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法律基礎(第3版)/清華大學法學係列教材》在介紹法學基本理論、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律製定和實施的基礎上,全麵討論瞭中國憲法、行政法律製度、民事法律製度、商事法律製度、經濟法律製度、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律製度、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製度、刑事法律製度、訴訟法律製度、國際法律製度、國際私法製度的基本規範和知識。全書內容全麵,闡述得當,用語規範,文字簡潔。第三版根據最新法律法規對第三版的內容進行瞭修訂。
讀者對象為,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的師生,法律實務部門的工作人員,對法律、法學有興趣的其他讀者。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法學基本理論
第一章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律製度概論
第一節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傢
第二節 當代中國的法律製定
第三節 當代中國的法律實施
第二章 中國憲法
第一節 中國憲法概述
第二節 國傢的基本製度
第三節 公民的基本權利
第四節 國傢機構
第五節 憲法的實施及其保障
第三章 中國行政法律製度
第一節 行政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行政組織法律製度
第三節 行政行為法律製度
第四節 行政監督法律製度
第四章 中國民事法律製度
第一節 中國民事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民法的基本製度
第三節 物權法律製度
第四節 債權法律製度
第五節 人身權法律製度
第六節 知識産權法律製度
第七節 婚姻傢庭繼承法律製度
第八節 侵權責任法律製度
第五章 中國商事法律製度
第一節 商法概述
第二節 公司法律製度
第三節 證券法律製度
第四節 票據法律製度
第五節 保險法律製度
第六節 破産法律製度
第六章 中國經濟法律製度
第一節 經濟法概述
第二節 反不正當競爭與反壟斷法律製度
第三節 廣告法律製度
第四節 産品質量法律製度
第五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製度
第六節 會計與審計法律製度
第七節 價格法律製度
第八節 財政稅收法律製度
第九節 銀行法律製度
第七章 中國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律製度
第一節 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自然資源法律製度
第三節 環境保護法律製度
第八章 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製度
第一節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勞動法律製度
第三節 社會保障法律製度
第九章 中國刑事法律製度
第一節 刑事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刑法關於犯罪的一般規定
第三節 刑法關於犯罪的具體規定
第四節 刑法關於刑罰的一般規定
第十章 中國訴訟法律製度
第一節 訴訟法律製度概述
第二節 民事訴訟法律製度
第三節 行政訴訟法律製度
第四節 刑事訴訟法律製度
第十一章 國際法律製度
第一節 國際法概論
第二節 海洋與空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法
第三節 條約與外交機構
第十二章 國際私法製度
第一節 國際私法序論
第二節 國際私法總論
第三節 國際私法各論
參考文獻
第一版後記
第二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精彩書摘
(三)行政復議的範圍
《行政復議法》在受案範圍方麵有瞭很大的發展。根據該法第2章的規定,行政機關所作齣的任何具體行政行為,除不服行政處分或者其他人事處理決定,以及不服行政機關對民事糾紛作齣的調解或者其他處理行為以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侵犯其閤法權益時,都可以申請復議。
此外,根據《行政復議法》第7條的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所依據的其他規範性文件不閤法的,在對具體行政行為申請復議時,可以一並申請復議機關對規章以下的其他規範性文件進行審查。具體包括:①國務院部門的規定;②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規定;③鄉、鎮人民政府的規定。
(四)復議機關和復議機構
依法履行復議職責的行政機關為復議機關。鑒於機關林立,疊床架屋,法律分彆規定瞭不同情形下的復議機關。根據《行政復議法》的規定,以下機關為相應的復議機關:①對縣級以上政府部門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本級政府或者上一級主管部門為復議機關,具體由復議申請人選擇;但海關、金融、國稅、外匯等實行垂直領導的行政機關和國傢安全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復議機關隻能是上一級主管部門。②對地方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復議機關是上一級政府。③對國務院部門或者省、市、自治區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復議機關為作齣該具體行政行為的機關自身;對其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嚮法院起訴,也可以嚮國務院申請裁定,國務院的裁定為最終裁決。
行政復議機關內設的法製工作機構,為復議機構,具體辦理行政復議事項。包括:受理復議申請;調查取證,查閱文件、資料;審查被申請復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擬定復議決定等。
(五)復議審查的方式和決定
行政復議被申請人(作齣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應當就復議申請提齣書麵答復,並提交當初做齣具體行政行為的證據、依據和其他有關材料。申請人有權查閱上述材料。根據《行政復議法》第22條的規定,行政復議原則上采取書麵審查方式。在申請人提齣要求或者復議機構認為需要時,可以進行調查,聽取申請人、被申請人和第三人的意見。
復議機關在審查後,分彆情況作齣以下決定:①具體行政行為事實清楚,證據確鑿,適用依據正確,程序閤法,內容適當,決定維持;②被申請人不履行法定職責的,決定其在一定期限內履行;③具體行政行為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適用依據錯誤,違反法定程序,超越、濫用職權,或者明顯不當的,決定撤銷、變更該具體行政行為或者確認該具體行政行為違法,並可以責令被申請人在一定期限內重新作齣具體行政行為。
……
刑法學原理與製度(第4版) 作者:[著名法學教授/專傢姓名 A],[著名法學教授/專傢姓名 B] 齣版社:[知名法律專業齣版社名稱] 裝幀:精裝/平裝(可選) 頁碼:約850頁 ISBN:[此處填寫實際ISBN號] --- 內容提要 《刑法學原理與製度(第4版)》是一部全麵、深入、與時俱進的刑法學教科書。本書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時代背景,係統梳理和闡釋瞭刑法學的基本理論、核心概念、基本原則以及中國現行刑法分則的具體製度。 本版在繼承前三版優良學術傳統的基礎上,緊密結閤近年來中國刑法學界的前沿研究成果、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最新司法解釋和指導性案例,以及國際刑法前沿動態,對全書內容進行瞭係統性的修訂和更新。尤其側重於應對當前社會發展中齣現的新型犯罪形態和刑法適用難題。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論證充分,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堅實、係統的刑法學理論框架,並能熟練運用刑法原理分析和解決復雜的法律實務問題。它不僅是法學院本科生、研究生學習刑法學的理想教材,也是公檢法係統工作人員、律師及法律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專業參考書。 --- 詳細章節結構與內容亮點 本書共分三大部分,二十章內容,覆蓋刑法學的全部核心範疇: 第一部分:刑法總論——理論基石與基本原則(約占全書40%) 本部分是理解刑法整體體係的基石,重點關注刑法的價值、功能、體係結構以及構成要件的深層邏輯。 第一章 刑法的概念、發展與地位: 探討刑法的本質(法益保護論、社會危害性說),分析刑法在整個法治體係中的獨特地位與功能(如謙抑性、保障性)。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則: 深入解析罪刑法定原則的曆史淵源、當代內涵(包括不作為義務的溯及力限製),以及對比例原則、罪責刑罰一緻原則的現代詮釋。重點討論瞭刑法教義學中的“雙重禁止論”在我國的適用邊界。 第三章 犯罪的構成與體係: 詳細闡述瞭犯罪構成的三階層理論(行為、違法、有責)的本土化演進與爭議,並對照我國刑法“犯罪構成”的特點,剖析其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障礙與調和路徑。 第四章 刑法基本概念的深化辨析: 聚焦於“行為”的界定(包括不作為犯的成立要件)、“因果關係”的認定標準(特彆是危險說與條件說的結閤應用)、“故意”與“過失”的心理形態辨析,並增加瞭對“認識錯誤”(對象錯誤、情節錯誤)處理的案例分析。 第五章 違法性: 重點分析正當防衛製度的演變,尤其對“防衛過當”的認定標準和“自助行為”的閤法性基礎進行瞭深入的論述。 第六章 責任: 細緻區分責任能力(生理與心理層麵)、期待可能性、責任的特殊形式(如期待可能性在特殊犯罪中的弱化或強化),並引入瞭德日法學中關於“責任阻卻事由”的最新研究成果。 第七章 未遂與中止: 依據現行刑法條文,對犯罪未遂的客觀危險標準和主觀方麵進行瞭精細化區分,特彆關注“不能犯”的理論爭議。對中止犯的有效性判斷,引入瞭對“自動性”的深度考察。 第八章 共同犯罪: 全麵梳理教唆、幫助、共謀的界限,重點分析瞭“組織者、領導者”的認定標準以及實行犯與共犯的界限模糊地帶(如“工具論”與“共犯說”的融閤)。 第二部分:刑法分則製度的精要解讀(約占全書35%) 本部分緊密結閤《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分則條文,對重大罪名進行理論化、體係化的剖析。 第九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罪: 重點解析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的“緻人重傷”標準,對非法拘禁罪與綁架罪的財産目的要件進行瞭辨析,並增設瞭對“組織齣賣人體器官罪”的最新司法認定分析。 第十章 侵犯財産罪: 聚焦盜竊罪、搶劫罪的“秘密竊取”與“當場有無抗拒”的界限,詳細闡述詐騙罪的“騙取”行為與一般民事欺詐的區分。對金融犯罪中的新型詐騙手段(如網絡電信詐騙的定性)進行瞭專題研討。 第十一章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精選): 重點關注交通肇事罪的“嚴重”標準、環境犯罪的行政犯與刑法犯的銜接,以及毒品犯罪中“製造”與“非法持有”的界限。 第十二章 危害國傢安全罪(精選): 強調對顛覆國傢政權罪和煽動顛覆國傢政權罪中“言論”與“行為”的界限控製,確保刑法對言論自由的謙抑性。 第十三章 職務犯罪與經濟犯罪(專題): 詳述貪汙罪、受賄罪的“數額標準”在司法解釋下的變化,以及單位犯罪的責任認定,特彆關注非國傢工作人員受賄罪與商業賄賂的界限。 第三部分:刑法基本製度與前沿問題(約占全書25%) 本部分探討刑罰的實施、量刑的原則以及刑法前沿改革問題。 第十四章 刑罰論: 深入探討刑罰的目的(應報、特殊預防、一般預防)之間的張力,對主刑、附加刑(如財産刑、資格刑)的獨立性與協同性進行瞭分析。 第十五章 量刑製度與量刑裁量: 詳細講解瞭法定情節與酌定情節,重點分析瞭“自首”、“立功”的認定標準與從寬幅度,並引入瞭量刑基準製度的理論基礎。 第十六章 沒收與追繳: 專門探討瞭刑法中的財産刑製度,特彆是對“違法所得”的範圍界定和沒收製度在財産犯罪中的作用。 第十七章 特殊的刑法製度: 詳細解釋瞭未成年人刑事責任製度的特殊性、纍犯與加重處罰情節的適用,以及死刑製度的保留與限製。 第十八章 溯及力與時間效力: 集中討論瞭刑法修正案生效時,對未決案件和已決案件的溯及力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具體操作)。 第十九章 刑法與新技術的融閤(新增章節): 專門探討瞭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僞造(Deepfake)技術帶來的新型犯罪認定挑戰,以及對現有罪名解釋的衝擊。 第二十章 國際刑法與人權保障(新增章節): 探討瞭國際刑法(如戰爭罪、反人類罪)在中國刑法中的吸收問題,以及刑法在保障人權方麵的積極作用與理論爭議。 --- 本版特色 1. 體係的嚴謹性與完整性: 維持瞭經典教材的嚴謹結構,既有深入的教義學分析,又不脫離我國《刑法》的立法現實。 2. 案例驅動的教學方法: 引入瞭大量近年來具有指導意義的最高人民法院公報案例和典型案例,幫助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 3. 與時俱進的更新: 全麵吸收瞭2020年以來關於網絡犯罪、金融犯罪、環境犯罪等熱點領域的最新司法解釋和學界共識,確保內容的前沿性和實用性。 4. 理論視角的國際視野: 在重要概念的闡釋中,穿插瞭與德國、日本等大陸法係國傢刑法學說的比較研究,拓寬讀者的理論視野,有助於理解刑法原理的普適性。 5. 清晰的邏輯鏈條: 針對“犯罪構成”的復雜性,采用瞭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輔助理解,使復雜的邏輯關係直觀化。 本書適用於所有誌在深入掌握中國刑法學體係的法律專業人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