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人物小传(4)(精)

民国人物小传(4)(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绍唐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民国史
  • 人物传记
  • 历史传记
  • 名人传记
  • 文化史
  • 历史
  • 传记
  • 精选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三联书店上海分店
ISBN:97875426487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164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民国人物小传(4)(精)》是大型人物传记工具书。依据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视角,以词条的形式简明介绍了民国时代的著名人物的生平,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军事等各个领域。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及人物有一定史料价值。本书为第四册。

内容简介

《民国人物小传》简体字版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仅对不符合大陆出版惯例的文字作了技术处理,大致有:删除含有诬蔑性文字的内容;删除部分中共人物的小传;1949年以后一律用公元纪年,台湾当局相关部门称谓、职务称谓加引号;对存在明显错讹的内容及文字或作删除、或作改正。
《民国人物小传》每篇传文的执笔者由于各自的写作立场,对传主的评价以及对史料的取舍运用等都体现了一定的倾向性,本社出版刘绍唐主编的《民国人物小传(4)(精)》是为了向广大读者提供发自不同视角的多元化历史参考资料,因而本简体字版基本保持传文的原貌,但这并不表明本社对所有传文的内容均表赞同,相信广大读者在使用该书时也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目录

丁文渊    (1897—1957) 丁西林    (1893—1974) 上官云相    (1895—1969) 于学忠    (1889—1964) 尢列    (1865—1936) 太虚大师    (1890—1947) 文群    (1884—1969) 王平    (1896—1979) 王洗    (1906—1979) 王瑚    (1865—1933) 王芸生    (1901—1980) 王秉钧    (1888—1978) 王健民    (1904—1980) 王唯农    (1934—1980) 王云五    (1888—1979) 王敬久    (1902—1964) 王抚洲    (1900—1978) 王懋功    (1891—1961) 尹昌衡    (1886—1953) 尹述贤    (1897—1980) 甘乃光    (1897—1956) 石友三    (1892—1940) 石祖德    (1900—1972) 田汉    (1898—1968) 白云梯    (1894—1980) 皮以书    (1905—1974) 伍光建    (1867—1943) 何联奎    (1902—1977) 谷正鼎    (1903—1974) 宋达    (1916—1975) 宋子文    (1894—1971) 宋邦荣    (1900—1962) 延国符    (1900—1975) 沈恩孚    (1864—1944) 沈发藻    (1904—1973) 李文    (1905—1977) 李济    (1896—1979) 李及兰    (1904—1957) 李四光    (1889—1971) 李立三    (1899—1967) 李先闻    (1902—1976) 李良荣    (1909—1976) 李抱忱    (1907—1979) 李家钰    (1892—1944) 李书华    (1890—1979) 李盛铎    (1858—1937) 李惠堂    (1905—1979) 李万居    (1902一1966) 李广田    (1906—1968) 李树森    (1898—1964) 吴晗    (1909—1969)  吴佩孚    (1874—1939) 吴道镕    (1852—1936) 岑仲勉    (1885—1961) 冼玉清    (1894一1965) 卓国华    (1890—1980) 屈万里    (1907—1979) 易培基    (1880—1937) 易顺鼎    (1858—1920) 周暑    (1895—1953) 周日宣    (1881—1919) 周昌芸    (1903—1977) 周寿臣    (1861—1959) 周福成    (1898—1953) 季源溥    (1906—1979) 林可胜    (1897—1969) 林树艺    (1906—1962) 孟广厚    (1900—1975) 邵飘萍    (1884—1926) 邱仰濬   (1896—1949) 姚文林    (1897—1980) 姚永朴    (1862—1939) 段茂澜    (1899—1980) 洪炎秋    (1902—1980) 胡琏    (1907—1977) 胡文虎    (1882—1954) 胡长青    (1907—1950) 胡灵雨    (1920—1980) 香翰屏    (1890—1978) 俞飞鹏    (1884—1966) 马衡    (1881—1955) 马占山    (1887—1950) 马廷英    (1900—1979) 马步芳    (1903—1975) 马步青    (1898—1977) 马叙伦    (1884—1970) 马福祥    (1876—1932)  夏威    (1893—1975)  夏季屏    (1908—1977)  唐兰    (1900—1979)  唐生智    (1890—1970)  唐式遵    (1885—1950)  徐訏    (1908—1980) 徐箴    (1899—1949) 徐庭瑶    (1892—1974) 徐绍綮    (1879—1948)  孙眉    (1854—1915) 许璇    (1876—1934) 许孝炎    (1900—1980)— 许季珂    (1896—1962)   曹浩森    (1886—1952)— 曹福林    (189l一1964) 梁敦彦    (1857—1924) 梁鼎芬    (1859—1919)  梁鸿志    (1882—1946) 盛宣怀    (1844—1916) 张勋    (1854—1923) 张作相    (1881—1949) 张我军    (1902—1955) 张金廷    (1905—1978) 张国焘    (1897—1979) 张惠长    (1899—1980) 张发奎    (1896—1980) 张敬尧    (1881—1933) 张寿镛    (1876—1945) 张嘉墩    (1889—1979) 张维翰    (1886—1979) 张荫梧    (1891—1949) 张耀明    (1905—1972) 章嘉    (1890—1957) 庄严    (1899—1980) 陈宦    (1870—1943) 陈仪    (1883—1950) 陈友仁    (1879—1944) 陈安宝    (1894—1939) 陈伯陶    (1855—1930) 陈明仁    (1903—1974) 陈望道    (1890—1977) 陈绍宽    (1888—1969) 陈衡哲    (1890—1976) 陆蠡    (1908—1942) 郭澄    (1907一1980) 郭忏    (1894—1950) 郭国基    (1900—1970) 尧乐博士    (1889—1971) 冯平山    (1860—1931) 傅抱石    (1904—1965) 贺扬灵    (1901—1947) 贺耀祖    (1890—1961) 黄少强    (1901—1942) 黄宗霜    (1899—1976) 黄炎培    (1877—1965) 黄复生    (1883—1948) 黄慕松    (1884—1937) 黄镇球    (1898—1979) 叶昌炽    (1849—1917) 道安    (1907—1977) 邹作华    (1894—1973) 载洵    (1885—1949) 载涛    (1887—1970) 董钊    (1902—1977) 董康    (1867一1942) 万耀煌    (1891一1977) 雷震    (1897—1979) 滕固    (1901—1941)  赵熙    (1867—1948) 赵守钰    (1881—1960) 赵振洲    (1898—1979) 赵龙文    (1901—1967) 赵铁寒    (1908—1976) 熊式辉    (1893—1974) 廖耀湘    (1906—1968) 潘後    (1883—1936) 潘秀仁    (1893—1965) 邓公玄    (1901—1977) 邓家彦    (1883—1966) 邓艺孙    (1858—1913) 蒋彝    (1903—1977) 蒋伏生    (1897—1979) 刘戡    (1907—1948) 刘攻芸    (1900—1973) 刘尚清    (1868—1945) 刘建绪    (1892一1978) 刘侯武    (1892—1975) 卫立煌    (1896—1960) 郑震宇    (1900—1977) 霍揆彰    (1901—1953) 卢元骏    (1911—1977) 卢致德    (1901—1979) 欧震    (1899—1969) 龙云    (1887—1962) 韩复榘    (1890—1938) 薛光前    (1910—1978) 谢无量    (1885—1964) 戴安澜    (1905—1942) 戴君仁    (1901—1978) 戴愧生    (1892—1979) 钟毅    (1900—1940) 萧一山    (1902—1978) 简又文    (1896—1979) 蓝天蔚    (1878—1921) 蓝荫鼎    (1903—1979) 罗奇    (1904—1975) 罗扬鞭    (1915一1974) 关麟征    (1905—1980) 严重    (1892—1944) 酆悌    (1903—1938) 龚愚    (1907—1976) 龚道耕    (1876—1941) 龚德柏    (1891—1980)

精彩书摘

太虚大师(1890一1947) 太虚大师,俗姓吕,乳名淦森,学名沛林,法名唯心,表字太虚,笔名太、觉、群、泰羲、华子、悲华、非心,芬陀、昧然、昧昧、绿芜、落凫,别署昧盒、白平、交芦子、悲华主、悲华室主、雪山老僧、缙云老人,浙江祟德人,清光绪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一八九。年一月八日)生于浙江海宁州长安镇。两岁丧父,五岁母改适李姓,大师往依外祖母于大隐庵,并随舅氏读书。年十三,任学徒,同年生母去世。光绪三十年,年十六,五月,出家于苏州木渎浒墅乡;十一月,受戒于宁波天童寺,戒和尚寄禅(八指头陀),后往依永宁寺岐昌法师受经。三十三年秋,辞师往西方寺阅大藏经。翌年,识革命僧楱云。
宣统元年,就学于南京“祗洹精舍”半年;秋,任普陀山化雨小学教员。二年,南下广州;夏,于狮子林设佛学精舍,按时讲说,并编印《教观诠耍》;秋,任广州双溪寺住持,时年廿二岁:在粤时与党人朱执信、邹鲁、潘达微等相往还。三年三月,黄花岗之役失败后,官厅侦党人急,以尝参与密勿,遂辞去住持职务,居江西会馆,后匿居平民报馆;五月,离穗返沪。
民国元年一月,与杨仁山假镇江金山寺开“佛教协进会,,成立大会;四月,在沪加入“中华佛教总会”。二年三月,任《佛教月报》总编辑,共出四期;九月辞职,不复与闻佛教会事。三年十月,掩关于普陀山锡麟禅院。六年二月出关;十月,游台湾、日本,同年归国。七年八月,倡组“觉社”;十一月,主编“觉社丛书”,同月,任宁波归元庵住持。八年十二月,改《觉社季刊》为‘海潮音》月刊。九年二月,任西湖弥勒院及大佛寺住持。翌年三月,任西湖浸慈净住持。十一年五月,任汉口佛教会院长;九月,任武昌佛学院院长;十二月,任密印寺住持。十二年四月,兼汉口佛教会宣教讲习所所长。
十三年七月,出席在庐山举行之“世界佛教联合会”,并发起组织“中华佛教联合会”;九月,辞去武昌佛学院院长职务。翌年十月,再受任为武昌佛学院院长,同月,任中华民国佛教代表团团长,率团赴日,出席“东亚佛教大会”;十一月返国。十五年春,与章炳麟、熊希龄等发起组织“全亚佛化教育社”(后易名为“中华佛化教育社”);七月,拟筹办“环球佛教图书馆”;八月,南游星洲;十月返国。十六年四月,任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
十七年七月,设“中国佛学会”筹备处于南京;八月,偕译员郑太朴、赵寿人西游;九月抵埃及、法国,在法时列名为“世界佛学院”发起人;十月至英;十一月转比、荷、德。翌年一月,离德转法赴美;四月,经日返沪;六月,任“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兼学务委员长;十一月,任“南京中国佛学会”会长。
十九年三月,连任南普陀寺住持;六月,择定北平小西天寺为“世界佛学苑”(简称“世苑”)苑址,自任苑长,后筹设“世苑”图书馆;九月入川弘法;十二月返汉口。
二十年四月改以南京佛国寺为“世苑”苑址,同月,任“全国佛教徒会议”执行委员;七月,辞去中国佛教会职务;十一月,任西安崇仁寺住持。翌年十月,任奉化雪窦寺住持;十二月,辞去南普陀寺住持职务。二十四年四月,任《佛教日报》社长;十一月,至港弘法;十二月,应虚云和尚之邀,由穗至韶关南华寺,瞻礼六祖遗身。
二十六年七月,卢沟桥事变起;八月入川;十二月,迁“中国佛学会”于重庆长安寺。翌年五月,连任“中国佛学会”理事长;十月,《海潮音》移至重庆出版;同年倡组僧众救护队,随军服务;又印行《法相唯识学》。二十八年,年五十一,四月,应聘为“国民精神总动员会”设计委员;五月,当选为云南省佛教会理事,后被举为理事长;七月,任“国际反侵略大会中国分会”名誉主席;九月,任“中国佛教访问团”道师兼团长;十一月,任“鸡足佛学院”筹备主任;十二月,率访问团由滇人缅,访问佛教国家。二十九年一月,由缅乘船至印;二月,访尼泊尔境内之佛诞生处岚昆尼,同月转赴锡兰;三月,乘轮抵星,转吉隆坡、槟城;四月,访问团于折回星洲后结束,取道西贡、河内返昆明;冬,应聘为“文化运动委员会”委员,同年印行《真现实论》。三十年二月,任“东方文化协会”名誉理事。三十二年一月,与于斌、白崇禧、冯玉祥发起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二月,任大雄中学董事长;五月,任“中国宗教徒联谊会”常务委员(佛、回、天主、基督教各一人);十二月,经桂转湘,任花药寺住持。翌年一月,任岐山寺住持;八月,患轻微中风,养疴数月,始告复康;九月,任“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设计委员。
三十四年春,任西安“巴利三藏院”院长;七月,任“文化研究院”名誉董事;八月,抗战胜利;十二月,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三十五年元旦,国府授予胜利勋章,是时中央筹开“政治协商会议”,大师有组佛教政党之意,时人以“政治和尚”称之,后以僧伽参政,多滋异议,事始寝,乃创“问政不干…… P12-14

前言/序言

《民国人物小传》原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从1975年6月至1999年10月,共出20册。
《民国人物小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资料,从不同的视角,简要介绍了活跃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一生,对研究和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及人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鉴于此,本社决定引进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的版权,出版该书的简体字版。
关于《民国人物小传》的编辑体例,在该书第一册《编者的说明》和《征稿简约》中有如下的叙述:1.在写作与取材上,特别着重每个传主的基本资料(basic facts)亦即具体史实,而避免任何空洞的褒贬之词。2.小传内容包括籍贯、生卒年月、学历经历、重要成就及著述等基本情况。所写人物,无论在朝在野,各行各业,一以有贡献、有影响者为限,现尚健在者不收录。3.该书文章来源是读者投寄的稿件和《传记文学》社自己整理的资料,执笔者包括《传记文学》的作者和读者、历史学家、传主的后人或亲友等。因而每篇小传之后,除该社自行整理者之外,均注明执笔者姓名及参考资料名称,以示负责。
《民国人物小传》简体字版基本保持了原书的本来面貌,仅对不符合大陆出版惯例的文字作了技术处理,大致有:删除含有诬蔑性文字的内容;删除部分中共人物的小传;1949年以后一律用公元纪年,台湾当局相关部门称谓、职务称谓加引号;对存在明显错讹的内容及文字或作删除、或作改正。
《民国人物小传》每篇传文的执笔者由于各自的写作立场,对传主的评价以及对史料的取舍运用等都体现了一定的倾向性,本社出版《民国人物小传》是为了向广大读者提供发自不同视角的多元化历史参考资料,因而本简体字版基本保持传文的原貌,但这并不表明本社对所有传文的内容均表赞同,相信广大读者在使用该书时也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晚清至民国初期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的非虚构历史读物的简介。 --- 《风云际会:近代中国士人与文明转型》(精装典藏版)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肖像与时代抉择的宏大叙事。 字数: 约1500字 主题: 晚清“后洋务”时代到民国初年(约1890年至1920年代),中国知识阶层在传统儒学秩序崩塌与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自我重塑、思想激荡与政治参与。 卷首语:时代的洪流与知识的锚点 近代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复杂的一场文明转型期。旧的帝国框架摇摇欲坠,新的国家形态尚未成型。在这场剧烈的地质变动中,知识分子群体——那些深受传统教育、却又被迫直面西方坚船利炮和全新思想体系的士人——成为了承载民族希望与痛苦的“精神主体”。他们是觉醒者、改良者、革命者,也是迷茫者和失落者。 本书并非简单的个人生平汇编,而是通过对数位代表性人物(如关键的维新派学者、早期的革命理论家、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以及留学归来的技术官僚)的思想脉络、学术活动与政治实践的细致梳理,构建一幅多维度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像图谱。我们旨在探究:当“万世之法”的儒家信条不再是唯一的真理时,他们如何为自己、为民族寻找新的“价值锚点”? 第一篇章:旧学之基与新潮之涌(约1890-1905) 本篇聚焦于戊戌变法前后,知识分子群体在应对民族危机时所表现出的“体用之争”的深化。 一、士人角色的重塑:从“儒家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 详细考察了传统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前后,士人身份认同的断裂。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入世路径被堵死后,他们如何转向教育、实业或海外留学,以期在新的社会结构中占据一席之地。重点分析了新式学堂(如保定军校、南洋公学)的建立,如何催生出第一代具有近代科学思维与国家意识的新知识分子。 二、思想的“中西汇流”与冲突 深入探讨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人物,如何翻译、介绍西学,以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概念错位与文化焦虑。例如,对“自由”、“进化论”、“民权”等核心概念的本土化诠释,如何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政治实践。本章特别关注早期自由主义思潮的引入,以及它与传统“大同社会”理念的微妙张力。 三、秘密结社与早期政治思辨 考察知识分子群体在政治参与上的早期尝试,包括他们对革命党人与立宪派路线的思考与摇摆。分析了早期政治理论家如何试图在“君主立宪”与“共和革命”之间找到一条既能保全中国文化特性,又能实现政治现代化的道路。 第二篇篇章:辛亥余音与文化建构(约1906-1915) 本章着重分析辛亥革命成功后,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政治理想的“幻灭与重建”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对“国民性改造”的迫切需求。 一、对共和政体的初期期望与失望 考察袁世凯“称帝”前后的知识界反应。早期革命党人中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精英,如何在实践政治权力的过程中,意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更迭不足以挽救中国。分析了对“素质论”的抬头——即认为国民素质低下是政治失败的根本原因。 二、教育思想的激进转向 详细对比蔡元培主政北大前后的教育理念变化。探讨从“救亡图存”的功利主义教育观,向“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转变的复杂动因。本节将呈现数位教育家如何在废除旧式师范教育的同时,探索中国自身的现代学术体系。 三、实业救国与知识分子的出路 分析了部分学成归国的工程师、农学家、医学家等“技术型”知识分子,如何选择远离政治漩涡,致力于工业和科学建设。他们的实践,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超越意识形态斗争的另一条重要叙事线。 第三篇章:向内求索:国民性批判与文化重估(约1916-1920) 随着军阀混战的加剧,知识分子的焦点从“救政体”转向了“救灵魂”。 一、新文化运动的深层动因:文化自卑与文化自信的拉锯 深入剖析胡适、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文学革命”与“德先生、赛先生”的推广,并非简单的“打倒孔家店”,而是知识分子在经历政治失望后,对文化根基进行彻底反思的结果。重点分析了“平民文学”的兴起,如何试图弥合知识精英与广大底层民众之间的文化鸿沟。 二、对“中国特质”的反思 研究几位关键人物对中国传统哲学(如禅宗、道家思想)的重新审视。这种“向内求索”,一方面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微妙反拨,另一方面也是试图从本土文化资源中挖掘可以支撑现代性的精神元素。 三、知识分子的分化与路线选择 本章的收尾部分,将呈现知识群体在马克思主义、实用主义和回归传统的思潮冲击下,开始出现清晰的路线分化,为后续的政治动员与思想革命埋下了伏笔。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之问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复杂、矛盾、充满张力的历史横切面,展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政治理想与个人良知之间艰难求索。他们的抉择塑造了此后数十年的中国走向,他们的探索,至今仍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亟需我们理解和反思的宝贵遗产。 本书特色: 史料扎实: 充分运用人物私人信札、日记及早期学术论著,还原思想的生成环境。 视角独特: 避开纯粹的政治史叙事,聚焦于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与“方法论”之争。 装帧精美: 采用典藏级纸张与装帧工艺,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与手稿复印件,是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民国人物小传(四)》,我的期待是,它能超越简单的生平罗列,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我一直觉得,历史人物并非是书本上冰冷的名号,而是活生生的人,有着七情六欲,有着理想与困惑,有着成功与失败。民国,这个充满矛盾与革新的时代,更是诞生了无数这样复杂而又迷人的个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见这些人物的真实面貌,展现他们如何在历史的大潮中奋力前行,又如何在个人的选择中经历风雨。我想知道,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那些不为人知却同样伟大的灵魂,又有着怎样的闪光点?我期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惊喜,让我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这些民国时期的人物,感受他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时代精神。

评分

初拿到这本《民国人物小传(四)》,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质感扑面而来。封面设计颇具匠心,古朴的书名与精装的质地相得益彰,仿佛一本承载着历史厚重的珍宝。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岁月充满好奇,那是一个英雄辈出、思想碰撞、文化繁荣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了挑战与机遇的时代。从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往往能窥见那些闪耀的名字,但对于他们生平的细枝末节,对于他们性格中的真实与复杂,却常常感到模糊。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我期待着它能带领我穿越时光的迷雾,去认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人物,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感受他们的精神世界,甚至触碰到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抉择。这种期待,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回溯,对人性光辉与阴影的探索。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细节,让我们不仅仅是记住他们的名字,更能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缘由。

评分

手捧《民国人物小传(四)》,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民国,一个充满着思想碰撞、文化繁荣的时代,涌现了无数令人尊敬和怀念的人物。这些人物,或在政治舞台上挥斥方遒,或在学术殿堂中潜心钻研,或在文学艺术领域挥洒才情,他们共同塑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界人士尤为感兴趣,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独立精神、人文关怀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至今仍令人动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们生平事迹的介绍,更能深入地剖析他们思想的形成、性格的塑造,以及他们在那个特殊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我希望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民国时期的社会思潮和文化变迁,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也为当下的时代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评分

翻开这本《民国人物小传(四)》,一股浓郁的知识气息便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时代,最好的方式便是从那个时代的人物入手。他们是时代的缩影,他们的经历折射出社会的变迁,他们的思想碰撞出文化的火花。民国时期,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的年代,更是如此。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还是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勇于革新的教育家,他们都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留下了独特的印记。我尤其对那些在时代洪流中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人物感到由衷的敬佩。他们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环境中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的内心深处又有着怎样的信念支撑?这本书能否为我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侧面?我期待着它能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细腻的笔触,为我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人物群像,让我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民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

拿到《民国人物小传(四)》这本书,我立刻被它厚重的纸张和考究的装帧所吸引。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人物充满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孕育了无数传奇人物的时代。从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到文化艺术界的巨匠大师,再到那些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们都以各自的方式书写着那个时代的篇章。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介绍这些人物的生平事迹,更能深入挖掘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现他们性格中的闪光点和人性中的复杂性。我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的?他们是如何面对困境和挑战的?他们的人生经历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了解民国人物的窗户,让我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辉煌与沧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