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文存》所用的蓝本为民国时期上海亚东图书馆所出版,本次出版以原样,原封面,原版式影印出版,与原本高度一致。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收藏价值和保留价值,在普通读者中有极大影响。
《独秀文存》(4册)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陈独秀的文集,1922年11月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初版。分为论文、随感录、通信三部分,共三卷。平装本四册,精装本为上、下两册。文存中的作品多公开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曾风靡一时。
影印版《独秀文存》以上海亚东出版社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所出的第9版为底本。这个版本是《独秀文存》历种版本中最精湛的,该版本前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笔所作的序言,谓陈氏文笔“廉悍”,此韩愈称赞柳宗元之辞也。
影印本以“原版、原大、原样、原封面”为原则,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始版本的信息。为版本研究者、近现代史研究者,胡适学术研究提供了忠实的资料。
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今安庆)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主编《新青年》杂志,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影响力极大,引领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由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独秀文存》影响了无数青年。他后来又与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成为另一思想阵地。五四运动后期,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1920年初潜往上海,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这部文存所存的都是陈君在《新青年》上发表过的文章,大抵取推翻旧习惯创造新生命的态度,而文章廉悍,足药拖沓、含糊等病;即到今日,仍没有失掉青年模范的资格;我所有写几句话替他介绍。
——蔡元培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鲁迅
《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个人对中国社会变革的独特认识,这个认识为众所公认,众所推崇。
——王观泉(当代著名学者)
自序
卷一論文
敬告青年
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
今日之教育方針
抵抗力
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
一九一六年
吾人最後之覺悟
新青年
當代二大科學家之思想
我之愛國主義
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
憲法與孔教
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袁世凱復活
再論孔教問題
文學革命論
俄羅斯革命與我國民之覺悟
舊思想與國體問題
近代西洋教育
復辟與尊孔
西文譯音私議
人生真義
駁康有為《共和平議》
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
偶像破壞論
有鬼論質疑
附錄一 答陳獨秀先生《有鬼論質疑》(易乙玄)
附錄二 難易乙玄君(劉叔雅)
附錄三 諸子無鬼論(易白沙)
質問《東方》雜誌記者
附錄一 中西文明之評判(平佚)
附錄二 功利主義與學術(錢智修)
附錄三 迷亂之現代人心(傖父)
再質問《東方》雜誌記者
附錄 答《新青年》雜誌記者之質問(傖父)
克林德碑
《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新青年》宣言
對於梁巨川先生自殺之感想
吾人最后之觉悟
人之生也必有死,固非为死而生,亦未可漠然断之曰为生而生。人之动作必有其的,其生也亦然。洞明此的,斯真吾人最后之觉悟也。世界一切哲学、宗教皆缘欲达此觉悟而起。兹之所论,非其伦也。兹所谓最后之觉悟者,吾人生聚于世界之一隅,历数千年,至于今日,国力文明,果居何等?易词言之,即盱衡内外之大势,吾国吾民,果居何等地位,应取何等动作也。故于发论之先,申立言之旨,为读者珍重告焉。
吾华国于亚洲之东,为世界古国之一,开化日久,环吾境者皆小蛮夷,闭户自大之局成,而一切学术政教悉自为风气,不知其他。魏、晋以还,象教流入,朝野士夫,略开异见。然印土自己不振,且其说为出世之宗,故未能使华民根本丕变,资生事之所需也。其足使吾人生活状态变迁而日趋觉悟之途者,其欧化之输入乎?
欧洲输入之文化,与吾华固有之文化,其根本性质极端相反。数百年来,吾国扰攘不安之象,其由此两种文化相触接、相冲突者,盖十居八九。凡经一次冲突,国民即受一次觉悟。惟吾人惰性过强,旋觉旋迷,甚至愈觉愈迷,昏(目贵)糊涂,至于今日,综计过境,略分七期:
第一期在有明之中叶。西教西器初入中国,知之者,乃极少数之人,亦复惊为“河汉”;信之者,为徐光启一人而已。
第二期在清之初世。火器历法,见纳于清帝,朝野旧儒,群起非之。是为中国新旧相争之始。
第三期在清之中世。鸦片战争以还,西洋武力,震惊中土,情见势绌,互市局成,曾、李当国,相继提倡西洋制械练兵之术,于是洋务西学之名词发现于朝野。当时所争者,在朝则为铁路、非铁路问题,在野则为地圆运动、地非圆不动问题。今之童稚皆可解决者,而当时之顽固士大夫奋笔鼓舌,哓哓不已,咸以息邪说、正人心之圣贤自命。其睡眠无知之状态,当世必觉其可恶,后世只觉其可怜耳!
第四期在清之末季。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富强之策虽圣人所不废。康、梁诸人,乘时进以变法之说,耸动国人,守旧党尼之,遂有戊戌之变。沉梦复酣,暗云满布,守旧之见,趋于极端,遂积成庚子之役。虽国儿不国,而旧势力顿失凭依,新思想渐拓领土,遂由行政制度问题一折而入政治根本问题。
第五期在民国初元。甲午以还,新旧之所争论,康、梁之所提倡,皆不越行政制度良否问题之范围,而于政治根本问题去之尚远。当世所说为新奇者,其实至为肤浅;顽固党当国,并此肤浅者而亦抑之,遂激动一部分优秀国民渐生政治根本问题之觉悟,进而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辛亥之役,共和告成,昔日仇视新政之君臣,欲求高坐庙堂从容变法而不可得矣。
第六期则今兹之战役也。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经此次之实验,国中贤者,宝爱共和之心,因以勃发;厌弃专制之心,因以明确。
吾人拜赐于执政,可谓没齿不忘者矣。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谓之第七期民国宪法实行时代。
今兹之役,可谓为新旧思潮之大激战。浅见者咸以吾人最后之觉悟期之,而不知尚难实现也。何以言之?今之所谓共和,所谓立宪者,乃少数政党之主张,多数国民不见有若何切身利害之感而有所取舍也。盖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为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人类进化恒有轨辙可寻,故予于今兹之战役,固不容怀悲观而取卑劣之消极态度,复不敢怀乐观而谓可踌躇满志也。故吾曰: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不得不待诸第七期吾人最后之觉悟。此觉悟维何?请为我青年国民珍重陈之。
一
政治的觉悟
吾国专制日久,惟官令是从。人民除纳税诉讼外,与政府无交涉;国家何物,政治何事,所不知也。积成今日国家危殆之势,而一般商民,犹以为干预政治,非分内之事;国政变迁,悉委诸政府及党人之手;自身取中立态度,若观对岸之火,不知国家为人民公产,人类为政治动物。斯言也,欧美国民多知之,此其所以莫敢侮之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一步。
吾人既未能置身政治潮流以外,则开宗明义之第一章,即为决择政体良否问题。古今万国,政体不齐,治乱各别。其拨乱为治者,罔不舍旧谋新,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此所谓立宪制之潮流,此所谓世界系之轨道也。吾国既不克闭关自守,即万无越此轨道逆此潮流之理。进化公例,适者生存,凡不能应四周情况之需求而自处于适宜之境者,当然不免于灭亡。日之与韩,殷鉴不远。吾国欲图世界的生存,必弃数千年相传之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二步。
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古之人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伟人大老建设共和宪政,其卑屈陋劣,亦无以异也。夫伟人大老,亦国民一分子,其欲建设共和宪政,岂吾之所否拒?第以共和宪政,非政府所能赐予,非一党一派人所能主持,更非一二伟人大老所能负之而趋。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以其于多数国民之思想人格无变更,与多数国民之利害休戚无切身之观感也。是为吾人政治的觉悟之第三步。
二
伦理的觉悟
伦理思想,影响于政治,各国皆然,吾华尤甚。儒者三纲之说,为吾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
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以收新旧调和之效,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盖共和立宪制,以独立、平等、自由为原则,与纲常阶级制为绝对不可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倘于政治否认专制,于家族社会仍保守旧有之特权,则法律上权利平等、经济上独立生产之原则,破坏无余,焉有并行之余地?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拙,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
这套《独秀文存》影印版,当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书的装帧古朴典雅,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手中,那厚实的纸张和清晰的字迹,都传递着一种“原版足本”的诚意。我一直对陈独秀先生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他早期的著作,那是他思想形成和转变的重要时期。这套书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能直接、原汁原味地感受这位近代中国思想巨匠的智慧光芒。 翻阅这套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那些充满力量的文字。无论是他对社会变革的激昂论述,还是对文化传承的深刻反思,都展现出他作为一位思想先驱的远见卓识。阅读的过程,不单单是获取知识,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能感受到他笔尖下流淌出的那种不妥协的勇气,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影印的版本,更是让我能看到原稿的笔触和排版,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先生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 这套《独秀文存》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集合,它更像是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通过阅读,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和精神状态。他们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探索出路,如何在思想的碰撞中寻求真理,这一切都展现在我眼前。尤其是在一些关于文化和教育的篇章中,我看到了陈独秀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以及他对启蒙思想的坚定追求,这对于当下我们思考自身文化发展,仍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也在这套书中发现了许多闪光的文学才能。陈独秀先生的文字,不仅思想深刻,而且也极具感染力和文学性。他的论述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同时又不乏激情和文采。即使在今天阅读,依然能够被他的文字所打动,感受到那种掷地有声的力量。这套书的影印本,更是让我能体会到当时排版和印刷的特色,为阅读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 这套《独秀文存》所包含的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了解到,陈独秀先生的思想并非一成不变,他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思考和转变,而这套书恰恰完整地展现了这一过程。对于我这样渴望深入理解近代中国思想史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最直接、最 authentic 的视角,让我能够绕开二手解读,直接接触到思想的源头,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
评分这套《独秀文存》的影印版本,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既激动又有点小小的忐忑。激动是因为终于能拥有这套原版足本,可以直接触碰到历史的温度;忐忑则是因为影印本的阅读体验,我怕自己会因为不太习惯而影响对内容的理解。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套书的影印质量非常高,字迹清晰,纸张也很有质感,翻阅起来舒适度远超我的想象。 我尤其喜欢的是,通过影印版,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陈独秀先生当年写作时的那种心境。那些被划去的痕迹,那些修正的笔迹,仿佛都诉说着他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挣扎。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它让我不仅仅是阅读文字,更是走进一位思想家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当读到一些他激愤陈词的部分,看到那些力透纸背的字迹,更能体会到他当时的那种情怀。 这套书的内容,涵盖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文章,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想要系统了解他思想脉络的人来说,简直是太及时了。我可以看到他思想的演变,从最初的激进革命,到后来的对民主与自由的深入探讨。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略有研究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了解陈独秀先生的思想,是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这套影印版,无疑是最直接、最权威的资料。它让我能够摆脱各种解读和评论的过滤,直接面对原初的思想文本,从而形成更独立、更深刻的认识。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背后,蕴含着改变历史的力量。 总而言之,这套《独秀文存》影印本,不仅仅是一套书,它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辉煌与曲折。它不仅仅是给学者看的,对于任何一个关心中国命运、对思想解放有追求的读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中国近代思想史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当这套《独秀文存》(套装全4册)以原版足本影印本的形式出现在我面前时,我深切感受到一种久违的、对历史原貌的尊重。书的质感,那种淡淡的油墨香,以及略带泛黄的纸张,无一不透露着岁月的沉淀和学术的严谨。对我来说,能够阅读到陈独秀先生未经删改、完全呈现的文字,是一次难得的学术体验。 翻开第一册,我就被陈独秀先生早期的思想所震撼。他的文字,充满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锐气和使命感。无论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鞭挞,还是对西方先进思想的积极引进,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启蒙者的前瞻性和勇气。影印本的优势在于,它保留了原文的版式和一些手迹,这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能够体会到当时排版印刷的风格。 我特别欣赏的是,陈独秀先生在讨论问题时,总能直指核心,不回避矛盾,他的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即使是今天看来,他的许多观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阅读这套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与他一同思考,一同探索。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二手文献都无法比拟的。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让我十分满意。朴实无华的外表下,蕴含着巨大的思想能量。每一册都分量十足,内容充实。我尤其看重的是“原版足本”这四个字,它意味着我能获得最真实、最完整的文本,避免了可能存在的误读和歪曲。对于一个严谨的读者而言,这一点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独秀文存》这套影印本,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满意的一套书。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能够直接、深入地理解陈独秀先生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我把它视为一本“活的历史”,一本能够启发思考的经典之作。
评分这套《独秀文存》(套装全4册)(原版足本影印本)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纯粹的阅读体验,一种回归本真的感动。当你拿到这本书,你会立刻被它那种朴素而又庄重的气质所打动。没有花哨的封面,没有夺人眼球的宣传语,只有一本厚实的、充满历史沉淀的书,静静地躺在那里,散发着知识的力量。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的读者,我一直非常渴望能够阅读到陈独秀先生最原始、最完整的作品。这套影印本的出现,可以说是圆了我的一个心愿。它让我能够直接面对那些字迹,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而不必担心任何的删改或扭曲。这种“足本”的价值,对于追求学术严谨的读者来说,不言而喻。 我尤其欣赏的是,陈独秀先生的文字,总是那么的直率和深刻。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在那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年代,也从未停止过对思想解放的探索。阅读他的著作,就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对话,你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发。影印本的呈现方式,更是加深了这种亲近感,仿佛能看到他当年一笔一画的斟酌。 这套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陈独秀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的论述。我可以看到他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感受到他对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的深刻洞察。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颗珍珠,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火种,能够点燃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 总而言之,《独秀文存》这套原版足本影印本,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它不仅仅是为研究者准备的,更是为每一个渴望理解中国近代历史、探索思想真谛的读者量身打造的。我强烈推荐,希望更多人能够有机会领略到陈独秀先生的思想魅力。
评分初次接触这套《独秀文存》的影印本,我就被它散发出的厚重气息所吸引。不是那种刻意营造的复古,而是源自内容本身所蕴含的历史分量。书的装帧精致而内敛,仿佛一位饱经风霜却依然精神矍铄的长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当我小心翼翼地翻开它,触碰到那略显粗糙却质感十足的纸张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陈独秀先生的文字,在我看来,永远都带着一股不驯服的劲儿。他的思想,无论是在那个时代,还是在今天,都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这套影印本,让我得以看到他最原始、最完整的思想表达,没有经过任何的修改或删减。这种“足本”的呈现,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尊重,也是一种无声的鼓励,让我能够更自由地去理解和消化他的思想。 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我能够感受到陈独秀先生在写作时,那种思考的深度和情感的投入。尤其是在一些批判性的论述中,他的文字仿佛带着火焰,能够灼伤人的心灵,同时也点燃人思想的火花。影印版带来的真实感,让这一切变得更加生动和真切。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阅读他的作品。这套《独秀文存》,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机会。它让我能够绕开各种二手解读的藩篱,直接去品味陈独秀先生的思想精华。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总而言之,《独秀文存》这套原版足本影印本,是献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的读者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一堆承载文字的纸张,更是思想的载体,历史的见证。我深信,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
评分材料较全,但是印刷不够清晰,看着有些累眼睛。
评分不了解陈独秀,就读不懂中国的现代史!准备仔细看看!
评分影印本以“原版、原大、原样、原封面”为原则,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原始版本的信息。为版本研究者、近现代史研究者,胡适学术研究提供了忠实的资料。
评分还不错还不错还不错啊啊啊
评分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人,我觉得他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可惜如今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了DC的替身,想来先生泉下有知是莫大的遗憾吧。
评分发货速度快 书外观品相不错
评分影印版《独秀文存》以上海亚东出版社于民国二十二年四月所出的第9版为底本。这个版本是《独秀文存》历种版本中最精湛的,该版本前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亲笔所作的序言,谓陈氏文笔“廉悍”,此韩愈称赞柳宗元之辞也。
评分盐酸安非他酮,好好好好
评分喜欢影印本,有种怀旧的感觉。借大促购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