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中国政治二千年 港版 张纯明 香港中和出版 中国史地 社会科学 政治史 文史中国 初版

【中商原版】中国政治二千年 港版 张纯明 香港中和出版 中国史地 社会科学 政治史 文史中国 初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純明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政治史
  • 张纯明
  • 中国历史
  • 港版书籍
  • 文史中国
  • 社会科学
  • 政治史
  • 中商原版
  • 香港中和出版
  • 初版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香港中和出版
ISBN:9789888369867
商品编码:11372880490

具体描述

中國政治二千年

  • 作者:張純明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  
  • 出版日期:2017/02/28        語言:繁體中文
  • ISBN:9789888369867      叢書系列:文史中國
  • 装帧:精裝 / 144页              规格:12.8 x 18.8 cm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內容簡介

本書一九四○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作者以中西文化的視野和洗練生動的文筆,指出中國自秦漢到現代中國政治的特點和動向,把中國二千年紛繁的傳統政治文化,概括得清晰而深刻,具有極強的穿透力。

作者簡介

張純明

(1902—1984),河南洛寧人,22歲公費赴美留學,主攻社會政治學,在耶魯大學獲政治學博士學位。曾遊歷歐洲多國,對西方政府、政黨、憲法等進行考察研究。歷任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院長兼政治系主任,國民政府行政院高級秘書、河南省政府委員、立法委員等職。主要著作有《中國循吏研究》、《清代的幕制》、《考評桓寬鹽鐵論》、《中國政治二千年》等。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图书不相关的详细图书简介,专注于其他历史、社会科学或文学领域。 --- 《帝国黄昏: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图景》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王季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鸿儒文苑出版社] 出版年份: [虚构年份,例如:2023年] 页数: 约580页(含插图与索引) 内容简介 《帝国黄昏:晚明士人的精神世界与社会图景》是一部深度挖掘明朝末年(约1600年至1644年)中国社会复杂性的历史著作。本书并未聚焦于宏大的政治权力更迭,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构成帝国肌理的知识分子群体——士人阶层。通过对大量罕见的私人著述、地方志、家谱、文学作品以及档案记录的细致爬梳,作者试图重构一个在巨大时代压力下挣扎、幻灭与自我重塑的士人内心世界。 晚明,一个被后世誉为“前现代的近现代开端”的时代,社会结构剧烈变动,商业资本勃发,思想文化空前活跃,同时,天灾人祸、党争频仍,最终导向王朝的覆灭。本书认为,理解这一转型期的关键在于理解士人的精神困境:他们如何在儒家传统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诉求与日益腐朽、无力回天的现实政治之间找到平衡点? 第一部:知识的扩张与异化——从理学到心学的回响 本书开篇追溯了晚明士人知识谱系的变迁。不同于宋明理学的僵化,晚明士人对“心性之学”的解读更为个人化和情欲化。我们考察了以阳明后学为基础,如何衍生出关注个体生命体验和世俗情感表达的思潮。 “独往”的哲思: 探讨了知识分子如何从对“入世”抱持的坚定信念中抽离,转而寻求“独善其身”的内心宁静。这不仅是哲学上的回归,更是对外部世界失望后的策略性撤退。 文艺复兴的侧影: 晚明士人的社交圈、园林生活与文学创作如何相互渗透。从戏曲的通俗化到小说中对人性的深刻挖掘,揭示了精英文化向市民阶层渗透的复杂过程,以及这种渗透如何反过来塑造了士人对自身身份的认知。 第二部:社会网络与权力边缘 本书的重点在于描绘士人在权力真空期如何构建和维护自己的“第二秩序”。在中央集权疲弱的背景下,士人不再仅仅依赖科举和仕途来实现抱负。 地方治理的张力: 考察了士绅阶层在地方水利、赈灾、宗族事务中扮演的“非正式”角色。这些行为既是对儒家“济世”理想的实践,也是对地方资源的有效控制。我们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分析了士人通过联姻、师承、金钱往来构建的复杂关系网,如何使其在政治风暴来临时得以庇护自身。 “清议”与朋党的消亡: 分析了东林党争的衰落及其对知识分子群体信心的打击。当“清议”沦为政治倾轧的工具后,士人如何处理其社会责任与政治参与的悖论?部分人转向了隐逸和纯粹的学术研究,而另一些人则投身于商业活动,成为“儒商”的代表。 第三部:危机的转向——末世感与文化遗产的抢救 随着后金崛起和李自成起义的爆发,晚明士人的精神状态进入了最后的危机阶段。本书细致分析了“末世感”在文学和史学中的体现。 记录与反思: 考察了大量私家史著的出现,这些记录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评判和历史宿命论色彩。士人们试图在历史的洪流中为自己的阶层和文化找到一个得以延续的理由。 文化的南迁与保存: 记录了在动荡中,江南地区的士人如何组织力量,抢救和转移珍贵的藏书、艺术品和学术资料。这不仅是物质上的转移,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文化孤岛”的建立,试图为下一个时代保留文明的火种。 学术价值与特色 本书突破了传统上将晚明视为简单“衰亡”阶段的论调,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剧烈转型的时期。作者的叙述策略是“由微观见宏观”:通过个体士人的命运起伏、日常书信和私人情怀,折射出整个帝国黄昏的复杂图景。 史料的深度挖掘: 大量使用了鲜为人知的江南家族档案、私人书简、甚至地方戏班的账目,使得对士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极具现场感。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历史社会学、思想史和文化研究的方法,避免了单一解释的陷阱。 叙事的力量: 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同情心,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儒者”符号,而是生活在巨大时代阴影下的、有血有肉的个体。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转型期历史、士人阶层命运以及晚明文化思潮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它提供了一个审视“知识分子在危机时代的角色与责任”的深刻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和政治哲学非常着迷,尤其是那些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思想格局的学说。这本书的“中国政治二千年”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让我觉得它有可能触及到中国政治思想的本源。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梳理事件和人物,更能深入探讨那些政治思想的演变和影响。我尤其好奇,在不同的朝代,那些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是如何理解“政治”的?他们的治国理念是如何形成并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的?这本书会不会在历史事件的叙述中,穿插对于相关政治思想的解读?我期待它能够帮助我理解中国政治中那些深层次的文化基因,以及这些基因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和传承的。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王朝兴衰和政治制度的演变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政治二千年》,让我觉得它是一部涵盖极为广泛的著作,能够让我对中国政治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宏观层面梳理这漫长的二千年,又会在哪些关键节点进行深入剖析。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逻辑,需要从其历史的脉络中去探寻。这本书会不会揭示出中国政治中那些长期存在的规律和模式?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中国政治“韧性”和“周期性”的答案,以及那些决定王朝命运的关键因素。对于“社会科学”和“政治史”的定位,我期待它能够提供严谨的分析和科学的论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有质感,纸张的触感也十分细腻,让人拿在手里就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权力运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影响深远的改革和变革。我常常想象,在那个没有现代通信和交通的时代,信息是如何传递的?决策是如何形成的?不同派系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博弈?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疑问,我期待它能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中国政治演进的窗户。翻开书页,那些古老的文字和史实的梳理,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让我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政治家们的智慧与权谋。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史料堆砌,更能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能够解答我关于中国政治基因中那些恒久不变的元素。

评分

我对历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人性复杂性的好奇。政治,作为权力与利益交织的舞台,无疑是展现人性最淋漓尽致的场所。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政治二千年”立刻吸引了我,这二千年的时间跨度,足以涵盖从秦汉到近代的无数王朝更迭、制度变迁和权力斗争。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国家的现在,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过去,而政治史,恰恰是理解国家“基因”的关键。我特别关注那些历史的转折点,那些关键人物如何做出影响深远的决策,以及这些决策是如何塑造了后来的历史走向。这本书会不会涉及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细节,会不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政治内幕?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材料,让我对“中国式”的政治智慧有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宏观视角和深刻洞见的著作。这本书的“港版”和“中和出版”的字样,让我联想到港台学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特的解读方式。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来一些不同于大陆学术界视角的新鲜解读,或许在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评价上会有更具颠覆性的观点。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叙述是多元的,不同的视角能够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同一个事实。我尤其关心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的细节,那些构成历史肌理的微小之处。这本书会不会在梳理政治制度的同时,也展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我希望它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作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