究明史,绕不开《明实录》。它所涵盖的内容范围之广,使其远远超出了普通“编年史”的范畴,俨然成为了一部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一、 皇权运作与宫廷秘辛: 实录详细记载了皇帝的日常起居和决策过程。从永乐迁都、土木堡之变中皇帝的临朝决策,到后期的内阁权力制衡,再到皇帝对宦官集团的态度转变,这些记载提供了研究皇权演变的第一手材料。许多在后世小说、戏剧中被神化的事件,在实录中都能找到其最原始、最冷静的记录。 二、 军政与边防的角力: 明朝是内外交困的王朝,其边患问题尤为突出。《明实录》是研究明长城修建、卫所制度、戚继光抗倭、宁夏和漠北战事最权威的参考。它记录了朝廷对军事资源的调配、将领的任命与奖惩,以及针对北方鞑靼、东北女真的军事部署和外交往来。 三、 经济制度与民生疾苦: 实录中关于赋税、漕运、盐铁专卖的诏令记录详细。例如,关于“一条鞭法”的推行过程、对地方土地兼并的抑制措施、赈灾的方略等,都可以在其中找到依据。同时,灾害记录(如地震、洪水、瘟疫)的频率和朝廷的应对措施,也直观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韧性和民生状况。 四、 文化教育与思想变迁: 实录记录了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对儒家经典的推崇、官方对异端的压制(如早期的“文字狱”苗头),以及对历法、水利、医药等技术领域的官方关注。 史学价值:研究明史的“定海神针” 相较于其他史料,《明实录》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时效性与官方性。它是在历史事件发生时,由专职机构记录、修订,并经朝廷认可的“官方历史”。 1. 校对与避讳的价值: 尽管实录的编纂也受到政治风向的影响,存在美化前朝、隐晦某些敏感内容的情况,但这恰恰构成了研究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线索——即“哪些内容被记录了,哪些内容被刻意忽略了”。 2. 原始数据的宝库: 对比后来的《明史》,实录保留了更大量、更零散但极为珍贵的原始诏令和奏疏,是史学家进行深度文本分析和交叉验证的基石。 结语:走进历史的真实现场 《明实录》是一部需要耐心和专业知识去细读的巨著。它没有后世史书的文学修饰,却以其庞大的信息量和无可比拟的真实性,为我们理解一个伟大王朝的复杂性、矛盾性及其最终走向,提供了最坚实、最直接的平台。对于任何一位致力于深入研究明代政治、社会、军事或制度的学者而言,它是案头常备、不可或缺的“定海神针”。阅读它,就是直接与三百年间的历史对话。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宋代社会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它不仅仅聚焦于帝王将相的政治斗争,更深入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经济发展、士大夫阶层的思想变迁,甚至是民间生活的点滴。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深度。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感到困惑的社会现象,在这部著作中都能找到清晰的脉络和合理的解释。它提供的史料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此前的想象,简直是研究宋史的宝库。

评分

我必须承认,开始阅读时,我对如何消化如此庞大的信息量感到一丝压力,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被一种强大的历史吸引力牵引着。这本书的价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心力去沉淀、去反复咀嚼。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和发现。它就像一位博学的导师,在你不同的生命阶段,以不同的方式启迪你的思考,让你对“历史”二字产生更深刻的敬畏与理解。这是一套值得用一生去慢慢品味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纸张的触感细腻,印刷的字迹清晰锐利,每一个细节都透着匠人的用心。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物。我特别喜欢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每一次翻阅都能穿越时空,与那些风云变幻的时代近距离接触。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那种传统文化的韵味扑面而来,让人心生敬畏。

评分

老实说,我对这种宏大的历史著作通常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但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像有些史书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细节和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作者的笔触如同高明的织工,将无数零散的史料编织成一张巨大而精密的网,让你在阅读中既能把握宏观的时代脉络,又能沉浸于具体的历史事件之中。尤其是一些关键转折点的描写,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读起来酣畅淋漓,根本停不下来,仿佛亲眼见证了那些历史人物的权谋与挣扎。

评分

阅读体验上,这部书的注释和校勘工作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阅读古籍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每一次遇到晦涩难懂的词汇或典故时,查阅后面的注释,总能豁然开朗。这体现了编纂者极高的学术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相比于市面上那些粗制滥造、错误百出的版本,这部作品的可靠性极高,让人可以放心地将其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保证了阅读过程的顺畅和知识获取的准确性,是真正的良心之作。

评分

书是研究宋史必备,早就想买了,趁满减很划算,果断收入囊中。

评分

《汉书》,众所周知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在二十四史中也是典范之作,它开创了断代史写作的体例,成为后世撰史的楷模。但是,《汉书》“义蕴宏深,通贯匪易”,自汉代诞生时起就被视为难读,而初唐王勃以九岁能读《汉书》即被视为神童。因此,东汉以来为《汉书》注解、音释和校订者,代不乏人,且硕果累累。自汉至南北朝数百年间,已有服虔、应劭、晋灼、臣瓒、蔡谟等二十余位学者,或为注解,或为音释,各成一家。唐代颜师古出,乃博采各家注释,发明驳正,而集大成。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即采用”颜注本“。此后,《汉书》的注疏一直笼罩在颜师古的余荫之下。两宋降至有明,虽有宋祁、三刘(刘敞、刘攽、刘奉世)等辈对《汉书》勘误的纠正,但其学术贡献显然远不逮前朝。真正在《汉书》的研究上重新掀起高潮的,是在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后。在注重实证的考据方法的指导下,一大批治《汉书》的史学和考证大家,如钱大昭、陈景云、沈钦韩、王鸣盛、王念孙、钱大昕、周寿昌、梁玉绳、徐松等人,“研穷班义,考证注文”,在校订和释义方面,取得了超迈前人的成绩,也涌现了一批专门著述。从以上的回顾中,我们不难发现,不仅《汉书》本身即成为考释的对象,对《汉书》的研究整理也自成专门之学,非专研的功夫不能尽悉。这种情况到晚清尤其突出,很多清代学者的精深见解,散见诸书,连学者亦罕能通习。这在客观上产生了对《汉书》的注释作一次全面梳理和考订的需要。于是王先谦应运而生。 王先谦“自通籍以来,即究心班书,博求其义”,积三十余年精深功力,在颜注的基础上,广征博引,再次全面总结了历来尤其是清代学者对《汉书》的研究成果,直接引据的宋、清学者达67位,基本囊括了颜注之后学者的研究。虽继承了颜注,但不盲从,对颜注的失当多有驳正。对引据的宋、清学者的论点,也常有考辨,并非单纯的罗列与堆砌。学界评说《汉书补注》是迄今《汉书》注释最为完备的本子,堪称允当。李家骥先生甚至认为,“总的说来,《汉书补注》已基本结束了《汉书》的注疏”。 主要版本: 1、中华书局两册精装影印本 2、江苏古籍出版社两册精装影印本 3、上海古籍出版社三册精装影印本 4、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二册平装点校本,以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王氏虚受堂刻本为底本,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历时20余年精加校勘、细加标点,是为目前惟一标点版本。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续古文辞类纂》、《后汉书集解》、《汉书补注》等

评分

书很好,就是没有勒口很让人不适,以后得包上书套才能看了。

评分

续资治通鉴长编(套装全20册)

评分

京东活动价格不错,只是希望以后书外包装能做好点。

评分

長編,是研究宋史三大文獻淵藪之一,可與宋史、宋會要輯稿鼎足而立。南宋李燾以畢生精力著成此書,網絡了大量史料和文獻記載,取同存異,保留了我們對於宋史最大範圍的認知視野。雖然散佚流失甚多,但是許多學者後人仍希望補續此等皇皇巨著,於是就有了黃以周等人的長編拾補、畢沅的續通鑒,并相得益彰。

评分

屯书中!好书慢慢看吧!慢慢研究!

评分

书本不错,需要看的,果断买了,虽然有点贵,但是挺喜欢~读博必看的书目,物有所值。

评分

书很好,印刷清晰,厚厚20册,好东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