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法學院學生、律師、法官、檢察官、其他法律 作者德肖維茨從法哲學的角度探討瞭權利的來源,用語簡練,層層深入,絲絲入扣。為我們提供瞭全新的研究視角和思維方式。德肖維茨是美國當今著名的律師與法學教授,其在中國已經齣版的作品都廣受歡迎。這本書主要從法理學的角度探討個人的權利來自何處。在這本書中,德肖維茨提齣瞭一種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傳統的理論中有權利來自上帝,來自自然法——"天賦人權",來自法律的規定等等說法。德肖維茨既懷疑真的存在位於憲法與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們如何知道自然法說瞭什麼?而權利為什麼會隨時空不同而變化?另一方麵,如果權利不過是人類法律的産物,為什麼我們允許權利淩駕於人民意誌之上?少數人的權利可以勝過多數人的意誌,其論證的基礎何在?由此,德肖維茨主張權利並非來自上帝、自然、邏輯,或是僅僅來自法律。
內容簡介
每個人的權利來自何處,這既是法理學中的一個基礎課題,也是每個關心個人權利的人值得思考的問題。
作者提齣,權利産生於人類對非正義的經驗。正義是個捉摸不定的概念,難以定義,而且各種解釋彼此衝突;但不義則正好相反,它是立即的、直覺的、具有廣泛共識的,並且是具體的。《你的權利從哪裏來?》是一個不以正義理論為起點的權利理論,它從反麵入手:由下而上、從試誤中以及從集體的不義經驗齣發,得齣人類的權利源自人類的惡行。人類的權利是在與非正義做鬥爭的漫長過程中一步一步積纍而成的,人類的權利是為瞭抵禦各種各樣的非正義行為而建立起來的。
作者簡介
艾倫·德肖維茨,美國當代最著名的刑辯律師,著名法學傢,哈佛法學院教授。曾在辛普森殺妻案、剋林頓緋聞案與彈劾案、泰森案等一係列備受矚目的案件中擔任辯護律師。德肖維茨1962年自耶魯法學院畢業,28歲即成為哈佛法學院教授,是這所名校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1981年,美國刑事辯護律師協會給他頒奬,推崇他“作為學者對於個人自由與人權的卓越貢獻”。德肖維茨也是專欄作傢、演說傢、書評傢與暢銷書作傢,知名度遍及世界,德肖維茨的著作包括《最好的辯護》《緻年輕律師的一封信》《大法官的偏見》《性的麥卡锡主義》《閤理懷疑:從辛普森案批判美國司法體係》《厚顔無恥》《顛覆命運》《法律創世記》以及《虐待的藉口》等。
目錄
謝辭
導論 權利來自哪裏
第一篇 權利的來源
第一章 權利是什麼?
第二章 造物主是權利來源嗎?
第三章 自然是權利來源嗎?
第四章 權利還有其他“外在”來源嗎?
第五章 立憲民主真的需要權利外源理論嗎?
第六章 我們需要發明外在的權利來源嗎
——即便它並不存在?
第七章 自然法是有利還是有害的虛構?
第八章 什麼纔是權利來源?
第二篇 經驗作為權利來源的一些挑戰
第九章 總有正確答案嗎?
第十章 如果權利不是來自造物主或自然,我們該如何區彆權利與單純的偏好?
第十一章 經驗取嚮是否會混淆哲學與社會學?
第十二章 權利會産生惡行嗎?
第十三章 權利外在來源的爭論是否為自由主義
與保守主義之爭?
第三篇 在特定議題上運用經驗權利理論
第十四章 經驗權利能否箝製多數決的濫用?
第十五章 “生命”權存在嗎?
第十六章 不受政府檢查的權利存在嗎?
第十七章 要求政教分離的權利存在嗎?
第十八章 遷徙的權利存在嗎?
第十九章 動物有權利嗎?
第二十章 死者能對自己的器官主張權利嗎?
結論 權利的未來
注釋
精彩書摘
《你的權利從哪裏來?》:
不過,如果世界各國一緻同意,殺害猶太人、奴役黑人或吃小孩是可允許的,那該怎麼辦?這是否足以使之成為“法律”,並剝奪受害者的任何權利?受害者可以引用什麼樣的權威來源?戰後的紐倫堡大審試圖迴答這些問題,它承認並施行瞭一套人類設計的基本規則,用以超越個彆國傢的實定法。這項努力在概念與實務上都相當睏難,特彆是“新”實定法要迴溯適用到先前已經施行的法律上。雖然如此,它還是造成瞭改變。現在已經有一些關於違反國際實定法的審判與有罪判決齣現,其中不乏被告行動完全符閤自己國內實定法的例子。'83因此,紐倫堡大審站在法律與道德連續體的兩端。納粹掌權期間在紐倫堡製定的法律,戰後即在紐倫堡受到審判。在戰勝國位階較高的實定法壓製下,原初的紐倫堡法毫無辯解的餘地,而這件案子也成瞭全世界共同的實定法判決先例。雖然這個判例難以執行,但國際人權的世界已與一個世紀前大不相同。
對於那些贊同邊沁懷疑論觀點的人——邊沁說所有道德權利都是“毫無道理,大言不慚”——我的看法是,就邊沁寫作的時代來看,他的描述或許正確,特彆是18世紀與19世紀初。這錶示我們必須更努力。身為國際人權的擁護者,我們有責任讓世界共同體相信,生活在以權利統治的世界,要比生活在受武力統治的世界好,正如生活在由權利統治的國傢,要比生活在單憑權力統治的國傢好。這是我們要麵對的挑戰,特彆是在通訊全球化的時代裏,再用“我們不知道”這個猶太人大屠殺期間絕大多數正直的人們所說的理由當藉口,已不再閤理。許多人知道,或應該可以知道,或有機會卻不想知道。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法蘭剋福特(Felix Frankfurter)在聽完偉大的卡爾斯基(Jan Karski)對華沙猶太區與死亡集中營的詳細說明後,對卡爾斯基說:“像我這樣的人在對像你這樣的人說話時,必須完全誠實。因此,我誠實地說道:我無法相信你。
法蘭剋福特的意思並不是不相信,而是他無法相信。法蘭剋福特與其他跟他類似的人選擇不要知道,為的是眼不見心不煩,這是人的天性。若要避免猶太人再次遭遇大屠殺,必須從教化齣發。
在即時通訊的時代裏,否認——拒絕相信——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直接麵對如何倡議、實施與執行基本人權(特彆是人類有不因個人的種族、宗教或族群而遭殺害的權利)這個睏難議題,藉此將自己提升為不是隻依循”自然“本能(自我保存、基因傳播)行動的物種。在這個國傢基於種族、族群與宗教而贊助恐怖主義的時代裏,這種要求更是迫切。最近的恐怖主義,正是一種足以改變哲學思想的經驗。我們可以思考一下小布什總統的正當決定,他授權擊落即將墜入建築物的遭劫持客機。哲學傢必須讓這項決定與既有的理論協調一緻,因為幾乎人人都相信,在那樣的情況下,這個選擇雖然邪惡但卻適當。這個問題對羅爾斯來說並不難,因為對於任何處在無知之幕後的人而言,讓數百人的生命多持續幾秒鍾,顯然比不上讓數韆人能安享他們的天命。邊沁基於功利主義計算也不會有任何猶豫。康德則會傷透腦筋,因為這是犧牲一群人來拯救另一群人。聰明的康德主義哲學傢也許會認為飛機上的乘客寜可犧牲生命,也不願成為殺害其他人的工具。但這並不能幫神學傢解決問題,因為對他們來說,尋求死亡就是自殺。如果一個痛苦不堪的末期病患在上帝決定終止他的生命之前都不能尋求死亡,一個旅客又怎能加速自己的死亡來拯救他人呢?
……
前言/序言
寰宇之思:探尋知識與文明的邊界 書名: 寰宇之思:探尋知識與文明的邊界 作者: [此處留空,暗示作者身份的多元或未定] 齣版社: [此處留空,暗示齣版的獨立性或學術性] 字數: 約十五萬字 --- 捲首語:無垠的知識疆域 人類對“已知”的渴求,猶如宇宙膨脹般永無止境。我們所處的現實,不過是無數層疊加的認知結構中的薄薄一層。《寰宇之思》並非試圖建立一個終極的知識體係,而是作為一艘輕盈的探索船,駛入那些傳統學科邊界模糊、哲學思辨最為激烈的海域。它探討的不是既定的規則或既成的權利,而是構建規則與定義權利的基礎性認知結構本身。 本書是對知識本體論、人類心智的局限性以及文明演進動力學的深度剖析。它邀請讀者暫時放下對確定性的依戀,跟隨作者的思緒,在科學的嚴謹與哲學的浪漫之間遊走,審視我們賴以生存的知識圖景是如何被塑造、被誤讀,以及如何可以被重構。 ---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宮與感知的邊界 (The Labyrinth of Mind and the Edge of Perception) 引言:我們如何“看見”世界? 本部分著重於人類認知科學與現象學的交匯點。我們習慣於相信眼睛所見、大腦所思即是客觀現實,然而,這隻是大腦構建齣的一種高效的、服務於生存的“用戶界麵”。 第一章:皮層下的宇宙:對感覺輸入的重構 本章深入探討瞭感官數據的處理過程。重點闡述瞭人類大腦如何通過預測編碼(Predictive Coding)模型運作,即大腦並非被動接收信息,而是主動預測下一刻的輸入。討論瞭“先驗知識”在塑造即時感知中的決定性作用,並引入瞭對錯覺、幻覺以及不同物種感官世界(Umwelt)的比較分析。我們審視瞭語言結構對思維模式的鎖定作用,以及在失去特定感官輸入後,其他感官如何進行代償性擴張——這並非是權利的延伸,而是適應性的重組。 第二章:時間、空間與連續性的幻象 我們對綫性時間流逝的感知是文明的基石,但物理學和神經科學對“現在”的定義卻日益模糊。本章挑戰瞭牛頓式的絕對時空觀,探討瞭從愛因斯坦的時空彎麯到量子糾纏中對“分離性”的瓦解。在哲學層麵,討論瞭柏格森對“綿延”(Duration)的闡釋,以及在信息論中,信息如何跨越時空壁壘進行編碼和傳播。核心在於,我們所經驗的連續性,很可能是一種對離散事件的平滑處理。 第三章:敘事建構與“自我”的流動性 “我是誰?”這一古老的提問,在現代認知科學麵前顯得尤為脆弱。本章分析瞭“自我”(Self)並非一個固定的實體,而是大腦持續運行的、高度編輯的敘事流。通過對記憶的錯誤性(False Memory)和敘事身份(Narrative Identity)的研究,揭示瞭我們是如何為瞭維持內在的連貫性而不斷修改過去的“事實”。這並非關乎個體主張的閤法性,而是對“主體”這一概念進行去中心化的考察。 --- 第二部分:符號的帝國與意義的湧現 (The Empire of Symbols and the Emergence of Meaning) 知識的積纍依賴於符號係統的有效性。本部分探討瞭語言、邏輯和數學作為人類文明最高成就的符號體係,它們是如何創造齣脫離物理實體的“第二現實”。 第四章:邏輯的疆界:形式係統與不完備性 從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到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人類邏輯體係展現齣驚人的力量,同時也暴露瞭其內在的局限。本章詳細闡述瞭形式係統(Formal Systems)的內生性危機——任何足夠強大的係統都無法在其內部證明自身的完全性和一緻性。這使得我們對“絕對真理”的追求必須接受一個審慎的後設認知:真理是依賴於其所處公理集閤的産物,而非絕對的、懸空的實體。 第五章:語言的拓撲學:從語義到語用 語言是意義的容器,但容器的形狀決定瞭內容的錶達。本章運用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與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理論,分析瞭詞匯如何固化社會共識,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意義是如何在不同的“使用情境”中産生漂移和衝突。這裏探討的不是語言如何保障交流的效率,而是語言如何無形中限製瞭我們想象新概念的能力。 第六章:算法的詩篇:信息與復雜性的度量 本部分將視角投嚮瞭信息科學。通過夏農的信息熵(Entropy)概念,我們探討瞭信息量與“無序性”之間的關係。復雜性並非是事物數量的堆砌,而是信息壓縮效率的體現。我們分析瞭元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等模型如何從極簡的規則中湧現齣高度復雜的模式,揭示瞭“湧現性”(Emergence)——即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的現象——如何成為宇宙演化的核心驅動力,而非某種神秘的外部乾預。 --- 第三部分:文明的算法:結構、耦閤與不可逆性 (The Algorithm of Civilization: Coupling, Structure, and Irreversibility) 文明是人類在特定環境下,為瞭降低熵增和提高生存概率而形成的宏大、動態的、自組織的結構。本部分將探討驅動這一結構演化的底層機製。 第七章:技術加速與因果鏈的斷裂 技術進步並非勻速的綫性攀升,而是指數級的跳躍。本章分析瞭“奇點”概念(無論在技術還是社會層麵)的本質,即當係統的反饋迴路速度超過人類倫理和政治決策的速度時,因果關係變得難以追蹤。我們審視瞭工業革命、信息革命等關鍵節點,如何將人類社會帶入一個“高慣性、高敏感性”的新狀態,使過去的經驗預測未來的能力急速衰減。 第八章:社會耦閤:大規模協作的脆弱性 從城市化到全球金融網絡,人類社會展現齣驚人的耦閤度。這種高耦閤性極大地提高瞭效率,但也製造瞭係統性風險。本章運用復雜係統理論中的“臨界性”(Criticality)概念,探討瞭看似微小的局部擾動如何通過網絡傳導,最終導緻全局崩潰(如金融危機或能源係統癱瘓)。這種脆弱性源於對單一模式的過度優化,而非權利分配的公平與否。 第九章:曆史的非綫性:選擇的殘餘與路徑依賴 曆史並非是一條清晰的因果長河,而是無數次“非綫性分支點”的結果。本章強調瞭路徑依賴(Path Dependency)的強大力量:早期的微小偶然性(如一次關鍵的發明、一次關鍵的決策)被後來的結構鎖定,使得後來的選擇空間被極大地壓縮。我們不是在“選擇”我們的未來,而是在不斷地適應並重構一個被過去“鎖死”的結構。理解這一點,是理解任何社會結構運行規律的先決條件。 --- 結語:在不確定性中航行 《寰宇之思》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種審慎的懷疑精神,一種對知識結構保持警惕的態度。它不提供現成的答案或便捷的定位,而是提供一套思維工具,用以解析我們所處的認知迷宮、符號帝國與結構性限製。真正的理解,或許不在於掌握瞭什麼“正確”的知識,而在於深刻認識到:我們所知的每一項“確定性”,都建立在無數尚未被檢驗或被刻意忽略的假設之上。探索的樂趣,就在於不斷揭示這些假設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