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繁体竖排

孝经郑注疏/十三经清人注疏·繁体竖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仰湘 校
图书标签:
  • 孝经
  • 郑注
  • 十三经
  • 清人注疏
  • 繁体
  • 竖排
  • 经学
  • 传统文化
  • 儒家经典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2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77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三经清人注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79
字数:1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孔子自称“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古代以孝治天下,汉代起就对《孝经》极其重视,唐明皇李隆基还亲自注释,宋代时列入“十三经”,为古代中国较重要的经典之一。
  孔子是万世师表,郑玄是东汉经学大师,但《孝经》是否为孔子所著,郑玄有没有对《孝经》作过注释,历代都存有争议,皮锡瑞的态度是肯定的。他在严可均辑佚《孝经》郑注的基础上,补辑考校,征引群籍及郑玄他经之注,对郑注疏通发明,在还原郑注文本的同时,也抉发了郑注精义和古制古义,同时对《孝经》作了翔实的注释。并且爬梳汉以前征引《孝经》的文献,附于每条注疏之后,以证明《孝经》并非汉儒伪作。本书详于考证典章制度,举凡社稷、宗庙、丧服、祭享、朝聘、巡守、郊祀、明堂、辟雍、五等、五服、五孝、五刑,无不原原本本,是清代注释《孝经》的代表之作。
  本书20世纪80年即已列入全国古籍整理规划,是“清人十三经注疏”的重要典籍。此次采用全式标点细致整理,以师伏堂初刻本为底本,勘误校异,并附录相关资料以助阅读,是展阅《孝经郑注疏》的较佳读本。

作者简介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清末学者,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因景仰西汉伏胜之治《尚书》,署所居名“师伏堂”,学者因称之“师伏先生”。博览群书,创通大义,今文经学造诣很深。所著《经学通论》和《经学历史》,都是经典的经学入门书,示学人以门径。另著有《尚书大传疏证》、《今文尚书考证》、《师伏堂丛书》、《师伏堂日记》等。
  吴仰湘,1970年生,湖南溆浦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曾以项羽、吕后、蒋百里、皮锡瑞、朱一新、王闿运、王先谦等人物研究为中心,在各种期刊、集刊、著述或两岸学术会议上发表秦汉史、近代学术史、湘学史、经学史等论文30余篇,撰著、整理《通经致用一代师:皮锡瑞生平和思想研究》、《皮锡瑞全集》等。

精彩书评

  马宗霍(章太炎入室弟子,经学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郑(玄)注湮废已久,严氏(可均)粗加理董,其绪未宏,得(皮)锡瑞疏,而后郑君《孝经》之学于以大阐。又世人兼有疑经不出于孔子者,锡瑞仿丁晏《孝经征文》之例,更采汉以前征引《孝经》者附列于后,以证经非汉儒伪作,是其书不惟有功于注,亦且有功于经矣。——《湖南文献汇编》(第二辑)《孝经郑注疏提要》
  伦明(近代藏书家、学者):(皮)锡瑞治经专今文,颇攻郑氏(玄),而是书则笃守郑氏之说,尤详于典礼。——《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孝经郑注疏提要》

目录

点校说明(吴仰湘)
自序
郑氏序
孝经郑注疏卷上
郑氏解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孝经郑注疏卷下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争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附录
皮鹿门先生传略(皮名振)
孝经郑注疏提要(马宗霍)
孝经郑注疏提要(伦明)
《孝经》:万善之首,立身之本 《孝经》,这部诞生于中国古代社会,历经数千年风雨洗礼,依然熠熠生辉的经典著作,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与永恒的价值,使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孝经》以“孝”为核心,阐述了孝道作为个人品德修养、家庭和谐维系、社会秩序安定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意义,堪称“万善之首,立身之本”。 一、 《孝经》的源起与价值 《孝经》相传为孔子所作,其文字简洁明了,义理精深,内容虽不甚繁复,却句句珠玑,直指人心。在那个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中,孝道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君臣父子,等级分明,而孝,则是连接这一切的纽带。 《孝经》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个人品德的塑造上。它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指出尊重和爱护自己的身体,是孝顺父母的起点。进而,它倡导“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认为通过自身的修养、功业成就,为父母赢得荣耀,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这种将个人发展与父母的荣誉紧密结合的观念,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动力。 其次,在家庭层面,《孝经》是维系家庭和睦的指南。《孝经》提出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原则,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时体察其心志,父母去世后观察其行为,并能在三年内继承并践行父母的正确之道。这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感恩以及对家庭传统的传承。它引导人们在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尽职尽责,互敬互爱,从而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再者,从社会角度看,《孝经》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基石。儒家思想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即孝顺和尊敬兄长是仁德的根本。将家庭中的孝道推而广之,便能形成爱老敬老的社会风尚,进而推及君臣之间的忠,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一个社会如果人人都能践行孝道,那么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就会大大减少,社会自然就能趋于稳定和繁荣。 最后,在国家层面,《孝经》对治国安邦也具有指导意义。书中“德治”的思想贯穿始终,认为君王若能以身作则,推行孝道,并以此为基础推行仁政,就能感化民众,达到“父子之道,人伦之大者”的和谐状态,最终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路,将个人的品德修养与国家的治理紧密相连,展现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独特魅力。 二、 《孝经》的主要内容与论述 《孝经》虽然篇幅不长,但其内容涵盖了从个人修身到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全书共十八章,每章都围绕“孝”字展开,论述角度各不相同,却殊途同归。 开宗明义章: 这是《孝经》的开篇,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直接点明了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也是教育的源泉。它阐述了孝道的普遍性,指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从爱惜自身出发,将孝道的起点落实在最基本的层面。 诸侯章: 这一章将孝道与诸侯的身份结合。要求诸侯“爱亲,敬疏,忠诸侯,而能乐其长,此皆孝子之事也。”将孝道推及到对君主的忠诚,以及对下属的关爱,体现了将孝道由内向外、由近及远的推衍。 卿大夫章、士章、庶人章: 这三章分别从不同的社会阶层出发,阐述了各自应尽的孝道。卿大夫要“禄之以身,尊其所举,抚其所众,是卿大夫之孝也。”士要“尊其长,亲其属,常有礼,是士之孝也。”庶人则要“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于言,动必有余,是庶人之孝也。”这体现了《孝经》的现实性和操作性,强调孝道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去践行的。 五刑章: 这一章讨论了不孝的严重后果,以及其与五刑的关联。“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并指出不孝是所有罪恶中最严重的。 广至德章: 这一章进一步阐述了孝道的广泛性,认为“教之所由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强调孝道是教化万民的根本。 八议章: 这一章提到了“议亲”和“议国”的关联,强调了孝道在处理国家大事中的重要性。 政事章: 这一章将孝道与政治紧密结合,认为“君子有孝亲之行,然后君子有忠君之义。”君子有了孝顺父母的行为,才有了忠君的道义。 教亲章: 这一章阐述了如何通过教化来达到孝道。“君子有孝亲之教,然后君子有忠君之教。”将孝道的教育上升到治国教民的高度。 事君章: 这一章具体说明了如何事奉君主,强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三才章: 这一章将孝道与天、地、人三者联系起来,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强调了孝道是自然之理、大地之义,也是人民的行为准则。 汉兴章: 这一章追溯到汉朝,说明了汉朝的建立也是得益于孝道的推行。 兼容章: 这一章阐述了孝道的包容性,认为孝道可以兼容万事万物。 事耳目章: 这一章强调了孝道需要身体力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 诔章: 这一章是《孝经》的总结,再次强调了孝道的至高无上性。 三、《孝经》的传承与演变 《孝经》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被列为“十三经”之一,成为历代学子必读的经典。历代学者对《孝经》进行了大量的注释和阐释,其中以东汉郑玄的《孝经注》以及后世的各种疏解最为著名。这些注释和疏解,使得《孝经》的思想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深入地理解,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孝经》的思想也与时俱进,与中国其他哲学思想,如道家、法家等,产生了相互影响,并逐渐融入了中国社会伦理道德的血脉。虽然时代变迁,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但《孝经》所倡导的尊重长辈、感恩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积极修身等方面的情感和价值,依然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孝经》不仅是一部古代的道德经典,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智慧宝典。它教导我们如何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何维系和谐的家庭关系,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尽管其表达方式和具体的社会背景与今天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精神——爱与责任,依然是构建美好人生和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而言之,《孝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价值不容忽视。它所阐述的孝道思想,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品格,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人伦关系、家庭责任和社会秩序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研读《孝经》,领悟其精髓,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代学术史略感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套书的价值更在于它所呈现的“清人”视角。要知道,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投射出不同的解读光芒。清代的学者们,身处儒学复兴与考据学盛行的时代,他们的注释往往带有浓厚的实证精神和对汉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因此,他们的解读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阐释,更包含了对历代注疏的梳理、辨析和订正。阅读这些内容时,我仿佛在进行一场跨越数百年的学术对话,观察清代儒生们是如何继承、批判并最终完善对这部核心经典的理解的。这种“注疏中的注疏”的层次感,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历史视野,让我明白经典文本的生命力正是通过一代代学者的反复阐发才得以延续和深化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泛着微微的米黄色,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我特别喜欢这种繁体竖排的版式,它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古朴气息,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静默的对话。排版疏朗有致,字迹清晰可辨,即便是初读经典,也不会感到过于吃力。这种对传统阅读体验的尊重,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本来有些担心竖排会影响阅读速度,但实际上,当你的心神沉浸其中时,这种阅读方式反而更能让人专注,体会到古籍的韵味。尤其是在灯下细读那些考据严谨的注解时,那种沉静的氛围,是现代电子阅读无法替代的。装帧设计也透露着一种内敛的雅致,没有太多花哨的装饰,恰到好处地烘托了内容的庄重性。可以说,从触感到视觉,这本书都带给我极大的满足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评分

我之所以选择阅读这类古代经典文献,主要是出于对传统伦理思想源头的探究欲望。阅读这套书,最显著的感受是其注释的详尽和逻辑的严密。不同于一般的白话译本,这些清人的注疏如同为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原典深处的阶梯,它们层层递进,细致入微地剖析了每一个字词在当时语境下的确切含义以及后世衍生的各种理解偏差。每一次读到一个关键的概念,我都会忍不住去对照不同注家的观点,那种思想碰撞的火花,让我对“孝”这一核心概念有了更立体、更深入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融汇了社会结构、人伦秩序和个体修养的复杂体系。这种深度解读的价值,远超一般普及读物,它真正做到了“以经解经,以注助解”,让读者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理解这些流传千年的智慧。

评分

这套书的装订和内容组织方式,体现了对传统学术体系的极度尊重。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似乎忠实保留了原版校勘和引文体系的某些特征,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其源流脉络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术底色”。它不是那种为了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的版本,而是带着一种“就事论事”的严谨态度,将历代重要学者的观点完整地呈现出来。这种厚重感,意味着读者需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但这投入的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的是对一部基础经典最扎实、最不带偏见的理解框架。对我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石,让我有信心去探索更多相关领域的文献,而不用担心基础知识存在任何疏漏或误读。

评分

坦白说,初次翻阅时,我曾被那些看似晦涩的古奥语句所震慑。但随着耐心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性的磨砺。它要求读者摒弃现代思维的便捷性,慢下来,去适应古人的思维节奏和表达习惯。这种强迫式的“慢阅读”,对于长期被碎片化信息轰炸的现代人来说,简直是一剂良药。它训练的不是记忆力,而是理解的深度和专注力。我发现,当我真正沉下心去体会那些句式结构和用词的精妙时,那些原本觉得佶屈聱牙的文字,竟然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和逻辑力量。这种阅读体验是反功利的,它带来的精神上的充实感和心境的平和,是任何速成指南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十三经最短的一部,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准备认真读。装帧很美,物流也快,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内容经典,非常满意。

评分

挺好的,印刷质量不错,内容参考价值高。

评分

清代是朴学成就最高的朝代 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 值得传统文化爱好者 和专业研究者阅览研究

评分

一定要买的十三经清人系列,最近出了好几套!孝经最需要好好学啦!

评分

做得不错的点校本古籍, 挺好的,值得购买。强烈推荐。

评分

十三经清人注疏系列第十本

评分

非常感谢中华书局

评分

孝经版本众多,此本最为专业,最接近原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