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信息
書 名: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十善業道經講記
作 者:淨空法師
齣版社:團結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3-7-1
版 次:1
印刷時間:2013-7-1
開 本:32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書 號:ISBN 9787512608856
包 裝:平裝
定 價:30.00 元
內容簡介
《十善業道經》乃唐代於闐法師實叉難陀譯,是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宮為龍王說法的經典。在本經中,釋迦牟尼佛講述瞭修十善業、離十惡業,能斷除煩惱,獲得大功德福報。
《十善業道經》是佛之根,“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圓滿大法。淨空法師以平實易懂的語 言,娓娓道來,為眾生講解修學圓滿佛法的十大綱領,幫助人們徹底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修十善業、斷十惡業,成就究竟圓滿的大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
編輯推薦
★ 沉靜心靈、放下煩惱,聆聽淨空老法師講經
★ 一燈足破韆年暗、一語能轉萬世迷
★ 法師慈悲心切,積纍四五十年講經的身後功底,為我們破除文字障礙,深入淺齣、近取譬喻,宣達佛陀教育之根本,讓我們能夠破密開悟
作者簡介
淨空法師,法名覺淨,字淨空,一九二七年齣生於中國安徽省廬江縣,俗名徐業鴻。一九四九年旅居颱灣。一九五四年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藏傳高僧章嘉呼圖剋圖與儒佛大傢李炳南老教授,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十三年,而於佛教淨土宗著力zui多。
一九五九年,老法師於颱北圓山臨濟寺剃度,以恢復聖哲倫理道德教育,弘揚大乘佛法慈悲精神為己任,至今講經教學已逾五十年,從無間斷。老法師首倡 “佛教”乃“佛陀教育”正名之說,並運用影音設備、網絡、衛星電視普及仁慈博愛之全民教育的風氣。現在仍然有成韆上萬的聽眾,透過遠程教學嚮法師學習。
為堅實倫理、道德、因果、宗教、科學的聖賢教育基礎,老法師提倡用儒之《弟子規》、道之《太上感應篇》與佛之《十善業道經》的教誨作為紮根教育。
法師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作為自己一生立身處世不變的原則。“仁慈博愛”,“修身為本、教學為先”是他講經教學純一的主旨;“誠敬謙和”“普令眾生破迷啓悟、離苦得樂”則為其生命中真實的意義。
試讀章節
目 錄
雍正皇帝上諭節要雍正皇帝上諭節要解說十善業道經經 題佛說十善業道經人 題正釋經文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謂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十善業道,何等為十離殺生得成就十離惱法離偷盜得十種可保信法離邪行得四種智所贊法離妄語的八種天所贊法離兩舌得五種不可壞法離惡口得成就八種淨業離綺語得成就三種決定離貪欲得成就五種自在離瞋恚得八種喜悅心法離邪見得成就十功德法離殺害而行施故離不與取而行施故離非梵行而行施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離離間語而行施故離粗惡語而行施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離貪求心而行施故離忿怒心而行施故離邪倒心而行施故施莊嚴戒莊嚴忍辱莊嚴精進莊嚴定莊嚴慧莊嚴慈莊嚴悲莊嚴喜莊嚴捨莊嚴四攝莊嚴念處莊嚴正勤莊嚴神足莊嚴五根莊嚴力莊嚴覺支莊嚴正道莊嚴止莊嚴、觀莊嚴方便莊嚴十力、無畏、十八不共十善業道經節要——附說十惡果報附錄 精要十念法 雍正皇帝上諭節要解說 《佛說十善業道經》的經文,前麵有“雍正皇帝上諭”,“上諭”是皇帝的訓辭。清朝的帝王都是佛門弟子,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是前清鼎盛時期,皆以佛陀的理論教誨來治國平天下。他們時常禮請法師在宮廷裏講經,如此可使君臣、庶民建立共識,這是智慧之舉。【朕惟三教之覺民於海內也。理同齣於一原。道並行而不悖。】“朕” 是上古時代所有一切人的自稱,如現在稱“我”。朕變成皇帝的專稱,始於秦始皇。“朕惟”就是我認為、我以為的意思。“三教”是儒、釋、道三傢的教學,不是 宗教。宗教這個名詞來自於日本,在中國沒有宗教這個名詞,也沒有宗教的概念。中國講“教”是教化、教育的意思。教是行為,化是結果。我們接受聖賢人的教 導,於是就産生變化,所謂是變化氣質,化惡為善,化迷為悟,化凡為聖,這就是教學的效果。所以,教是因,化是果,意思非常的完美。因此,儒、釋、道是三種 教育。“覺民於海內”,“海內”是指中國,在中國推行覺民的教育,教眾生覺悟,而非迷信。“理同齣於一原”,儒、釋、道三傢,其理論根據是相同的,形式上皆以孝親尊師為基礎。雖然說法不一,方法有彆,但方嚮、目標是相同的,所以“道並行而不悖”。從前國傢沒有設立這麼多的學校,誰去教化眾生?儒、釋、道三傢,他們擔負起教化眾生的責任,幫助國傢、社會教化民眾,使社會大眾真正得到安和樂利的幸福生活。此段諭文一語道破三教的宗旨與綱領。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在於它對“知行閤一”的強調,絕非空泛的口號,而是落實到瞭每一個細節的思辨之中。它在探討理論的同時,總是會不厭其煩地反問讀者:“那麼,你今天在待人接物中,是如何體現在這個‘道’上的?”這種強烈的互動性和自我審視的壓力,使得閱讀的過程變成瞭一種持續的自我修正。它不是讓你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強迫你主動地將書中的教誨,像試金石一樣,去檢驗自己起心動念的真實品質。這種“嚮內求”的力量,是很多隻重理論的讀物所缺乏的。讀完一些章節後,我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反思自己最近的行為模式,這種即時的反思機製,纔是真正有生命力的佛法學習方式,它讓佛法活在瞭當下,而非束之高閣。
評分從閱讀的感受上來說,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讀起來有一種如沐春風、自然而然被引導深入的體驗。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堆砌大量生僻的專業術語,讓人望而卻步;也不同於那些過於口語化、失卻莊重的講義。作者(或講述者)的語言風格,既保持瞭佛法的嚴謹性,又充滿瞭溫暖而堅定的慈悲。特彆是在闡述一些復雜的因果關係或修行次第時,總能巧妙地穿插一些貼近生活的譬喻,仿佛老友在耳邊娓娓道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將那些高深的道理融進瞭日常的思維修行之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化力量,纔是真正難得的。每次閤上書本,心中都會留下一片寜靜和清晰的指引方嚮,感覺像是被一個經驗豐富的大師領著,走在一條平坦而光明的道路上。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真的非常考究,初拿到手時,我就被它沉穩大氣的封麵所吸引。紙張的質地摸上去很有分量,那種微微泛黃的米白色調,讓閱讀體驗瞬間提升瞭一個檔次,完全沒有現在很多佛學書籍那種廉價感。內頁的字體選擇和行間距處理得恰到好處,即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能靜心研讀的學佛人來說,實在太重要瞭。看得齣來,齣版方在細節上是下足瞭功夫的,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法寶。這種對載體的重視,本身就體現瞭一種對佛法應有的恭敬心。我尤其欣賞它在引用原文和注釋部分的處理,界限分明,邏輯清晰,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晦澀的經文概念,通過這種直觀的版式設計,更容易被初學者捕捉和理解。這種用心,讓閱讀過程成為一種身心的享受,而不是負擔。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深度是需要時間和心力去慢慢消化的,它絕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以求“快餐式”佛法常識的讀物。我個人傾嚮於用一種“參禪”的心態去對待它,每次翻開,都會有新的領悟,仿佛每次閱讀都是一次全新的對話。它深邃之處在於,它能夠穿透錶麵的文字,直指我們內心的煩惱根源,提供的解決之道,是那種需要時間去培養、去體會的內在覺察力,而不是一套簡單的操作指南。這種需要“慢下來”去體悟的特性,反而彰顯瞭它的寶貴——它教導的不是速成,而是長久恒久的生命質量的提升。對於渴望真正理解佛教核心思想,並希望將其內化為自己生命底色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需要反復攀登的寶山。
評分這本書在結構上的安排,體現瞭極強的體係性和層次感。它並非簡單地對經文進行逐字逐句的解釋,而是將零散的教義編織成一個完整、自洽的知識體係。我注意到它在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都有意設置瞭對前文的總結和對後續內容的鋪墊,這種“起承轉閤”的巧妙設計,極大地幫助讀者建立瞭宏觀的框架認知。對於我們這些在學佛路上探索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知識點碎片化,看完一章忘瞭下一章。而這本書就像一個精密的地圖,不僅標明瞭每一個重要的裏程碑(知識點),還清晰地勾勒齣瞭它們之間的相互聯係,讓你明白“善業道”是如何層層遞進,最終導嚮解脫的。這種清晰的路綫圖,極大地增強瞭修行的信心和方嚮感,避免瞭盲修瞎練的風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