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老子·论语·列子·庄子

李敖精编:老子·论语·列子·庄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先秦哲学
  • 道家
  • 儒家
  • 老子
  • 论语
  • 列子
  • 庄子
  • 中国哲学
  • 经典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99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精装珍藏版(全30册)。文化自信 ,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0
字数:40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4”选录了李耳的《老子》、孔丘的《论语》、列御寇的《列子》、庄周的《庄子》、荀况的《荀子》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老子》一书行文古奥,造句离奇,许多高深的哲理,都蕴藏在这种古奥与离奇之内。《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一部书,也附带记录他的弟子的言行。在《列子》里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汉时代的名物,甚至还有一点儿佛书故事,很是驳杂,但它的主调还是老庄思路。《庄子》哲学的特色是它的“出世主义”; 就文体而言,《庄子》的文字极为优美波谲,是古文中的珍品。《荀子》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吕氏春秋》是吕不韦的食客为他编的书,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万字,内容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综合,变成一套拼盘式的学说系统。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老子

导读?/?002

一章?/?003

二章?/?004

三章?/?005

四章?/?006

五章?/?006

六章?/?007

七章?/?007

八章?/?008

九章?/?008

十章?/?009

十一章?/?010

十二章?/?010

十三章?/?011

十四章?/?012

十五章?/?012

十六章?/?013

十七章?/?014

十八章?/?015

十九章?/?015

二十章?/?016

二十一章?/?017

二十二章?/?018

二十三章?/?018

二十四章?/?019

二十五章?/?020

二十六章?/?021

二十七章?/?021

二十八章?/?022

二十九章?/?023

三十章?/?024

三十一章?/?024

三十二章?/?025

三十三章?/?026

三十四章?/?026

三十五章?/?027

三十六章?/?028

三十七章?/?028

三十八章?/?029

三十九章?/?029

四十章?/?030

四十一章?/?031

四十二章?/?032

四十三章?/?032

四十四章?/?033

四十五章?/?033

四十六章?/?034

四十七章?/?034

四十八章?/?035

四十九章?/?035

五十章?/?036

五十一章?/?037

五十二章?/?038

五十三章?/?038

五十四章?/?039

五十五章?/?040

五十六章?/?041

五十七章?/?041

五十八章?/?042

五十九章?/?043

六十章?/?043

六十一章?/?044

六十二章?/?045

六十三章?/?045

六十四章?/?046

六十五章?/?047

六十六章?/?048

六十七章?/?048

六十八章?/?049

六十九章?/?050

七十章?/?051

七十一章?/?051

七十二章?/?052

七十三章?/?052

七十四章?/?053

七十五章?/?053

七十六章?/?054

七十七章?/?055

七十八章?/?055

七十九章?/?056

八十章?/?056

八十一章?/?057

论语

导读?/?060

学而?/?061

为政?/?064

八佾?/?070

里仁?/?075

公冶长?/?079

雍也?/?083

述而?/?087

泰伯?/?091

子罕?/?093

先进?/?097

颜渊?/?100

子路?/?104

宪问?/?109

卫灵公?/?113

季氏?/?118

阳货?/?122

尧曰?/?127

列子

导读?/?130

序?/?132

天瑞?/?134

黄帝?/?147

周穆王?/?165

仲尼?/?174

汤问?/?187

力命?/?203

杨朱?/?212

说符?/?222

庄子

导读?/?236

逍遥游?/?237

齐物论?/?242

大宗师?/?260

胠箧?/?267

秋水?/?276

至乐?/?293

知北游?/?295

天下?/?311

荀子

导读?/?326

劝学?/?327

非十二子?/?337

王制?/?342

富国?/?365

天论?/?387

礼论?/?398

解蔽?/?407

正名?/?426

性恶?/?444

吕氏春秋

导读?/?460

本生?/?461

重己?/?465

贵公?/?469

贵生?/?472

尽数?/?477

用众?/?481

大乐?/?484

有始?/?488

应同?/?492

察今?/?496

不二?/?501

别类?/?503

上农?/?507


精彩书摘

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为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 文】

事物还稳定时,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没有显出变化的迹象时,容易打主意;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物还微细时,容易打散;要在事情还未发生之前,先做安排;要在事情还未混乱之前,进行治理。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在脚下第一步开始。谁勉强,谁就把事情搞坏;谁把持,谁就遭到损失。因此,“圣人”“无为”,所以不会把事情搞坏;不把持,所以不会遭到损失。人们所做的事,经常是在快成功的时候搞坏的。若结束时的慎重能像开始,就没有败事。因此,“圣人”的欲望就是不欲,不重视稀有的货物。〔“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不犯众人所犯的过错。〔“圣人”〕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不敢勉强去做。

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 文】

从来善于为“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人聪明,而是用“道”来教人淳朴。人民所以难统治,因为他们知识太多。所以用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灾害;不用才智治国,是国家的福气。认识这两者(用智和不用智)也还是一个公式。经常认识这一公式,就叫作深远的“德”。这深远的“德”,又深,又远,与一般事物的性质相反,然后得到最大的通顺。

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 文】

江海所以能成为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因为它善于处在一切小河流的下游,所以能做一切小河流的领袖。因此,要统治人民,必先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虚;要领导人民,必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利益之后。因此,“圣人”在人民之上统治,而人民不感到有负担;在人民之前领导,而人民不认为有妨碍。因此,天下人民对他爱戴而不厌弃。因为他不跟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争得赢他。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 文】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广大,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因为它广大,所以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若它像什么具体的东西,它早就渺小得很了!我有三种法宝,我掌握着并保存着它: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啬俭”,第三是“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柔慈,所以能勇敢;啬俭,所以能宽广;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所以能做事物的首长。现在舍去柔慈,只求勇敢,舍去啬俭,只求宽广,舍去退让,只求抢先,结果只有死亡。柔慈,把它用于战争,就能胜利,把它用于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拯救谁,就用柔慈来保卫谁。

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①;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注 释】

① “与”即“应付”“对付”。《史记·白起传》:“廉颇易与。”《淮阴侯传》:“吾生平知韩信为人,易与耳。”

【译 文】

善于做“士”的,不逞他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不靠他的愤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在于跟敌人对付;善于用人的,态度对人谦虚。这就叫作不与人争的“德”,这就叫作利用别人的力,这就是与天道符合,从来就有的真理。

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①,哀者胜矣。

【注 释】

①?“加”字应是“如”字写错的。敦煌唐写本作“如”,敦煌另外一个写本及唐代李荣、成玄英的本子都作“相若”,“若”字就是“如”字。意思是说双方兵力差不多时,悲愤的一方得胜。

【译 文】

用兵的说得好:“我不敢取攻势而要取守势,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就是说〔要做到〕没有阵势可以摆,没有臂膊可以举,没有敌人可以对,没有兵器可以执。祸害之大莫过于低估了敌人的力量,低估了敌人的力量,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时,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 文】

我的话很容易听懂,很容易实行。天下没有人能听懂,没有人能实行。议论要有纲领,做事要有主宰。由于人们的无知,他们不能懂得我。能懂得我的稀少,能效法我的难得。因此,“圣人”的不被认识,恰是外面穿着粗衣,怀内揣着美玉。

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译 文】

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好;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就是病。正因为把病当作病,所以不病。“圣人”是不病的。因为他把病当作病,所以他不病。

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译 文】

人民不怕〔统治者的〕威力的时候,更可怕的事就要发生了。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了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对人民不压迫,人民才会不感到压迫。因此,“圣人”但求自知,而不自求表现,但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而保持前者。

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注 释】

① 这一句可能是古代的注解误入正文。

【译 文】

勇敢到一切不顾,就会死;勇敢到“不敢”,就会活。这两种勇敢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它的缘故?(因此“圣人”也难于说得明白。)天的“道”不斗争而善于获胜,不说话而善于回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虽迟缓而善于谋划。天网极为广大,网孔虽稀,而从没有漏失。

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希有不伤其手者矣。

【译 文】

人民不怕死,为什么用死来威吓他?如果人民真怕死,对那些捣乱的人,我把他们抓来杀掉,谁还敢再捣乱?经常有专管杀人的去杀。代替专管杀人的去杀,正如同代替木匠砍木头。代替木匠砍木头,很少不砍伤自己的手的。

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 文】

人民所以遭到饥荒,由于统治者吞食的租税太多,因此陷于饥荒。人民所以难以统治,由于统治者喜欢有为,因此难以统治。人民所以用生命去冒险,由于统治者拼命地保养他们自己的生命,因此用生命去冒险。不过分看重生命的人,比过分看重生命的人高明。

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①。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注 释】

① 王弼本作“兵”,《淮南子·原道训》及《列子·黄帝篇》引“兵”字并作“折”,据改。

【译 文】

人活着时柔弱,他死了时变得坚强。万物草木活着时柔软,它死了时变得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应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应属于生存一类。因此军队强大就会失败,树木强大就会折断。坚强的吃亏,柔弱的占便宜。


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译 文】

天的原则,不很像张开弓〔射箭〕吗?高的就把它压低,低的就把它升起,过的就把它减少,少的就把它补足。天的“道”,减少有余,用来补给不足;人的“道”就不是这样的,偏要减少不足,用来供给有余。谁能把有余来供给天下?只有有“道”的人能如此。因此,“圣人”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功,不愿表现自己的聪明才干。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 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代替它。弱所以能胜强,柔所以能胜刚,天下人没有人不懂,没有人能行。因此,“圣人”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算得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不祥,才算得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恰像是反面的。

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①。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注 释】

① “司契”和“司彻”都是古代贵族所用的管账人。司契的人,只凭契据来收付,所以从容。“彻”是古代帝制贵族对农民按成收租的赋税制度。为了对农民收取田赋,所以“司彻”的人对交租人必然斤斤计较。

【译 文】

企图和解重大的仇怨,必然有保留的仇怨,这样怎能算作善?因此,“圣人”虽握有借据的存根,而不强迫人家偿还。有“德”的人,就像经管借据的人那样从容。无“德”的人,就像经管租税的人那样计较。天“道”对人无所偏爱,经常帮助善人。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用什伯之器①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 释】

① 旧注解“什伯之器”为兵器,失之牵强。《一切经音义》:“什,众也,杂也,会数之名也。资生之物谓之什物。”又《史记·五帝纪索隐》,以生活常用的器具,数目众多,所以称为“什器”。“什物”“什器”“家什”在今天的口语中也还存在着。

【译 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以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有船和车,没有机会去乘坐;虽有铠甲兵器,没有机会去陈列。使人民再有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闲,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犬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黎民从生到死,不相往还。

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译 文】

真话不漂亮,漂亮的不是真话。善人不巧说,巧说的不是善人。真懂的不卖弄,卖弄的不是真懂。“圣人”没有什么保留,尽全力帮助人,他自己反而更充足;把一切给予人,他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利万物而不害。“圣人”的“道”,做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风雨激荡的千年回响:一部解读中华人文精神的随笔集》 在中国漫长而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思想的星辰从未熄灭,它们以各自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无数先哲的智慧结晶,穿越时空,至今仍能激荡我们的心灵,引发深刻的思考。本书并非对某几部古代典籍进行枯燥的校注与阐释,也非试图还原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全貌。相反,它是一次更为自由、更为个体化的精神漫游,一次将古老智慧与当下体验相结合的生命感悟。 本书作者,一位长期在人文领域耕耘的思考者,怀揣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现代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选取了那些在他看来,最为触动人心、最具生命力的思想碎片,以散文的笔触,将其熔铸成一篇篇富有感染力的随笔。这些文字,如同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波澜,也试图折射出读者或许曾经瞥见却未曾捕捉到的精神风景。 第一章:寂静之语,道法自然 在时代的喧嚣与焦虑中,我们时常感到迷失,渴望一种安宁,一种与本真世界的连接。《寂静之语,道法自然》系列随笔,便是作者在这份渴望下的探索。作者并非直接引用《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而是从日常生活中那些不易被察觉的细微之处,捕捉“道”的痕迹。 比如,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大地上,万物复苏却又悄无声息,这其中蕴含的“无为而无不为”;又比如,一棵饱经风霜的老树,默默扎根土地,不争不抢,却自有其巍峨与力量,这便是“柔弱胜刚强”的另一种诠释。作者会描绘一次郊野漫步的感受,雨后泥土的芬芳,虫鸣鸟叫的和谐,乃至一株野草顽强的生命力,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作者笔下,都成了通往“道”的入口。他会思考,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的“征服”与“占有”,是否让我们远离了那种顺应自然的智慧?那种不强求、不执着的态度,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是否反而是一种更强大的力量? 他或许会借由观察一个婴儿的纯真无邪,来反思人类社会中过多的矫饰与算计;又或者,通过描绘一次风雨雷电的洗礼,来体悟宇宙洪荒的伟力与个体生命的渺小。作者不是在教导读者如何“悟道”,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静谧中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回响。他会探讨,如何在都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依然保有内心的宁静?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的头脑,不被洪流裹挟?这些随笔,更像是一张张心灵的地图,指引读者走向那片属于自己的、安宁的沃土。 第二章:仁者无忧,智者不惑 “仁”与“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两种至高品德。“仁者无忧,智者不惑”,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深邃的智慧。《仁者无忧,智者不惑》篇章,作者将目光投向了人际交往的智慧,以及个体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心智模式。 他会从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中,提炼出“仁”的光辉。或许是苏东坡在仕途坎坷中,依然保持的豁达与担当;或许是某个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的深沉善意。作者并非简单地复述故事,而是深入剖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动机与力量,探讨“仁”的实践,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熠熠生辉。他会反思,在追求个人利益至上的年代,如何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如何理解和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智者不惑”的部分,作者则将焦点放在了辨别是非、洞察世事的能力上。他可能会借由对当下社会现象的观察,例如网络上的信息茧房、信息传播的片面性,来探讨“智”的重要性。他会思考,如何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如何区分真实的认知与盲目的跟从?作者会分享自己学习、思考的过程,那些曾经的困惑与顿悟,那些在阅读、交流中获得的启示。他并非宣称自己拥有绝对的智慧,而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追求“智”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与成长。他会强调,真正的智慧,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人生规律的理解,对事物本质的洞察,以及在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清明与坚定。 这些随笔,探讨的都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一个更清醒的人,一个更有力量的人。它们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真诚的分享与引发共鸣的思考。 第三章:天地悠悠,逍遥自在 “天地悠悠,民生在勤”,后半句往往被忽略,但前者所蕴含的,是对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的思考,以及对生命自由状态的向往。《天地悠悠,逍遥自在》篇章,是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以及个体精神自由的深刻追问。 作者可能会从自然景观的壮丽,例如高山、大海、星空,来引发对宇宙无垠与生命短暂的感叹。但他笔下的“逍遥”,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找到一种与世界和谐相处的方式,一种不被外物所累的精神状态。他会描绘一次远离尘嚣的旅行,在山野间感受风的轻抚,在海边聆听浪涛的低语,这些经历如何帮助他卸下心灵的重负,找回内心的平静。 他会反思,在现代社会,我们为何如此容易感到“不自由”?是因为工作的压力?还是因为社会规则的束缚?或者,更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全感?作者会结合自己的经验,分享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放下执念,来获得心灵的解脱。他可能会探讨,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那些真正让自己感到快乐和有意义的事物?如何打破思维的定势,拥抱新的可能性? 他或许会借由对历史上一位位“隐士”或“浪迹天涯”的文人的描绘,来探讨另一种“逍遥”的可能性。但他的重点,并非鼓吹隐居,而是挖掘他们身上那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精神气质,那种对内在世界的重视。他会思考,在当下这个强调“成功”与“竞争”的时代,是否还有空间留给那些追求内心丰富与精神自由的人? 这些随笔,充满了诗意与哲学思考,但它们又紧密联系着我们的生活。作者试图告诉我们,真正的“逍遥自在”,并非遥不可及的幻象,而是可以从当下开始,从调整自己的心境开始,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广阔天地。 结语:时间的印记,心灵的回响 《风雨激荡的千年回响:一部解读中华人文精神的随笔集》,是一部不落窠臼的作品。它不拘泥于任何一门显学的框架,不被任何一种特定的理论所束缚。它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旅人,在漫长的旅途中,拾起的每一枚闪光的鹅卵石,每一片飘落的树叶,都被他珍藏,并用充满温度的笔触,讲述它们背后的故事,讲述它们与他心灵碰撞出的火花。 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严谨的逻辑推演,它所呈现的,是作者一次次真诚的内省,一次次对世界和人生的不懈追问。那些古老思想的智慧,在作者的笔下,仿佛获得了新的生命,与我们当下生活的困惑、喜悦、挣扎与希望,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阅读本书,或许不会让你立刻成为一个“贤者”或“智者”,但它一定会让你在某个安静的时刻,停下匆忙的脚步,静下心来,审视自己的内心,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去感受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却依旧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思想。它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精神的唤醒,一次与千年智慧的温柔对话。在这场对话中,你或许能听到来自历史深处的风雨激荡,也能感受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份独特而珍贵的心灵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惊喜,在于它打破了我对古代哲学“高冷”、“晦涩”的刻板印象。李敖先生以一种极其“俗”的方式,将《老子》、《论语》、《列子》、《庄子》这些经典“拉下神坛”。他不像很多学者那样,用艰涩的术语和复杂的论证来解读,而是常常旁征博引,用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现象,甚至是某些历史人物的轶事,来佐证他的观点。比如,在谈论《论语》中的君子之道时,他可能就会扯到某个现代政客的言行,然后用孔子的话来一一对照,这种跨越时空的对比,既辛辣又深刻,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观察的细致入微。他解读《庄子》时,那种对人生荒诞和无奈的嘲讽,更是将道家思想中那种“任其自然”的豁达,用一种非常现实的姿态展现出来,让我看到了“庄周梦蝶”背后,那种对生命边界的无限探索和对个体自由的极致追求。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它让我觉得,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只能在书斋里被供奉,而是可以活在我们当下的生活之中,用一种轻松而深刻的方式,影响我们的思考和选择。

评分

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是“李敖精编”这几个字。我一直对李敖先生的文字风格和思想深度非常欣赏,总觉得他有一种洞察世事的犀利和直言不讳的勇气。所以,当看到他将中国古代的几部重要哲学典籍进行精编,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入手了。我很好奇,李敖会如何解读这些流传千古的智慧,他的视角又会给这些经典带来怎样新的生命力?毕竟,老子、孔子、列子、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原著,可能因为时代背景、语言隔阂,或者自身理解力的局限,而难以完全领会其精髓。李敖先生的“精编”二字,在我看来,就意味着他会剔除繁琐,提炼精华,用他那独到的语言和视角,将这些古老智慧以一种更易于现代人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期待着,在李敖先生的引导下,能够更深层次地走进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世界,感受他们跨越时空的智慧光芒,也许还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当下生活的启示和答案。这种将现代思想家的解读与古代经典相结合的方式,本身就充满了吸引力,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期待,希望这是一次思想的深度碰撞,一次对智慧的全新探索。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些我曾经觉得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古代哲人,似乎一下子变得亲近了许多。李敖先生的解读,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这些经典原本的迷思。他并没有把老子、孔子、列子、庄子的思想神化,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甚至是带着点儿调侃的语气,去剖析他们的思想内核。我记得有关于“无为而治”的讨论,我之前总觉得是一种消极避世的哲学,但通过李敖的阐释,我才了解到,它更多的是一种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智慧,是让事物按照自身规律发展的最高境界。又比如《论语》里那些看似琐碎的对话,李敖先生总能从中发掘出深刻的道理,并将之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他并非照搬古籍,而是将这些古老的智慧“翻译”成我们这个时代能够理解的语言,甚至用现代的例子来佐证,这种方式让我在捧腹大笑之余,也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经典思想的生命力和普适性。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汇集了四部名著,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解读视角,让古老的智慧焕发出了新的光彩,也让我对这些经典有了颠覆性的认识。

评分

坦白说,当初买这本书,更多的是因为对李敖先生个人的推崇,我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敢说真话、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所以相信他对于经典的选择和解读一定有其独到之处。阅读过程中,我的这种期待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李敖先生的文字风格依然犀利而幽默,他在解读《列子》和《庄子》时,那种对人生虚无、世事无常的洞察,与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有着惊人的契合。他并没有试图把这些道家思想描绘成某种玄奥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直接、甚至可以说是“粗暴”的方式,将道家的“超然”和“逍遥”展现在我们面前,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一种别样的生存哲学。对于《老子》和《论语》的解读,他同样展现了非凡的洞察力,他不会回避这些经典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或不合时宜之处,而是直面它们,然后用自己的方式去化解和阐释,这种坦诚让我觉得非常可贵。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哲学读物,更像是一场与李敖先生的思想对话,通过他的眼睛,去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智慧,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洞见和永恒价值,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其实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觉得李敖先生精编的哲学经典,肯定会很有意思,但没想到会如此“颠覆”。他对于《老子》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之前对《老子》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柔弱胜刚强”、“以退为进”这些比较表层的概念上,但李敖先生却从更深层次地揭示了“道”的本质,以及“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一种对事物内在规律的尊重和顺应。他甚至会用非常幽默的语言,来剖析某些“伪君子”和“真小人”的区别,将孔子那些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教诲,用一种非常鲜活、甚至带点儿“江湖气”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觉得《论语》不再是束之高阁的教条,而是充满生活智慧的指南。而对于《列子》和《庄子》中的那些寓言故事,李敖先生更是解读得淋漓尽致,他能从寥寥数语中,挖掘出对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深刻洞见,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想象力和李敖先生解读的穿透力。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亮点,它让我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认识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智慧,也对李敖先生本人的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真是垃圾!李敖是SB,浪费了这么好的纸张!

评分

京东买书一如既往的靠谱。速度也很快。

评分

很好哦。送货也很快。好评

评分

京东搞活动下的单,满200减100,但是后来活动结束感觉书的价格又降了,力度比号称的小。。。。。。。。。。。

评分

喜欢在京东买东西,价格合适,速度快,买的太多了,都很喜欢。

评分

谭嗣同的东西,我们需要了解和研究的还有很多。

评分

不错哦,好书哦,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欧耶!

评分

不错哦,又有好书读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正版图书,支持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