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徐三庚印举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徐三庚印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慧敏,袁慧敏 编
图书标签:
  • 篆刻
  • 徐三庚
  • 印学
  • 艺术
  • 书法
  • 中国传统文化
  • 鉴赏
  • 名家作品
  • 印谱
  • 袖珍印馆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54790635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486
包装:软精装
丛书名: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页数:1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袖珍印馆·近现代名家篆刻系列:徐三庚印举》为“袖珍印馆”丛书之一,丛书所选五位篆刻家都堪称篆刻界的一代宗师,对近现代篆刻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徐三庚篆刻,用刀细切利落,章法虚实相间,独辟蹊径,风格独具,近时篆刻家多宗之。本书在遴选印章时,在注重代表作的同时,也注意收集较少面世的作品。本书既可作为篆刻爱好者很好的临摹范本,同时收藏爱好者也可以将此套印谱作为收藏鉴赏的蓝本。

作者简介

  徐三庚(1826-1890)清末著名篆刻家。字辛谷,又字诜郭,号金罍、井罍,自号金罍道人。刻印力追秦、汉,能于邓石如、吴熙载诸家而后,别树一帜。篆刻作品集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金罍山人印谱》等。

  袁慧敏,别署西泠石香,师承沈受觉、童衍方。现为西泠印社社员,日本篆刻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收藏鉴定家协会会员,朵云轩特聘篆刻家、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上海办事处主任。出版有《印材收藏》、《王福庵年表》、《明清名家书法大成》(翻译)等。

前言/序言


篆刻艺术的时代回响:近现代名家印风探微 本册书旨在为篆刻艺术爱好者、研究者及初学者提供一个深入理解近现代篆刻发展脉络的窗口。我们聚焦于一批在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印坛巨匠,通过他们的代表作品和独特的艺术思想,勾勒出传统在变革中如何新生、个体风格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淬炼成型的轨迹。本书的选取标准侧重于那些不仅在技法上精湛,更在印学理论和风格创新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艺术大师。 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艺术领域也随之迎来了一场深刻的革新。在西方思潮的冲击与本土文化复兴的张力下,篆刻艺术不再仅仅是书法的附属品或士大夫的闲雅之事,它逐渐成为艺术家表达时代精神、探寻个人“性灵”的重要载体。本书避开了对单一、孤立的印人进行穷尽式的罗列,而是力求从群体性的风格演变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和审美取向。 一、 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从“复古”到“出新” 近现代篆刻的发展,清晰地展现出一条从追溯汉印博大精深中寻求根基,最终迈向风格独立与个性解放的路径。本书首先梳理了清代晚期“邓派”与“吴派”遗风对早期近现代艺术家的影响。早期的大师们,多以“鈢学”为根本,力求在刀法上达到浑厚古朴、气韵生动的境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的模仿已无法满足艺术家的精神需求。本书重点分析了几位关键人物如何将金石入书、入画的理念,转化为印章本体的审美建构。他们不再将印章视为对古玺的简单复刻,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可供实验和表达的平面空间。这种转变,使得篆刻从单纯的“摹古”阶段,迈入了“写意”的阶段。 技法层面的创新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比如,对于朱文印中线条的粗细对比、白文印中边款的凿刻处理,以及如何运用“飞白”和“涩刀”来增强印面的苍劲感和历史沧桑感,都有详细的案例剖析。我们通过对比不同名家在处理“重叠”、“疏密”上的独特心得,揭示他们如何在遵循篆刻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实现视觉上的突破。 二、 地域流派的风格侧写:南北印风的对话 近现代篆刻的繁荣并非局限于某一地域。本书尝试描绘出当时南北方在印风上的微妙差异与相互渗透。 南方的印人, 往往更注重文人气息的渗透,其作品在章法布局上更显灵动,对于印面空间的经营,常常流露出书卷气的潇洒与散朗。他们对赵之谦、吴昌硕等前辈的吸收,体现出一种将篆刻艺术推向更高文学层面的追求。 而北方的印风, 在早期则表现出对金文、碑刻的深厚依恋,其风格偏向于古拙、厚重,刀法上更追求“金石气”的直观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北方印人开始将视角投向西北的汉简、敦煌壁画等更广阔的文化遗存,使得其作品在保持雄浑之余,增添了一份沉郁和磅礴的气势。 本书通过精选的若干组对比作品,清晰展示了这种“对话”是如何塑造了近现代篆刻的多元面貌。这不是简单的地域划分,而是不同文化土壤滋养出的艺术生命力的体现。 三、 边款的艺术化:从附庸到独立的叙事空间 篆刻的魅力不仅在于印面本身,边款的书写与镌刻同样是衡量一位篆刻家造诣的重要标准。在近现代,边款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它不再是简单的纪年款识,而成为艺术家抒发学问、表达性情、记录创作心路历程的第二艺术空间。 本书专门开辟章节,探讨近现代名家如何运用篆、隶、行、楷等多种书体在印石上进行创作。有大家将边款的章法布局视同于印面经营,追求一种“满白密刻”或“疏朗洒脱”的整体效果;也有人将边款视为行书草稿在石上的转化,追求笔墨的速度感与刀法的张力。 通过对不同风格边款的深度剖析,读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些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他们是如何在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兼具视觉冲击力与文化内涵的艺术世界。 四、 影响力与传承:开启现代印学的新篇章 近现代的篆刻大师们,凭借其卓越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标杆,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地将篆刻从“小道”提升为与绘画、书法并驾齐驱的现代艺术门类。他们的艺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了当代印坛的走向。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着重考察这些大师的学术精神如何通过教育、著述和师承体系得以延续。我们关注的不仅是他们的“成名作”,更是那些指导和启发了后继者的“方法论”。通过这种梳理,我们希望揭示出:近现代篆刻艺术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在坚守传统的精神内核的同时,完成了对现代审美意识的接纳与创造。 本书内容丰富、图版精良,力求在严谨的学术探讨与直观的艺术鉴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所有对中国近现代印学史有兴趣的同道人士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字数:约1500字)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对它能否保持足够的趣味性持保留态度,毕竟这类题材的书籍很容易陷入学院派的沉闷。然而,作者的文笔非常平易近人,叙事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文学的韵味。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把严肃的艺术史变成一场引人入胜的对话。读完后,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甚至激起了我想要去实地考察和探访相关遗迹的冲动。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专业知识的大门,同时又铺设了一条舒适的、充满探索欲的引导小径,让人心甘情愿地走进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立刻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封面设计典雅又不失现代气息,尤其是那个烫金的书名,在灯光下闪着低调而奢华的光芒,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看看里面的内容。纸张的选取也颇为考究,触感细腻光滑,印刷的墨色浓淡适宜,字体的排版更是达到了视觉上的完美平衡,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的整体体验,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非常适合喜欢收藏和细细品味书籍的朋友。

评分

我最近迷上了研究一些传统艺术的理论书籍,希望能找到一些能拓宽思路的新视角。读完这本后,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在梳理脉络和分析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深厚功底。他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和观点,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融入到生动的案例分析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引人入胜。尤其是在探讨某些流派发展历程时,作者的论证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恰到好处,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了思想的碰撞与演变。对于想要深入理解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极佳的理论支撑和启发性的思考框架。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篆刻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升技法和审美境界的材料。这本书给我的触动很大,它不仅仅是关于技法层面的介绍,更深入地探讨了“神韵”的捕捉与表达。作者通过对几位代表性艺术家的创作特点的剖析,揭示了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融入到方寸之间的创作中去。书中对不同刀法所产生的视觉效果的描述非常到位,读起来仿佛能清晰地想象出刻刀在石面上游走时的细微差别。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自我创作的反思,让我开始思考如何跳出刻章的固有模式,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

评分

这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出色,阅读过程中几乎没有遇到任何影响阅读体验的错别字或排版错误,这在一些学术类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从宏观的章节结构来看,全书的组织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流畅,体现了编辑团队极高的专业素养。特别是那些需要图文对照说明的地方,配图的选择和布局都经过了深思熟虑,既保证了信息的准确传达,又维持了页面的美观度。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赏心悦目的阅读享受,让人对出版方的专业水准油然而生敬意。

评分

最美徐三庚

评分

评分

好书值得推存的,赶紧来买

评分

很好!价廉物美的精品印谱,值得拥有.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很喜欢,值得买。

评分

还是好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小小印谱,乐趣无穷

评分

很有观赏价值,京东买的任何一样都很满意。值得信赖的商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