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古典
  • 史学
  • 李敖
  • 左传
  • 史记
  • 汉书
  • 资治通鉴
  • 中国历史
  • 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635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6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选录了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知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左传

导读 / 002

季梁论祀神 / 003

内史过论神降 / 006

宫之奇论神享 / 008

周内史论吉凶 / 012

臧文仲谏焚巫尪 / 014

邾文公论利民为吉 / 016

楚庄王论武 / 018

子罕论弭兵 / 021

子产论天道 / 024

叔向论刑书 / 026

晏婴论和同 / 029

孔子论刑鼎 / 032

史墨论君臣无常位 / 035

公羊传

导读 / 040

隐公 / 041

春秋事语

导读 / 050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春秋事语》释文 / 051

一、杀里克章 / 051

二、燕大夫章 / 052

三、韩魏章 / 053

四、鲁文公卒章 / 054

五、晋献公欲得随会章 / 054

六、伯有章 / 055

七、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 / 056

八、晋献公欲袭虢章 / 057

九、卫献公出亡章 / 057

十、吴人会诸侯章 / 058

十一、鲁桓公少章 / 059

十二、长万宋之第士章 / 060

十三、宋荆战泓水之上章 / 060

十四、吴伐越章 / 061

十五、鲁庄公有疾章 / 061

十六、鲁桓公与文姜会齐侯于乐章 / 062

国语

导读 / 066

伯阳父论地震 / 067

管仲论世业 / 069

范蠡论天时人事 / 073




战国策

导读 / 088

秦策

商鞅治秦 / 090

苏秦以连横说秦 / 093

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 101

陈轸自明不之楚 / 105

张仪说楚绝齐 / 108

甘茂拔宜阳 / 113

苏代重甘茂于齐 / 117

范雎说秦王 / 120

范雎斗士 / 131

蔡泽说应侯 / 133

中期说秦昭王毋轻韩魏 / 143

秦王不罪中期 / 146

吕不韦纳秦太子 / 147

姚贾自结于秦王 / 152

史记

导读 / 158

伯夷列传 / 159

孟子荀卿列传·驺衍传 / 165

游侠列传 节录 / 168

货殖列传 节录 / 172

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 / 183

汉书

导读 / 190

高帝纪 / 191

艺文志·诸子略 / 239

食货志 节录 / 245

三国志

导读 / 250

诸葛亮 / 251

资治通鉴

导读 / 274

凡例 / 275

田子方 / 276

豫让?聂政?荆轲 / 278

子思论和非 / 282

时诎举赢 / 284

胡服骑射 / 286

刎颈之交 / 289

王蠋与王孙贾母 / 292

田单复国 / 294

赵奢治国赋 / 297

子顺相魏反论暴秦 / 299

荀卿论用兵 / 302

田横与五百壮士之集体自杀 / 305

冒顿 / 307

贯高 / 309

晁错务农贵粟议 / 313

缇萦上书减刑 / 317

万石君 / 319

张骞 / 321

卜式请输财助边往死南越 / 324

苏武 / 326

行法无所假贷 / 332

傅介子刺楼兰王 / 334

霍光废昌邑王贺 / 337

路温舒论治狱 / 342

二疏 / 345

常平仓 / 347

赵充国屯田平羌 / 349

韩延寿 / 353

陈汤 / 355

冯倢伃与班倢伃 / 359

朱云折槛 / 362

西汉限田议与公田制 / 365

西汉孝元后与孝平后 / 368

龚胜 / 371

卓茂 / 373

马援 / 375

宋弘 / 385

贾复寇恂息争 / 387

周党与严光 / 389

来歙与二鲍 / 391

无忘在莒 / 394

李业?谯玄?王皓?王嘉 / 397

强项令董宣 / 399

三老五更 / 401

孝明马皇后 / 404

为善最乐 / 409

班超再通西域 / 411

耿恭 / 419

杨震四知 / 422

虞诩 / 424

薛包 / 430

黄宪 / 432

荐贤自伐 / 434

张纲埋轮 / 436

东汉末季名贤 / 438

赵苞与苞母 / 446

盖勋 / 448

傅燮 / 450

王彦方 / 452

通志

导读 / 456

谥略第一

谥上 / 457

序论第一 / 457

序论第二 / 458

序论第三 / 459

序论第四 / 460

序论第五 / 460

谥中 / 462

上谥法 / 462

中谥法 / 463

下谥法 / 463

谥下 / 464

后论第一 / 464

后论第二 / 465

后论第三 / 466

后论第四 / 466

船山遗书

导读 / 470

读通鉴论卷一

秦始皇 / 471

二世 / 474

读通鉴论卷二

汉高帝 / 478

惠帝 / 491

文帝 / 494

读通鉴论卷三

景帝 / 513

武帝 / 518


廿二史札记

导读 / 542

卷一 / 543

司马迁作史年岁 / 543


精彩书摘

陈轸自明不之楚


陈轸去楚之秦①。张仪谓秦王②曰:“陈轸为王臣,常以国情输③楚。仪不能与从事,愿王逐之。即复之楚,愿王杀之。”王曰:“轸安敢之楚也。”王召陈轸告之曰:“吾能听子言,子欲何之?请为子约④车。”对曰:“臣愿之楚。”王曰:“仪以子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轸曰:“臣出,必故⑤之楚,以顺⑥王与仪之策,而明臣之楚与不也。楚人有两妻者,人⑦其长者,长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许之。居无几何,有两妻者死。客谓者曰:‘汝取长者乎?少者乎?’曰:‘取长者。’客曰:‘长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为取长者?’曰:‘居彼人⑧之所,则欲其许我也;今为我妻,则欲其为我詈人也。’今楚王⑨明主也,而昭阳⑩贤相也。轸为人臣,而常以国输楚,楚王必不留臣,昭阳将不与臣从事矣。以此明臣之楚与不。”轸出,张仪入,问王曰:“陈轸果安之?”王曰:“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寡人因问曰:‘子必之楚也,则仪之言果信矣。’轸曰:‘非独仪之言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昔者子胥?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孝己?爱其亲,天下皆欲以为子。故卖仆妾不出里巷而取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于乡里者,善妇也。臣不忠于王,楚何以轸为?忠尚见弃,轸不之楚而何之乎?’”王以为然,遂善待之。

【注 释】

①?陈轸去楚之秦:陈轸,楚夏人,善游说,历仕秦、楚。时周显王四十一年。

②?秦王:惠王。

③?输:告也。

④?约:预备也。

⑤?故:有意也。

⑥?顺:顺从也。

⑦?:音窕,诱也。

⑧?彼人:指有两妻者。

⑨?楚王:怀王也。

⑩?昭阳:本楚将,破魏兵于襄阳,得八邑,因功拜楚相。

??子胥:楚人,名员,父兄为平王所杀,遂奔吴。佐吴伐楚,忠于吴,夫差时赐死。

??孝己:殷玉戊丁子,孝亲一夜五起,戊丁惑后妻言,逐之而死。

【译 文】

陈轸离开楚国到秦国来,张仪便对秦惠王道:“陈轸如果做王的臣子,一定常把秦国的内情报告给楚国的,我不能和他一同办事,请王把他赶走罢!如果他真要回到楚国去,就请王杀掉他。”秦王道:“陈轸哪里敢回到楚国去呢?”秦王就去召陈轸来,告诉他道:“我能够依你的话,你喜欢到哪国去,我可以替你预备车马!”陈轸答道:“我情愿到楚国去。”秦王道:“张仪说你要到楚国去的,我也知道你要到楚国去的,你不到楚国,还可到哪里去呢?”陈轸道:“我出了秦国,必定故意要到楚国去,顺着大王你和张仪的计策,并且证明我可不可以到楚国去。从前楚国有人娶了两个妻子:一天有人去引诱他的长妻,长妻便大骂特骂;引诱他的少妻,少妻便应许了他。过了没有多时,有两妻的那人死了。有个客人对引诱的那人道:‘你喜欢娶他的长妻呢?还是娶他的少妻?’他答道:‘我情愿娶长妻。’客道:‘长妻是骂你的,少妻是喜欢你的,你为什么要娶长妻呢?’他道:‘处在他那里,自然要她允许我;现在做了我的妻子,便要她替我骂别人了!’现在楚怀王是个明白的人君,而且昭阳又是一个贤相,我做了别人的臣子,却常常把国情告诉楚国,楚王一定不肯留我的,昭阳也一定不肯和我共事的。照这样讲来,便可证明我能到楚国和不能到楚国了。”陈轸走出以后,张仪进来问秦王道:“陈轸到底往哪里去?”惠王说道:“那陈轸真是天下的辩士呢,他细细看着我道:‘我一定要到楚国去。’我就没奈何他。因而问他道:‘你一定到楚国去,那么张仪的话果然不错了。’陈轸道:‘不但张仪这般说,就是路人,也都知道的。从前伍子胥尽忠于吴王,天下人都想让他做臣子;孝己爱敬他父亲,天下人都想让他做儿子。所以卖给人做仆妾的人,不出里巷中便有人要的,一定是好的仆妾;被人撵出来的妇人,仍旧嫁在他乡村中的,也定是好妇人。臣如果不忠于大王你,楚国还要我做什么呢?忠心了的人,还要被人们撵掉,教我不到楚国,到哪里去呢?’”后来秦惠王终究以为不错,便好好待他。



《经典溯源: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脉络与精粹》 一、 引言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其历史的厚重与智慧的传承,离不开一代代史官与学者的辛勤耕耘。在中国浩如烟海的史学典籍中,《左传》、《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无疑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星辰,它们不仅是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更是思想、文化、政治、社会等多维度的深刻剖析。这四部巨著,以其独特的体例、精湛的叙事、深远的见解,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认识自身、理解历史的宏伟图景。 本书《经典溯源: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脉络与精粹》旨在带领读者深入这四部传世史学的核心,拨开历史的迷雾,洞悉其编纂的脉络,领略其内容的精粹。我们并非简单地摘录与汇编,而是力求在梳理历史发展逻辑的同时,展现这四部著作各自的独特贡献与相互辉映之处,从而让读者对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形成一个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二、 《左传》:春秋风云的史诗与道德的启示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它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述了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9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1. 编年体例的精妙运用与历史叙事的生动性: 《左传》在《春秋》“隐晦”的文字基础上,加以详细的“传”,使得原本简略的史实变得栩栩如生。它不仅仅罗列事件,更注重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言谈举止、战争的策略部署、外交的周旋博弈。这种精细的叙事,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历诸侯争霸、卿大夫专权、士人崛起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叙事手法,如“春秋笔法”的运用,字斟句酌,褒贬寓于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评判,极具艺术感染力。 2. 诸子百家思想的早期印证与政治智慧的洞察: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思想空前活跃。《左传》中大量记录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外交谈判、军事冲突,其中蕴含着早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萌芽与体现。例如,对于“德”与“仁”的重视,对于“天命”与“人事”的权衡,对于“礼乐”在政治秩序中的作用的探讨,都为后来的儒家、法家等思想流派奠定了基础。同时,《左传》对于各国君主、大臣的治国方略、外交策略的记述,更是提供了丰富的政治智慧,至今仍具有借鉴意义。 3. 道德伦理的阐释与历史评价的深远影响: 《左传》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便是其鲜明的道德评判色彩。作者通过对历史人物行为的褒贬,以及对事件结果的叙述,潜移默化地向读者传递着“善恶有报”、“德者昌,暴者亡”的道德观念。这种对历史事件的伦理解读,不仅影响了后世史家的评价标准,也深刻塑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念。 三、《史记》:历史的百科全书与人性的深刻描摹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耗费毕生心血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以宏大的规模,记载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太初年间,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 1. 纪传体例的开创性及其历史叙事的创新: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这一史书体例,将历史人物作为叙事的主体,通过“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不同部分,系统地展现了帝王、朝政、礼乐制度、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活动。这种体例的创新,使得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生动,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历史的图景。司马迁的叙事,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也有对个体命运的细致刻画,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鲜活的个体。 2. 历史事件的客观记录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 司马迁在《史记》中,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即使对于他所不赞同的观点和人物,也尽量呈现其观点和行为,然后再加以评说。他“二十而远游,稽夫五帝三王之功,建本纪;户口时岁,可得而记;天地山川,不可得而谱;五行、六合、十二时,不可得而论;礼乐、刑政,可得而传;官职、所以置,可得而载;贫富、多少,可得而数;日月食、甘露、嘉禾,此天人之应,不可载;古今之变,不可为虚说。” 这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思想,贯穿于《史记》之中,使得这部著作不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思想的结晶。 3. 人性的多面性展现与文学性的高度成就: 《史记》最令人称道的,还在于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与多面性展现。司马迁笔下的人物,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他毫不避讳地揭露帝王的残暴、权臣的阴险,也赞颂普通人的忠诚、智慧与牺牲。这种对人性的真实刻画,使得《史记》具有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其语言精练、生动,叙事跌宕起伏,人物对话传神,堪称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四、《汉书》:断代史的典范与政治制度的深入考察 《汉书》,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西汉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至王莽篡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初期为止的历史。 1. 断代史体例的確立与对汉代历史的系统梳理: 《汉书》在《史记》纪传体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断代史的体例。它将汉朝历史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来考察,对汉初至王莽末年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完整的梳理。其结构也基本沿袭《史记》,分为“本纪”、“表”、“志”、“列传”,但增加了“匈奴传”、“地理志”等内容,更加侧重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考察。 2. 政治制度的详尽记载与对历史演变的分析: 《汉书》对于汉代政治制度的记载尤为详尽,如对中央官制、地方行政、察举制度、律法等的阐述,为后人研究汉代的政治运作提供了宝贵资料。班固在叙述历史事件时,也更加注重对政治制度的分析,以及这些制度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例如,他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分析,对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叙述,都体现了其对政治变革的深刻理解。 3. 儒学地位的确立与对汉代社会文化的描绘: 《汉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便是对汉代儒学地位的确立的记载。书中对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述,以及对儒家学派人物的介绍,都清晰地展现了儒学如何在汉代成为官方正统思想的过程。此外,《汉书》还涉及了对汉代文化、科技、经济等方面的记载,为我们了解汉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五、《资治通鉴》:编年体通史的集大成与治国理政的智慧宝库 《资治通鉴》,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末期,共计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1. 编年体通史的集大成与对历史整体的宏观把握: 《资治通鉴》回归了编年体,但其内容之博大精深,叙事之宏伟,使其成为编年体通史的集大成者。司马光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宗旨,旨在通过对历史的详尽叙述,为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纪、一百五十表、二十一八十二卷,结构严谨,脉络清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宏大进程。 2. 史料的严谨考证与“别之于真伪,审之于是非”的治学态度: 司马光及其编纂团队,在《资治通鉴》的编纂过程中,展现了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他们广泛搜集各种史料,并对其进行仔细考证,力求辨别真伪,审辨是非。书中常常会引用不同史料的记载,并加以比较分析,体现了其严谨的治学精神。这种对史料的重视,使得《资治通鉴》成为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著作。 3. 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与对治国理政的启示: 《资治通鉴》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充满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刻反思。司马光通过对历史兴衰的分析,总结了治乱的经验教训,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治国理政的智慧。例如,他对王朝兴衰的分析,对战争的评介,对改革与守成的权衡,都充满了深刻的洞见。书中对于君臣关系、政治策略、经济民生等问题的探讨,更是历代统治者和士大夫案头必备的参考。 六、 结语 《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四部史学巨著,犹如四块坚实的基石,共同支撑起中国古代史学的巍峨殿堂。它们各有侧重,各有建树,却又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认识历史、理解文明的宏伟画卷。 《左传》教会我们洞察春秋乱世中的政治博弈与道德评判;《史记》带领我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跌宕;《汉书》为我们系统地梳理了汉代辉煌的政治与文化;《资治通鉴》则为我们提供了穿越千年、洞悉治国理政智慧的宝库。 本书《经典溯源:中国古代史学巨著之脉络与精粹》,正是希望能够引导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与这些伟大的史学著作进行一次深度对话。通过对它们精髓的挖掘与梳理,我们不仅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脉络,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与智慧,以史为鉴,照亮当下,启迪未来。这是一次关于历史的溯源,更是一次关于文明的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选材太合我心意了!一直对历史文献情有独钟,但原著的浩瀚篇幅常常让人望而却步,尤其是《左传》、《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这几部鸿篇巨著,想要深入了解,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是很难啃下来的。这次李敖先生精编的版本,就像是给我打开了一扇方便之门。我一直很欣赏李敖先生的才情和深刻的见解,他挑选的内容,一定不是随意的堆砌,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提炼出了最精华、最能体现各时期精髓的部分。想象一下,能够在一个相对集中的篇幅里,领略到《左传》的春秋风云,感受《史记》的百家争鸣与帝王将相的传奇,深入《汉书》的王朝更迭与制度演变,再到《资治通鉴》的政治智慧与历史规律,这简直是读书人的福音。我尤其期待他会在哪些细节上进行点评或注释,那一定是金玉良言,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和人物的动机。购买这本书,不仅仅是购买了几部经典史书的精粹,更是购买了一次与李敖先生思想碰撞的机会,通过他的眼睛,重新审视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说实话,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犹豫,毕竟“精编”两个字,总让人担心会牺牲掉原著的厚重感。但是翻开之后,我的疑虑立刻烟消云散了。书的装帧设计非常雅致,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拿在手里就觉得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然后就是内容,李敖先生的选篇确实独具匠心,他并非简单地剪裁,而是非常有逻辑地将原本分散的叙事串联起来,使得不同史书之间的关联性也得到了更好的展现。比如说,他会在《史记》的某些篇章后,巧妙地引入《汉书》的相关记载,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历史的延续和演变。而《左传》作为春秋时期的重要史料,它的精炼语言和事件叙述,与后来的《史记》、《汉书》在史学方法上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至于《资治通鉴》,那更是政治学和历史学的宝库,李敖先生的选取,无疑会聚焦于那些最能揭示权力运作、政治智慧和历史教训的片段。我尤其喜欢他对于一些重要事件的排序和连接方式,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流畅,理解起来也更加深刻,仿佛一位资深向导,带着我穿越时空的迷雾,洞悉历史的真相。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一个困扰。我一直想深入了解《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几部史学巨著,但无奈篇幅实在太庞大,每次拿起原著,都感到一种巨大的压力。我尝试过一些简化版的历史读物,但总觉得少了一些原著的韵味和深度,也缺乏了那些真正引人入胜的细节。这次李敖先生的精编版本,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知道李敖先生的学识渊博,他的眼光非常独到,他能够提炼出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很有可能还会加入他自己的深刻解读,这对我来说是无比珍贵的。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脉络,理解重要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关系,并且,能够从中学习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史书的汇编,更像是一份由智者精心准备的学习指南,它能够帮助我以最有效的方式,领略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并且,从中获得启迪。

评分

我对历史文献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根源的探求。我一直觉得,要想真正理解我们民族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基因,就必须回溯到那些奠基性的史书。《左传》的叙事艺术,《史记》的史家之风,《汉书》的制度考证,《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例,这四部书各自代表了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高峰,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然而,它们的篇幅浩如烟海,对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当看到李敖先生的名字出现在这套书的“精编”上时,我眼睛一亮。我知道,他不是一个会轻易下结论的人,他的“精编”,一定意味着对原著的深刻理解和提炼。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那些最能触动人心、最能引发思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我希望通过李敖先生的眼光,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历史的“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高级的“通识课”,让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对中国古代历史最精华、最核心的认知,并且,还能从中汲取到李敖先生独到的见解和批判精神。

评分

坦白说,我购入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李敖先生本人的敬意。他是一位极具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学者,他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我知道他会对《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这几部中国古代史学的巨著进行精编时,我立刻被吸引了。我并非史学专业出身,但对历史始终抱有浓厚兴趣。原著的博大精深常常让我感到无从下手,而李敖先生的精编,则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我深信,他的编选绝非简单的取舍,而是饱含着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我期待着,在这套书中,能够跟随李敖先生的视角,去理解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去解读那些鲜活的历史人物。他可能会在某些被忽视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含义,也可能会在宏大的叙事中点拨出历史的真相。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李敖先生思想的对话,一次通过他的智慧来重读中国历史的宝贵机会,让我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想得更深。

评分

上京东买书就是方便。

评分

很不错,释义很全,留着慢慢看

评分

李敖主编国学古籍精要 精装版(套装共30册)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还没看,但是印刷质量可以,属于精装版,用来收藏的

评分

不错不错,还行还行,挺好的。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精要版本,挺好的,精装,很厚实的大部头,慢慢看

评分

里面都是选几篇书,(shū)从聿从曰,上古结细绳而治,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许愼·说文序》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卽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1.成本的著作:~籍。~刊。~稿。~香。~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2.信:~信。~札。~简。~函;3.文件:证~。说明~。聘~;4.写字或写的字:~法。~写。~桌。~案。~画;5.写文章:大~特~。罄竹难~;7.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8.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听~。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