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鉴胡注表微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鉴胡注表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垣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鉴
  • 胡注
  • 表微
  • 学术
  • 名著
  • 中华文化
  • 史学
  • 古典文献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428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三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鉴胡注表微》是胡三省所作,他是南宋遗民,是爱国史学家,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是同年进士,宋亡後隐居不仕,杜门著书,宋史无传,故其生平事迹,知者甚少,学者只认为他长于地理考证,故《通鉴注》成书後六百六十年,前三百六十年沉埋于若无若有之中,後三百年掩蔽于擅长地理之名之下,至于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精神,很少有人注意。陈垣所著的《通鉴胡注表微》乃将《通鉴注》加以分析研究,把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和学衍成就,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和阐发。《通鉴胡注表微》分二十篇:前十篇讲史法,後十篇讲史事,引书二百五十馀种。书中并对研究历史的基础知识多所讲述,对于从事历史科学研究者有很大帮助,并且是研究《通鉴》及《通鉴注》的重要参考论著。

内页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胡三省跋宋高宗书徽宗文集序墨迹跋
小引
本朝篇第一
书法篇第二
校勘篇第三
解释篇第四
避讳篇第五
考证篇第六
辩误篇第七
评论篇第八
感慨篇第九
劝戒篇第十
治术篇第十一
臣节篇第十二
伦纪篇第十三
出处篇第十四
边事篇第十五
夷夏篇第十六
民心篇第十七
释老篇第十八
生死篇第十九
货利篇第二十
征引书目略
重印后记
陈垣先生学术年表
陈垣先生与《通鉴胡注表微》

精彩书摘

注曰:沈庆之、沈文季,皆讬老疾,不预朝权,而终不免于死。国无道而富贵,则进退皆陷危机也。(一四二)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周丞相坚执柳庄手,言当相与共保岁寒。注曰:孔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后彫。”何晏注曰:“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不肜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自能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後知君子之不苟容。”後之言保岁寒者,义取诸此。(一七四)此眼前成语,《鉴》中屡见,何须注,而此独详引以释之者,正以见保岁寒之不易也。《癸辛杂识》续集上,载:“陈宜中、曾唯、黄镛、刘黻、陈宗、林则祖,皆以甲辰岁史嵩之起复上书,时人号为六君子。既贬旋还,时相好名,牢笼宜中为抡魁,馀悉擢巍科,三数年间,皆致通显。及镛知庐陵,文宋瑞起义兵勤王,百端沮之,遂成大隙。既而北兵大入,则如黄如曾,皆相继卖降,或言其前日所为皆伪也,于是有为之语云:‘开庆六君子,至元三搭头。’宋之云亡,皆此辈有以致之。”按淳祜四年甲辰,上书论史嵩之不当起复者,是黄恺伯等,详《宋季三朝政要》。陈宜中、黄镛等,是宝祜四年丙辰上书攻丁大全被贬,开庆元年丁大全罢,六人放还,故称开庆六君子。此误记丁大全为史嵩之,又误记丙辰为甲辰。六君子始皆负盛名,而其中一二人晚节不终,遂予人口实,岁寒之不易保如此,故身之特书以自做。
……
《通鉴胡注表微》——一场穿越千年的智慧对话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卷中,《资治通鉴》以其包罗万象的史料、精辟入里的论断,成为一部不朽的史学巨著。然而,历史的深度与广度,常常令后人难以窥其全貌,或在繁复的叙事中迷失方向。《通鉴胡注表微》的出现,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读这部史学经典的金钥匙,它并非简单地重复《通鉴》的文本,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引领读者深入探究《通鉴》背后更深邃的意涵,与司马光这位史学巨匠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 本书并非一本独立的史书,也不提供全新的历史事件叙述。它的价值,在于其对《资治通鉴》的“注”与“表微”——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首先,它对《通鉴》原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梳理与疏通。历经千年,《通鉴》原文在流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或者因为时代背景的差异而需要加以解释。本书作者,如同一位严谨的校勘学家,逐字逐句地辨析原文的含义,考证其出处,澄清其疑点,确保读者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司马光的原意。这种“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对历史文本的深度挖掘,是对知识的尊重与传承。 而“表微”二字,更是本书的核心所在,也正是其超越一般注疏的关键。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的解释,而是着力于揭示《通鉴》的“表层”之下更深层的“微观”含义。何为“表微”?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对《通鉴》文本背后隐藏的政治智慧、历史规律、人性洞察以及作者司马光的史学观、治国理念的深入剖析。作者通过对《通鉴》中关键事件、人物的分析,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将司马光撰写《通鉴》的意图、他所关注的焦点、他所汲取的经验一一展现出来。 例如,在某个帝王励精图治的章节,《通鉴》可能仅仅罗列了其勤政的史实。《通鉴胡注表微》则会进一步探究,司马光在记述这些史实时,是侧重于强调其个人品德,还是更看重其制度的完善?他是否在通过这些正面案例,为后世君王树立典范,或者是在暗示某些制度的缺陷?作者会从《通鉴》的行文脉络、用词遣句中,发现司马光的“言外之意”,指出其“微言大义”,从而让读者不仅仅看到历史的表象,更能触及历史深处的肌理。 再比如,在涉及臣子权谋斗争的篇章,《通鉴》的记载可能相对客观。而本书则会深入分析,司马光在描述这些斗争时,是倾向于同情哪一方?他所揭示的权谋,是为了展现人性的复杂,还是为了警示后世统治者如何防范政治风险?作者通过对细节的挖掘,比如对某些人物的评价、对某些事件的侧重,来解读司马光的史学立场和价值判断,帮助读者理解《通鉴》作为一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其“鉴”的内涵究竟有多么丰富。 “表微”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背后逻辑的揭示。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并非孤立,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通鉴》的宏大叙事,有时会让我们对事件的因果关系感到模糊。本书则致力于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线索,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剖析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其后续产生的影响。它能够帮助读者理解,为何某个王朝走向灭亡,为何某些政策最终失败,为何某些人物能够崛起,为何另一些人物注定走向没落。这种对历史逻辑的深刻洞察,正是“表微”的价值所在,它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事件堆砌,而是生动鲜活的生命演化过程。 《通鉴胡注表微》更是一种对“为政者”的深度思考。司马光撰写《通鉴》的初衷,便是为了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借鉴。《通鉴胡注表微》也继承了这一精神,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解读,更是对现实政治的启示。在解读《通鉴》内容时,本书会巧妙地将历史经验与当下社会问题联系起来,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的分析,来反思当下的治理之道。例如,当《通鉴》记载了某个官员的贪腐导致国家动荡时,本书可能会引申出关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的讨论;当《通鉴》描绘了某个时期社会阶层固化的现象时,本书则可能探讨社会公平与流动性的重要性。这种“古为今用”的视角,使得本书具有了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此外,本书也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与独特的史观。作者并非仅仅是《通鉴》的搬运工,而是以一位独立学者的身份,对《通鉴》进行审视与解读。在阐述过程中,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史料、文献,旁征博引,论证严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渊博的知识储备,令人叹服。同时,作者的解读也带有其个人的视角与判断,这种个人风格使得本书更具个性和思想性,能够引发读者更深入的思考。 总而言之,《通鉴胡注表微》并非一本枯燥的史书,也不是简单的文本注释。它是一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资治通治》的精妙指南,是一次与司马光跨越千年的智慧对话,更是一场关于历史、政治与人性的深刻探讨。通过这本书,读者能够拨开历史的迷雾,洞察历史的规律,汲取先贤的智慧,从而在理解历史的同时,更好地认识当下,把握未来。它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资治通鉴》这座历史宝库的每一个角落,让隐藏其中的珍贵智慧得以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用户评价

评分

《论语》中的人生哲理: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 《论语》,这部儒家经典,在我生命的不同阶段都给予了我深刻的启迪。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如同涓涓细流,滋养着我的心灵。它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不仅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普适的人生准则。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修身”的论述,那些关于“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诲,让我时刻反省自身,不断提升自我。而“齐家”的智慧,也让我更加珍视家庭的责任,理解家庭和睦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至于“治国平天下”,虽然与我目前的日常生活相去甚远,但其中蕴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让我对社会有了更广阔的思考。阅读《论语》,我感受到一种宁静的力量,它教会我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追求内心的平和。它让我明白,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学习和成长,在于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于成为一个有德行、有担当的人。

评分

《诗经》中的情感世界:古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活写照 《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其淳朴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为我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代生活的大门。那些来自田野、来自闺阁、来自战场的情歌,不仅仅是优美的文字,更是古人真实情感的流露。我被其中描写的爱情所打动,无论是《关雎》中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还是《氓》中对被抛弃的女子悲惨命运的控诉,都让我深深共情。那些对于农事、对于节庆、对于战争的描绘,也让我得以一窥古代社会的风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辛劳与欢乐。《诗经》的魅力在于其直白与真诚,它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华丽辞藻,只是将最真实的情感娓娓道来。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原始而强大的生命力。它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恨、喜、悲,是永恒不变的。阅读《诗经》,如同与古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跳动的心脏,理解他们纯粹的情感。

评分

《三国演义》的英雄史诗:忠义、智谋与乱世悲歌 《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小说,是我少年时期最爱的读物之一。它以波澜壮阔的笔触,描绘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在我眼中,《三国演义》是一曲英雄的史诗,其中涌现出无数令人敬仰的人物。刘备的仁厚宽德,关羽的义薄云天,张飞的勇猛无敌,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曹操的雄才大略,周瑜的英姿勃发,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小说中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精彩纷呈,那些妙计迭出的战役,那些以少胜多的奇迹,都看得人热血沸腾。然而,《三国演义》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它也展现了乱世中的悲歌,那些忠臣良将的无奈,那些国家兴衰的无常,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沉重。书中对于“义”的强调,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读《三国演义》,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也看到了历史的无奈,更从中体会到了忠诚、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黑暗的时代,英雄的光芒也能够照亮历史的进程。

评分

读《史记》有感: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选择 初次翻开《史记》,是被其宏大的叙事和生动的人物塑造所吸引。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并非冰冷的年代记,而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展现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近代的漫长旅程。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到秦汉的统一与变革,再到三国风云的变幻,每一个朝代,每一位君王、将相,都仿佛跃然纸上。我尤其钟爱其中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那些帝王的雄才大略,那些臣子的忠心耿耿,那些谋士的诡谲多端,甚至那些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都被司马迁捕捉得淋漓尽致。阅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更是深入理解历史背后的人性,思考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是如何做出选择,又如何被历史所塑造。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他们的功过是非,至今仍引人深思。它让我明白,历史并非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偶然与必然,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感悟,对人生、对社会,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资治通鉴》中的智慧:权谋、博弈与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这部巨著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以时间为脉络,记录了从战国到五代十国漫长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它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旨归,为我们揭示了治国理政的深刻智慧。读《资治通鉴》,仿佛置身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权力博弈之中。那些君王如何驾驭臣子,那些大臣如何辅佐君主,那些国家如何兴衰更替,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特别欣赏司马光对于史料的严谨考证,以及他条分缕析的叙述方式,使得复杂的历史事件变得清晰易懂。书中关于政治斗争的描写,更是让人叹为观止,那些精妙的权谋策略,那些关键时刻的决断,都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然而,《资治通鉴》并非仅仅是权谋的教科书,它也展现了普通百姓在历史变迁中的命运,那些因战争、饥荒而流离失所的人们,他们的悲惨遭遇,也让我对历史的残酷有了更深的认识。这部书让我明白,历史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而从中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更好地应对未来。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买到无能为力,买到不能自已,活动太好,收了慢慢消化。

评分

配合资治通鉴买的,这个早到了通鉴发错货至今没收到。

评分

陈先生的经典名著,一直想买,这个版本很好,很满意。

评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鉴胡注表微》是胡三省所作,他是南宋遗民,是爱国史学家,与文天祥、陆秀夫、谢枋得是同年进士,宋亡後隐居不仕,杜门著书,宋史无传,故其生平事迹,知者甚少,学者只认为他长于地理考证,故《通鉴注》成书後六百六十年,前三百六十年沉埋于若无若有之中,後三百年掩蔽于擅长地理之名之下,至于他的爱国思想和治学精神,很少有人注意。陈垣所著的《通鉴胡注表微》乃将《通鉴注》加以分析研究,把胡三省的生平抱负和学衍成就,作了具体详尽的介绍和阐发。《通鉴胡注表微》分二十篇:前十篇讲史法,後十篇讲史事,引书二百五十馀种。书中并对研究历史的基础知识多所讲述,对于从事历史科学研究者有很大帮助,并且是研究《通鉴》及《通鉴注》的重要参考论著。

评分

陈垣先生代表作?

评分

陈垣先生的经典著作,值得好好研究

评分

读《通鉴》必读《胡注》,读《胡注》亦可参读《表微》,异代同心,皆是有寄寓的文字。

评分

专业系列丛书,买了好多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