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

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李敖
  • 谭嗣同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思想史
  • 文学
  • 史学
  • 文化
  • 清史
  • 戊戌变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60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3”选录了谭嗣同的《谭嗣同全集》。谭嗣同二十九岁的时候,中国甲午战争打败,他热心救国运动,组学会、养人才、研究新政,非常活跃。三十三岁时候,参与戊戌政变,被西太后非法残杀于北京菜市口,成为“戊戌六君子”中感人的一位。本书收集了他的主要著作《仁学》以及诗词、书信等,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谭嗣同。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谭嗣同全集

导读?/?002

卷一

仁学?/?003

自叙?/?003

卷上?/?005

卷下?/?048

壮飞楼治事十篇?/?079

释名?/?079

辨实?/?080

学会?/?081

通情?/?081

平权?/?082

仕学?/?083

法律?/?084

财用?/?086

群学?/?087

湘粤?/?088

治言?/?090

论电灯之益?/?096

论湘粤铁路之益?/?098

报章文体说?/?103

以太说?/?106

试行印花税条说?/?108

论中国情形危急?/?113

论今日西学与中国古学?/?115

论学者不当骄人?/?118

论全体学?/?121

《湘报》后叙上?/?124

《湘报》后叙下?/?126

延年会叙?/?128

群萌学会叙?/?133

卷二

《远遗堂集外文初编》自叙?/?137

《远遗堂集外文续编》自叙?/?139

《思纬台短书》叙?/?141

《秋雨年华之馆丛脞书》叙?/?143

《莽苍苍斋诗》自叙?/?144

《史例》自叙?/?145

《仲叔四书义》自叙?/?147

《浏阳谭氏谱》叙例?/?149

记官绅集议保卫局事?/?158

记洪山形势?/?160

刘云田传?/?162

启寰府君家传?/?164

崇安侯壮节公家传?/?166

新宁伯尽臣公家传?/?169

太傅新宁伯庄僖公家传?/?173

新宁伯平蛮公家传?/?175

逸才府君家传?/?177

浚轩府君家传?/?179

熙亭府君家传?/?183

步襄府君家传?/?185

绍泗府君家传?/?188

海峤府君家传?/?190

忠义家传?/?192

节孝家传?/?195

先妣徐夫人逸事状?/?197

先仲兄行述?/?200

三十自纪?/?204

吴铁樵传?/?208

改并浏阳城乡各书院为致用学堂公启?/?210

湖南不缠足会嫁娶章程?/?213

石菊影庐笔识?/?215

学篇?/?215

思篇?/?238

遗墨三篇?/?270

卷三

上欧阳瓣蔃师书?/?272

致汪康年书?/?335

致汪康年、梁启超书?/?360

致梁启超书?/?364

致汪颂谷书?/?365

致刘淞芙书?/?367

报贝元征书?/?377

思纬台短书——报贝元征?/?380

与沈小沂书?/?416

致龙萸溪书?/?421

上张孝达督部笺?/?425

报邹岳生书?/?426

报唐佛尘书?/?428

致徐积余书?/?432

狱中遗札?/?433

卷四

五古?/?435

述怀?/?435

宿田家?/?435

河梁吟 ?/?436

别意?/?436

湘痕词八篇并叙?/?436

咏史七篇?/?438

公?/?439

极蠹歌并叙?/?440

湖北巡抚署六虚亭晚眺同饶仙槎作?/?441

碧天洞?/?441

七古?/?442

蜕园?/?442

西域引?/?442

秦岭?/?443

残魂曲?/?443

登洪山宝通寺塔?/?444

桃花夫人庙神弦曲三篇?/?444

邓贞女诗并状?/?445

怪石歌?/?445

儿缆船并叙?/?446

三鸳鸯篇?/?447

罂粟米囊谣?/?447

陇山?/?447

六盘山转饷谣?/?448

鹦鹉洲吊祢正平?/?448

古别离?/?449

文信国日月星辰砚歌并叙?/?449

五律?/?451

江上闻笛诗奉怀陈义宁公连辱见招竟不自拔?/?451

雪夜?/?451

兰州庄严寺?/?452

病起?/?452

秋日郊外?/?452

冬夜?/?452

道吾山?/?453

江行?/?453

角声?/?453

夜泊?/?453

别兰州?/?454

马上作?/?454

秋夜?/?454

老马?/?454

洞庭夜泊?/?455

随意?/?455

溯汉?/?455

寄仲兄台湾?/?455

出潼关渡河?/?456

卢沟桥?/?456

汉上纪事四篇?/?456

武昌夜泊二篇?/?457

晨登衡岳祝融峰二篇?/?457

兰州王氏园林?/?457

白草原?/?458

陇山道中?/?458

山居?/?458

枫桨桥晓发?/?458

秋热?/?459

桂花?/?459

得仲兄台湾书感赋二篇?/?459

憩园雨三篇?/?460

泰岭韩文公祠?/?460

湘水?/?460

岳阳楼?/?461

七律?/?462

述怀?/?462

赠邱文阶?/?462

由武昌而建业?/?463

赠舞人诗?/?463

和友人?/?464

赠梁卓如四首?/?464

酬宋燕生见赠?/?465

阻风洞庭湖赠李君时敏?/?465

吏隐诗?/?466

赠吴雁舟?/?467

登山观雨?/?467

夜成?/?467

赠入塞人?/?468

和景秋坪侍郎甘肃总督署拂云楼诗二篇?/?468

崆峒?/?468

自平凉柳湖至泾州道中?/?469

安庆大观亭?/?469

残蟹?/?469

览武汉形势?/?469

武昌踏青词?/?470

和仙槎除夕感怀四篇并叙?/?470

留别湘中同志八篇?/?471

感怀四篇?/?473

金陵听说法三首?/?474

送吴季清德潇之官山阴?/?475

五绝?/?476

丁酉金陵诗?/?476

自题山水画扇?/?476

淮阴侯墓?/?477

寄人?/?477

七绝?/?478

送别仲兄泗生赴秦陇省父(时年十有五)?/?478

秋海棠?/?479

官江苏?/?479

秦淮河?/?479

有感一章?/?480

自题山水画扇?/?480

题江标(建霞)修书图?/?480

潼关?/?481

潇湘晚景图二篇?/?481

画兰?/?481

陕西道中二篇?/?482

宋徽宗画鹰二篇?/?482

井陉关?/?482

骊山温泉?/?483

秦岭韩文公祠?/?483

论艺绝句六篇?/?483

洞庭阻风?/?485

道旁柳?/?485

古意二篇?/?485

邠州?/?486

到家二篇?/?486

马鸣?/?486

武关?/?487

蓝桥?/?487

牡丹佛手画障?/?487

由秦陇赴甘兰道中即事?/?487

甘肃布政使署憩园秋日?/?488

哭武陵陈星五焕奎三篇?/?488

除夕商州寄仲兄?/?488

江行感旧诗哀外舅家也?/?489

戊戌北上留别内子?/?490

狱中题壁?/?491

铭赞?/?491

城南思旧铭并叙?/?493

题残雪琴铭?/?495

菊花砚铭——为梁任公作?/?495

菊花石影砚铭?/?495

菊花石瘦萝砚铭?/?495

菊花石瑶华砚铭?/?496

菊花石观澜砚铭?/?496

菊花石长秋砚铭——为龙爪霖作?/?496

菊花石砚铭——为吴小珊作?/?496

菊花石砚铭——为唐筠庐作?/?497

邹砚铭并叙?/?497

停云琴铭——为黎壬生作?/?497

单刀铭并叙?/?498

双剑铭?/?498

谗鼎铭?/?498

传保高媪小照赞并叙?/?499

萧筼轩像赞?/?499

画像赞?/?500

三人像赞并叙?/?500

彭云飞像赞?/?500

先从兄馥峰遗像赞并叙?/?501

联语?/?502

题先仲兄墓前石柱?/?502

挽刘襄勤公?/?502

赠刘淞芙?/?503

赠黄颖初?/?503

戏台?/?503

赠某友人?/?503

集词题秦淮画舫?/?504

集华严题秦淮水榭?/?504

急就篇?/?504

赠某友人?/?504

赠某友人?/?505

格言?/?505

日颂?/?505

临终语?/?505

补逸诗二首?/?506


精彩书摘

自叙

“仁”从二从人,相偶之义也。“元”从二从儿,“儿”古人字,是亦“仁”也。“无”,许说通“元”为“无”,是“无”亦从二从人,亦“仁”也。故言仁者不可不知元,而其功用可极于无。能为仁之元而神于无者有三:曰佛,曰孔,曰耶。而孔与耶仁同,而所以仁不同。能调变联融于孔与耶之间,则曰墨。周秦学者必曰孔、墨,孔、墨诚仁之一宗也。惟其尚俭非乐,似未足进于大同。然既标兼爱之旨,则其病亦自足相消,盖兼爱则人我如一,初非世之专以尚俭非乐苦人也。故墨之尚俭非乐,自足与其兼爱相消,犹天元代数之以正负相消,无所于爱焉。墨有两派:一曰“任侠”,吾所谓仁也,在汉有党锢,在宋有永嘉,略得其一体;一曰“格致”,吾所谓学也,在秦有《吕览》,在汉有《淮南》,各识其偏端。仁而学,学而仁,今之士其勿为高远哉!盖即墨之两派,以近合孔耶,远探佛法,亦云汰矣。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任受,濒死累矣,而卒不死;由是益轻其生命,以为块然躯壳,除利人之外,复何足惜。深念高望,私怀墨子摩顶放踵之志矣。二三豪俊,亦时切亡教之忧,吾则窃不谓然。何者?教无可亡也。教而亡,必其教之本不足存,亡亦何恨?教之至者,极其量不过亡其名耳,其实固莫能亡矣。名非圣人之所争。圣人亦名也,圣人之名若性皆名也。即吾之言仁言学,皆名也。名则无与于存亡。呼马,马应之可也;呼牛,牛应之可也;道在屎溺,佛法是干屎橛,无不可也。何者?皆名也,其实固莫能亡矣。惟有其实而不克传其实,使人反瞀于名实之为苦。以吾之遭,置之婆娑世界中,犹海之一涓滴耳,其苦何可胜道。窃揣历劫之下,度尽诸苦厄,或更语以今日此土之愚之弱之贫之一切苦,将笑为诳语而不复信,则何可不千一述之,为流涕哀号,强聒不舍,以速其冲决网罗,留作券剂耶?网罗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网罗,次冲决俗学若考据、若词章之网罗,次冲决全球群学之网罗,次冲决君主之网罗,次冲决伦常之网罗,次冲决天之网罗,终将冲决佛法之网罗。然其能冲决,亦自无网罗;真无网罗,乃可言冲决。故冲决网罗者,即是未尝冲决网罗,循环无端,道通为一,凡诵吾书,皆可于斯二语领之矣。所惧智悲未圆,语多有漏。每思一义,理奥例赜,坌涌奔腾,际笔来会,急不暇择,修词易剌,止期直达所见,文词亦自不欲求工。况少有神悟,又决非此世间之语言文字所能曲肖,乃至非此世间之脑气心思所能径至。古之达人,悼夫词害意,意害志,所以宁终默尔也。庄不云乎?千世而一遇大圣人,知其解者犹日暮也。夫既已著为篇章,即堕粗迹,而知解不易,犹至如此。何哉?良以一切格致新理,悉未萌芽,益复无由悟入,是以若彼其难焉。今则新学竞兴,民智渐辟,吾知地球之运,自苦向甘,吾惭吾书未餍观听则有之,若夫知解为谁某,为几何,非所敢患也矣。书凡五十篇,分为二卷,首界说二十七条。

华相众生自叙于虫虫虫天之微大弘孤精舍。

卷上

仁学界说?二十七界说

仁以通为第一义;以太也,电也,心力也,皆指出所以通之具。

以太也,电也,粗浅之具也,借其名以质心力。

通之义,以“道通为一”为最浑括。

通有四义:中外通,多取其义于《春秋》,以太平世远近大小若一故也;上下通,男女内外通,多取其义于《易》,以阳下阴吉、阴下阳吝、泰否之类故也;人我通,多取其义于佛经,以“无人相,无我相”故也。

“仁”亦名也,然不可以名名也。恶名名者,故恶名;知恶名,几无仁学。

不识仁,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通之象为平等。

通则必尊灵魂;平等则体魄可为灵魂。灵魂,智慧之属也;体魄,业识之属也。智慧生于仁。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仁者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不生不灭,仁之体。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生近于新,灭近于逝;新与逝平等,故过去与未来平等。

有过去,有未来,无现在;过去、未来皆现在。

仁一而已;凡对待之词,皆当破之。

破对待,当参伍错综其对待。

参伍错综其对待,故迷而不知平等。

参伍错综其对待,然后平等。

无对待,然后平等。

无无,然后平等。

试依第十四条“不生与不灭平等,则生与灭平等,生灭与不生不灭亦平等”之理,用代数演之。命生为甲,命灭为乙,不字为乘数,列式如左:(见次页。——编者)

平等生万化,代数之方程式是也。其为物不贰,故生物不测。不贰则



《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是一套凝聚了李敖先生对近代中国史学研究精髓的学术巨著。它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文本汇编,而是李敖先生以其独到的视角、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史态度,对维新变法时期一位关键历史人物——谭嗣同——所进行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梳理与解读。这套全集不仅收录了谭嗣同本人现存的全部著作、奏折、书信、诗文等珍贵史料,更重要的是,李敖先生为之撰写的精辟评介和史学辨析,赋予了这些史料以鲜活的生命力,使其能够穿越时空,与今日读者进行对话。 一、 史料的深度挖掘与权威呈现 《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最为核心的价值之一,在于其对谭嗣同史料的全面搜集与权威呈现。李敖先生穷尽一生之力,搜罗海内外各种可能保存谭嗣同遗迹的文献资料,包括但不限于: 著作与文稿: 诸如《仁学》等谭嗣同的核心思想著作,以及他关于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各种奏疏、政论。这些文本是理解谭嗣同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载体。李敖先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校订、注释,力求还原史料的原貌,并剔除后人讹误。 奏折与奏疏: 辛亥革命前夕,政治风云变幻,知识分子纷纷上书陈言,谭嗣同的奏折更是其积极参与政治、力图改革的重要见证。李敖先生不仅收录了这些奏折,更对其写作背景、政治意图、以及在当时引发的反响进行了细致的考证。 书信往来: 书信是了解历史人物私人生活、情感世界以及与同代人交往的重要窗口。《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尽可能地搜集了谭嗣同与其他维新志士、亲友之间的书信,通过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窥见谭嗣同更为立体、真实的一面。 诗词歌赋: 谭嗣同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一位富有才情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尤其是那些表达救国救民情怀、慷慨悲歌的篇章,极具感染力,也为我们理解他的人生轨迹和精神世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李敖先生对这些诗词的鉴赏与解读,更是点石成金。 李敖先生在史料的整理过程中,一丝不苟,力求做到“求真”,确保了所收录史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他对比不同版本,辨别真伪,考订年代,标注出处,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史料基础。 二、 李敖先生的史学辨析与思想解读 如果说《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的第一层价值在于史料的权威呈现,那么其第二层,也是最令人称道的价值,则在于李敖先生为这些史料注入的独特思想解读与史学辨析。李敖先生并非满足于简单地“堆砌”史料,他以自己特有的“史观”和“批判精神”,对谭嗣同的生平、思想、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还原历史真相,打破陈规陋习: 李敖先生以其“反传统”、“反权威”的治史风格,对许多关于谭嗣同的传统解读进行了大胆的挑战。他剥离了附加在谭嗣同身上的各种神话色彩和道德光环,力求从最朴素的历史事实出发,还原一个真实、有血有肉的谭嗣同。他会追问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动机,分析人物的言行逻辑,常常能揭示出许多被主流史学所忽视或掩盖的细节。 深刻的意识形态批判: 谭嗣同身处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变革时期,他的思想是当时各种思潮碰撞的产物。李敖先生在解读谭嗣同著作和言论时,常常会将之置于更宏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进行考察。他会分析谭嗣同的思想如何受到西方哲学、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又如何在中国本土化的进程中产生独特的化学反应。他尤其擅长揭示隐藏在思想表象之下的权力逻辑和利益关系,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弊端进行犀利的批判。 对“变法”与“革命”的辨证思考: 谭嗣同是维新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悲剧命运也与这场运动的失败紧密相连。李敖先生在《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中,对“变法”与“革命”这两种不同的历史选择进行了深入的辨析。他会审视变法运动成功的可能性,分析其失败的深层原因,并将其与后来的辛亥革命进行对比,从而引发读者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深刻反思。他不会简单地褒扬或贬低任何一种选择,而是从历史的复杂性出发,进行理性的剖析。 对“英雄”与“凡人”的界定: 谭嗣同常被视为“戊戌六君子”中的杰出代表,他的就义更是被誉为“中国的脊梁”。李敖先生在肯定谭嗣同历史贡献的同时,也通过细致的史料解读,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情感、困惑与挣扎。他强调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反对将人简单地塑造成神话中的偶像,而是鼓励读者从更为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他们。 文学与史学的融合: 李敖先生的文字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他在解读史料时,常常能将枯燥的历史事实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他的评介部分,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不乏辛辣的讽刺和深刻的洞见,使得《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在学术价值之外,也具备了极高的可读性。 三、 学习价值与现实意义 《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绝非仅是学术界的研究资料,它对广大读者,特别是对渴望了解中国近代史、思考民族命运的读者,具有极其重要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关键窗口: 谭嗣同的生平与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被动挨打走向主动变革的一个缩影。《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通过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深入解读,能够帮助读者更清晰地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其独特的历史逻辑。 培养批判性思维: 李敖先生的史学辨析风格,极富启发性。他鼓励读者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自己的判断。《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例,引导读者学会如何质疑、如何分析、如何构建自己的历史认知。 反思民族命运与发展道路: 谭嗣同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关于救亡图存的思考,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反思民族复兴的挑战与机遇,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通过阅读《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从何处来,又将往何处去。 提升人文素养: 除了史学价值,李敖先生的文字本身就极富艺术魅力,对中国古典文化、文学的深刻理解也贯穿其中。阅读这套全集,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也能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领略汉语文字的独特魅力。 结语 《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思想力量的著作。它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以李敖先生独到的史学辨析为灵魂,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入理解谭嗣同、理解中国近代史的绝佳途径。这套书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纪念,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以及对独立思考的倡导。它将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获得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广阔的视野。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思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阅读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留下的文字。而谭嗣同,无疑是晚清时期一颗璀璨的明星。但仅凭零散的资料,很难构建起他对那个时代深刻的理解。李敖先生的《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对我而言,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窥见谭嗣同思想的全貌,看到他如何融汇中西,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当时的社会问题,以及他对于国家未来的那种迫切的期望。李敖先生的视角,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批判性和深刻的洞察力,我相信他会在精编的过程中,点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揭示出谭嗣同思想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想了解谭嗣同,更是想通过他,理解那段充满矛盾与变革的中国近代史,理解那些为民族未来而奔走呼号的先行者们。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能够发出独特声音的思想者感到好奇。谭嗣同,在我脑海里,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悲剧英雄。他敢于挑战陈规,敢于为变革付出生命的代价,他的勇气和远见,至今仍能触动人心。而李敖先生的《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对我来说,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谭嗣同内心深处的大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不仅仅是看到他留下的文字,更能通过李敖先生的解读,理解他那些思想的来源,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坚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谭嗣同在那个变革时代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以及他在这种压力下,依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集合,更是一次对人性、对信仰、对历史选择的深度探讨。

评分

在我看来,历史人物的价值,往往体现在他们思想的穿透力,以及对后世的启发意义。谭嗣同,作为一个在历史转折点上发出时代强音的人物,他的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李敖先生以其独特的学术眼光,精选并编排《谭嗣同全集》,这本身就说明了他对谭嗣同思想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其中精髓的深刻把握。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不仅仅是了解谭嗣同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入其思想的内核。我想知道,他的那些超前于时代的观念,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他在面对封建专制和列强入侵时,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李敖先生的解读,能否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谭嗣同的思想,在当时是如何具有颠覆性的,又在今天,能够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与历史智者的对话,一次对民族精神的追溯。

评分

当翻开这本《李敖精编:谭嗣同全集》时,我首先被它厚重的历史感所吸引。书页泛着一种温润的黄,似乎承载了百年的风霜。李敖先生的精编,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深刻的解读和筛选,这让我对即将接触到的谭嗣同的思想有了更深的期待。我一直对晚清那段风雨飘摇的历史深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敢于发出独立之声、为理想献身的人物。谭嗣同,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悲壮和勇气。我曾读过一些关于他的零散资料,他的“变法图强”的决心,“冲破历史的牢笼”的呐喊,以及最后“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的从容,都让我肃然起敬。李敖先生以他特有的犀利视角和深厚学养,重新梳理和呈现谭嗣同的思想精髓,必定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这位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感受那个时代激荡的思潮,理解谭嗣同在历史洪流中的独特位置,以及他那超越时代的思想光辉。这本书不仅仅是阅读历史,更像是一场与先哲的对话,一场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套精编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编排的用心。不仅仅是内容的简单堆砌,而是李敖先生对谭嗣同思想体系的精心构建。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呈现谭嗣同在政治、哲学、文学等多个层面的思考的。要知道,谭嗣同的思想驳杂而深刻,他既有维新派的急切,又不乏传统士人的深沉。李敖先生是否能够在他精编的过程中,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将这些看似零散的观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图景?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尤其好奇,在李敖先生的解读下,谭嗣同的“以太说”等哲学观念,是否能够得到更易于理解的阐释?以及,他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体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和人生哲学?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超越对谭嗣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单一标签化认识,深入了解他作为一位思想家的全面面貌。李敖先生的学术功底毋庸置疑,他的精编本身就自带一种解读的高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信心。

评分

只能给三星

评分

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靠谱。速度也很快。

评分

只能给三星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主要是看在李敖主编的份儿上,买一本看看,好的话会继续买。

评分

可以的,质量,速度都很棒哈。

评分

质量很好,国学经典。

评分

这年头还要评价超过十个字才能拿豆豆

评分

就算西太后要杀我,我也不忍心杀西太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