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寅恪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古典诗词
  • 元白诗
  • 笺证
  • 学术著作
  • 文学研究
  • 中国文学
  • 名著
  • 诗歌
  • 版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034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0894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陈寅恪先生是20世纪的史学大家。因其家学,他对中国古代诗词曲赋也颇有心得。本书旨在通过对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叙事诗的考证,阐发唐代政治史。作者认为中国诗包含时间、人事、地理三点,故与历史发生关系。将所有分散的诗集合在一起,将同一时代人物关系和地域连贯起来,则可以补充和纠正历史纪载之不足。本书即利用中国古诗的特点来研究历史,同时又以史家的眼光来的拓展文学的视界,开启了“以诗证史,亦诗亦史”的研究风尚,堪称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目录

第一章 长恨歌
第二章 琵琶引
第三章 连昌宫词
第四章 艳诗及悼亡诗
附:读莺莺传
第五章 新乐府
七德舞
法曲
二王后 海漫漫
立部伎
华原磬
上阳[白发]人
胡旋女
新丰折臂翁
太行路
司天台
捕蝗
昆明春
……
第六章 古题乐府
附论
附校补记

精彩书摘

  至于杨太真,则旧唐书伍壹后妃传上玄宗杨贵妃传,新唐书柒陆后妃传上玄宗贵妃杨氏传,俱止言其善歌舞,而不特着其长于胡旋舞。然太真既善歌舞,而胡旋舞复为当时所筒,则太真长于此舞,自亦可能。乐天之言,或不尽出于诗才之想象也。乐天诗云:  梨花园中册作妃。金鷄障下养为儿。寅恪案:唐长安有二梨园。一在光化门北,一在蓬莱宫侧。其光化门北者,远在宫城以外。其蓬莱宫侧者,乃教坊之所在。(详徐松两京城坊考。)准以地望与情事,似俱无作为册妃处所之可能。乐天之言未知所据,又太真外传上云:  天宝四载七月册左卫中郎将韦昭训女配寿邸。是月(寅恪案,乐史作是月即七月,误。应作八月。详见长恨歌章,兹不置辨。)于凤凰园册太真宫女道士杨氏为贵妃。  则乐史以册杨氏为贵妃之地为凤凰园。凤凰园之位置,今亦无考。或谓宋敏求长安志西内一章(毕沅关中胜迹图志伍及徐松两京城坊考此条俱出宋氏之书。)云:  东面一门凤凰门,隋曰建春门,后改通训门。明皇时凤凰飞集通训门,诏改为凤凰门。似凤凰园与凤凰门有关。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并非一部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一套旨在深入挖掘与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元白”二家——白居易与元稹——诗歌成就的学术研究著作。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诗篇,而是以严谨的考证为基础,对元白诗歌进行细致入微的笺释和校证,力求恢复诗歌的原始面貌,揭示其创作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深远影响。 一、 时代背景与学术价值 元稹与白居易,同为中唐时期文学巨匠,他们的诗歌创作不仅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更是对整个中国诗歌史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他们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宗旨,将诗歌从贵族阶层的雅玩推向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深刻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触及了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等诸多领域。他们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然而,历代对元白诗歌的传抄、注释、评点过程中,也难免出现讹误、歧义以及理解上的偏差。学术研究的价值,恰恰在于通过严谨的考证,剔除糟粕,发掘真知,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接近原作精神的理解路径。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应运而生,它集合了当代学者对元白诗歌研究的最新成果,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更加全面、准确、深刻的元白诗歌世界。 二、 笺证方法的创新与应用 本书的“笺证”二字,点出了其核心的学术方法。 笺(Jiān): 指笺释,即对诗歌中的字词、典故、典实、背景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这包括对古籍中难以理解的词汇进行溯源,对诗歌中引用的历史事件、人物、地理进行考订,对诗歌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进行还原。通过详尽的笺释,读者能够跨越时空的鸿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证(Zhèng): 指校证,即对诗歌文本的准确性进行考订和辨析。古典诗歌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不同的版本,字句上的差异也时有发生。校证工作就是要通过比对各种版本的文献资料,找出最可靠的文本,并且对一些流传下来的误本、讹本进行纠正。此外,“证”也包含对诗歌的真伪、作者的归属、创作年代的考证,以及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和鉴赏,并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为佐证。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在运用笺证方法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它不仅仅依赖于文学史料,更广泛地借鉴了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目录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例如,在考证某首诗歌所描写的社会风貌时,可能会引证当时的史书、地方志、出土文物等资料;在解释某个生僻字词时,可能会参考古代的字典、韵书、训诂学著作。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考证,使得本书的笺证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 三、 内容构成与研究重点 本书的篇幅宏大,内容详实,对元稹和白居易的诗歌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具体而言,其内容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元稹诗歌笺证: 生平考析与创作背景: 详细梳理元稹的生平事迹,如他的仕途经历、宦游足迹、与友人(特别是白居易)的交往,以及这些经历如何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重点分析他诗歌中反映的政治抱负、人生失意、友人情谊、社会批判等主题。 重要诗篇的深度解读: 选取元稹的代表性诗篇,如《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行宫》、《估客乐》等,对其进行逐字逐句的笺释。考证诗中的典故,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深层含义;辨析诗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与事件;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铺陈等。 诗歌的文本考订: 对不同版本的元稹诗集进行校勘,指出文本中的讹误,并提供准确的文字。 诗歌风格与艺术特征: 总结元稹诗歌的总体风格,如其“坦率”、“自然”、“写实”的特点,以及其在语言上的创新,如“以浅俗之语,写达意之文”。 2. 白居易诗歌笺证: “现实主义”巨匠的足迹: 深入剖析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分析他如何通过诗歌关注民生疾苦,批评时政,如《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作品的创作动因与社会影响。 《新乐府》运动的典范: 详细解读《新乐府》的创作理念,并对其中的经典篇目进行深入笺释,分析其在反映社会现实、推动文学革新方面的意义。 不同题材的诗歌研究: 除了政治讽喻诗,本书还会涵盖白居易的叙事诗、抒情诗、游仙诗、赠答诗等,分析其在不同题材上的艺术成就。例如,对《长恨歌》与《琵琶行》的艺术手法、人物塑造、情感表达进行细致的分析。 “老妪能解”的语言魅力: 探讨白居易诗歌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分析其“直下”的语言风格如何能够触及普通民众的内心。 文本校订与版本研究: 同样,对白居易诗歌的不同版本进行严谨的校勘,确立准确可靠的文本。 3. 元白诗歌的比较研究: 文学友谊的见证: 深入探讨元稹与白居易之间的深厚友谊,分析他们的诗歌往来如何相互促进,以及这种友谊如何在诗歌中得以体现。 艺术风格的异同: 对比元白二人的诗歌风格,分析他们各自的擅长之处,以及他们在中国诗歌史上的不同地位和贡献。例如,元稹的诗歌可能更侧重于写实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白居易的诗歌则在社会批判与叙事方面更具代表性。 文学主张的传承与发展: 考察他们提出的文学主张,如“新乐府”运动,以及这些主张对后世文学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4. 学界研究的回顾与梳理: 本书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建立在历代学者对元白诗歌研究的基础上。因此,本书在进行笺证的过程中,会广泛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评价和辨析,指出不同学者的观点,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对于一些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的问题,本书会进行详细的考证和讨论,力求提供一个更为明晰的答案。 四、 读者受益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 文学研究者与爱好者: 本书为研究元白诗歌的学者提供了详实可靠的资料和深入的分析,是进行学术研究的必备工具书。同时,对于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读者来说,本书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元白诗歌的精妙之处,提升鉴赏水平。 古籍研究者: 本书严谨的校勘与考证方法,对于从事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中唐社会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元白诗歌是了解中唐社会风貌、政治制度、民俗风情的重要窗口,通过本书的笺释,读者可以更生动地感知那个时代的历史图景。 学习中国文学的师生: 本书能够为中国文学专业的师生提供权威的学术参考,帮助他们更准确地理解元白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总结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元白诗笺证稿》是一部集文献考证、文本辨析、诗歌解读、学术评论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以极其严谨和细致的治学态度,通过“笺”与“证”的方法,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元白诗歌精神世界的门。本书的出版,不仅是对元白诗歌研究的重大贡献,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传承与弘扬。它以现代学术的严谨性,守护着古代诗歌的纯真与光辉,让元白二家不朽的诗篇,在当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本书旨在还原历史的真相,澄清学界的疑案,提供最为准确和深入的理解,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盛唐诗歌的宏伟气魄与深沉情感。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沉稳而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尤其是那烫金的书名,在不同的光线下折射出低调而又庄重的美感,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内页的排版布局非常考究,字体大小、行间距的处理都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为这部“名著”增添了极高的收藏价值。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不仅要有深刻的内容,其外在的呈现方式也同样重要,它承载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第一重对话。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阅读的同时,也能享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愉悦和触觉上的舒适感。特别是侧边裁口的处理,平整光滑,翻页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仿佛时间在指尖缓缓流淌,让人更容易沉浸在文字构建的世界里。

评分

拿到这本厚重的著作时,第一感受就是作者的治学态度之严谨。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考据细节,但从目录的宏大架构和前言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文献的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的决心,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这绝不是那种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作品,它显然是倾注了作者多年心血的结晶,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学术真理的执着探索。从章节的编排来看,逻辑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对于理解一个复杂的研究领域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到研究的核心。这种构建体系的能力,是区分一般读物与真正学术巨著的关键所在。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被作者这种严密、扎实的论证方法所折服。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出了其标明的价格。在如今信息爆炸、浅层知识泛滥的时代,能够拥有一部如此厚重、经过时间沉淀的学术力作,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充实。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知识锚点,让你在面对各种碎片化信息时,能够回归到最坚实的基础上去审视和判断。翻阅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和先贤的深度对话,它不仅提供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严谨的思维模式和探索未知的勇气。这种对思想深度的追求,正是阅读的终极乐趣所在,也是我购买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它让我感受到了知识的重量与力量,激励我不断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普及性与专业性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平衡点。它虽然是面向专业研究者的高端学术成果,但作者在关键的解释和注释部分,却不乏对普通读者友好的引导。例如,对于一些晦涩的典故或罕见的字词,作者的处理方式非常细腻,既没有破坏整体学术的严肃性,又确保了初涉领域的读者能够顺畅地跟进思路。这体现了作者的大家风范——真正的学者,不仅能深入前沿,也愿意向下扎根,为后学的成长铺设阶梯。这种双向的兼容性,使得这本书的适用范围比我想象的要广泛得多,它既能充当案头的工具书,也能作为系统学习的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说实话,初读时需要一定的适应性。它不同于当代流行的轻快、口语化的写作模式,而是保留了古典学术论著特有的那种凝练、精准和一丝不苟。初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但一旦抓住其核心的逻辑链条,便会发现这种语言的魅力所在——它以最少的词语传达了最丰富、最精确的信息。这种“惜墨如金”的文字艺术,使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用词都显得至关重要,绝无赘述。对于真正想在某个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种精确的表述方式是无可替代的宝贵财富。它强迫你慢下来,去细嚼慢咽每一个论断背后的深意,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过程,远比囫囵吞枣来得有价值。

评分

帮同学凑单的

评分

经典名著,考据扎实,可以想见老先生精研学问,不示炫耀的为人

评分

商务印书馆这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太赞了,会集齐整套。

评分

这次618活动又买了好多书

评分

很好的,不过还没看,先买回来放着。

评分

海兽祭祀记得记得你才能吃

评分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修水人。早年留学日本及欧美,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和美国哈佛大学。一九二五年受聘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回国任教。后任清华大学中文、历史系合聘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主任及故宫博物院理事等,其后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三七年“芦沟桥事变”后带全家离北平南行,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香港大学、广西大学和燕京大学。一九三九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通讯院士。一九四二年后为教育部聘任教授。一九四六年回清华大学任教。一九四八年南迁广州,任岭南大学教授,一九五二年后为中山大学教授。一九五五年后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评分

京东的送货速度实在是没得说,大赞,书也是好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大师留下的真诚与执著,风骨长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