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课程观》运用宏观综合的视野,描绘了后现代多元而开放的课程设计蓝图,以寻求取代现代性的单向独白式教育。作者小威廉·E.多尔首先深刻批判了西方受工具理性所支配的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认为这种课程理念与课程体系已沦为一种封闭性的科学教条,成为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一个环节,教育与课程从而被彻底工具化了,教育与课程的内在价值——促进人的心灵成长的价值被彻底泯灭。作者进而提出了一种理性的课程观——后现代课程观。这种课程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了混沌学、过程哲学等思潮,提出了以“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为标准的后现代课程设计理路。
导言
变化中的范式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本书的结构
第一部分 现代范式:一种封闭的观点
第一章 笛卡儿和牛顿的世界观
前现代秩序
笛卡儿的方法
牛顿稳定的宇宙观
第二章 现代范式在课程中的体现
美国与技术
科学性课程
泰勒原理
第二部分 后现代范式:一种开放的观点
第三章 皮亚杰与生命系统
生物学世界观
进化与熵——问题与承诺
皮亚杰的平衡化模式
第四章 普利高津与混沌的秩序
混沌的概念
普利高津、自组织与耗散结构
第五章 认知革命、布鲁纳与新的认识论
认知的概念
布鲁纳
一种新的认识论
第六章 杜威、怀特海与过程思想
永恒、变化与解释的传统
杜威与过程的概念
怀特海与过程的概念
超越杜威与怀特海的过程思想
第三部分 一种教育观
第七章 构建一种课程模体
课程概念
四R——不同于泰勒原理的另一方案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后现代课程观》:
三体问题涉及计算三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如太阳、地球和月球——对彼此轨道的影响。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运用牛顿的等式只能计算从而确切地预测三个物体之中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当第三个物体进入时便会出现问题,月球对地球的吸引对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轨道会产生干扰,从而反过来改变月球原有的轨道。对轨道周期的长期预测是不可能精确的;总会有误差。当时的数学家和理论科学家从盛行的形而上学观出发假定这些“小误差”不重要,因为宇宙充溢着简单的稳定的秩序。但普安卡雷提出了洛伦兹(Edward Lorenz,1963)将近七十五年之后所表明的忧虑——即长时间的小的干扰会引起大的变化。自然并不是完美自足的,宇宙的秩序也并非简单。
为此需要用新的数学和新的科学来解决这一三体问题。普兰克(Max Planck)对量子的发现,博尔和海森堡所形成的哥本哈根派对量子实在的解释,以及戈德尔对算术基础的挑战——所有这些都发生在20世纪早期——强化了这一需要。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用以解决非线性数学问题的计算机的出现,以及混沌学的产生,这一需要才最终得以满足。但满足了一种需要带来另一种需要。如果牛顿主义关于机械的时钟式的宇宙的假设不再是描绘实在和宇宙运行的好的隐喻的话,那么更好的隐喻是什么?更好的关于实在的概念是什么?
……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相当晦涩的,充满了后结构主义的印记,那种对语言本身局限性的反复强调,使得句子常常显得冗长而绕口,初次接触的读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挫败感。它似乎故意避开了那些平易近民的解释,仿佛在设置一道知识的壁垒,只有那些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啃咬复杂术语的读者才能最终领略其精髓。但如果能坚持读下去,你会发现,这种晦涩恰恰是作者策略的一部分——他拒绝用清晰、线性的语言去描述一个他认为本质上就是破碎和多义的实在。这本书真正动人心弦的地方,在于它对“意义”如何在课程中被生产和固化的过程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展示。它没有给我答案,但它成功地把我带到了一个充满问号的十字路口,迫使我审视自己所秉持的教育信念,看看它们是否只是被历史的惯性所裹挟前行的旧船。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给我一种强烈的智识冲击,仿佛一脚踏入了知识构建的迷宫深处,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真理,在这里被一一拆解、质疑,甚至彻底颠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对现有课程理论的梳理和批判,而是着力于揭示隐藏在“标准化”和“效率”话语背下的权力运作逻辑。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宏大叙事”的警惕,那种试图用一套统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模型来规范所有学习者的冲动,在文本中被描绘成一种潜在的压迫形式。读这本书,更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去梳理那些繁复的哲学引述和概念交织。它迫使我跳出教育实践者的日常琐碎,去审视我们每天所做的选择,其背后究竟承载了何种历史的重量和未来的期许。那种对“中心性”的消解,对边缘声音的重新捕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教育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为了塑造符合既有社会结构的人,还是为了激发个体去质疑和重塑这个结构本身?这本书的价值,也许正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种不安分的视角。
评分这部作品带给我一种强烈的“去中心化”的震撼。它像一个地震仪,记录了教育理论领域那些不为人知的断层线。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主体性”与“结构”之间那种永恒的拉锯战的。他似乎并不想把学生塑造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也不倾向于将教师神化为唯一的知识创造者,而是着力描绘一个在复杂语境中不断协商、生成意义的动态场域。这种对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拥抱,与当前社会对“效率”和“可衡量结果”的狂热追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我们日常教学中那些被迅速边缘化的议题——美育、批判性思维的真正深度、以及对差异性的庆祝。这本书像是为这些被压抑的声音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回响,尽管表达方式显得疏离和学术化,但其核心关怀是极其温暖和具有人本主义色彩的,它呼唤一种更具弹性、更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学习环境。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可供复制的“新课程模型”,而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看世界”的透镜。作者对知识生产过程的解构,如同给课程理论做了一次彻底的DNA测序,揭示了其底层代码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偏见。我欣赏它那种毫不留情的姿态,它毫不客气地挑战了那些看似中立的教育评估体系和标准化的考试流程,指出它们如何通过看似科学的外衣,实则在筛选和固化特定的社会阶层和文化资本。这种深层次的批判,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部理论武器,而非一本操作手册。虽然书中的论证铺陈得非常宏大,涉及的理论维度非常广,但最终指向的,仍然是对日常教学实践中细微之处的关注——即我们如何对待每一次提问、每一次差异、每一次偏离“标准”的发生。它让人在离开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思想的余震,久久不能平息。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不连贯的,却也因此充满了张力。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提供清晰的脉络和可操作的指南,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碎片和思想的闪光点,需要读者自己去寻找它们之间的非线性连接。那种对传统教学法中“客观性”和“普适性”的解构,简直是酣畅淋漓。我感受到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挥洒出的那种对僵化体制的强烈不满,以及对知识多元化、情境化可能性的无限向往。然而,这种深刻的批判性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概念的跳跃性有时会让人感到措手不及,仿佛作者默认读者已经掌握了某些深奥的理论前提。但即便如此,那种挑战既有认知框架的愉悦感是无法替代的,它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课程设计中那些看似神圣不可侵犯的教条。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任何声称拥有“最佳实践”的教育主张都变得异常谨慎和多疑,这本身就是一种极有价值的收获。
评分感觉有点慢,慢慢啃吧
评分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正版图书、
评分物流超给力!书本也完好~
评分挺好的吧,凑单买的,不想多评价,就是在凑字数。。。。。下次有需要再买
评分书很好,很喜欢,阅读很快乐
评分帮同事买的书,书比较脏,没有塑封膜,如果送人的话,根本拿不出手。
评分书收到了。这次似乎比以前晚了半天,但是物流依然很快。信赖京东
评分很好,纸张很舒服
评分书籍很好,经典精品,送货快速态度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