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力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格律
  • 传统诗词
  • 中华文化
  • 诗词经典
  • 文学
  • 文化
  • 教育
  • 古典诗词
  • 诗歌
  • 格律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45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05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精选作家作品。人选的作家一般为诗词领域领一代风骚的人物,入选的作品以传诵程度为首要标准,且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引导扩展阅读。作家的选集中附一到两篇评论文章,帮助读者多维度了解相关作家作品;选用版本校勘整理。基本体例为正文、注释、评析三部分,各书根据内容的不同略有变化。为便于阅读,一般不出校记,注释力求准确简洁,评析旨在帮助读者领会诗词的意境及妙处。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共四章:第一章介绍诗词格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韵、四声、平仄、对仗等;第二章分别讲解律诗、绝句、古体诗的诗律;第三章讲词律,分为词的种类、词谱以及词韵、词的平仄与对仗三小节;第四章讲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书后附录《诗韵举要》、《词谱举要》。此次再版又增加了一篇《诗律余论》,是《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出版后,作者对诗律部分内容的补充。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第一部分,选入了《中国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积极发展中国的语言学》,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语言学发展方向的思考。第二部分是汉语语法研究的学术论文,显示了作者立足于汉语的语言事实,从汉语语法研究的实际问题出发,借鉴西方语言学理论的研究特色。第三部分是汉语音韵研究,特别是汉语上古音研究的学术论文。第四部分是关于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学术论文,表达了作者既充分尊重传统训诂学,又主张把训诂学发展为汉语词汇语义学的学术思想。

作者简介

  王力(1900~1986),广西博白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和开拓者,汉语史学科的创立者。他具有深厚的国学研究根基,又经历了系统的西方普通语言学训练。立足汉语,融会古今中外是王力学术研究的一贯风格,为学界树立了一种典范。他的《中国音韵学》、《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中国语法纲要》、《古代汉语》、《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同源字典》等大量学术著作和教材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语言学的宝库。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第二节 四声
第三节 平仄
第四节 对仗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一)古体和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第二节 律诗的韵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二)七律的平仄
(三)粘对
(四)孤平的避忌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六)拗救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八)古风式的律诗
第四节 律诗的对仗
(一)对仗的种类
(二)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三)首联对仗
(四)尾联对仗
(五)少于两联的对仗
(六)长律的对仗
(七)对仗的讲究
第五节 绝句
(一)律绝
(二)古绝
第六节 古体诗
(一)古体诗的韵
(二)柏梁体
(三)换韵
(四)古体诗的平仄
(五)古体诗的对仗
(六)长短句(杂言诗)
(七)入律的古风

第三章 词律
第一节 词的种类
(一)词牌
(二)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第二节 词谱
第三节 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一)词韵
(二)词的平仄
(三)词的对仗

第四章 诗词的节奏及其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诗词的节奏
(一)诗词的一般节奏
(二)词的特殊节奏
第二节 诗词的语法特点
(一)不完全句
(二)语序的变换
(三)对仗上的语法问题
(四)炼句
结语

附录一 诗律馀论
附录二 诗韵举要
附录三 词谱举要

前言/序言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 前言: 诗词,中华文明璀璨星河中一颗永恒的星辰,它承载着古人的情怀、哲思与审美,也凝聚着汉语的精妙与韵律。从《诗经》的质朴纯真,到楚辞的浪漫瑰丽,再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巅峰,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千年,至今仍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然而,欣赏诗词之美,不仅在于理解其字面意思,更在于领略其背后严谨的格律与精巧的布局。格律,是诗词的骨骼,是其生命力的支撑,也是其高雅脱俗的体现。 本书《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华传统诗词的格律之美,从最基础的声韵、平仄,到更复杂的词牌、对仗,一步步揭示诗词创作的奥秘。我们并非要将读者变成格律的奴隶,而是希望通过理解格律,让读者更好地体会诗词的艺术精髓,更深刻地感受古人的匠心独运。掌握了格律,就如同拥有了一把解锁诗词宝藏的钥匙,能够更清晰地辨析佳作与平庸之作,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更能从中获得赏心悦目的阅读体验。 我们相信,通过对诗词格律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提升文学鉴赏能力,更能从中体会到汉语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不仅是一次文学的旅程,更是一次对民族文化根脉的追溯与传承。 第一章:声韵的基石——平仄与押韵 诗词的音乐性,是其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声韵,正是构成这种音乐性的基本要素。在中华传统诗词中,平仄与押韵是构建其声韵美感的最核心的两个概念。 1.1 平仄探源:阴阳和谐之美 平仄,顾名思义,是指汉字在读音上的平调与仄调。“平”指声母、韵母相同,声调平缓的字;“仄”则指声母、韵母不同,声调高昂或低沉的字。具体而言,在中古汉语中,平声字声调较为舒缓,而仄声字则声调起伏较大。 平仄的运用,并非随意的组合,而是遵循着一套严谨的规则。这些规则,在不同的诗歌体裁中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在于追求音韵上的和谐与对比。例如,在绝句和律诗中,平仄交替的运用,能够形成跌宕起伏的旋律感,避免单调的重复,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粘对法则: 律诗中,相邻的两联之间存在“粘”的规则,即后一联的出句(第一句)的平仄要与前一联的对句(第二句)的平仄相同。这种“粘”不仅在声调上形成呼应,在情感上也起到承接和递进的作用。而同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则遵循“对”的规则,即出句的平仄与对句的平仄相对。这种“对”,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映衬,使诗句的意义和意境更加鲜明。 拗救: 在实际创作中,有时为了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义,允许在特定位置出现“拗”——即不符合常规平仄的字。但为了保持整体的声韵和谐,则必须在诗句的其他位置进行“救”,以抵消拗句带来的不和谐音。这种“拗救”的规则,充分体现了古代诗人在格律运用上的灵活性与智慧。 理解平仄,有助于我们感知诗词的音乐之美。当我们朗读一首格律严谨的诗篇时,会自然地感受到一种抑扬顿挫的韵律,仿佛置身于一场无声的音乐会。这种声韵上的享受,是理解诗词“形而上”之美的起点。 1.2 押韵之妙:回环往复之情 押韵,是指诗句末尾使用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押韵的作用,不仅在于使诗歌听起来更加悦耳,更在于增强诗歌的整体感和连贯性,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韵部: 古人将具有相同或相近韵母的字归为同一“韵部”。不同的诗歌体裁,对押韵的韵部有不同的规定。例如,平声韵常用于诗歌的结尾,给人以舒缓、圆润之感;而仄声韵则能带来更为激越、紧张的效果。 押韵位置: 绝句通常押偶数句的末尾,而律诗则从首句开始就押韵,并且偶数句末尾押韵。这种押韵方式,使得诗歌的结构更加清晰,情感的抒发也更为集中。 通押与邻韵通押: 在一些特殊的创作情况下,诗人会采用“通押”,即允许使用不同韵部的字,或者“邻韵通押”,即允许使用与规定韵部相近的邻韵。这些技巧的运用,展现了诗人在恪守格律的同时,不失创作的自由度。 押韵,如同为诗歌系上了丝带,使零散的词句得以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在听觉上给予我们愉悦,更在情感上引导我们随诗人的心绪起伏。 第二章:结构之美——对仗与句式 除了声韵上的和谐,诗词在结构上也遵循着严谨的规范,其中对仗和句式是构成其结构之美的两大要素。 2.1 对仗的精妙:形似神异之功 对仗,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在字数、词性、平仄、结构等各方面都力求相对工整。它是诗歌中一种极具表现力的修辞手法,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映衬、并列、反衬等效果,使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内涵更加丰富。 词性相对: 对仗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是形容词,“帆”是名词,而“碧空”是名词,“尽”是动词。 平仄相对: 上句的平仄与下句的平仄要求相对。例如,上句某字为平,下句对应字应为仄,反之亦然。 意义相联或相对: 对仗的意义上,可以是意思相联,也可以是意思相对。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意义相联,共同描绘了一幅萧瑟而宁静的秋日景象。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 结构相类: 对仗的句子结构要相似。例如,都为主谓结构,或都是偏正结构。 对仗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它使得诗句之间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使读者在理解诗句表层意义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其深层的情感和哲思。一件精巧的对仗,往往是衡量一首诗是否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标准之一。 2.2 句式变幻:抑扬转折之妙 诗词的句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情感的抒发和意境的营造而灵活变化。虽然格律诗有固定的字数和句式,但其中的变化同样蕴含着深意。 五言与七言: 五言诗句式紧凑,言简意赅,富于含蓄之美。七言诗句式舒展,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和情感,更显气势磅礴。 断句与连句: 诗句的断开和连接,直接影响着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的流动。恰当的断句,能够营造出空间的停顿,引起读者的思考。而连句则能使情感得以绵延,表达出更为流畅的叙事或抒情。 倒装与省略: 为了强调某个词语,或者使句子更加简洁有力,诗歌中也会运用倒装或省略的技巧。这些技巧的运用,都离不开对格律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 句式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充满张力。它能够将诗人的情感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喜怒哀乐。 第三章:诗歌体裁的规范——绝句、律诗与词牌 中华传统诗词拥有多种多样的体裁,每种体裁都有其独特的格律要求。其中,绝句、律诗和词是最为常见的几种。 3.1 绝句的精炼:咫尺之内的天地 绝句,篇幅短小,仅有四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尽管篇幅短小,绝句却能够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丰富而生动的意境。 结构: 绝句通常由起、承、转、合四部分构成。首句“起”引入主题,第二句“承”接首句,第三句“转”是关键,往往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使得诗意陡然开阔,而末句“合”则点明主旨,或抒发情感,或引发联想。 押韵: 绝句通常押偶数句的末尾,首句可押可不押。 平仄: 绝句的平仄也遵循一定的规则,虽然不如律诗严谨,但仍需注意声韵的和谐。 绝句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成为诗歌中的“小品”。它能够在短短的篇幅内,营造出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3.2 律诗的严谨:铺陈叙事的典范 律诗,篇幅比绝句长,通常为八句,每句五言或七言。律诗以其严谨的格律和工整的对仗,成为中国诗歌的典范。 结构: 律诗同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但更为铺陈和细致。前两联(首联和颔联)多用于铺陈背景,描绘景物。中间两联(颈联)则多用于议论或抒情,是诗歌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末联(尾联)则总结全诗,点明主旨。 对仗: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要求严格对仗,这是律诗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押韵与平仄: 律诗从首句开始就押韵,并且偶数句末尾押韵。平仄的运用也极为讲究,以保证诗歌的声韵和谐。 律诗以其宏大的结构和严谨的格律,能够充分展现诗人的才华和功力。它既能描绘宏大的景象,也能抒发深沉的情感,是古代诗人创作的重要体裁。 3.3 词牌的千姿百态:情韵并茂的歌唱 词,是相对于诗而言的。词的产生和发展,与音乐紧密相连,其格律变化多端,被称为“词牌”。 词牌: 词牌是指词的曲调名称,不同的词牌有着不同的字数、句式、平仄和押韵要求。常见的词牌有《沁园春》、《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长短句: 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被称为“长短句”。这种灵活的句式,使得词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景物时,更加自由和生动。 上片与下片: 多数词牌分为上片和下片,中间有“换头”的部分,用于转换情感或视角。 用韵: 词的押韵也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比诗更为灵活,有时会采用邻韵通押。 词牌的丰富多样,为词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能够细腻地描绘情感,也能够抒发豪迈的情怀,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第四章:格律之外的意境与审美 尽管格律是诗词创作的基石,但最终赋予诗词生命力的,却是其背后蕴含的意境与审美。 4.1 意境的营造:情景交融的艺术 意境,是诗歌中最核心的艺术魅力。它是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对情感的抒发,所共同营造出的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 情景交融: 优秀的诗歌,能够做到情景交融,即诗人的情感融入到景物之中,景物也能够烘托诗人的情感。例如,描绘落日,可以烘托出离别的愁绪;描绘繁花,则可以烘托出喜悦的心情。 虚实结合: 诗歌的意境,往往是虚实结合的产物。实景的描绘,为虚景的联想提供了基础。通过对具体的景物的描写,引发读者对抽象的情感、哲思的思考。 留白之美: 诗歌的意境,并非面面俱到,而是讲究“留白”。通过适度的省略和暗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使读者能够参与到意境的创造之中。 4.2 审美情趣:高雅脱俗的追求 中华传统诗词,所追求的审美情趣,往往是高雅脱俗、含蓄蕴藉的。 含蓄蕴藉: 相比于直白的表达,含蓄的表达更能引发读者的联想,也更能体现诗人的功力。 雅俗共赏: 尽管格律严谨,但优秀的诗歌,并非曲高和寡,而是能够在雅与俗之间找到平衡,既有艺术的深度,也能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 哲理的升华: 许多诗歌,在抒发情感、描绘景物的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使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获得精神的启迪。 结语: 《中华传统诗词经典:诗词格律》一书,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诗词格律殿堂的大门。我们希望通过对平仄、押韵、对仗、句式等格律知识的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创作规律,更深刻地体会诗词的艺术之美。 诗词格律,并非束缚创作的枷锁,而是诗词得以流传千古、保持其独特魅力的关键。掌握了格律,如同掌握了欣赏一幅精美画作的鉴赏方法,能够更清晰地辨析其构图、色彩、笔触的妙处,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艺术享受。 我们相信,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加自信地品读古人的诗篇,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愿本书能成为您诗词鉴赏之旅的忠实伴侣,让您在诗词的海洋中,领略无尽的风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解读深度”上,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力量。很多赏析类书籍为了彰显专业性,常常过度解读,甚至牵强附会,将作者本无意的情感强加于诗句之上。然而,这本典藏版却做得非常高明,它似乎深谙“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哲学。在分析时,它给出了扎实的史料支撑和文本细读,确保了对诗词原意的把握是准确无误的。但一旦涉及到意境的阐释,作者便会适时地收住笔锋,留下大片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比如面对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书中的描述只是点到为止地勾勒出那种“声景交融”的禅意,然后便留下一个问号式的结束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份“响中之静”。这种不把话说死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主动性和参与感,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布局感到十分惊喜,这绝对是一本可以放在书架上作为艺术品收藏的书籍。纸张的选择很有分量感,那种温润的触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的美感。而且,作者在版式设计上极具匠心。很多鉴赏类书籍往往为了信息量大而牺牲了阅读舒适度,但这本却恰到好处地做到了“留白”的艺术。每一首诗词的原文、注释、赏析被清晰地划分在不同的区域,但整体视觉效果又浑然一体,丝毫不会感到拥挤或跳跃。特别是在解释一些生僻字或典故时,采取了脚注而非大段插叙的方式,保持了主文的流畅性。那种细微的字体处理,比如标题和正文的粗细对比,都体现了出版团队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我甚至愿意花时间去品味它的扉页设计和封面插画,那种淡雅的水墨风格,与中华诗词的韵味是高度契合的,拿到手上,就感觉自己与那份古典美学达成了某种和解。

评分

这本诗词鉴赏的佳作简直是文学爱好者的福音!我首先要说的是,这本书的选篇眼光之独到,让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局限于那些耳熟能详、已经被过度解读的“标配”名篇,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被历史尘埃微微掩盖的璀璨珍珠。比如,书中对晚唐五代时期一些小家诗人的作品的挖掘和品评,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诗歌创作的多元面貌,不再是单一的盛唐气象或豪放派的天下。作者在解读时,没有陷入学院派那种生硬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叙事方式,将诗句背后的时代背景、诗人的心境娓娓道来。读完对某几首冷门佳作的解读后,我甚至忍不住去搜索原作者的其他作品,这种引导性阅读的体验,是很多泛泛而谈的鉴赏书籍无法给予的。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在分析诗歌的意境时,往往能结合现代人的情感共鸣点,让古老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读起来完全没有隔阂感,仿佛诗人就在眼前低语。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于“古典审美体系的重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如今这个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对美的感知力似乎都在被稀释。而这本鉴赏录,却像一个定海神针,它耐心地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构成中华文化内核的美学标准。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欣赏”诗歌,更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你的感知力。书中对“格律”背后所蕴含的秩序美、对“意象”选择中体现的含蓄美,都有着精彩的论述。它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繁复的规则,恰恰是古人为了将最强烈、最难以言喻的情感,提炼、浓缩并精确传达出去的最高效工具。读完后,我不再仅仅是“喜欢”某首诗的某句,而是开始理解为什么这首诗“必须”是这样写,这种深层次的理解,彻底改变了我对古典文学的敬畏感,让我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层次的认同和自豪。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书籍持保留态度,因为市面上太多内容空泛、辞藻堆砌的“伪经典”了。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像一位学识渊博却又极其谦逊的长者在耳边轻声教导,没有丝毫的架子。它的语言是极其优美流畅的,但这种美感是服务于内容的,而非为了炫技。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情感变化时,常常会使用排比和对比的手法,使得那些抽象的文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举个例子,书中在比较李清照和苏轼处理“离别”情感时的不同侧重时,其语言的张弛有度,简直就像在听一曲高水平的民乐合奏,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尤其是对于那些描述自然景色的篇章,作者的笔触犹如画家的蘸墨,浓淡相宜,让人仿佛能嗅到雨后青草的湿气,听到清晨山间的鸟鸣,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任何干燥的学术论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着重介绍的还是诗的韵律和对仗,对词的介绍不是很多

评分

一如既往的棒哦!!!

评分

书不错,印刷清晰,很好用

评分

质量不错,满意的购物

评分

质量不错,满意的购物

评分

中华书局的书放心购买,喜欢读书!喜欢在京东买!

评分

超级喜欢,中华书局的书,本本经典。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 适合家庭阅读使用 特别适合促进家庭的和谐 非常好 推荐购买

评分

物流好酷爱,简直棒棒哒,很喜欢,很开森。【嗯,太久没快过了,每次都一周以上对物流绝望的窝QAQ】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