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裱糊匠

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裱糊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开林 著
图书标签:
  • 王开林
  • 晚清民国
  • 人物传记
  • 历史
  • 文化
  • 微阅读
  • 民俗
  • 手工艺
  • 社会生活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09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8322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微阅读大系 , 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4
字数: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在晚清的凄风苦雨中,真正能唱压轴戏的唯李鸿章一人而已。然李鸿章尚且自嘲为“裱糊匠”,别人又岂能扮演更像样的角色呢?

内容简介

  魏源为强国梦勾勒出一幅草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帮国人找到了心理平衡点;郭嵩焘认为学习西方科技只能治标,学习西方政教才能治本;到了李鸿章那儿,大清帝国纸糊的大厦到处着火,他是消防队长,灭火不假,分身乏求,可叹只能割地赔款,开放口岸,牺牲矿权和路权,他也只能为此讨价还价……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纸糊的大厦到处着火
魏源 《海国图志》
郭嵩焘 中国人闭门自尊大
李鸿章 裱糊匠演独角戏
张之洞 清王朝的头号掘墓人

精彩书摘

  从尊王攘夷到尊王师夷,这已是一个不少的进步。魏源可不想玩什么炫人眼目的虚招,他编纂此书是要促使国人睁眼看世界,“悉其情节,知其控驭”。《海国图志》博采众书,取精而用宏,“图以经之,表以纬之,博参群议以发挥之”,近代全球意识、国防意识、外交意识、商业意识皆呼之欲出,它确实令数千年拘束于此土此域、夜郎自大、故步自封的中国人饱饱地开了一网眼界,这种类似于醍醐灌顶的直输式的启蒙,对于久患臼闭症的国人无疑具有振聋发聩、荡心涤肺的作用。英、法、美、德、俄、意、西、葡、荷、比、日的国情如何?读了这本书,中国人至少可以增长一点知己知彼的理性认识。其中,魏源对英、美两国的民主制度不吝赞美之词,更见出作者取法乎上的政治眼光。
  晚清七十年,“师夷”之说始终受到保守派的质疑和排拒。魏源死后不久,同治皇帝的师傅倭仁就曾向赞成“师夷”的恭亲王奕诉发难,他站在儒家的立场上振振有词:“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弱者也。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术必须讲求,博采旁搜,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须师事夷人?”倭仁认定医国金丹唯有仁义道德,科学只是不入流的术数,在国内找找,就能找到一大堆打卦抽签摸骨算命看风水的师傅。何况洋人十分狡诈,未必肯将核心技术全教给中国人。当时,像倭仁这样专治急惊风的慢郎中还不在少数,由于他们能够在朝野间制造种种阻力,“师夷”就往往只是走走过场,极不完全,一知半解的学生想要空手制夷,简直等于痴心妄想。
  《海国图志》出版后,一纸风行,洛阳纸贵。数十年后,梁启超仍然极口称赞它是“不龟(jun,同“皲”,皮肉开裂)手之药”,肯定它能支配百年以来的人心,影响深远而巨大。中国读书人所获得的世界地理知识,起初都是拜此书所赐。广东大儒陈澧称道魏源是“有志之士”,称赞《海国图志》是“罗列荒远之国,指掌形势”的奇书。
  ……
《旧事如烟:晚清民国文人的别样人生》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对王开林先生所著《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裱糊匠》的任何重复或影射,而是致力于深入挖掘晚清至民国时期,那些活跃在历史边缘、却对时代思潮产生微妙影响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生活侧影与精神图谱。我们聚焦的,是那些在大时代洪流中选择或被迫走上不同道路的“局外人”与“过渡者”,他们的故事,往往比庙堂之上的衮衮诸公更加细腻、更具人间的烟火气与挣扎的复杂性。 全书以严谨的史料考据为基石,辅以精准的文献爬梳和扎实的田野调查精神,力求还原一个多维度的近世中国。我们摒弃宏大叙事的窠臼,转而将目光投向那些散落在史书夹缝中的个体命运,探究他们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是如何维系其文化身份、如何在贫困与理想之间做出抉择,以及他们的日常琐事如何折射出整个时代的底色。 本书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板块,每一个板块都聚焦于一类具有代表性的边缘群体: 第一部分:文坛的游侠与布衣——知识的“非主流”传播者 本部分探讨了那些并未在主流学府或大型报刊占据显赫位置,却通过小众刊物、私人讲学或街头巷尾的辩论来传播新知与旧学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落魄的前朝士人,对新事物抱持警惕却又不得不接触;也可能是热血的青年,试图在上海、天津的租界边缘,以极低的成本办起“平民学社”。 我们详细分析了这些“游侠”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他们如何通过撰写迎合大众口味的章回小说、翻译外国通俗读物,甚至承担起地方乡绅的幕僚工作来维持生计。重点考察了他们对传统学术的继承与改造,例如,一位专注于整理地方戏曲文本的学者,如何在民国初年,面对“白话文”的冲击时,坚守其对古雅文字的偏好,并试图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他们的知识,既是抵抗时代洪流的堡垒,也是他们陷入贫困的枷锁。 第二部分:旧日匠人的精神困境——技艺的传承与价值的重估 晚清民国的更迭,不仅是政治精英的更迭,更是传统手工业体系的崩塌。第二部分关注的是那些掌握着精湛传统技艺的手工艺者群体。他们是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稳定器,但随着工业化的浪潮袭来,他们的技艺价值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贬值。 本书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进行剖析,例如精细的髹漆匠、专业的线装书修复师,以及专供特定仪式服务的专业工匠。我们不再仅仅关注他们技艺的高超,而是深入探究其内在的“心法”与“道统”——这套在家族或师徒间秘密传承的知识体系,在“科学”与“实用主义”成为时代口号时,如何被年轻一代所疏离,如何被视为“不合时宜的迷信”。我们通过对他们工作环境的还原,如工坊的布局、工具的磨损痕迹,来呈现这种技术失落背后的文化焦虑。 第三部分:文人与商贾的交界线——金钱与风雅的微妙平衡 民国时期,是传统士大夫阶层与新兴资产阶级力量交织的时期。本部分聚焦于那些试图将传统文人的风雅趣味与现代商业头脑结合起来的“跨界者”。他们可能投资于新式出版业,可能是古董商行里的鉴定专家,或是与军阀、买办阶层保持微妙联系的“文化掮客”。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张力:一方面,他们需要维护自己“雅人”的身份,收藏名人字画,举办清谈雅集;另一方面,他们必须理解资本的运作逻辑,学会谈判、投机,甚至在必要时妥协自身的道德底线。我们通过分析几位活跃于上海和北京文化圈的实业家、出版家与收藏家的私人信件和账簿往来,揭示了在物质匮乏与精神追求之间,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他们的“成功”,往往是以牺牲部分文化纯洁性为代价的。 第四部分:家庭、教育与女性角色的变迁——边缘视角的社会观察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处于家庭结构变动中心的个体。重点关注那些作为知识分子家庭的“支撑者”的女性角色,以及那些在传统父权制家庭中努力接受新式教育的青年。 我们探讨了当男性知识分子忙于政治活动或沉溺于文人雅集时,家庭琐事的重担是如何落在女性肩上,以及她们在潜移默化中如何吸收和转化了新思想。例如,一位前清遗老的遗孀,如何在丈夫去世后,利用其在闺阁中习得的刺绣和诗词功底,开办女塾,以一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却教授着非常进步的“新学”。这些故事展现了社会变革对最基本单位——家庭——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女性在适应时代变迁中所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创造力。 总结 《旧事如烟:晚清民国文人的别样人生》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向下扎根的视角,去理解那个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它不是关于伟人的传记,而是关于那些在历史的巨大阴影下,努力点亮自己微弱光芒的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无关乎庙堂之争的胜负,只关乎如何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守护一份对知识、对技艺、对自我身份的执着。这些“裱糊匠”般的个体,用他们微小的努力,小心翼翼地修补着一个正在崩塌与重生的旧世界。全书笔触细腻,力求还原人物的复杂性与时代的真实肌理,提供给读者一个理解近世中国社会变迁的独特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的《裱糊匠》,这个书名就足以激起我对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和其中人物的无限遐想。晚清民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特殊且重要的时期,各种思想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无数杰出的人物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裱糊匠”,一个看似与历史人物的宏大叙事相去甚远的角色,却在我心中勾勒出了一种别样的连接。裱糊匠的工作,是修复,是保存,是让那些珍贵的物件得以完整地呈现。这与我们认识历史、解读人物又何尝相似?历史的细节,往往需要被精心地发掘和修复,才能让人物的面貌更加鲜活,让时代的精神更加清晰。我很好奇,王开林老师将如何赋予这个“裱糊匠”以生命和视角,让他成为解读晚清民国人物的独特媒介。这位裱糊匠,是否会在他修补的字画中,看到某个历史人物的笔迹,从而引发一段故事?他是否会从他接触到的古籍中,窥见那些被遗忘的角落,从而揭示出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这种以小人物的视角切入大时代,以具象的职业连接抽象的历史人物的叙事方式,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全新的历史认知和深刻的文化体验。

评分

当我看到“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裱糊匠”的书名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兵荒马乱、思想激荡的年代。晚清民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涌现出无数个性鲜明、影响深远的人物。而“裱糊匠”这个职业,却自带一种朴实而又重要的光环。他们用巧手和智慧,修补着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物件,使之得以延续。我总觉得,历史本身就像一张张泛黄的旧纸,需要被细心裱糊,才能将其中的故事和智慧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王开林老师会如何通过一位裱糊匠的眼睛,去观察和解读那个时代的人物。这位裱糊匠,是否会在一次次的裱糊工作中,偶然发现某个历史人物的信件,或是某幅描绘时代风貌的画作?他是否会从这些物件中,窥探到人物不为人知的秘密,或是时代发展的微妙脉络?这种以一个看似边缘的视角,去切入和审视历史人物的写作手法,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视角和深刻的感悟。

评分

王开林老师的“微阅读大系·晚清民国人物系列”一直是我非常期待的读物,虽然这次拿到的是《裱糊匠》,但仅仅是这个书名,就已经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画面。晚清民国,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各种思潮涌动,新旧交替,社会变革的浪潮席卷着每一个角落。而“裱糊匠”这个职业,在我看来,本身就带有一种修补、承载、以及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意味。历史的卷帙浩繁,总有需要被细心装裱、小心呵护的部分,才能使其得以流传,不受岁月侵蚀。我很好奇,王开林老师将如何通过一位“裱糊匠”的视角,去解读那个时代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去揭示那些被岁月尘封,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细节。是不是这位裱糊匠,不仅修补着字画,也修补着一段段被遗忘的记忆?他是否在裱糊的间隙,瞥见了历史洪流中的那些小小注脚,甚至是关键的转折点?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期待着他能以一种极其细腻、极其独特的方式,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感受那些人物的温度与色彩,甚至是他们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评分

读到“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这个标题,我就知道这将是一次深度的思想漫游,而《裱糊匠》作为其中的一员,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韵味。晚清民国,那是一个知识分子风起云涌、思想碰撞激烈的时代,涌现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或开创了新的学说,或引领了社会变革,或在文化艺术领域留下了不朽的篇章。然而,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会忽略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扮演着不起眼却又不可或缺角色的个体。一个“裱糊匠”,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会接触到多少珍贵的古籍、字画,这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物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最直接的见证。我猜想,王开林老师会借由裱糊匠的双手,去触碰那些尘封的历史,去聆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去描绘那些隐匿在宏大叙事背后的人物群像。或许,这位裱糊匠会通过他所裱糊的物件,看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感受到他们所处的社会阶层,甚至能洞察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这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微观视角切入宏大历史的写作方式,充满了智慧与艺术感,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期待,渴望从中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评分

“微阅读大系·王开林晚清民国人物系列”中的《裱糊匠》,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岁月的沉淀。晚清民国,一个充满变革、挑战与希望的年代,无数风云人物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人物故事充满兴趣,他们身上的复杂性、矛盾性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总能引发我深深的思考。而“裱糊匠”,这个看似普通的职业,却在我心中勾勒出一种与历史深度交融的意象。裱糊匠的技艺,需要的是细致、耐心和对材料的深刻理解,这与历史研究何其相似?历史的真相,也需要被层层剥开,被小心翼翼地修复,才能呈现出其本来的面貌。我非常好奇,王开林老师将如何通过“裱糊匠”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那些晚清民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这位裱糊匠,是否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旁观者,甚至是参与者?他所裱糊的字画,是否与某个著名人物有着怎样的关联?他是否能从那些墨迹、纸张中,读出人物的性格、命运的起伏,以及那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我对这种以一个平凡职业串联起时代风云的叙事方式,充满了极大的好奇与期待,相信这会是一次别开生面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