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法律基础(第3版)/清华大学法学系列教材》在介绍法学基本理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和实施的基础上,全面讨论了中国宪法、行政法律制度、民事法律制度、商事法律制度、经济法律制度、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诉讼法律制度、国际法律制度、国际私法制度的基本规范和知识。全书内容全面,阐述得当,用语规范,文字简洁。第三版根据最新法律法规对第三版的内容进行了修订。
读者对象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师生,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对法律、法学有兴趣的其他读者。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法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概论
第一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定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实施
第二章 中国宪法
第一节 中国宪法概述
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第四节 国家机构
第五节 宪法的实施及其保障
第三章 中国行政法律制度
第一节 行政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行政组织法律制度
第三节 行政行为法律制度
第四节 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第四章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中国民事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制度
第三节 物权法律制度
第四节 债权法律制度
第五节 人身权法律制度
第六节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第七节 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制度
第八节 侵权责任法律制度
第五章 中国商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商法概述
第二节 公司法律制度
第三节 证券法律制度
第四节 票据法律制度
第五节 保险法律制度
第六节 破产法律制度
第六章 中国经济法律制度
第一节 经济法概述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与反垄断法律制度
第三节 广告法律制度
第四节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第五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第六节 会计与审计法律制度
第七节 价格法律制度
第八节 财政税收法律制度
第九节 银行法律制度
第七章 中国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一节 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
第三节 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八章 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一节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劳动法律制度
第三节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第九章 中国刑事法律制度
第一节 刑事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刑法关于犯罪的一般规定
第三节 刑法关于犯罪的具体规定
第四节 刑法关于刑罚的一般规定
第十章 中国诉讼法律制度
第一节 诉讼法律制度概述
第二节 民事诉讼法律制度
第三节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
第四节 刑事诉讼法律制度
第十一章 国际法律制度
第一节 国际法概论
第二节 海洋与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法
第三节 条约与外交机构
第十二章 国际私法制度
第一节 国际私法序论
第二节 国际私法总论
第三节 国际私法各论
参考文献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精彩书摘
(三)行政复议的范围
《行政复议法》在受案范围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该法第2章的规定,行政机关所作出的任何具体行政行为,除不服行政处分或者其他人事处理决定,以及不服行政机关对民事纠纷作出的调解或者其他处理行为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都可以申请复议。
此外,根据《行政复议法》第7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合法的,在对具体行政行为申请复议时,可以一并申请复议机关对规章以下的其他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具体包括:①国务院部门的规定;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规定;③乡、镇人民政府的规定。
(四)复议机关和复议机构
依法履行复议职责的行政机关为复议机关。鉴于机关林立,叠床架屋,法律分别规定了不同情形下的复议机关。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以下机关为相应的复议机关:①对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本级政府或者上一级主管部门为复议机关,具体由复议申请人选择;但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只能是上一级主管部门。②对地方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机关是上一级政府。③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市、自治区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复议机关为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机关自身;对其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定,国务院的裁定为最终裁决。
行政复议机关内设的法制工作机构,为复议机构,具体办理行政复议事项。包括:受理复议申请;调查取证,查阅文件、资料;审查被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拟定复议决定等。
(五)复议审查的方式和决定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应当就复议申请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做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申请人有权查阅上述材料。根据《行政复议法》第22条的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方式。在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复议机构认为需要时,可以进行调查,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
复议机关在审查后,分别情况作出以下决定:①具体行政行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凿,适用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内容适当,决定维持;②被申请人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决定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③具体行政行为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适用依据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滥用职权,或者明显不当的,决定撤销、变更该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该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并可以责令被申请人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
刑法学原理与制度(第4版) 作者:[著名法学教授/专家姓名 A],[著名法学教授/专家姓名 B] 出版社:[知名法律专业出版社名称] 装帧:精装/平装(可选) 页码:约850页 ISBN:[此处填写实际ISBN号] --- 内容提要 《刑法学原理与制度(第4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与时俱进的刑法学教科书。本书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系统梳理和阐释了刑法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基本原则以及中国现行刑法分则的具体制度。 本版在继承前三版优良学术传统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近年来中国刑法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新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以及国际刑法前沿动态,对全书内容进行了系统性的修订和更新。尤其侧重于应对当前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型犯罪形态和刑法适用难题。 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系统的刑法学理论框架,并能熟练运用刑法原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法律实务问题。它不仅是法学院本科生、研究生学习刑法学的理想教材,也是公检法系统工作人员、律师及法律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 详细章节结构与内容亮点 本书共分三大部分,二十章内容,覆盖刑法学的全部核心范畴: 第一部分:刑法总论——理论基石与基本原则(约占全书40%) 本部分是理解刑法整体体系的基石,重点关注刑法的价值、功能、体系结构以及构成要件的深层逻辑。 第一章 刑法的概念、发展与地位: 探讨刑法的本质(法益保护论、社会危害性说),分析刑法在整个法治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与功能(如谦抑性、保障性)。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深入解析罪刑法定原则的历史渊源、当代内涵(包括不作为义务的溯及力限制),以及对比例原则、罪责刑罚一致原则的现代诠释。重点讨论了刑法教义学中的“双重禁止论”在我国的适用边界。 第三章 犯罪的构成与体系: 详细阐述了犯罪构成的三阶层理论(行为、违法、有责)的本土化演进与争议,并对照我国刑法“犯罪构成”的特点,剖析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障碍与调和路径。 第四章 刑法基本概念的深化辨析: 聚焦于“行为”的界定(包括不作为犯的成立要件)、“因果关系”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危险说与条件说的结合应用)、“故意”与“过失”的心理形态辨析,并增加了对“认识错误”(对象错误、情节错误)处理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违法性: 重点分析正当防卫制度的演变,尤其对“防卫过当”的认定标准和“自助行为”的合法性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第六章 责任: 细致区分责任能力(生理与心理层面)、期待可能性、责任的特殊形式(如期待可能性在特殊犯罪中的弱化或强化),并引入了德日法学中关于“责任阻却事由”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七章 未遂与中止: 依据现行刑法条文,对犯罪未遂的客观危险标准和主观方面进行了精细化区分,特别关注“不能犯”的理论争议。对中止犯的有效性判断,引入了对“自动性”的深度考察。 第八章 共同犯罪: 全面梳理教唆、帮助、共谋的界限,重点分析了“组织者、领导者”的认定标准以及实行犯与共犯的界限模糊地带(如“工具论”与“共犯说”的融合)。 第二部分:刑法分则制度的精要解读(约占全书35%) 本部分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条文,对重大罪名进行理论化、体系化的剖析。 第九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重点解析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致人重伤”标准,对非法拘禁罪与绑架罪的财产目的要件进行了辨析,并增设了对“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的最新司法认定分析。 第十章 侵犯财产罪: 聚焦盗窃罪、抢劫罪的“秘密窃取”与“当场有无抗拒”的界限,详细阐述诈骗罪的“骗取”行为与一般民事欺诈的区分。对金融犯罪中的新型诈骗手段(如网络电信诈骗的定性)进行了专题研讨。 第十一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精选): 重点关注交通肇事罪的“严重”标准、环境犯罪的行政犯与刑法犯的衔接,以及毒品犯罪中“制造”与“非法持有”的界限。 第十二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精选): 强调对颠覆国家政权罪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中“言论”与“行为”的界限控制,确保刑法对言论自由的谦抑性。 第十三章 职务犯罪与经济犯罪(专题): 详述贪污罪、受贿罪的“数额标准”在司法解释下的变化,以及单位犯罪的责任认定,特别关注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与商业贿赂的界限。 第三部分:刑法基本制度与前沿问题(约占全书25%) 本部分探讨刑罚的实施、量刑的原则以及刑法前沿改革问题。 第十四章 刑罚论: 深入探讨刑罚的目的(应报、特殊预防、一般预防)之间的张力,对主刑、附加刑(如财产刑、资格刑)的独立性与协同性进行了分析。 第十五章 量刑制度与量刑裁量: 详细讲解了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重点分析了“自首”、“立功”的认定标准与从宽幅度,并引入了量刑基准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十六章 没收与追缴: 专门探讨了刑法中的财产刑制度,特别是对“违法所得”的范围界定和没收制度在财产犯罪中的作用。 第十七章 特殊的刑法制度: 详细解释了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制度的特殊性、累犯与加重处罚情节的适用,以及死刑制度的保留与限制。 第十八章 溯及力与时间效力: 集中讨论了刑法修正案生效时,对未决案件和已决案件的溯及力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的具体操作)。 第十九章 刑法与新技术的融合(新增章节): 专门探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带来的新型犯罪认定挑战,以及对现有罪名解释的冲击。 第二十章 国际刑法与人权保障(新增章节): 探讨了国际刑法(如战争罪、反人类罪)在中国刑法中的吸收问题,以及刑法在保障人权方面的积极作用与理论争议。 --- 本版特色 1. 体系的严谨性与完整性: 维持了经典教材的严谨结构,既有深入的教义学分析,又不脱离我国《刑法》的立法现实。 2. 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 引入了大量近年来具有指导意义的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和典型案例,帮助读者将理论与实践无缝对接。 3. 与时俱进的更新: 全面吸收了2020年以来关于网络犯罪、金融犯罪、环境犯罪等热点领域的最新司法解释和学界共识,确保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4. 理论视角的国际视野: 在重要概念的阐释中,穿插了与德国、日本等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学说的比较研究,拓宽读者的理论视野,有助于理解刑法原理的普适性。 5. 清晰的逻辑链条: 针对“犯罪构成”的复杂性,采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辅助理解,使复杂的逻辑关系直观化。 本书适用于所有志在深入掌握中国刑法学体系的法律专业人士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