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红卫兵到CEO:我的中国梦》代表了当代中国最成功一代的奋斗历程,是最诚挚与厚重的励志书。它不仅是一个人的梦,更是一代人的梦。一代曾经历过狂热,正经历并参与着改革开放当下各个领域最有掌控力的“CEO”们的成功之路!
作者简介
刘平,生于1955年,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参与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当过工人、教师、政府官员,目前是欣欣翼翔会议和奖励旅游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她还是Site(国际奖励旅游管理者协会)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国际理事、MPI(世界会议专业工作者联盟)会员和WPCOA(世界会议组织者联盟)的发起人之一,在国内外会议和奖励旅游界内享有很高声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自序:我的中国梦
第一章 我家故事
老刘家
奶奶的身世
我的大爷
老叔英年早逝
老陈家
姥姥和姥爷
老陈家的大女儿
第二章 我的童年
党叫干啥就干啥
童年记忆
我总是很饿很馋
我的老师齐智华
被忽略的孩子
四清运动
第三章 “激情”岁月
阶级烙印
红卫兵
“破四旧、立四新”
我们要见毛主席!
开阳磷矿红卫兵徒步长征队
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
母亲陪父亲游街
当红卫兵的日子
为捍卫毛泽东思想而战斗
不低头的张伯伯
两代“恩仇”记
凤凰涅
军宣队
革命芭蕾舞
个人崇拜
敢骂毛主席的女孩儿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当兵的梦想
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
畸形的男女关系
上大学
工农兵学员
影响我一生的人
我要入党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周总理逝世
我去北京参加毛主席的追悼会
唐山大地震
到西藏去
刻骨铭心的单相思
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冲我破口大骂的学生
第四章 时刻准备着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英文专业的大学生不会说英语
外国人都有可能是特务
没有拉过手的男朋友
第五章 改革开放
走出大山
非正常调动
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外事纪律
鬼子进村了
外汇券的故事
第一次出国
留学梦
将“四人帮”耽误的时间夺回来
六个月与一生
炼狱我的生命谁做主?
螺丝钉与“下海”
带儿子住单身宿舍
“借调”之苦
给共和国部长做翻译
走进旅游行业
领略西方人的傲慢
那年中秋
成功的背后
我终于成为北京人
我与“人民对人民”的缘分
乘9。11后第一个航班飞美国
匿名信风波
求助“黑势力”
我为什么离开国营企业
我为什么这样招人恨?
抛弃铁饭碗
命运在2001年改变
许亮的悲剧人生
SARS前所未有的考验
民营企业欣欣翼翔诞生记
东西方的碰撞
从亚运会到奥运会
在风雨中成长
第六章 中国故事
矿山名人“仙妈”
让我住厕所行吗?
“让比尔盖茨收养我吧!”
肩负“传宗接代”重任的男孩儿
谁来守望祖坟
我们这代人的组织情结
民主党派人士
做个好人
我是格格
英雄情结
中国人的谦虚与自信
你是哪国人?为什么不排队?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第七章 在商言商
我的理想
站在国际舞台上
提问的红衣妇女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与狼共舞
墙内开花“墙内”香
“中国例外”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就会胜利
工作的意义
我们的社会责任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后记
精彩书摘
老刘家
老刘家从我太爷那辈起,就生活在辽宁省一个叫刘家河的地方。
小时候,经常收到老家的来信,信封上的地址是:辽宁省凤城县刘家河公社双泉大队。
我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太爷之前的六代,我的祖先按辈分依次为刘朝富、刘尚仁、刘英、刘德凤、刘万金、刘庆太,第七代是我太爷刘凤阁。
太爷刘凤阁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叫刘景一、刘景阳和刘景贺。老二刘景阳就是我的爷爷。
按老家的规矩,我称呼刘景一为大爷爷,刘景贺为三爷爷。
1923年,我奶奶曾文珍嫁给我爷爷刘景阳时,奶奶十七岁,爷爷二十一岁。
老刘家曾经很富有。祖太爷刘庆太是中医,刘家药铺在十里八村很有名气,家有良田几十亩,还雇佣了两名长工。兄弟几家老少几辈人在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殷实,奶奶和几个妯娌还能分到不少私房钱。
大爷爷刘景一年轻时才貌双全,能说会道,前村后村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都请他去帮忙,兄弟三个当中大爷爷是最勤劳的。大爷爷的妻子我称为大奶奶,是个识文断字的女人。结婚后大奶奶一连生了三个女儿,大爷爷很不高兴,想生儿子继承家业,一心想续弦。大奶奶自己不能生儿子,很是内疚,为讨大爷爷的欢心,主动帮大爷爷找二房。大爷爷看中了邻村的一个姑娘,大奶奶亲自去提亲,姑娘不愿意,可经不起大奶奶三寸不烂之舌的劝说,姑娘终于答应了。很快二房就娶进了门。
大爷爷的二房我称之为小大奶。小大奶进门后不久,大奶奶和小大奶同时怀孕,都生了男孩儿,两个孩子都聪明伶俐,可惜都在五六岁的时候夭折了。小大奶后来又生了一个男孩儿,起名叫刘世勋,是个弱智。大爷爷感到抬不起头来。
大奶奶的大女儿冬梅偷着与家里的长工好上了,怀了孕,被大奶奶发现,对女儿又打又骂,语言极其污秽,冬梅当着母亲的面喝卤水自杀了。大奶奶在旁边冷眼相看,没有一丝悔意和怜悯。冬梅死后,大爷爷从外地赶回来看女儿,说:我女儿有志气,死得值。
大爷爷五十岁时生病去世,大奶奶跟着二女儿过,小大奶带着弱智的儿子刘世勋与我奶奶住一个院子里。奶奶一直照顾小大奶母子俩,小大奶活到九十多岁寿终正寝,刘世勋活到七十多岁患糖尿病死亡。
1925年,奶奶生了第一个孩子,就是我的大爷。后来又生了我的父亲、三叔、老叔、大姑、二姑和老姑一共七个孩子,分别叫刘世俊、刘世杰、刘世振、刘世良、刘翠娥、刘玉娥和刘世娥。按东北的习惯,最小的孩子叫“老儿子”或“老闺女”,因此我们称呼父亲最小的弟弟和妹妹为“老叔”和“老姑”。
大爷四岁时,爷爷染上了抽鸦片和赌博的恶习,基本上干不了活儿。爷爷的哥哥和弟弟,也就是我的大爷爷和三爷爷都贩卖鸦片,爷爷背着奶奶到他们那去赊鸦片抽。年底算总账的时候,爷爷就向奶奶要私房钱还赌债和鸦片款,奶奶的私房钱很快就用光了,最后负债累累,家里的日子越过越艰难。
爷爷虽然抽鸦片和赌钱,但心地善良,不偷不抢,不犯烟瘾时对奶奶很好,奶奶也从来不骂爷爷,只是好言相劝。爷爷烟瘾太大了,怎么也戒不掉。只有一次奶奶忍无可忍,以死要挟爷爷戒烟,喝了卤水,想吓唬爷爷。爷爷被吓得够呛,但仍然戒不掉毒瘾。
看到自己家越来越穷,孩子也多,为了不连累两个兄弟,奶奶要求分家。分家后,爷爷分到一问破屋子,一头是磨房,另一头是炕,还分了一块土质不好的山坡地、一匹马和两头牛。
三兄弟分家后太爷刘凤阁和三儿子即我的三爷爷刘景贺一家过。三爷爷的媳妇三奶奶的娘家是地主,很有钱。三爷爷家生活好,不缺吃,不缺穿,看到奶奶一家孩子多生活艰难,怕受连累,要把家搬到邻村。太爷不愿意走,三爷爷带着老婆孩子半夜悄悄搬走了,太爷第二天醒来发现自己被抛弃了。
……
前言/序言
2005年我到北京参加“全球财富论坛”期间,第一次见到了刘平,她的自信和乐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有了更多的接触,还共同经历了突发事件的考验,成为好朋友。从刘平身上,我能感受她深厚的爱国情结,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她获得了西方人的尊敬。刘平的爱国情结不是表现在口头上,她或为中国骄傲,或为中国担忧,或赞扬或批评,以及在西方人面前过于强烈的自尊心,都明明白白地说明刘平与生她养她的这片土地血脉关系的根深蒂固。她的爱国之情在这本书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必须要说的是:根据我对刘平的了解和观察,这个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全过程的中国妇女,可以在地球任何一片大陆上当一名成功的CEO。这些年来我有机会见证了刘平的领导才能和企业家的远见,她带领她的团队将事业做到了一种境界。
刘平是怎样做到的?答案在这本书里。
刘平的文字读起来轻松,平铺直叙,直截了当,且有画面感。严肃中有诙谐,苦涩中有甘甜,没有说教,却十分励志,适合男女老少大众读者,更适合刚刚进入职场或刚开始自主创业的年轻朋友和中年朋友。
《我的中国梦》中文版(英文版书名为《我的中国梦——从红卫兵到CEO》)即将出版,我为刘平高兴。刘平读过我的书《美国制造》,这本书讲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幕前幕后,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时隔将近三十年,读着刘平的“中国梦”,我十分感慨。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体制中,我们成长的背景有着天壤之别,而当“美国梦”遇见“中国梦”时,却有“殊途同归”的感觉。
彼得·尤伯罗斯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主席
2004~2008年美国奥委会主席
《风云际会:历史洪流中的个体抉择与时代变迁》 一部横跨数十年中国社会巨变的宏大叙事,聚焦于一群在时代剧变中摸索前行、最终塑造各自命运的普通人。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人生轨迹,而是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描绘了自上世纪中叶至今,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经历的深刻转型,以及这些转型对个体命运产生的巨大冲击与重塑。它通过多条平行的、相互交织的故事线索,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复杂的时代镜像。 第一部分:变革前夜的社会图景 故事的开端,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在广袤的乡村和田野间,勤劳朴实的农民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在集体劳动中寻找着生活的意义。我们跟随主人公之一李树林,一个出身贫寒但聪慧过人的青年,进入那段以集体化为核心的社会结构。他目睹了土地的重新分配,见证了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生活秩序,也经历了社会运动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剧烈冲击。 在城市里,另一条线索聚焦于知识分子和工人阶层。陈教授,一位在旧体制下积累了深厚学识的学者,如何在新的意识形态土壤中坚守学术的纯粹性,同时努力适应时代对“有用之才”的要求。他的挣扎,代表了那一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艰难平衡。同时,钢铁厂的工人群像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他们是国家工业化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生活由工厂的钟声和国家的计划所支配,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与个体的微小诉求交织在一起。 第二部分:转折点的喧嚣与寂静 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向,社会结构开始松动,积累的能量寻求释放的出口。本书细腻地捕捉了那个充满矛盾与希望的时期:政策的微调带来的首次“松绑”,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联。 主人公们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个人选择:是继续留在安稳的体制内,还是冒险踏入尚未完全明朗的市场经济的试验田?张薇,一位在机关工作的年轻女性,面对新出现的商业浪潮,她内心深处的职业抱负被点燃,她必须在她被期望扮演的角色与她渴望实现的自我之间做出抉择。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螺丝钉,而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 在这一部分,我们深入探讨了家庭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城乡间的巨大差异日益凸显,家庭成员因为不同的选择而被拉扯至不同的地域,亲情如何在变迁中被重新定义,成为叙事中一个重要的情感支点。 第三部分:速度与代价:市场经济的浪潮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笔触转向了中国经济腾飞的磅礴时代。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财富创造过程,同时也伴随着剧烈的社会分化和伦理重塑。 我们跟随几位在商业领域崭露头角的“弄潮儿”的视角,观察他们如何抓住机遇,从零开始建立商业帝国。他们的成功秘诀,不仅仅是敏锐的商业嗅觉,更是对体制脉搏的精准把握以及在复杂环境中斡旋的能力。然而,他们的光鲜背后,是对时间、健康乃至人际关系的巨大投入与牺牲。书中毫不回避地揭示了市场规则的残酷性,以及在高速发展中不可避免出现的灰色地带和道德困境。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未能搭上经济快车或被时代抛在后面的人群,作者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老一代的工人面对工厂改制带来的失落感,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技能和身份在一夜之间被重新估值;偏远地区的居民如何应对基础设施的落后与外界高速发展的鸿沟。 第四部分:个体记忆与时代精神的对话 在故事的尾声,不同背景、不同人生轨迹的主人公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开始进行一场关于“得与失”的深刻反思。 他们不再用单一的意识形态或经济指标来衡量自己的人生价值。李树林或许已经拥有了令人羡慕的财富,但他会想起在集体劳动中那种纯粹的、与土地相连的满足感;陈教授虽然在学术上取得了突破,但他也会怀念那个虽然匮乏但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 本书旨在探索一个深刻的主题:在一个经历了如此剧烈、如此快速的社会结构重塑的国家里,个体的“中国梦”究竟是什么?它是否能够超越物质层面的成功,回归到对身份认同、文化传承和内心安宁的追求? 《风云际会》以其丰富的人物群像和细腻的时代观察,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关于中国近几十年社会变迁的深刻注脚。它不仅仅记录了历史的宏大叙事,更重要的是,它捕捉了历史洪流中,每一个微小而坚韧的个体,为了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所做出的,无数次艰难而富有意义的抉择。它是一部关于韧性、适应性,以及不断追问“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的时代编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