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請點擊下圖進入:
《張居正講解〈孟子〉》主要講評的是孟子所著的《孟子》一書。有《孟子》七篇傳世,為儒傢經典之一。孟子師承子思,繼承、發揮瞭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傢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張居正講解四書》(原名《四書直解》)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連同翰林院講官等人專門寫給當時的小萬曆皇帝硃翊鈞(明神宗)讀的。該書曾在明朝年間得到刻印,根據記載,“1651年,張居正所注《四書》再次付梓,題《張閣老直解》 吳偉業在為這部書所作的序中談到張居正給孩提時的萬曆皇帝當老師時,充滿羨慕之情。”(吳偉業(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清順治時,官國子監祭酒,以母喪告假歸裏。)
康熙年問,內閣學士徐乾學(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昆山(今屬江蘇)人。康熙九年進士,官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又將此書翻刻。該刻本至今在民間依舊有流傳,可見該書當時影響之大:徐乾學評道:“蓋硃注以翼四書,直解有所以翼注。”
康熙帝在讀此書後如此說道:“朕閱張居正尚書四書直解,義俱精實,無泛設之詞,可為法也。”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傢,改革傢。中國曆史上非常優秀的內閣首輔,明代非常偉大的政治傢。
張居正5歲入學,7歲能通六經大義,12歲考中瞭秀纔,13歲時就參加瞭鄉試,寫瞭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隻因湖廣巡撫顧轔有意讓張居正多磨練幾年,纔未中舉。16歲中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歲中進土,由編修官至侍講學士令翰林事。隆慶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隆慶時與高拱並為宰輔,為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土。萬曆初年,與宦官馮保閤謀逐高拱,代為首輔。當時明神宗年幼,一切軍政大事均由張居正主持裁決,前後主政10年,實行瞭一係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隱瞞的田地.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製度,使明朝政府的財政狀況有所改善;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練兵,加強北部邊防,整飭邊鎮防務;用潘季馴主持浚治黃淮.亦頗有成效:萬曆十年(1582年)卒,贈上柱國,溢文忠。死後不久即被宦官張誠及守舊官僚所攻訐,抄其傢;至天啓時方恢復名譽。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等。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
【譯文】孟子朝見梁惠王。
【張居正講解】梁惠王名警。本魏侯,都大梁,僭稱王,謚日惠。孟子在當時,以道自重,不見諸侯。適梁惠王卑禮厚幣以招賢者,乃是一個行道的機會,因往見之。
【原文】王日:“叟!不遠韆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譯文】惠王說:“老人傢!你不遠韆裏而來,將會把什麼利益帶給我的國傢吧?”
【張居正講解】“叟”是長老之稱,如今稱老先生一般。惠王一見孟子,尊稱之說:“叟,你自鄒至梁,不憚韆裏之遠而來,有何計策,可以利益寡人之國乎?”
【原文】孟子對日:“王!何必日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譯文】孟子迴答說:“大王!為什麼一定要談私利呢!我這裏隻有愛人利物、施德推恩的仁義而已。”
【張居正講解】孟子對說:“王欲圖國事,何必開口就說個利字?治國之道,亦有仁義而已矣。”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製,事之宜。這是人君君國子民,立綱陳紀的大道理。捨此不言而言利,豈予韆裏見王之心哉!
【原文】“王日:‘何以利吾國?’大夫日:‘何以利吾傢?’士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萬乘大國,弑其君者,必韆乘之傢;韆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傢。萬取韆焉,韆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譯文】“如果大王說:‘怎樣纔能對我的國傢有利?’大夫說:‘怎樣纔能對我的傢族有利?’士子、平民都說:‘怎樣纔能對我們個人有利?’那就會導緻上下都追求自己的私利,不擇手段地交相索取,國傢就很危險瞭。在有萬輛兵車的國傢,奪位弑君的,肯定是有韆輛兵車的大夫;在有韆輛兵車的國傢,奪位弑君的,肯定是有百輛兵車的大夫。這些大夫在萬輛兵車之國中擁有韆輛,在韆輛兵車之國中擁有百輛,十中取其一,這數量可真不少啊!如果本末倒置,把義放在後而把利擺在先,那麼大夫不去弑君奪位,他們的行為就不會停止,他們的欲望就不會滿足。”
【張居正講解】這一節是說求利之害。徵,是取。乘是車數。萬乘,是天子之國,韆乘是諸侯之國。韆乘之傢,是天子的公卿,百乘之傢,是諸侯的大夫。饜,是滿足的意思。孟子說:“我所以謂王不當言利者,蓋以王乃一國之主,人之錶率。王若惟利是求,說何以利吾國,則此端一倡,入皆效尤。為大夫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傢;為士庶人的,便計算說何以利吾身。上取利於下,下取利於上,上下交相徵利,而弑奪之禍起,國從此危矣。將見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是韆乘之傢;韆乘之國,弑其君者,必是百乘之傢。蓋地位相近,則淩奪易生,必然之勢也。夫公卿於天子,萬乘之中,十取其一,而得韆乘焉。大夫於諸侯,韆乘之中,十取其一,而得百乘焉。所得不為不多矣。若以義為後,而以利為先,則縱欲貪饕,何有止極!不弑其君而盡奪之,其心固未肯自以為饜足也,國豈有不危者哉!夫求利之端一開於上,而弑奪之禍遂成於下,則利之為害,甚可畏矣,王豈可以此為言乎?”
【原文】“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
【譯文】“從來不存在修仁愛而遺棄父母的人,也不存在重仁義而怠慢國君的人。”
【張居正講解】這一節是說仁義未嘗不利。遺,是棄。後,是不著緊的意思。孟子又說:“我謂治國之道,在仁義者,蓋以仁義有自然之利故也。今夫人君之治國傢,不過欲人皆孝於親、忠於君而已。人而不仁,固有遺棄其親而不顧者。誠能好仁,則天性之愛,自篤於所親;凡所以承顔順誌,左右就養者,皆其情之不容己者也。幾曾見有仁之人,而肯遺棄其親者乎?人而不義,固有背慢其君而不敬者。誠能好義,則敬事之念,自先於所尊;凡所以紓忠盡力,奔走服役者,皆其分之無所逃者也。幾曾見有好義之人,而肯背慢其君者乎?夫使舉國之人,個個是忠臣孝子,都來親戴其上,國傢之利,孰大於此。而皆自仁義中得之,則仁義曷嘗不利乎?王欲圖治,固不必捨此而他求矣。”
【原文】“王亦日仁義而已矣,何必日利?”
【譯文】“我看大王隻要講仁義就夠瞭,為什麼一定要講求私利呢?”
【張居正講解】孟子重言以結上文兩節之意。說道:“求利有莫大之害,行仁義有莫大之利。則天理人欲之間,關係治亂安危,非細故矣。王欲為國,亦惟日仁義而已矣,何必言利以啓危亡之禍哉!”按,當時王道不明,人心陷溺,列國遊士,爭以功利之說,阿順時君,乾進苟閤。而孟子獨舉仁義為言,所以遏入欲之橫流,存天理於既滅,其有功於世道大矣。七篇之中,無非此意,讀者宜詳味焉。
【原文】孟子見梁惠王,王立於沼上,顧鴻雁麇鹿,日:“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日:“賢者而後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
【譯文】孟子見梁惠王。王正站在池塘邊,觀賞著鴻雁糜鹿等飛禽走獸。說:“有賢德修養的人也喜歡欣賞如此美景嗎?”孟子迴答說:“大王,作為賢德之人,他把仁德放在首位,而把欣賞美景的愉悅放在次位。沒有賢德的人雖然擁有如此景緻,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愉悅的。”
【張居正講解】沼是池。鴻是雁之大者。麇是鹿之大者。孟子見梁惠王,正遇惠王在苑囿中遊賞,立於池沼之上。忽見孟子,有慚愧的意思。因看著那鴻雁麋鹿,問孟子說:“吾聞賢德之君,修身勤政,不事佚遊,豈亦以此颱池鳥獸為樂乎?”孟子對說:“遇景賞玩,人之常情;雖賢德之君,亦何嘗不以此為樂。但惟賢者而後能樂此。蓋君有賢德,則民心歡感,和氣流通,故能享此颱池鳥獸之樂。若夫不賢之君,民心離而國勢蹙,雖有此颱池鳥獸,不能享其樂也。是好樂雖同,而有能享不能享之異;惟視民心之得失何如耳。”孟子此言,既以釋惠王之慚,亦欲因其機而引之於當道也。
……
《張居正講解四書》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張居正連同翰林院講官等人專門寫給當時的小萬曆皇帝硃翊鈞(明神宗)一人讀的。
該書曾在明朝年間得到刻印,根據記載,“1651年張居正所注《四書》再次付梓,題《張閣老直解》。吳偉業在為這部書所做的序中談到張居正給孩提時的萬曆皇帝當老師時,充滿羨慕之情”。(注:倫德貝剋:《首輔張居正和中國早期的耶穌會士》,第5頁;戴維·E·芒傑羅:《耶穌會士翻譯(四書)》,第14頁。吳偉業(1609-1672年),字駿公,號梅村,江蘇太倉人。明崇禎四年進士,官左庶子。弘光朝,任少詹事。人清順治時,官國子監祭酒,以母喪告假歸裏。)
康熙年問,內閣學士徐乾學(徐乾學,字原一,號健庵,昆山(今屬江蘇)人。康熙九年進士,官內閣學士,刑部侍郎。)又將此書翻刻。該刻本至今在民間依舊有流傳,可見該書當時影響之大。
康熙帝在讀此書後如此說道:“朕閱張居正尚書四書直解,義俱精實,無泛設之詞,可為法也。”
張居正,漢族,字叔大,少名白圭,號太嶽,謚號“文忠”,湖廣江陵(今屬湖北)人,又稱張江陵。明代政治傢、改革傢。明代最優秀的首輔,最好的政治傢。
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江陵(今屬湖北)的一位秀纔傢裏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餘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隻是曾祖父的一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裏,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後一隻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於是信口給他取瞭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的時候,那種厚重感也讓人覺得這本書的內容一定非常紮實,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通俗讀物。而且,這本書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觸感很舒服,即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特彆疲勞。細節之處見真章,光是排版布局,就能看齣編者在用心對待這部經典。字體大小適中,行間距也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特彆喜歡它在章節之間的過渡設計,那種恰如其分的留白和簡短的引語,總能讓人在精神上得到片刻的放鬆,然後再投入到下一部分的深入學習中去。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愛不釋手,忍不住想反復摩挲。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既保持瞭對原典思想的尊重和嚴肅性,又充滿瞭現代人能夠理解的清晰度和洞察力。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詞精準,但又絕不賣弄文采,所有的修飾和鋪陳都是為瞭更好地服務於思想的傳達。我尤其欣賞作者在闡述那些關於“性善論”或者“仁政”等核心議題時所展現齣的那種剋製而有力的筆觸。他不像某些解讀那樣走嚮極端化或主觀化,而是努力在不同的解釋之間找到平衡點,呈現齣文本最豐滿、最多維度的麵貌。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進行一場高質量的、充滿啓發性的對話,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灌輸,那種被引導著進行深度思考的感覺,是閱讀體驗中最為寶貴的部分。
評分這本書對實際生活指導意義的挖掘,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隻是一本純粹的學術性解讀,沒想到它在探討古人智慧的同時,也常常能將這些智慧巧妙地投射到當代社會的諸多睏境之中。作者在分析孟子關於“知天命”或“養浩然之氣”的論述時,總能及時地聯係到現代人在職業選擇、道德睏境或個人定位上的迷茫。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經典不再是塵封的過去,而是成為解決眼前實際問題的有力工具。它沒有提供廉價的速成秘訣,而是通過對思維模式的重塑,潛移默化地提升讀者的心性格局,讓人在麵對復雜人際關係或重大決策時,能多一分從容和定力。這本書真正做到瞭“以古為今用”,極具啓發性和實踐價值。
評分這本書的邏輯結構編排得非常巧妙,完全不是那種生硬地把原文堆砌起來的教材式寫法。它似乎是圍繞著一個核心的“問題鏈”來展開的,每當我覺得某個概念還沒有完全理解透徹時,後麵的章節總會以一種非常自然的方式將它串聯起來,提供一個更宏大或者更具體的視角去審視。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哲學思辨時,所采用的引導方式極為高明,他似乎總能準確地捕捉到現代讀者在閱讀古代文本時可能産生的睏惑點,然後提前布下伏筆,最後給予一個豁然開朗的解釋。這種層層遞進、步步為營的敘述節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原本以為隻能被少數專業人士解讀的經典,變得觸手可及,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思想精華。
評分書中引用的注釋和旁證資料的廣度和深度,真的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感覺作者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幾乎是把所有相關的曆史文獻、哲學流派的觀點都做瞭地毯式的梳理。我驚喜地發現,一些我在其他專業研究中纔偶爾瞥見的細微之處,在這裏都被清晰地標注瞭齣來,並且給齣瞭詳實的背景介紹。這對於我們這些希望深入探究原典的人來說,無疑是如獲至寶。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資料,而是將這些復雜的背景信息巧妙地融入到對文本的解讀之中,使得我們理解的不是孤立的句子,而是活生生的、生長在特定曆史語境中的思想體係。這種嚴謹的學術態度,讓這本書的可靠性大大增加,每次翻閱都能發現新的知識盲區被填補。
評分兩朝首輔,還未讀,質量不錯。
評分送貨速度快,,質量也可以
評分前天訂的,今天一早就收到,包裝不錯
評分很好的書,值得購買閱讀
評分此書視角獨特,淺顯易懂,收獲頗多
評分書得質量不錯 看起來很正版
評分紙張太薄瞭。唉?
評分是正品。很好 價格也實惠。
評分很好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