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古籍
  • 经典
  • 李敖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易经
  • 山海经
  • 尚书
  • 晏子春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5861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6”选录了《山海经》、《易经》、《尚书》和晏婴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山海经

导读 / 002

山经柬释卷一

南山经 / 003

易经

导读 / 024

系辞 / 025

序卦 / 041

阴阳书

导读 / 050

叙禄命 / 051

叙葬书 / 056

寄园寄所寄

导读 / 062

灭烛寄 / 063

鬼 / 063

怪 / 067

尚书

导读 / 078

盘庚中 / 079

盘庚下 / 084

洪范 / 087

康诰 / 094

大诰 / 102

召诰 / 108

无逸 / 113

管子

导读 / 118

君臣上 / 119

君臣下 / 132

水地 / 147

四时 / 156

内业 / 166

晏子春秋

导读 / 178

集释卷第一

内篇谏上第一 / 179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第一 / 179

景公饮酒酣愿诸大夫无为礼晏子谏第二 / 184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第三 / 187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第四 / 189

景公饮酒不恤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第五 / 190

景公夜听新乐而不朝晏子谏第六 / 200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第七 / 202

景公信用谗佞赏罚失中晏子谏第八 / 205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第九 / 208

景公敕五子之傅而失言晏子谏第十 / 212

景公欲废适子阳生而立荼晏子谏第十一 / 213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第十二 / 217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第十三 / 222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第十四 / 224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第十五 / 228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第十六 / 232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第十七 / 235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第十八 / 237

景公游寒涂不恤死胔晏子谏第十九 / 244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第二十 / 245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第二十一 / 248

景公将伐宋瞢二丈夫立而怒晏子谏第二十二 / 250

景公从畋十八日不返国晏子谏第二十三 / 254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第二十四 / 259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圉人晏子谏第二十五 / 261

集释卷第八

外篇第八 / 266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 / 266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 272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 274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 275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 276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 277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 / 279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 / 279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 / 281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 / 282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 / 283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 / 284

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 / 285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 / 287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 / 289

晏子死景公驰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 / 290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 292

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 / 293

慎子

导读 / 298

威德篇 / 300

因循篇 / 305

民杂篇 / 306

知忠篇 / 308

君人篇 / 310

君臣篇 / 312

佚文 / 313



申子

导读 / 316


精彩书摘

长日喜听乡人说鬼,坡仙逸致耳,未能事人,徒搜冥漠不可凭之事,吾未见有当也。然必曰当,续千里无鬼论不亦执欤?


金大节者,海盐人,洪武初,为乡老人,例随计吏入觐。侵晓出门,欲登厕,有鬼自厕中出,指大节曰:‘此人好个金肚皮!’忽不见。时功令甚严,大节怖曰:‘此行必腰斩矣!’既入朝,应对称旨,擢知府,果腰金。(《碧里杂存》)


《志怪录》云:“正统间,徐武功治水张秋,有一铁匠役罢归,过岳王庙侧,遇一故铁匠,悟其已死,唾骂之。鬼大怒,与相扑;忽公前驱至,鬼挽之同匿河滨,牢不可脱,曰:‘吾何敢见徐相公?但可见三司官耳。’已而三司官至,匠大呼,鬼随出,匠两手作虚抱势曰:‘鬼在此!’鬼作声曰:‘此人负我钱三百六十文,今必还我。’问匠果有之,乃谓之曰:‘铁匠既负汝钱,吾追还汝,可放之。’鬼即应声而灭,匠焚镪以酬,已而平安。”《涉异志》云:“正德戊寅,御史沈子公视屯田于江,未至全椒五里,县人迎诉者甚众。沈默数而目识之,既而失其一。至县坐行台,诉者入,末一人蓬头跣足,敝衣,乃道中失去者,沈问何处人?答曰:‘全椒人,名小羊。’曰:‘诉何事?’曰:‘有冤。’曰:‘有词乎?’曰:‘无有。’沈叱使出,忽不见,急索之不得。沈大骇流汗,呕痢交作,县官问疾,沈语之故,对曰:‘往年有顾景祥者,为弟所杀,并及其子,景字下为小,祥字旁为羊,殆为是耶?’沈执其弟,一讯即服,乃知小羊即景祥乳名也。”(《汇书初编》)


于肃愍公为诸生时,忽窗外有巨人持一扇乞诗,公醉中即挥笔曰:“大造乾坤手,重扶社稷时。”公若自志其生平者,鬼悲跃而去,所遗扇,则蕉叶一片耳。(《尧山堂外纪》)


婼某者,海宁卫前所军士。景泰初,邓茂七反于台州,从征战败,匿积尸下。夜半见灯火荧煌,诃道而至,乃一神官也。据部点名,验尸至婼曰:“此人乃板闸数内,不应死此。”遂去。天明逃回,后十余年,运粮至淮安,板闸堕水死。(《董谷杂录》)


海盐翁学训严之,寿昌人,官贫斋冷,苜蓿自甘,未尝与寒生计束脩。一日独坐,忽怪风起牖下,出步庭外,则阶草不动,入室复然。心怪之,疑牖下有异。是夜梦一妇人,自称前训樊某妾,为悍妻所杀,葬此;今已讼之冥司,冤白矣,乞为我改葬。明日命僮仆向风所起牖下,持锄穿砌土三尺许,得两缸合一妇人尸,颜色如生。因询斋役,皆说果有杀妾事,当捶扑时,号楚声达外,人尽闻,第未知埋处尔。翁遂具棺殓葬之郊外。夜复梦此妇来谢。未几闻樊死,其子某新举孝廉亦死,而悍妻穷老无所倚,亦死。(《见只编》)


宏治癸未春,锡山民蒋容往惠山焚香还,半途会大风雨晦黑,咫尺莫辨;容度不能前,拊荒墓寄宿焉。忽夜半闻林外一人呼吴照云:“前村施斛,可偕往乎?”林间一人应曰:“有善人假宿于此,不得行矣。”翌早容拜冢而去。质诸左右,是冢即吴照所瘗也。(《野记》)


胡敬斋尝夜行山曲,闻后有鬼呼先生数声,公若不闻;鬼复曰:“我有一对,请先生对:风急有舟人莫渡。”公不答,鬼复笑曰:“我替先生对:月明无伴路休行。”公不顾,鬼亦不见。(《尧山堂外纪》)


汤胤绩为参军守边,战死后数月,口外某驿,天色将暝,忽有兵官至,驺从甚众,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笔砚灯烛,闭户而寝。明早驿卒侯其起,开户寂然无人,但见壁间留诗,末有“血污游魂归不得,当年空筑望乡台”之句,始知为胤绩云。(《尧山堂外纪》)


朝邑严御史天祥令绛县时,道经傅说祠,尝入瞻拜。一日复过,属有急不得入,憩其厕短亭中坐,见二青衣持檄伏堂下白云:“傅丞相邀公。”严谢不往,顾左右赐使者食。左右实无所见,然不敢诘,漫应曰:“食使者矣。”严乃语二青衣,还报傅公,俟我异日为御史,乃往,言讫而寐。顷之寤,惊告左右以为梦。左右云:“自未寝时有之,非梦也。”严默然。嘉靖己酉,征拜御史,病卒。(《陕西通志》)


嘉靖间,费文宪公尝构别业,其基乃宋柴侍郎故居也。公颇勤劳建造,一日卓午,有绛袍冠带者,题栋柱曰:“我昔犹君昔,君今胜我今,盛衰皆有数,何用苦劳心?”公惊视之,俄不见。(《涉异志》)


辽王晚抱异疾,不能亲女色,后宫中往往有抑郁致死者。今沙桥门外宫人斜,即群姬埋香处,每阴寒晦黑,过者闻红愁绿惨之声。近有少年子乘醉踏月,迷入空宫,经素香亭下,睹一美人,霓裳练裙,倚阑而歌曰:“明月满空阶,梧桐落如雨,凉飔袭人衣,不知秋几许?”歌竟杳然不见。(《哀黍离编》)


顺治七年,兰州反乱,浮桥被焚,总督孟乔芳剿之,败死于河者无算。桥寻修成,夜有群鬼从河中出,援缆锁上桥,守兵射之不能退。锁轰然中断,桥乘梳而下,锁有飞十余里者。追二十里,止于中滩。旋拽还故处,鬼争如前,芳以河灯五千盏祭之,乃止。(《陕西通志》)


有人泊舟富春间,月色澹然,见一人沙际吟曰:“堕江三十年,浪打形骸朽,家人都不知,何处奠杯酒?”舟人曰:“君是谁?可示姓名。”又吟曰:“莫问我姓名,向君言亦空,潮生沙骨冷,魂魄悲秋风。”舟人上岸,遂失所在。(《志怪录》)


陆侍御陇其罢官后,授徒于洞庭席氏。一日方午假寝,传椒山公来拜,宾主礼毕,言一事烦至敝衙门对理,觉而讶之。次早吏又来促,侍御随之往,殿宇嵬峨,扈从森列。立侍御于堂曰:“马某告公得赃十二金,有乎?”侍御曰:“有之,若系缧绁,因悯世交子,为之保出囹圄,若甘酬谢。”

怪,圣人所不语也。何录焉?然而石言于晋,有声如牛,左氏不云乎?魑魅魍魉,铸之于鼎,独何意欤?剪独倾觞,请以眼见耳闻为君说。


天顺七年九月十六日,姑苏刘昌自嵩县赴汝州,见一物于中天,淡白垂长数丈,尾微曲。少顷不见,忽又垂出,闪闪若动,细如数百丈线,人言此龙也。十月二日,自南阳赴邓,将至白马寺。时微雨且晴,忽见西南有黑物,在薄云间,蜿蜒如圈者;其首尾莫可辨,惟身显然若草书云字之状。忽又有白物在其下,如乙字然,相去尺许;久之始灭,人皆言龙斗云。(《悬笥锁援》)


天顺复辟前一夕,肃愍独坐,忽闻有声如雨洒然,视屏上皆血点,心恶之,拜祝祠前,神主俱倒,明发入朝遇害。肃愍总角时,随诸生告考,巡按令隶逐之去,众奔散,或蹂践几死,肃愍独不去;巡按问曰:“汝何不去?”肃愍曰:“若皆去了,天下大事谁当?”巡按奇之,收入试。后发解时,尝听响卜,有人曰:“中举中进士,做到尚书也要杀。”又有术士曰:“于谦望刀眼。”后皆验。(《四本堂座右编》)


成化间,漕河筑堤,一石中有二人作男女交媾状,长仅寸余,手足肢体皆分明,若雕刻而成者。高邮卫某指挥得之,以献平江伯陈公锐,锐珍藏焉。(《菽园杂记》)


成化间,武清县民家石臼,与邻家碌碡,皆相滚至麦地上,跳跃相斗。乡人聚观,以木隔之,木皆损折,斗不可解,至晚方息。乡人以臼沉于污池中,以碌碡坠深坎,相去各百余步。其夜碌碡与臼复斗于池边,池上麦苗俱坏,斗犹不辍;乍前乍却,或磕或触,硁然有声,火星炸落,三日乃止。(《马氏日录》)


总兵石亨尝西征振旅还京,舟次绥德河中,天瞑闻一女子溯流啼哭呼救。军士拯之,容貌妖丽,询姓名,桂芳华也,已受同里尹氏聘,以尹家衰替,父母逼改醮不从,赴水。亨曰:“欲归宁乎?欲为吾副室乎?”女曰:“归宁非所愿也。”亨纳之,裁剪补缀,烹饪燔幂,无不妙绝。亨甚嬖幸,凡相亲爱者,辄令出见,芳华亦无难色。一日兵部尚书于公谦至其第,亨欲夸宠于公,令芳华出见之,芳华不欲出。亨命侍婢督行,芳华竟不出;于公辞归,亨怒拔剑斩之。芳华走入壁中,语云:“邪不胜正,理固然也。妾本非世人,实古桂窃日月精华,得成人类耳。于公栋梁材,社稷之器,安敢轻诣?独不闻武三思爱妾不见狄梁公之事乎?妾于此永别矣!”言罢杳然。(《野记》)


景泰间,南京夹冈门外,一家娶妇,及门,肃妇入,空轿也。婿家疑为所赚,诉于法司,拘舁夫及从者鞫之;众证云:“妇已登轿矣。”法司不能决,乃令遍求之,得之荒冢中。问之,妇云:“中途歇轿,二人掖入门时,吾已昏懵,且有蔽面,不知其详。至天明,始惊在林墓中耳。”古人有《胭脂灵怪记》一卷,观此事知其不妄。(《菽园杂记》)


自神禹导淮,锁水神巫支祈,迄今不知几千年!宏治间,寿春荆涂峡有水怪作孽,阻拒峡口,淮水不得泄,则壅而旁溢春、六、濠、颖间,田庐多浸。商舶至湖时,遇怪风浪,多颠覆,往来棹渡小艇,或至中流,或近岸。若旋风起,即大浪掀逐而来,人艇俱没;以是士人名其怪曰赶浪,相讳不敢犯。又或夜静月明,梢人见有物若巨木,偃卧沙际,方报告惊视,则倏然入水,风浪遽作,于是又名之曰神木,如是者盖四五年。正德以后,患息,人复见于涡河中。迨己已岁渡涡水,则干涸通骑矣。相传又徒于颖水,今颖水复涸,或又传入黄河中,度此物或即巫支祈也。(《墨谈》)


冯汉居阊门石牌巷口,一小斋,庭前杂植花木,潇洒可爱。夏月薄晚浴罢,坐斋中榻上,忽睹一女子绿衣翠裳,映窗而立,汉叱问之,女子敛袂拜曰:“儿焦氏也。”言毕,忽然入户。熟视之,肌体纤妍,举止轻逸,真绝色也。汉惊疑其非人,起挽衣相狎之,女忙迫,截衣而去;仅执得一裙角,以置所卧席下。明视之,乃蕉叶耳。先是汉尝读书邻僧庵中,移一本植于庭,其叶所断裂处,取所藏者合之,不差尺寸;遂伐之,断其根,有血。后问僧云:“蕉尝为怪,惑死数僧矣。”(《庚巳编》)


嘉靖丁酉琼州诸生应试,见海神立水面,高丈余,朱发长髯,冠剑伟异。众惊异下拜,神掠舟而过。次日有三舟复见,诸生大噪拒之,神忽不见,三舟俱溺。(《博学汇编》)


嘉靖四十二年,海盐县有海马万数,其一大如楼;沿石塘群行二十余里,复入海,响震非常。(《海盐县图经》)


万历丁亥,秀水思贤乡有异鸟集于树,人头鸟身,颔下有白须,竟日而去。其年水灾,次年戊子米贵,死者满道。(《涌幢小品》)


江西南丰县一佛阁有鬼,人不敢登。徐生素不检,朋辈与约日,先置一物于阁,翌旦持以为信,则众设酒饮之,否则罚。及暮,生醉而登,一更后果有数鬼入牖,方上梁,生大呼击之,鬼出牖去。生觇其所往,则皆入墙下水穴中,私识之而卧。翌旦日高未起,众疑其死矣,乃从容持信物而下,众醵饮之。明日率家僮掘其处,得白金一窖,六十余斤,佛阁无鬼矣。(《楮记室》)


万历六十年平湖旱,饥死无算。秋有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咫尺晦冥。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大如斗,粲粲一似中秋月。顷之遂收,约在塔院前水中央,东湖水尽涸,儒学前楼屋石坊俱坏。空中拽人舟而腾,有不知去向者。(《平湖县志》)


溧水县土名曰龙塘,万历三十二年五月十七日,有龙在塘中吸水,全身皆现。傍有瓦屋一所,本日被风揭去无踪。又有一小舟,从空而坠,伤死二命。(《先曾祖日记》)


万历十六年九月中旬,天初明时,西南忽见有红白气如龙,亦如犬,长竟天。其光下扫地,及拂人面,皆惊倒,良久方灭。考《天官书》以为天狗星见,扫民间地。次年果赤旱数千里,民至采榆皮,买麻饼充食,人多饿死。又继之以大疫,死者益无算,甚至有灭门者,大市长街,镇日鲜有人迹,乡村灌莽极目。刘臬司有诗云:“文武衣冠凋丧尽,乡村第宅空闲多;行人强半皆衰绖,驿路频看长薜萝。”读之伤心陨泪。崇祯庚辰正月十四日下雪七昼夜,深二尺余,是年徽郡大饥,婺山忽产石屑软而黄,土人掘以为餐,名曰观音粉,食而毙者十之二三,然赖以存活甚众。秋成后,石屑亦化乌有。(《稗史》)


万历戊戌,副将邓子龙南昌人,骁勇善战,领兵征倭。渡鸭绿江,有物触舟,取视之,乃沉香一段,把玩良久,宛似人头,爱护之;每入梦,则香木与首或对或协而为一。后死于倭,载尸归,失其首,取香木雕为首,酷肖子龙。(《四本堂座右编》)


占曰:“鼠无故皆夜去,则邑有兵。”唐武德元年,李密王世充隔洛相拒,密营中鼠一夕渡水,嘉靖时有群鼠衔渡。万历戊午己未,江北有方鼠千万,御尾渡江南,芦麦尽为所咋,其鼠头方尾长。天启时田鼠纠结,如桴蔽江,入芦苇根苗立尽。张养默言短尾方喙,小于鼠而足方长,崇祯壬午鼠渡江。(《物理小识》)


天启六年五月朔,人见都城隍庙唱名,后宰门火神庙红球滚出;前门城楼角有数千萤火,忽并合如车轮。至初六日巳时,王恭厂灾。震初作,乾清宫御案皆碎,建极殿飞瓦杀人。御史何廷枢潘云翌被震死,全家覆入土中;自顺城门街北至刑部街,尽为齑粉。有女人衣饰尽而身存,有同伴头去,比肩无恙;有空坠人头,及须发耳鼻。大木远落,密云石狮掷出城外,衣服挂于西山数杪,银钱器皿,飘至昌平阅武场中。(《绥史》)


天启六年,钦天监周司历奏五月初六日巳时,地鸣如雷,从东北艮位上行,至西南有云气障天。占曰:“地鸣,天下兵起相攻,妇寺大乱,地中汹汹有声,亡邑之凶象也。”魏忠贤闻知,以为妖言惑众,传旨杖一百,立刻打死。初六日后宰门火神庙天未明,闻殿内吹打粗细乐三叠毕,火球从殿中出,腾空而上。又海岱门火神庙,庙祝见火神飒飒行动,若将下殿。忙拈香跪告,火神竟走,庙祝抱住,不觉失手,火神走去。此时已巳牌,天色皎洁,忽有声如吼远远从东北,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动宕。忽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物平沉,僵尸层叠,秽气熏天。顾必大开学,师徒三十余人,一响后,踪迹俱无。顾阁老小夫人单袴走出街心,顾从阁里出,亲自扶回。宣府杨总兵行至玄宏寺街,随从一共七人,连人和马,俱陷入地,迹影俱无。承恩寺街有女轿八乘经过,震后轿俱打坏,女子轿夫都不见。有州吏目弟在街,与相识六人,拜揖未完,头忽飞去,其六人竟无恙。时天启在乾清宫进膳,殿震奔交泰殿,内官死者死,走者走,只一近侍扶行,为建极殿飞瓦,打得脑浆迸出。缙绅伤者甚多,压死家眷,不记其数。(《客中闲集》)


凤陵未灾前,有遥见陵中二人,一衣朱,一衣青,殴系甚苦。寻闻号泣声,乃集数十人持杖入,惟二犬踉跄走。无何寇至。崇祯九年,曲阜县孔子庙圣像,两目流泪如汗,三日夜。十四年嘉兴城声振如裂,时称城愁。十五年十一月,黄梅孔陇镇地藏目出泪一缕,循鼻而下,拭而复出,十二月二十三日城陷。凤阳祖陵悲号震动,三年不止。十六年癸未黄州城南门哭五日止,十七年南京孝陵夜哭。(《绥史》)


崇祯十六年春,京营巡捕军夜宿棋盘街,一更初定,一老人嘱曰:“夜半子分。有妇人缟素涕泣,自西至东,勿令过,过者厄不浅,鸡鸣则免,以吾土地,故以告也。”夜半妇果至,军如所戒,不听五鼓前,偶熟睡,妇折而东旋返蹴逻者醒之曰:‘我丧门神也,上帝命我行罚此方者,何听老人言阻我?灾及汝首。’言毕不见。逻者惧,奔归,告家人言未终,仆地死,大疫作。(《绥史》)


壬午,阅邸报,奉先殿鸱吻忽落地,作披发鬼哭出宫,群臣共见。又周后宫中忽传云:“接驾。”因具袍笏伺之,见卤簿严肃,及近前,乃一老年女子。旧阉云:“此乃太后也,为神宗生母。”良久寂然。(《座右编》)


元史于燕都建宫殿时掘地见赤头虫无万数,术者曰:“将来代国家者此物也。”崇祯壬午年,皇极鸱吻出烟,近察之,乃细赤蠓,如是飞者三日。癸未孟冬享太庙,卫士夜惊,有黑物如牛,高数丈,自午门奔端门出,此是黑青,而赤虫,则从古未有也。(《物理小识》)


崇祯戊辰夏,阳城县西隅民家,见一龙头面如羊,俯其庭壅中饮水。饮讫乘雾上升,形渐长大,将近屋脊,偶邻居一妇登楼眺之。时妇新产,龙见其妇,蜿蜓不能去,垂首檐际者数刻。忽大雷一声,火光耀熠,始入云际。语云:“龙忌产妇,”信然!(《苏谭》)


江夏悟真寺僧元仁秋夕月朗,闲步山门,闻诵《华严经》声不绝;元仁听之,未得所在,怅然归。次日令诸徒复诣声处,闻经声出自土中,即以曳杖画记。翌旦启壤,乃一骷髅,皮肉悉腐,独唇舌鲜润。元仁持归,以石匣韫之,外护藁穰,置于庑廊,至夜经声如故,观之者以亿计。未旬月,为客僧窃之去。(《西樵野记》)


康熙辛酉,江南造船,取木,园林丘垅,皆不能保。苏松道方国栋伐阳羡善卷洞前木,一夕道人梦七男子,寄语方公,倘缓至某月缘尽当徒。方公不肯,促工人斫之,血出,直射木工死,根杪鸣有声。已伐六株,而抚军檄至,戒勿伐善卷树,已晚矣。方君惊悸,病作数日卒。又顺治初,浙闽新设总督,辽阳陈公锦赴任,拟驻衢州府,无署,有司改旧署为之,旁有庙树,并毁以拓其基。既而总督莅任,方小操观射而厅倒,幸不压死。又明年有祟,忽然而撤其堂柱,抽其梁,移其石磉,俄而又如故。有女年十五,祟曰:“吾褫其魂。”女果亡,总督惊怖,遂移署。后提师入闽,为部卒所刺,敕赐赠兵部尚书,建祠于京东门外。(《梅窗小史》)


汝阳有异物据铁垆,村民家二少妇始来,欲淫其长妇,长妇不从,即缢妇死,故二少妇惧,从焉。凡二少妇所欲,咄嗟可办,其家以闻其令乐公。公遣卒往捕,而异物亦为宾主礼,延款赠金,群卒急起持之加缚,忽跃入壁内。公又为之密走人天师府,属以除涤,至半道,文失焉。往者返而文返在妇家,竟无如之何。其物巾服如儒者,轻财乐施,谈辨皆捷;有乞贷者,屡给不厌,故贫士多以游为具,招之皆至。常曰:“天下之怪多矣,诸君皆怪也,而怪名我乎?”第手腕以上,不令人见,岂以腕有毛,为猿精乎?(《耳谈》)


麻城民李承周女,许刘氏子矣,为狐所据,其家莫能制;凡数载,刘氏为期迎女,狐语其家曰:“君家女是男子,何嫁为?”视之形体皆变男矣,遂着巾服,有名字,游行市里,反与妇淫,里人疑之,与偕谒太和山,冀有神谴,往返无异。万历壬辰,武生毛目龙者,以闻于明府文公,逮至时观者麇集。男子与二三人来,不知为谁,尚从容谈笑,入仪门始曰:“田二哥今日不祥。”及庭见公,令人视其私,遂不能变,仍是女子,公怒置狱中。狐犹于狱中庇女,无形而嬲诸累囚,及司圜扉者,无赖竟得释出。女后改适山中民,狐复毙其所适夫,女归狐,始不来。(《耳谈》)


宣德中,安福华严寺僧,忽于月夜见两矮男子行吐,其一云:“几度人间结善缘,百花丛里闹喧天;鸾凰一去无消息,独坐空阶五百年。”其一云:“梵语无多语,空门即善门,夜深风露冷,有口不能言。”后顷之,没入地,循迹掘之,得无舌铜铃一,铜钵一云。(《涌幢小品》)


京师某春元偶有老狐盛衣冠,如六七十岁人来谒,求假其后庭三间。春元始不从,与之争。闻东岳甚灵,乃侵晨具香楮往,祷拜未起,已若抛缚于阶者;回头视之,狐亦拜,祷在后,大笑,汝祷吾亦祷,东岳神安能制我?遂不得已任其居处。间托其家办酒延客,是日见客老者少者十余人,毕集欢呼,痛饮抵暮,送至门外而散。同年有为侍御者不信,欲以其威弹压之,因往拜,谈及此,忽从空坠大砚石一片于地,冠额几碎,乃避去。(《耳谈》)


房山县上方山有寺分上下院,相去不远,上院封键多年,有二恶少强僧开视之,一无异也。僧曰:“是上代相传,岂无故欤?”恶少曰:“不过托以惑人耳,余两人今夕当醉眠其间。”是夜果携酒,歌呼房中,方就寐,忽房外敲门有声;两人以为僧也,不之理。少顷其声剥啄及窗户,窗户碎,有黑手大如伞,自外入;两人奋剑砍之,哀啼声如山岩崩裂。两人惧,急奔下院,藏僧深房。僧曰:“误我矣!”达天曙,上院雷震,枪刀声甫息,登山视之,上院片瓦不存。(《宿海手抄》)


宜兴沈生耕且读,于所居三里外,傍山起灰窑为射利计。一夕乘月色,携横笛往窖边阅众工,既至曰:“汝侪良苦盍少归谋醉,余在此吹笛候也。”众工欣然去。沈吹数弄,笛音清亮,林鸟齐鸣。忽一怪长数丈,自山下骤至窑前,沈陡惊,笛坠地,怪从地拾笛与之。沈稍定,知其欲闻笛也,加意吹新曲媚之。怪如人坐,至音节转换韵,亦数点头,作按拍状。沈且吹且忖,终防其啖己也,睨窖火正炽,以足拨铁钳向火中,故数坠笛于地,怪数为拾之。乘其懈,急以火中铁刺其足,怪声震岩谷而去。沈奔归,将及舍则遇众工来矣。沈述其故,坚阻众勿往。次日至其地,荡流丘墟,庐舍树木无一存者。(《宿海手抄》)



《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各自承载着深邃的历史智慧和独特的精神旨趣。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演变息息相关,共同编织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图景。 《山海经》:一部上古的神话地理博物志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先秦古籍,其内容涵盖了山川地理、神话传说、物产医药、宗教祭祀等诸多方面,被誉为“上古神话的源头”。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瑰丽奇谲的上古世界,那里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后羿射日逐月的壮丽史诗;有各种光怪陆离的异兽,它们形态各异,能力非凡,寄寓着古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想象;更有无数的奇花异草、珍禽异兽,记录着早期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知和利用。 《山海经》的价值远不止于神话传说。它所描绘的山川地理,尽管带有浓厚的想象成分,却也反映了早期中国先民对周遭世界的探索和认识。那些分布在各地的山脉、河流、部族,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模糊但生动的上古中国地图。同时,书中关于药物和动植物的记载,也展现了古代医学和博物学萌芽阶段的成果。 更重要的是,《山海经》蕴含着古人朴素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观念,以及对神秘力量的崇拜和探求。那些神灵、异兽,既是自然力的象征,也是人类生存环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山海经》,如同穿越时空,进入一个充满原始生命力的世界,感受古人奔放不羁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对宇宙万物的好奇与敬畏。 《易经》:一部洞察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哲学经典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经典之一。它以六十四卦为基本框架,通过卦象、卦辞、爻辞的解读,揭示了天地万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易道”。《易经》的思想博大精深,渗透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易经》的核心概念是“变”。它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运动、发展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这种变化并非杂乱无章,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即阴阳相生相克、循环往复的辩证关系。《易经》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抽象,总结出了“阴”和“阳”这两种最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力量,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这两种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六十四卦,每一个卦象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境和状态,而卦辞和爻辞则是对这些情境的解释和预测。通过对这些卦象的解读,人们可以了解事物发展的趋势,预测吉凶祸福,并学会如何顺应时势,采取恰当的行动。《易经》的智慧在于其辩证性和指导性。它并非教导人们宿命论,而是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精神,鼓励人们在变化的世界中积极进取,审慎决策。 《易经》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认识世界、理解人生、指导实践的思维模式。它培养了人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事物变化的敏感性,以及在复杂情境中做出明智选择的智慧。至今,《易经》的思想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尚书》:一部记录中国早期政治历史的文献 《尚书》,又称《书经》,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主要记载了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古代帝王的言行和施政方针。《尚书》以其史料的珍贵性、思想的深刻性,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重要依据。 《尚书》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序”和“书”。“序”是对各篇“书”的提要,内容简短。“书”则是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文献,如《尧典》、《舜典》、《大禹谟》、《甘誓》、《汤誓》、《牧誓》、《无逸》等。这些篇章记录了古代政治的重要事件,如禅让制度的形成、大禹治水的伟大成就、商汤灭夏的变革、周武王伐纣的战争等。 《尚书》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一部闪耀着政治智慧和道德伦理的著作。它强调“民惟命,天惟时,万邦惟举”的理念,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民心的重视和对天命的敬畏。书中关于“明德”、“慎罚”、“居安思危”、“戒奢从简”等论述,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尚书》所展现的“德治”思想,即通过道德感化和政治教化来治理国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它强调君主的道德修养和勤政务实,为历代统治者提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阅读《尚书》,我们可以触摸到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脉搏,了解古代先贤在治理国家、安抚百姓方面的智慧与经验。 《晏子春秋》:一部充满智慧与幽默的处世哲学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言行事迹的著作。晏婴以其渊博的学识、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在政治舞台上游刃有余,为齐国赢得了尊敬和地位。本书内容丰富,不仅展现了晏婴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风采,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智慧的闪光。比如“晏子使楚”,晏子凭借其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楚国君主和群臣的刁难面前,一一化解,维护了齐国的尊严。他以其口才和逻辑,将狭隘的楚国君主驳斥得哑口无言,充分体现了“智者,以天下为怀”的境界。 书中还记录了晏婴对政治、社会、人生的深刻见解。他强调“不忠不孝,非臣子也”,提倡忠诚和孝道;他主张“民贵君轻”,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他告诫人们要“戒骄戒奢”,保持谦逊和节俭。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晏子春秋》的语言风格独特,既有严肃的政治议论,也有幽默的讽刺,读来引人入胜。晏婴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斗争中,更体现在他对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世故的洞察。他的言行举止,都透露出一种冷静、理智、豁达的人生观。 阅读《晏子春秋》,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古代政治家的智慧,更能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化解矛盾,赢得尊重,并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它是一部充满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的宝典,值得我们反复品读。 合而观之:中华文明的精神底色 《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这四部著作,各自独立却又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重要基石。 《山海经》给予我们的是对世界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生命原始的敬畏;《易经》则教会我们理解变化,把握规律,顺应时势;《尚书》为我们提供了治国理政的智慧和道德准则;而《晏子春秋》则让我们学习如何在人生的舞台上,以智取胜,以德服人。 它们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探索(《山海经》),对事物发展变化的深刻理解与辩证思考(《易经》),对国家治理与社会责任的担当(《尚书》),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游刃有余的智慧与幽默(《晏子春秋》)。 这四部古籍,是中华文明智慧的源泉,是理解中国文化、思考中国问题、传承中华精神不可或缺的经典。它们穿越历史的长河,至今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指引着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安顿心灵,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收到这套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扎实”。不是说它有多么沉重,而是内容上给人的那种稳稳当当、言之有物的踏实感。拿到手就开始浏览,那个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老派”的精致,不是那种浮夸的华丽,而是低调内敛的品味,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花心思的作品。我一直觉得,真正有价值的书,不在于它有多么畅销,而在于它能带给你多少思考,能让你看到多少不曾留意的风景。这几本经典,《山海经》的瑰丽想象,《易经》的深邃哲理,《尚书》的历史厚重,《晏子春秋》的巧思妙辩,单独拎出来哪一本都够人琢磨好一阵子了。这次能被李敖先生“精编”在一起,并且以如此认真的态度呈现,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与古人对话,与大师交流的体验。我喜欢那种能够引发联想、留下余味的书,感觉这套书很有可能成为我书架上常备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眼球,尤其是“李敖精编”四个字,总会让人联想到那种深刻、犀利、又不乏人文关怀的解读。当这本书真的送到我手里时,它的质感和设计并没有让我失望。从外包装到内页的设计,都透着一股子严谨与精致。我一直觉得,《山海经》不仅仅是神话,《易经》也不仅仅是算命,它们都承载着古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独特认知。《尚书》是历史的见证,《晏子春秋》是智慧的闪光。能够将这几部经典汇集在一起,并且由李敖先生这样有深厚学养的人来梳理,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再创造。我尤其期待的是,在李敖先生的引导下,我能看到这些古老文本中那些被忽略的现代意义,能从中获得一些解决当下困惑的启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思想之旅。

评分

当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我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设计所吸引。那种古朴而又不失典雅的风格,让我觉得这本书一定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很感兴趣,但很多时候,原文过于晦涩难懂,很难真正领略其中的精髓。《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这个书名,就让我充满了期待。李敖先生的学识和见解向来是备受推崇的,相信他对于这些经典的解读和编选,一定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老的智慧。《山海经》中那些奇幻的神话故事,一直让我着迷;《易经》中关于宇宙万物变化的哲理,更是引人深思;《尚书》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史书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而《晏子春秋》中那些精妙的对话和辩论,则展现了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风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套书,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评分

拿到这套《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的时候,心情是有些小激动的。因为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经典情有独钟,但又苦于很多原著的解读过于专业,或者版本繁多,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山海经》的神秘,《易经》的玄妙,《尚书》的庄重,《晏子春秋》的机智,这几本书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由李敖先生来“精编”,本身就赋予了这套书一种独特的价值和解读视角。我个人非常欣赏李敖先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相信他选择和整理的内容,一定经过了深思熟虑,能够帮助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更好地去理解和吸收这些经典。书的装帧也很精美,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新的启发,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套书名听起来就很有分量,刚拿到手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散发着一种古老而又智慧的气息。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古人智慧结晶的经典著作。这次偶然看到《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立刻就被这个组合所吸引。李敖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不畏权势、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他精选的这几部经典,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瑰宝。《山海经》的神话传说,充满了奇幻的想象;《易经》的辩证智慧,揭示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尚书》的历史记载,是了解古代政治和社会的重要窗口;而《晏子春秋》则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展现了春秋时期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跟随李敖的视角,去领略这些经典著作的独特魅力,感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深厚底蕴。这本书的编排和注释想必也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评分

很好哦。送货也很快。好评

评分

不错哦,好书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欧耶!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

中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成年人阅读也可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评分

很棒的书,超级物流速度

评分

很好很好

评分

这是个很好的东西,非常不错。

评分

不错不错,还行还行,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