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先生和我
一
我一向叫他“先生”,所以此文中也这般称呼,而不公开他的姓名。这样对我来说更自然些,并非顾忌人言。每当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便情不自禁地想叫一声“先生”。拿起笔来时,心情亦然,我实在不愿使用那种生分的姓氏缩写。
我认识先生是在镰仓。当时我还是个少不经事的学生。趁着暑期去了海滨浴场的一个朋友,给我寄来明信片,要我一定去玩,于是,我决定筹钱前往。我筹钱用了两三天的工夫,谁知在镰仓待了不到三天,叫我去的朋友突然接到乡下来的电报,让他马上回去。尽管电报上说他母亲病了,可是我那位朋友并不相信。老家的父母早已给朋友包办了一门亲事。可是,按现代人的习惯来说,他还不到谈婚论嫁的年龄,而且最关键的是,女方本人他没看上眼。因此,暑假本应回家的,他却故意跑到东京附近游玩来了。他把电报拿给我看,问我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他母亲真的病了,他当然应该回去。最终他还是回去了,如此这般,特意赶到这里的我就落了单。
距离开学还有些时日,我可以继续留在镰仓,也可以选择回去。我便决定暂且待在落脚的那个旅店。朋友是中国的某个有钱人家的儿子,虽说不缺钱花,但毕竟还是个在校学生,在花销方面和我相差不大。所以独自留下的我,也省去了重新去找廉价旅馆的麻烦。
旅店位于镰仓的一个偏僻之处,倘若打算去享受台球或冰激凌这类时尚的玩意儿,须穿过一条很长的田间小路。坐车去还得花费二十钱。不过,这一带坐落着不少私人别墅,且离海边很近,对于喜欢海水浴的人来说,可算占据了有利的位置。
我每天都去海边游泳。从熏得发黑的旧茅屋之间穿过去,一下到海滩,就能看见沙滩上蠕动着来避暑的男男女女,这场景不能不让我惊诧,原来这地方住着这么多城里人。有时候,海面上竟也会像澡堂子里似的,浮着一片黑压压的脑袋。虽然自己孤零零一个人,但也融入了这喧闹嬉戏之中,或随意躺卧在沙滩上,或在水边蹦来跳去,任凭海浪拍打着膝头,倒也快活自在。
我就是在这杂沓之中看到先生的。那时海边有两家茶屋。自从偶然去了其中一家,后来就习惯去那家了。与长谷那一带拥有大别墅的人不同,没有专用更衣棚的避暑客们,就只有使用这种公共的更衣场所了。他们除了在这茶屋里喝茶、休息之外,还在这里洗游泳衣,冲净身上的海水,寄存帽子和雨伞等等。我虽然没有泳衣,也担心自己的随身物品被偷窃,所以每次下海,都把所有衣物寄放在那家茶屋里。
二
我在那家茶屋见到先生的时候,他刚脱去衣服准备下海。我当时正从水中走上来,风吹着湿淋淋的身子。我们之间隔着不少攒动的人头,若是没有碰到什么特殊情况,我可能会错过先生的。但是,尽管海边那么多人,我又是那么懈怠,居然立刻发现了先生,只因为他是和一个外国人结伴来的。
一进小茶屋,那个肤色异常白皙的西洋人,便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把身上穿着的纯日式浴衣脱下来,往长凳上一扔,抱着手臂,面朝大海,站在那里。他身上除了我们平时穿的内裤外,什么衣服也没穿。这首先便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两天前,我还去了由井之滨,在沙滩上,长时间地观瞧外国人泡海水浴的情景。我坐在一个小沙丘上,旁边就是某旅馆的后门,所以这段时间里,我看到许多男人海水浴后,从海里走上岸来,却没有一个人露出身躯、胳膊和大腿。女人们更是将肉体遮掩起来。人们头上几乎都包着橡胶头巾,海面上浮动着一片深红色、藏蓝色或蓝色。对于刚刚目睹了这一景象的我来说,这位只穿着一条游泳裤,堂而皇之地站在大家面前的洋人着实稀罕。
过了一会儿,那洋人扭头对自己身旁正弯腰捡东西的日本人说了一两句话。那个日本人捡起掉在沙滩上的毛巾,包在头上,向海边走去。那个日本人就是先生。
出于好奇,我一直望着并肩走下海的两个人的背影。只见他们径直走进海水里,穿过远处礁石滩周围戏水的人们,走到较为开阔的地方后,两个人就游了起来。他们向远处游去,两个脑袋逐渐变小了。不久,又游了回来,一直游到岸边,回到茶屋后,也不用井水冲洗,马上擦干身子,穿好衣服,匆匆离去了。
他们走了之后,我仍然坐在长凳上一边抽烟,一边呆呆地想着先生的事。我总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却怎么也想不起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
那时候,与其说我是无忧无虑,不如说是百无聊赖。因此,第二天,在估摸着有可能遇到先生的时间,我又特意去了那家茶屋。没有见到那个洋人,只有先生一个人戴着草帽来了。他摘下眼镜,放在台子上,用毛巾包好头,就立刻下海去了。当他像昨天那样,穿过喧闹的游人,一个人游向远处时,我突然想要追上去,于是,我一直跑到海水溅到脸那么深的地方后,朝着先生挥动胳膊,游了起来。可是和昨天不同,先生从意想不到的方向,游了一条弧线回到岸边。结果,我的打算落空了。我上了岸,甩着滴水的手,走进茶屋时,先生已经穿戴整齐,跟我擦身而过,走了出去。
三
第二天,我于同一时间来到海边,又遇见了先生。第三天也是同样。但是,我没有找到跟先生搭话的机会,也没有相互问候。而且看先生的作派,似乎不喜欢交际,他总是定时定点,颇有规律地超然来去。无论周遭多么热闹,似乎也丝毫引不起他的兴趣。最初同他一起来的那个外国人,后来再没有看见,先生总是一个人来。
有一次,先生照例迈着大步从海里上来,拎起脱在老地方的浴衣正要穿上,不知怎么搞的,浴衣上沾满了沙子。为把沙子抖掉,先生背过身去抖了两三下。这时,放在衣物下面的眼镜从板凳缝里掉了下去。先生系好白底蓝花浴衣的宽腰带后,像是发现眼镜丢了,便急忙在附近寻找起来。我赶紧钻进凳子底下,拾起了眼镜。先生说了声“谢谢”,从我手里接过了眼镜。
翌日,我跟在先生后头下了海,然后跟着他朝同一个方向游去。游出约二百多米时,先生转过头来和我说话。望向四周,辽阔的碧海上只漂浮着我们两个人,耀眼的阳光照射着目之所及的山山水水。我挥动充斥着自由与喜悦的臂膀,在水中飞快地游起来。先生突然停下来,仰面朝天地躺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我也学着先生的样子躺在水面上。朗朗晴空,碧蓝如洗,阳光洒在我的脸上。我大声喊道“好舒服啊”。
过了一会儿,先生直起上身,恢复了泳姿,催促我说:“该回去了吧?”我身体比较壮实,想在海里再玩一玩。可是先生这么一说,我立刻痛快地答应:“好,回去吧。”于是我们又顺着原路游回了海边。
从那以后,我就和先生成了朋友,可是尚不知先生住在何处。
又过了两天,记得是第三天的下午,我在茶屋遇到先生的时候,先生突然问我:“你打算在这里住很久吗?”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答不上来,便回答:“我也不知道。”可是看到先生在微笑,我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不由得反问道:“先生呢?”这是我第一次叫他“先生”。
那天晚上,我去了先生下榻的旅店。虽说是旅店,却不同于一般的旅店,那是一幢建在宽阔寺院内的别墅般的建筑物。我还了解到住在那里的人并非先生的家眷。由于我老是“先生先生”的叫他,先生露出了苦笑。我解释说,这是我对长辈的习惯叫法。当我向他打听前几天见过的洋人时,先生告诉我,那个洋人性情古怪,现在已经不在镰仓了。闲聊一阵之后,先生说,奇怪的是,自己跟日本人都不大来往,却和这个外国人交往。最后我对先生说,总觉得在哪里见过他,就是想不起来。那个时候,年轻的我暗中猜测先生是不是也有着同我一样的感觉,所以对先生的回答满怀期待。但是,先生沉吟片刻后说:“我不记得见过你,怕是认错了吧?”
……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独树一帜,我读过不少当代文学作品,但很少有能像《心》这样,在保持语言流畅性的同时,还能保持如此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它不像那种追求辞藻华丽的“美文”,它的美是内敛而有力量的,像一块被千锤百炼的璞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处理场景转换时,那种行云流水的过渡手法,高明到让人拍案叫绝。有时候,一个场景的结束,仅仅是一个物体或一个动作的定格,比如“茶杯边缘凝固的水汽”,下一段文字却可能直接跳跃到十年后另一个城市里相似的光线下,但情绪的内核却诡异地保持了连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没有丝毫让人感到困惑,反而像是一种高明的蒙太奇手法,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沉积无缝衔接起来。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但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而是一种时间被压缩和拉伸的全新阅读体验。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探讨人性的书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作品往往流于表面,或者矫揉造作,试图用宏大的概念去覆盖苍白的实质内容。然而,《心》完全避免了这些陷阱。它最令人称道之处,在于其对“灰色地带”的深刻描摹。书中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蛋,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矛盾性,他们的动机复杂得如同缠绕的藤蔓,你以为看清了一面,下一秒它就以你从未想到的角度伸展出来。例如,那个看似无私奉献的角色,其行为深处竟然隐藏着对控制欲的极度渴望——这种反差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带一丝说教意味,只是冷静地呈现。这种坦诚和深入骨髓的洞察力,让我对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敬意。这本书就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心理学家,他不是在指导你该怎么做,而是在耐心地为你展示人性光谱上那些我们通常害怕直视的颜色。读完后,我感觉对身边的人,甚至是对我自己的判断都变得更加宽容和审慎了。
评分这本《心》简直是本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我拿到手的时候,还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毕竟书名就这么简洁有力,带着一种沉甸甸的意味。结果,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给抓住了。它不是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像在用放大镜观察日常生活中那些稍纵即逝的情绪波动。比如,书中有一段描写清晨阳光穿过百叶窗,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光影的场景,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宁静中的一丝不安,那种即将开始一天忙碌却又眷恋此刻宁静的复杂心绪。作者的语言功力极其深厚,他似乎能将那些我们无法用言语精确捕捉的内心感受,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散文形式精准地表达出来。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内心对话,很多过去被我忽略的细微感受都被这本书温柔地揭示了出来。这绝不是一本消遣读物,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自己那颗时常迷失在喧嚣中的心。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自我探索有兴趣的朋友,它会让你停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呼吸的频率。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非常高明,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一开始我还担心,这么一个抽象的主题,会不会写得松散无力,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艺术,他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日常对话或场景描写中,悄无声息地埋下关键的伏笔,然后用一种近乎冷峻的笔法,在不经意间引爆读者心中的某种情绪共振。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选择的重量”那几章的处理。他没有直接给出任何道德评判或标准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他们各自的挣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每一个决定背后,那沉甸甸的代价。我读到某一处时,甚至不得不合上书本,靠在椅背上,用力地消化了足足有五分钟,那种代入感极强,让人不得不去思考,如果是我,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本书的结构严谨,逻辑清晰,但绝不呆板,它是在用一种极具张力的方式,牵引着你的思维不断向前,直到你筋疲力尽,却又心满意足地到达终点。
评分总而言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心》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震撼的共鸣”。这本书并非关于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关于那些发生在我们自己内部,却常常被我们粗暴地归类为“小事”的情感漩涡。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孤独”这个主题时的处理方式。他没有把它描绘成一种需要被拯救的病态,而是将其塑造成一种深邃的、伴随个体成长的必要底色。书中几次关于个体在群体中如何保持自我边界的探讨,对我启发极大。我感觉自己以前总是在迎合外界的声音,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正常”,但这本书告诉我,那些最真实、最不被理解的部分,恰恰是构成我们独特性的基石。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比任何虚假的赞美都来得实在和温暖。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后立马想去改变世界的书,而是让你读完后,能更平静、更坚定地接受自己现状的书。实属难得的佳作,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世纪开始,西方人就在十分认真地观察中国。他们画了大量的图像、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将其带回了西方,让西方人看见中国是什么样子。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亚历山大,在从澳门到北京的往返旅行中,创作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风土人情的画作,随后在欧洲引起轰动。这是西方画家**次如此详尽地观察和描绘中国,也是将中国描绘得如此充满神奇浪漫色彩和异国情调的*后一个时期。书稿收集了亚历山大仅有两本著作《中国的服装》《中国人的服饰和习俗图鉴》及一些罕见单张版画。两本著作合并出版,这在国内外均为首次。
评分一次买了不少,挺快的,也不贵,很长时间不用在买书了,以后改回来京东买的
评分挺好
评分这本书写得真好,竺家荣译的。读外国的小说我个人感觉译者很重要。读这个版本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评分给孩子买的,好评。
评分人的心声是永远不能忽视的
评分看评价说这个作者还挺有名气的,加上是不错的译者,就试试入手一本了
评分不错
评分很快很好很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