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马三立是一位优秀的喜剧大师,他在舞台上把快乐发挥到极限。但有谁知道他在生活中是一位充满坎坷的悲剧性人物。也许正为此,他知道快乐的珍贵及其真正价值。他吃尽生活的苦果,却把花一般的欢笑馈赠给世人。这样的艺术家才会令人永远的崇敬与热爱!
强烈的爱父情感驱使我们拿起写作之笔,三年时间集中写了爸爸和他艺术的价值与魅力,并以大量鲜为人知的事例还爸爸舞台下生活中的原型书中饱含着父女骨肉情怀和翁婿情深,也贫穿了江湖险恶、行规戒律、逸闻掌故、祸福无常,这也反映出了近百年社会变迁的大背景。
全书突出写了爸爸面对各种挑战,对相声矢志不渝、钻坚仰高、执着追求、痴心不改、传承创新、永不言弃,把毕生献给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相声事业还写了二十年膝下承欢使爸爸精神上得到赡养和慰藉
在爸爸逝世十周年之际,谨以此书表示对先人的深切怀念同时愿将此书献给广大敬爱的读者
内容简介
《我和爸爸马三立》既非正传,又非别传。它是一部通过女儿、女婿的独特视角,追忆马三立生前事迹的纪实作品。作者希望借此寄托对亲人逝世五周年的深切缅怀,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个更深入认识和了解大师的机会。已逾花甲之年的马景雯、张宝明伉俪都是医务工作者,并无著书经验。所幸的是,二人均有一定文化积累,婚后张宝明又与岳父过从甚密,在大师的艺术熏陶下,涉猎诗词歌赋、历史典故及人文风俗,故动起笔来不觉生涩,既引人入胜,又有一定文化内涵,使读者产生共鸣与回味。
内页插图
目录
序 津门相声的魂魄 薛宝琨
一本没有读完的书刘连群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童年回忆
“我也夯滚子”
我是在爸爸胳膊腿上长大的
有勇无谋
收获的季节
竞有这样赚钱的老师
普天同庆
你受得了那份儿罪吗?
“桂顺斋”和“齐顺桂”
行,比我酒量还大
钱这玩意儿
二秋好枣
爸爸的爱与教
真盼着上体育课时下雨
爹娘疼儿女道长 儿女疼爹娘线长
第二章 我所知道的家史
相声世家
关于“万人迷”
爸爸的从艺之路
第三章 生活中的爸爸一瞥
衣
食
住
夜宿祥云阁
东城史家胡同
众位呀,自己动手吧!
还有一难
行
开路先锋——白沙字
受人恩惠不可忘
名人再小的事也是新闻
生活小事
爱好
不良嗜好
尴尬时刻
被人捉弄
“挂票”就照这么使,没事儿!
祸不单行
马大爷这是何物?
第四章 长大成人
快乐与烦恼并存的六年学程
我的婆家
家庭小剧场
我们的好妈妈
这个家,惟一的希望是丈夫
再苦也要和丈夫把这个家撑起来
生离死别
这不是要摘妈妈的心吗?
相濡以沫
别了,亲人热土
令我惊喜的邮包
……
第五章 爸爸一生中所表现的仁、忍、韧、任
第六章 膝下承欢
第七章 永远的思念
后记
精彩书摘
“我也夯滚子”
我是1941年5月8日出生的,在姐弟八人排行第三,上有俩姐,下有三弟俩妹。
提起我的名字,还是罗保铭同志(现任海南省委副书记)的姥爷给起的。他的姥爷和我们家是父一辈子一辈的老邻居。
《辞源》注释:“云成章日雯。”《现代汉语词典》释为:“雯是有花纹的云彩。”总之景致都不错,在此谢谢老人家。
先天基因和后天影响铸就了我的性格——好强、直爽、实在、心重、疼人。在为人处世上觉得自己一是热情并精力旺盛;二是自幼表现出男孩子般的敢说敢闯,嫉恶如仇;三是无论是学习专业内还是专业外的各种技术操作,只要用心准能学的又快又好,甚至是佼佼者。但对于人情世故的运筹意识就显得浅薄多了。早要知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好了。
儿科专家认为三四岁的儿童记忆力强、好问、懂得上下左右前后,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住址,能和家人叙述发生的事情。
我三四岁时是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本法西斯已感到末日来临,拼命做着垂死挣扎,亡国百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日子更为悲惨。
爸爸为挣钱养家糊口,每天很晚才能回家,都是妈妈给爸爸等门。赶上天气 不好,妈妈更是不安,不停地看着表。我小时候特别爱注意大人的眼神,每到这个 时候我总是盼着爸爸早点回家。只要爸爸不回来不管多困我都睡不好,等爸爸一进门准醒。哪怕是看爸爸一眼,才能踏实地进入梦乡。
有一天很晚爸爸才进门,他疲倦地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闭着眼睛大口吸着烟。妈妈递过来一碗水刚要说话,爸爸无力地朝妈妈伸出两个手指,嘴里嘟囔说:“瓤了,滚子夯。”妈妈会意地出去了。本来都快睡着了的我,一下子来了精神儿。爸爸比划两个手指分明是两个的意思,那什么叫“瓤了,滚子夯”呢?家里的人从来没有说过这种话,可偏偏妈妈能懂?不行!我得弄个究竟。
我闭着眼装睡,偷眼看见妈妈十几分钟后端着一个冒着热气的小锅进来。一阵咔咔咔声音过后我就闻到了一股香味儿,这香味儿很快就充满到屋子的每个角落。我好奇地再偷眼看,原来爸爸正在慢慢地吃着煮鸡蛋。不错,是煮鸡蛋的香味儿。可妈妈平时很少给我们煮鸡蛋呀,单等到晚上给爸爸煮,真偏心。想着想着马上又责备起自己,怎么能和爸爸比呢?一家人没有爸爸挣钱怎么活!尽管东想西想可鸡蛋的香味儿太馋人了。心里越想吃肚子就越感觉特别饿。我从小到大再到老改不掉的一个毛病就是有话不说心里憋的慌。我真的忍不住了,就狠狠心闭着眼脆生生地说:“我也夯滚子”。
……
前言/序言
《梨园风云录:近代曲艺的流变与群星》 书籍简介 《梨园风云录:近代曲艺的流变与群星》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纪上半叶至中叶中国曲艺艺术发展脉络的宏大叙事。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艺术家的个人传记,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京剧、相声、评书、大鼓等多个主要曲艺门类的兴衰起伏、艺术革新以及社会影响。全书以史为鉴,以事证理,旨在呈现一个波澜壮阔的艺术时代图景。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近六十万字,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深入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力求还原那个充满活力与冲突的艺术生态。 --- 第一部分:时代的序曲——清末民初的曲艺格局重塑 本部分着眼于清朝覆灭后,传统曲艺如何应对社会剧变和新兴文化思潮的冲击。作者首先详细描绘了传统戏班、茶楼书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变化。 一、剧场与茶馆的地理拓扑: 考察了北京、天津、上海等文化中心的曲艺演出场所的分布及其功能差异。重点分析了传统“撂地”与新兴“固定剧场”模式的竞争与融合。例如,在天津,相声界如何从街头巷尾的“地摊”艺术,逐步向“上下九”等固定园子过渡,这不仅仅是场所的改变,更是对观众群体的筛选和对艺术规范的初步建立。 二、声腔艺术的现代转调: 探讨了新文化运动对曲艺审美趣味的影响。京剧领域,探讨了“新派”声腔的探索,比如对传统板式节奏的打破和对“洋乐”元素的谨慎吸收(而非盲目模仿)。在评书界,如何从单纯的说书转向融入历史评述和时事评论,使得说书内容更具时代感和批判性。书中详述了早期录音技术对曲艺传播的革命性作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现场感”与“录音艺术”之间的张力。 三、南北曲艺的互动与张力: 本章着重对比了北方以相声、大鼓为主的叙事性曲艺与南方以申曲、说唱为主的声腔艺术在应对现代化挑战时的不同策略。通过分析早期南下北上艺术家的交流情况,揭示了中国曲艺版图的初步整合过程。 --- 第二部分:战争与熔炉——抗战时期的曲艺使命 抗日战争时期,曲艺承担了特殊的社会责任。本部分深入剖析了艺术的政治化和宣传化现象,同时也记录了艺术的坚守与流亡。 一、“打鬼子”的锣鼓点: 系统梳理了在沦陷区和后方,曲艺工作者如何利用自身的艺术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大鼓书》中“抗日故事”的创作模式、相声段子中对日寇的讽刺手法,以及评书艺人如何将民族大义融入传统“三国”“水浒”的叙事中。书中收录了大量失传或仅在口头流传的抗战时期的曲词片段,并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探讨其宣传效果的有效性。 二、艺术的避难与坚守: 记录了在战火纷飞中,部分重要曲艺团体和名家辗转西南、西北的艰辛历程。重点分析了在相对稳定的后方城市,曲艺如何成为鼓舞士气、慰藉人心的精神支柱。例如,对当时重庆“国泰大剧院”等重要演出场所的曲艺活动进行了详细的编年记录。 三、市场经济与生存法则: 战争时期物资匮乏,曲艺市场的生存面临严峻挑战。本部分探讨了艺人们如何在高通胀和物资短缺的环境下,维持演出并获取报酬的方式,包括“义演”的频率、向军政界募捐的技巧,以及如何应对日益增长的审查压力。 --- 第三部分:解放初期的曲艺革新浪潮(1949-1957) 新中国的建立,对曲艺艺术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明确要求。本部分是全书篇幅最长、论述最集中的部分,探讨了“改造旧艺术”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 一、从“封建糟粕”到“人民艺术”的身份转换: 详细剖析了1950年代初期,曲艺工作者如何面对“旧戏曲、旧曲艺”的批判,进行自我反思和内容上的“洗礼”。重点分析了传统段子“化旧为新”的过程,如如何将批判地主阶级的段子引入相声创作,或者如何将传统评书中的“忠君”思想剥离,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 二、集体创作与“流派”的消融: 探讨了在新的组织结构下,传统依赖个人灵感的“说学逗唱”如何转向集体编剧模式。书中对比分析了“单口相声”与“对口相声”在集体创作中的效率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艺术个性的削弱与普及范围的扩大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早期“群星闪耀”的现象进行了梳理,但强调这种闪耀是在组织框架内的。 三、专业学校的建立与人才培养模式的颠覆: 考察了第一批戏曲学校和曲艺研究班的建立,以及传统“师徒传承”模式被“学院教育”挑战的初期阶段。分析了早期教材的编写思路,以及如何平衡对传统技艺的保留与对革命题材的训练。 --- 第四部分:体制化的高峰与技艺的固化(1958-1966) 这一阶段,曲艺艺术在体制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定和繁荣,但也孕育了艺术僵化的风险。 一、全国汇演与“精品化”的追求: 系统梳理了建国后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曲艺汇演,这些汇演如何确立了各艺术门类的“标准范本”。通过分析当时的获奖作品,揭示了哪些技艺被推崇为典范,哪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野路子”逐渐被边缘化。 二、曲艺人才的“国家队”建设: 描述了国家对顶尖曲艺家的集中管理与培养,这确保了艺术水平的下限,但也限制了艺术生命力的上限。书中收录了当时对几位在舞台上广受认可的艺术家的访谈记录,侧重于他们在体制内的工作状态和艺术追求。 三、与外来文化的审美碰撞: 考察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曲艺如何吸收或抵制了少数被引入的国际文化元素,尤其是在舞台美术、服装设计以及与西洋话剧的交流中,曲艺界所采取的策略。 --- 第五部分:余韵与反思——流变中的艺术传承(1966年之后的影响) 本书的最后部分不再详细描述特定历史事件,而是对前四部分的成果进行总结和展望,并探讨了特定艺术风格在后续历史中的“回响”。 一、技艺的“非物质化”保护: 探讨了在特定时期后,曲艺作为一种高度口语化的表演艺术,其技艺的记载和保护面临的挑战。重点强调了口述史料对于重建艺术谱系的重要性。 二、风格的断裂与再接续: 分析了特定艺术风格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断”对后来者的影响。例如,某些早期的幽默感和讽刺艺术,在被标准化处理后,其原有的锐利性如何在传承中被磨平。 三、对曲艺“人学”的反思: 全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曲艺艺术的发展不仅是技法的演进,更是艺术家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做出选择的结果。本书通过对大量历史片段的呈现,引导读者思考:在强调集体成就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创造力的价值如何体现与保存。 结论: 《梨园风云录》以严谨的学术态度,重构了近代中国曲艺从街头巷尾走向大舞台的复杂历程,展现了艺术家们在时代变迁中坚守、创新与妥协的群像史诗。它是一部关于艺术、关于社会、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形态的深度研究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