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史(第8卷):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苏联史(第8卷):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叶书宗 著
图书标签:
  • 苏联史
  • 勃列日涅夫
  • 冷战
  • 苏联政治
  • 历史
  • 20世纪
  • 苏联
  • 政治史
  • 外交史
  • 社会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2354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647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苏联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5
字数:50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勃列日涅夫的十八年:苏联史(第8卷)》充分利用苏联历史档案选编资料,阐述了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历史,时间跨度是从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当选”苏共中央书记,到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逝世,整整18年。这一时期,可以说是斯大林模式的鼎盛时期。勃列日涅夫尽其所能,促使斯大林模式发挥完了其所有的潜力。但是,由于勃列日涅夫的个人素质、他所实行的政策,导致苏共中央难以维持苏联社会的继续发展,无法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狭窄框架。

作者简介

  叶书宗,男,汉族,1936年5月生于浙江天台。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58年毕业于华东师大历史系,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共运史专业研究生班。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长江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苏联东欧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世界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常委。
  承担和完成中华社科规划“八五”课题“社会主义国家商品经济演变的历史考察”;上海市社科规划“九五”中长期课题“长江文明史”;34卷本《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著有《苏联的革命与建设》、《苏联兴亡史》(合著)、《回眸“布拉格之春”》、《俄国社会主义实践研究》等8部著作;主编专著《长江文化与中华民族》、《长江文明史》。发表有关苏联历史论文百篇。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主编的话
前言

第一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开始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的上台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的施政决策

第二章 农业生产的苦难历程
第一节 农业生产的一般状况
第二节 农村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

第三章 拒绝市场的僵化经济运行机制
第一节 新经济体制的改革冲动
第二节 新经济体制改革的无声消亡
第三节 苏联与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四章 党政-体的苏共及其危机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的几次党代表大会
第二节 赫鲁晓夫逝世
第三节 苏共-党执政体制的僵化
第四节 迈向死胡同的苏共

第五章 苏联社会的人本主义潜流
第一节 人本主义潜流的涌动
第二节 人本主义“三剑客”
第三节 苏共中央对人本主义潜流的认识与对策

第六章 积怨深重的民族关系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和苏联的现实
第二节 民族主义的新勃起
第三节 民族问题的死结

第七章 苏联与社会主义世界各国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中关系
第二节 苏军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占领
第三节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波关系

第八章 苏联与社会主义以外的世界各国
第一节 苏联外交路线的调整与苏美关系
第二节 苏联与西欧各国
第三节 苏联与非洲大陆
第四节 苏军入侵阿富汗

第九章 勃列日涅失后期的苏联社会与勃列日涅夫逝世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后期苏联社会的某些现象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逝世

附录
参考书目
主题索引
……

精彩书摘

  于是,举国大哗,导致对波兰统一工人党执政的信任危机。
  为了应付经济的困境,也为了还债,1976年6月24日,波兰政府决定大幅度提高食品价格,其中,猪肉每公斤上涨69%,黄油上涨50%,食糖上涨100%,政府以补贴形式给予市民等价的现金补偿。[1]其实,食品的大幅度涨价,带动了所有商品的狂涨,政府的“食品涨价补贴”,填不平居民因食品涨价带来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而造成的窟窿。食品涨价引起工人普遍的不满和抗议。
  6月25日,即波兰政府宣布食品大涨价的第二天,皮沃特勒库夫省腊多姆市工人就走上街头,举行罢工、游行,抗议食品涨价,游行队伍冲击市府机关,引发了流血冲突。事态迅速扩大,全国几十个省接连罢工、游行。迫于形势,波兰政府撤销了涨价的决定,并声称“在几年内冻结物价”。但是,波兰政府在事后却悄悄地、逐步地提高商品零售价格,而且推出双重价格:“平价(配给)和自由价格”。人民的不满情绪在不断积聚。
  20世纪70年代后期,波兰的社会综合状况继续恶化:国家综合经济比例失调;外贸负债;计划管理混乱;生产无人负责;社会政治生活不正常;对涉及人民生活和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久拖不决;官员贪污腐化、营私舞弊的现象层出不穷;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没有克服困难、励精图治的老实说法。人民越来越不相信波兰统一工人党能解决问题。
  与此相对应的是,波兰天主教的势力迅速增强。1978年10月16日,克拉科夫主教卡罗尔·沃伊蒂瓦当选为罗马教皇,改名约翰一保罗二世。此事轰动了举国民众,天主教的影响大盛。1979年6月,约翰一保罗二世访问波兰。教皇所到之处,万人空巷,争睹教皇的风采。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党员很大部分成了虔诚的天主教徒。这种现实状况显示:天主教会的影响和威望已盖过了波兰统一工人党和波兰人民共和国政府。
  ……
苏联史(第7卷):赫鲁晓夫的“解冻”与改革尝试 卷首语: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斯大林时代的铁幕刚刚落下,一个更加开放、却又充满矛盾的“解冻”时期拉开了序幕。从对个人崇拜的清算,到对国民经济体制的激进改革,再到最终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将世界推向核边缘的边缘政策,赫鲁晓夫的执政无疑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和转折的关键阶段。本卷将深入剖析这位风格迥异的领导人如何试图重塑苏联的政治生态与社会面貌,以及这些尝试最终如何走向其复杂而戏剧性的结局。 第一部分:后斯大林时代的权力真空与权力斗争(1953-1956)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权力中心陷入了短暂的混乱。本卷首先聚焦于权力核心层的角力。马林科夫、贝利亚、莫洛托夫等老一辈领导人如何争夺领导权?贝利亚短暂的崛起和迅速的倒台,揭示了克里姆林宫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和对秘密警察体系的恐惧。 重点分析了赫鲁晓夫如何通过巧妙的政治手腕,尤其是在党内基层建立威望,最终联合其他领导人将贝利亚边缘化,并逐步削弱了其他“旧贵族”的势力。这一阶段的政治斗争,标志着苏联从斯大林式的个人独裁向集体领导的艰难过渡。 第二部分:秘密报告与去斯大林化浪潮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苏共历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本章详细梳理了赫鲁晓夫发表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的背景、内容及其在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引发的巨大震荡。 我们探讨了“解冻”的深层含义:对政治犯的大规模平反,历史著作的修正,以及对文化艺术领域限制的放松。这种自上而下的“刮骨疗毒”尝试,极大地鼓舞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更开放社会的期待,同时也暴露了党内保守势力对改革的抵触与不安。 第三部分:经济体制的激进实验 赫鲁晓夫深知,苏联的僵化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国民需求。本部分详尽考察了他在经济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大胆而往往是混乱的改革尝试。 “ 2000万大学生 ”与教育改革: 考察了赫鲁晓夫对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试图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校与生活相结合”政策的初衷与实践中的困难。 “ 垦荒运动 ”: 对哈萨克斯坦等地进行的大规模土地开垦运动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项运动初期取得了显著的粮食增产,但随后因水土保持问题和管理混乱而遭受重创,成为其执政后期经济决策失误的典型案例。 “ 托儿所与牛奶 ”: 探讨了赫鲁晓夫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的努力,例如大规模的住房建设(赫鲁晓夫楼)和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这些政策在短期内确实改善了苏联民众的生活条件。 “ 十大元帅与重组军事工业 ”: 分析了赫鲁晓夫对军队领导层(特别是朱可夫的清洗)的干预,以及他试图将部分军事工业转向民用生产的尝试,这触动了军工复合体的利益。 第四部分:外交政策的剧烈波动 赫鲁晓夫的外交路线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寻求“和平共处”,另一方面又在意识形态竞争中毫不退让。 “ 和平共处 ”原则的提出: 分析了苏共二十大后,苏联如何试图缓和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关系,并与南斯拉夫等国关系正常化的努力。 东欧的动荡与镇压: 重点记述了1956年波兰的“十月事件”以及匈牙利革命的爆发。本卷详细分析了苏联决策层在面对东欧卫星国寻求独立自主时所面临的艰难抉择,以及最终出兵布达佩斯的决定对苏联国际形象造成的长期损害。 中苏关系破裂的根源: 深入剖析了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分歧如何从暗流涌动走向公开决裂,特别是关于“和平过渡”和“总路线”的争论。 第五部分:走向边缘的决策——古巴导弹危机 本卷的最后部分集中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我们从苏联的角度审视了部署中程导弹的战略意图——平衡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并保护古巴革命政权。 详细重构了从情报发现、克里姆林宫内部的争论、与肯尼迪政府的秘密接触,到最终撤回导弹的整个决策链条。这次危机被视为赫鲁晓夫执政生涯的高潮与转折点,它既展现了苏联在核时代维护自身地位的决心,也暴露了其决策的冒险性。 结语:赫鲁晓夫的遗产与被推翻 赫鲁晓夫的“解冻”带来了思想解放的初期成果,但也因其决策的反复无常、对党内旧官僚体系的持续冲击、以及经济改革的缺乏系统性而失去了广泛支持。本卷最后概述了1964年他被罢黜的经过,总结了他为苏联留下的复杂遗产——一个既开始向更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又在关键时刻暴露其体制局限性的国家。他的时代,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充满激情、希望、失误与巨大历史张力的“青春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值得称道,它不像某些编年史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采用了主题式的章节划分,这极大地增强了可读性和分析深度。比如,当它深入探讨苏联在“稳定”口号下对科技创新的压制时,那种对于长期战略眼光的缺失的描绘,简直令人扼腕叹息。作者似乎在用一种近乎悲悯的口吻,解析着那个时代领导层的集体心理——他们太害怕失控,以至于宁愿选择可预测的停滞,也不愿冒任何可能导致权力结构松动的风险。这种对“保守主义的陷阱”的剖析,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迫使我思考,在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中,当安全感成为高于一切的追求时,进步的火花是如何被系统性地熄灭的。这种对历史逻辑深层次挖掘的能力,使得这本书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史料罗列,上升到了对人类治理困境的哲学反思层面。

评分

读完一部分,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日常性危机”。历史往往被浓缩成几个关键事件——古巴导弹危机、勃列日涅夫上台——但这本书的妙处在于,它把镜头拉近,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在日常生活中缓慢积累的矛盾。我能想象到当时的普通苏联公民,在供需失衡的货架前排队时的无奈,或者是在一个看似稳定实则僵化的官僚体系中,一个有抱负的年轻干部所感受到的那种无力感。作者没有把焦点仅仅放在克里姆林宫的密室政治上,而是巧妙地将宏观的经济指标与微观的社会心态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层次丰富的社会图景。这让我意识到,一个超级大国的衰落,往往不是由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宣告的,而是由无数次微不足道、但日积月累的失望和低效率共同磨损殆尽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是缓慢而沉郁的,它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你在历史的迷雾中自行感受那种“缓慢的死亡”。

评分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耐心与智力投入的著作,它拒绝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廉价的共鸣,而是要求读者以一种近乎学徒的姿态,去学习和理解一个超级大国的复杂心智模式和最终的自我封闭过程。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外交政策部分时所展现出的平衡视角,没有简单地将苏联描绘成一个纯粹的侵略者或受害者,而是详细阐述了其全球战略的内在逻辑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书中对阿富汗战争的分析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对整个国家意志和资源分配体系的一次致命的透支,是僵化体制在面对非对称冲突时的无能体现。读完后,脑海中留下的是一个庞大而沉重的结构图景,它在自我维护的惯性中,逐步丧失了适应外部世界变化的能力,最终,其自身的重量压垮了自己。这是一部真正严肃的历史著作,它会留在你的书架上,并且会不断地被你回顾和引用。

评分

从文笔上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内敛而精准的力量,它极少使用煽情的辞藻,但其选择的词汇和句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历史重量。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精确描述一个政策后果的句子,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略带苦涩的佳酿。它构建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权力网络模型,你必须时刻留意不同派系之间的微妙制衡和潜在的背叛。这种对政治操作的精细刻画,让我深刻理解了“政治斗争”并非总是刀光剑影,更多时候是关于谁能更好地控制信息流、谁能更有效地进行人事布局。例如,关于军队和克格勃在国家决策中的角色平衡,作者的论述细致入微,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对苏联体制的透彻掌握。这本书读起来需要全神贯注,因为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让你错失理解某个关键历史转折点的钥匙。

评分

这部大部头读起来真是一次漫长的思想跋涉,虽然我手头拿到的具体是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那一卷,但整体的叙事脉络和历史的厚重感是共通的。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种扎实的学术风格,作者显然是下了苦功的,每一个论断背后似乎都能看到堆积如山的档案和第一手资料在支撑。它不像那些通俗历史读物那样追求戏剧性的冲突和快节奏的叙事,相反,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带领你进行一次极其细致的考古挖掘。你必须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去品味那些关于苏联体制内部运作的精微描述,比如最高苏维埃的每一次投票、国家计划委员会的每一次修正,这些看似枯燥的细节,恰恰是理解那个庞大机器如何运转,又是如何一步步陷入僵局的关键所在。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意识形态阐释上的那种审慎态度,没有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而是努力还原当时决策者们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是如何理解和执行他们的“进步路线”的,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满足感。

评分

评:刘邦让群臣总结战胜项羽的原因,高起、王陵说:刘邦派韩信攻齐地,就封韩信为齐王,有与人分利的胸怀;而项羽嫉贤妒能,手下立了功却得不到好处。高、王认为,这是项羽失掉天下的根本原因。

评分

曾经辉煌的国家,让人嘘唏不已;勃列日涅夫,侵略型的领导者,让阿富汗和苏联人民都陷入了苦难之中。

评分

好.....................

评分

191***

评分

评:秦王(始皇)和燕王年轻的时候都在赵国当人质,同是客居他乡受人白眼自然同病相怜。可秦王即了大位便翻脸不认人了,燕王一气之下逃回燕国,没过多久便走上恐怖组织的道路。由此可见嬴政可与人同患难不可与人同安乐,层次不高。遇刺是他活该,未遂是他命大。

评分

——《资治通鉴》卷十二 汉纪四

评分

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

评分

物流不太给力,书脚撞坏了。内容非常满意,信息量大,时间线也清楚,第一次读国外历史就是这本真是太幸运了

评分

无论在前苏联,在苏联解体后的俄国,还是在西方,都没有如此规模的苏联史问世。这个9卷本的《苏联史》是国内外第一部多卷本的苏联史,规模空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