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阎毅 等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无线电技术
  • 移动网络
  • 信号处理
  • 调制解调
  • 天线技术
  • 通信系统
  • 5G
  • 6G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41376
版次:1
商品编码:11397855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5000
字数:22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比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概论、无线通信基础、信道技术、数字调制解调技术、组网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与标准、手机原理。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兼顾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主要系统,力求内容准确、讲解详细、例题丰富,并配有电子教案和习题解答,便于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可以作为普通高等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从事无线通信和移动通信领域的研究、开发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概论
1.1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
1.1.1 通信系统模型
1.1.2 无线通信的概念
1.1.3 移动通信的概念
1.1.4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发展历史
1.2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2.1 传播条件
1.2.2 噪声与干扰
1.2.3 网络结构
1.2.4 综合多种技术
1.2.5 频谱资源
1.3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1.3.1 信道技术
1.3.2 扩频技术
1.3.3 调制技术
1.3.4 编码技术
1.3.5 控制技术
1.3.6 收发技术
1.3.7 组网技术
1.4 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4.1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方式
1.5 常用的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系统
1.5.1 微波中继通信系统
1.5.2 卫星通信系统
1.5.3 散射通信系统
1.5.4 无线寻呼系统
1.5.5 无绳电话系统
1.5.6 小灵通系统
1.5.7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1.5.8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5.9 自由空间量子通信系统
1.5.1 0物联网无线通信系统
1.6 本章小结
1.7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1.8 习题

第2章 无线通信基础
2.1 无线电基础
2.1.1 自由空间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
2.1.2 波动方程
2.1.3 电磁波
2.1.4 电磁波频谱
2.1.5 边界条件
2.1.6 电磁波的极化
2.1.7 坡印廷定理
2.2 微波技术
2.2.1 常用微波频段
2.2.2 微波技术的特点
2.2.3 微波铁三角
2.2.4 微波传输线
2.2.5 传输线方程
2.2.6 波导
2.3 天线技术
2.3.1 天线在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作用
2.3.2 天线的分类
2.3.3 电基本振子
2.3.4 天线的主要参数
2.3.5 无线通信系统常用天线
2.3.6 天线阵
2.4 电波传播
2.4.1 各种介质中的波
2.4.2 视距传播
2.4.3 空间波传播
2.4.4 地面波传播
2.5 本章小结
2.6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2.7 习题

第3章 信道技术
3.1 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3.1.1 信道模型
3.1.2 微波中继信道
3.1.3 卫星通信信道
3.1.4 移动通信信道
3.1.5 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3.2 无线信道特征
3.2.1 信号传播方式
3.2.2 信号的衰落
3.2.3 衰落的分类
3.2.4 衰落的仿真分析
3.3 无线信道传输模型
3.3.1 自由空间模型
3.3.2 常用传播模型
3.4 无线信道传输损耗
3.4.1 视距传播的极限距离
3.4.2 障碍物的绕射
3.4.3 传播损耗的计算
3.5 信道编码技术
3.5.1 扩频码和地址码
3.5.2 信道编码
3.6 分集接收技术
3.6.1 分集接收的概念
3.6.2 分集的分类
3.6.3 合并的方式
3.7 本章小结
3.8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3.9 习题

第4章 数字调制解调技术
4.1 数字调制概述
4.1.1 调制的基本概念
4.1.2 数字调制的特点
4.1.3 数字调制的分类
4.1.4 数字调制的性能指标
4.1.5 数字调制信号的星座图
4.2 线性调制
4.2.1 二进制相移调制
4.2.2 差分相移调制
4.2.3 正交相移键控
4.2.4 交错正交相移键控(OQPSK)
4.2.5 π/4DQPSK
4.3 恒包络调制
4.3.1 最小频移键控
4.3.2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
4.4 正交振幅调制
4.4.1 QAM信号产生
4.4.2 QAM信号功率谱
4.4.3 QAM信号的解调
4.4.4 QAM误码性能
4.5 多载波调制
4.5.1 OFDM基本原理
4.5.2 OFDM的实现
4.5.3 OFDM的特点
4.5.4 OFDM的应用
4.6 扩频调制技术
4.6.1 扩频调制基本原理
4.6.2 扩频调制的分类
4.6.3 扩频码序列
4.6.4 扩频调制的性能
4.7 本章小结
4.8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4.9 习题

第5章 组网技术
5.1 移动通信网络概述
5.1.1 移动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5.1.2 移动通信组网的技术问题
5.1.3 移动通信网的组成
5.2 网络结构
5.2.1 基本网络结构
5.2.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5.2.3 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5.3 蜂窝技术
5.3.1 蜂窝小区的概念
5.3.2 频率复用
5.3.3 信道容量和同频干扰
5.4 多址技术
5.4.1 多路复用与多址接入
5.4.2 频分多址
5.4.3 时分多址
5.4.4 码分多址
5.4.5 不同多址接入系统的系统容量
5.5 越区切换技术
5.5.1 越区切换准则
5.5.2 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和信道分配
5.5.3 位置管理
5.6 网络安全技术
5.6.1 移动通信面临的攻击
5.6.2 保密通信系统简介
5.6.3 GSM系统的鉴权与加密
5.6.4 3G系统的信息安全
5.7 本章小结
5.8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5.9 习题

第6章 移动通信系统与标准
6.1 第一代移动通信
6.2 第二代移动通信——GSM和IS
6.2.1 GSM
6.2.2 IS
6.3 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CDMA 2000、TDSCDMA和Wimax
6.3.1 IMT2000简介
6.3.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标准和网络结构
6.3.3 CDMA
6.3.4 WCDMA
6.3.5 TDSCDMA
6.3.6 Wimax
6.3.7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局限性
6.4 第四代移动通信
6.4.1 第四代移动通信的主要指标
6.4.2 第四代移动通信需研究和解决的技术问题
6.5 宽带无线接入
6.5.1 无线个人域网
6.5.2 无线局域网
6.5.3 无线城域网
6.5.4 无线广域网
6.6 移动自组织网络
6.6.1 移动自组织网络的特点
6.6.2 Ad Hoc网络的体系结构
6.6.3 Ad Hoc网络中的关键技术
6.6.4 Ad Hoc网络信道接入协议
6.6.5 Ad Hoc网络的路由协议
6.6.6 自组织网络应用领域
6.7 本章小结
6.8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6.9 习题

第7章 手机原理
7.1 手机原理概述
7.1.1 手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过程
7.1.2 手机通信的步骤
7.1.3 手机原理框图
7.2 手机典型电路
7.2.1 射频部分
7.2.2 基带部分
7.2.3 外围部分
7.3 手机发展趋势
7.3.1 功能机到智能机的演变
7.3.2 智能手机的发展趋势
7.4 本章小结
7.5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推荐的参考书目
7.6 习题

附录A 英汉术语对照
参考文献
《光影炼金术:电影特效的幕后奥秘》 一、 导言:当虚幻照进现实 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被极度丰富和颠覆的时代。从宏伟壮丽的史诗场景到瞬息万变的科幻奇观,电影以其强大的叙事能力和震撼的视觉冲击力,不断拓展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然而,那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画面,往往并非摄影机镜头下的真实记录,而是无数艺术家、技术人员和创作者,运用智慧与匠心,在虚拟与现实的交汇点上,“炼制”出的光影魔法。 本书《光影炼金术:电影特效的幕后奥秘》将带领读者深入电影制作的神秘殿堂,揭开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技术、艺术和创意思维。我们将一同探索,那些看似不可能的场景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数字角色是如何诞生的,那些颠覆现实的动作场面是如何在计算机中被编织的。这不是一本关于信号传输、基站建设或终端设备迭代的书,而是关于如何运用技术和艺术,将无形的创意转化为有形的影像,让观众沉醉其中,甚至相信那份虚幻。 二、 早期探索:从模型到魔术 电影特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初。早期电影工作者们,在技术尚未成熟的条件下,就已经开始尝试用各种巧妙的手法来欺骗观众的眼睛。 模型与微缩场景 (Miniatures and Forced Perspective): 这种技术至今仍是特效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早期,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在表现巨大建筑或宏伟城市时,电影制作人会建造精密的微缩模型,通过调整摄像机角度和镜头焦距,使其在画面中显得宏伟无比。著名的“强制透视”技术,通过精确计算和摆放道具,制造出距离和大小的错觉,例如在《国王的演讲》中,就巧妙利用了这一原理,让演员在画面中显得高大威严。 特殊摄影技术 (In-Camera Effects): 在摄影机内直接实现的特效,如叠印 (Double Exposure) 和分镜 (Masking) 技术。叠印常用于表现幻觉、回忆或双重曝光的惊悚效果。分镜技术则允许将两个或多个画面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创造出只有演员和特定场景,但背后却有完全不同背景的画面。例如,在早期西部片中,常见的“马车飞驰”的镜头,很多就是通过将演员在马车道具上表演的画面,与预先拍摄好的背景画面进行叠印实现的。 特效化妆与道具 (Practical Effects and Makeup): 那些塑造了无数经典怪物的特效化妆,以及为电影量身定做的各种奇特道具,都属于“实景特效”。从《科学怪人》中标志性的伤疤和螺丝,到《猛鬼街》中弗莱迪的利爪,都展现了化妆师和道具师的精湛技艺。这些实实在在的物理效果,为电影增添了触手可及的真实感。 三、 数字革命:虚拟世界的崛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特效迎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数字特效 (Digital Visual Effects, VFX) 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电影的表现力,使得过去无法想象的场景成为可能。 三维建模与动画 (3D Modeling and Animation): 这是数字特效的核心技术之一。艺术家们使用专业的软件,在计算机中创建出虚拟的三维模型,无论是恐龙、外星生物,还是复杂的建筑和交通工具。然后,通过关键帧动画、运动捕捉 (Motion Capture) 等技术,赋予这些模型生命,使其能够行走、奔跑、甚至做出复杂的情感表达。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就是早期三维动画的里程碑式应用,它们栩栩如生的动作和逼真的皮肤纹理,彻底颠覆了观众对屏幕生物的认知。 数字合成 (Compositing): 数字合成是将不同来源的影像素材(如实拍镜头、三维动画、数字绘制等)进行融合,形成最终画面的过程。它让原本孤立的元素得以有机结合,创造出连贯的叙事空间。例如,将绿幕 (Green Screen) 或蓝幕 (Blue Screen) 前拍摄的演员,与远景或特技模型合成,是电影中常见的技术。通过精确的抠像 (Chroma Keying) 和色彩匹配,演员就能“穿越”到任何虚拟的场景中。 粒子系统 (Particle Systems) 与流体模拟 (Fluid Simulation): 这些技术用于模拟自然界中复杂的动态效果,如火焰、烟雾、爆炸、水流、雨雪等。通过复杂的算法,计算机可以模拟出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粒子或流体单元的运动轨迹,从而产生极其逼真的视觉效果。在《盗梦空间》中,城市倾斜、爆炸的雨水等震撼场面,都离不开先进的流体模拟技术。 数字绘景 (Digital Matte Painting):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画板”被电脑屏幕取代。数字艺术家们通过数字绘画软件,在计算机上绘制出精美的背景,这些背景可以被整合进电影镜头中,极大地丰富了场景的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节省了拍摄成本。 四、 动作与角色:赋予生命与能量 数字特效不仅创造了逼真的场景,更在赋予数字角色生命和创造震撼的动作场面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动捕捉 (Motion Capture, Mo-Cap): 运动捕捉技术通过在演员身上粘贴传感器,记录其身体的运动数据,然后将这些数据应用到数字角色上,使其能够模仿演员的动作。这项技术使得数字角色能够展现出极其自然的肢体语言和细微的情感变化。《指环王》中的咕噜,《阿凡达》中的纳美人,都是运动捕捉技术塑造出的经典数字角色。 面部捕捉 (Facial Capture): 相比于身体运动,面部表情的捕捉更加复杂和精细。面部捕捉技术能够记录演员脸部细微的肌肉运动,从而赋予数字角色更加丰富和真实的面部表情。《猩球崛起》中的凯撒,其充满情感的眼神和微妙的面部变化,都得益于先进的面部捕捉技术。 数字替身 (Digital Doubles): 当演员无法完成某些危险或不可能的动作时,数字替身便应运而生。这些完全由计算机生成的角色,能够完美模仿演员的外形和动作,完成各种惊险的特技表演。从高空坠落到爆炸场景,数字替身在保证演员安全的同时,也为电影带来了更具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物理模拟 (Physics Simulation): 除了粒子和流体,物理模拟还包括布料模拟 (Cloth Simulation)、刚体模拟 (Rigid Body Simulation) 等。这些技术可以模拟衣物在风中的飘动,物体之间的碰撞和破碎,车辆的变形和爆炸等。在动作片中,爆炸、追逐、碰撞等场景,都需要精密的物理模拟来确保其逼真度和震撼力。 五、 深度探秘:流程与艺术的融合 电影特效的制作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高度协同、层层递进的复杂流程。 前期策划与概念设计 (Pre-production and Concept Art): 在拍摄开始之前,特效团队就需要与导演、艺术总监等深入沟通,理解影片的整体风格和视觉需求。概念艺术家们会根据剧本和导演的设想,绘制出大量的概念图,确定场景、角色、道具的视觉形象。 模型制作与场景搭建 (Modeling and Set Dressing): 三维建模师们根据概念图,在计算机中创建出场景的数字模型,包括建筑、地形、道具等。对于实景拍摄的场景,也会进行精确的数字扫描,以便后期合成。 动画与运动捕捉 (Animation and Motion Capture): 动画师们为数字角色赋予生命,运动捕捉团队则负责记录演员的表演数据。 特效模拟 (FX Simulation): 特效技术人员负责模拟各种物理现象,如爆炸、火焰、烟雾、水流等。 合成与抠像 (Compositing and Keying): 合成艺术家们将所有独立的视觉元素,包括实拍镜头、三维动画、粒子效果等,在数字工作站上进行精密的合成,确保画面连贯、统一。 调色与后期处理 (Color Grading and Final Touches): 最后,调色师会为整个影片进行色彩调整,统一画面风格,增强视觉冲击力。一些细微的调整和润色工作,也会在这个阶段完成。 六、 未来展望:无限可能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 (AI) 和虚拟现实 (VR) / 增强现实 (AR) 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影特效的未来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AI 赋能的创作 (AI-Powered Creation): AI 可以在模型生成、动画辅助、场景设计等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持,提高创作效率,甚至催生出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实时渲染与交互式体验 (Real-time Rendering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游戏引擎等实时渲染技术的进步,使得在电影制作中实现更加逼真和动态的视觉效果成为可能,并为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交互式观影体验。 虚拟制作 (Virtual Production): 结合 LED 屏幕、实时渲染和运动捕捉等技术,虚拟制作可以在拍摄现场直接呈现复杂的虚拟背景,让演员在更加真实的环境中表演,并实现更高效的后期制作。 然而,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平衡技术与艺术,如何避免特效的过度使用而损害叙事,如何保护创作者的知识产权,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七、 结语:光影炼金术师的传奇 《光影炼金术:电影特效的幕后奥秘》并非关于数据传输的理论,也并非探讨通信协议的演进。它是一本关于创造力的赞歌,是向那些用技术和艺术点亮银幕的“光影炼金术师”们致敬的篇章。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将我们的想象变为现实,让我们在黑暗的影院中,体验了最璀璨的光影奇迹。这本书,正是希望将这些奇迹背后的故事,一一呈现在您的眼前,让您在欣赏精彩电影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份令人着迷的“幕后魔力”。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案例分析这块做得非常用心。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来佐证和应用所讲授的技术。比如,在介绍蜂窝网络架构时,它详细剖析了一个典型的手机通话是如何从用户终端经过基站、核心网,最终连接到电话交换网络的,并且对其中的关键节点和协议进行了说明。我还特别关注了它在描述物联网通信时,如何结合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比如 LoRa 和 NB-IoT,来解决大规模设备连接和低功耗的需求,并且列举了智能家居、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书中的案例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技术细节,解释了为什么某种技术适用于某个场景,以及在实际部署中可能会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这种“学以致用”的思路,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学习价值。我感觉读完这些案例,我不仅仅是在看书,而是在学习如何实际运用这些技术去解决问题。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关于无线通信基础原理的知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技术现象。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从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开始讲起,用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信号的衰减、反射、衍射等现象,并且还穿插了一些历史发展的小故事,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特别喜欢它对天线原理的讲解,配上清晰的剖视图,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不同类型天线的辐射方向图和适用场景。而且,书中还涉及到了调制解调的基本概念,解释了 AM、FM、PSK 等不同调制方式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对于理解我们手机是如何将语音信息转换为电信号进行传输的非常有帮助。虽然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很专业,但实际阅读起来,它的基础部分写得非常接地气,即使是没有任何通信背景的人,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趣的知识,并且能将书本上的理论与生活中的 Wi-Fi、蓝牙等技术联系起来,顿时感觉豁然开朗。

评分

这本书的深入讲解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尤其是关于 5G 的部分,我之前对 5G 的了解仅限于“速度快”,但这本书从信道编码、多址接入、波束赋形等多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例如,在讲解 Massive MIMO 时,它不仅描述了其基本原理,还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大规模天线阵列来提高频谱效率和网络容量,并且列举了实际应用场景。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网络切片的部分,它清晰地解释了如何为不同的业务场景(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分配独立的虚拟网络资源,以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性。书中对于这些前沿技术的描述,并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的技术实现和关键挑战。比如,在讨论毫米波通信时,它不仅提到了其高带宽优势,也指出了传播损耗大、穿透性差等问题,并介绍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如波束跟踪和小型蜂窝网络。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方式,让我对这些技术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不仅仅是“知道”,更是“理解”。

评分

我最近刚入手了这本《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拿到手的时候就觉得装帧很不错,纸张质量也好,摸起来很有质感。翻了几页,里面的插图和图表都做得特别清晰,文字说明也很到位,感觉编辑在排版和设计上下了不少功夫。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技术类的书籍,但很多都做得比较粗糙,要么字体小得费眼,要么图表模糊不清,让人一看就提不起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就做得相当到位,阅读体验很棒。而且,我发现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逻辑也很清晰,从基础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对于我这种非专业背景但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非常友好。我特别喜欢它在一些关键的技术点上,会用一些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下子就把复杂的原理给讲透了,不像有些书上来就一堆公式和术语,让人云里雾里。整体感觉这本书在内容呈现和用户体验上都考虑得非常周到,即使是对这方面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能轻松上手,并且逐渐深入。

评分

我一直对通信技术的演进历史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很感兴趣,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它不仅仅聚焦于当前的技术,还花费了不少篇幅来回顾无线通信从第一代到第五代的演进历程,这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技术突破和关键节点,让我对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以及 GSM、CDMA、WCDMA 等不同制式的发展过程,还有 3G 和 4G 如何通过引入OFDM、MIMO等技术来大幅提升速率和容量。更重要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 5G,而是对 6G 的一些前瞻性研究和可能的技术方向进行了探讨,例如太赫兹通信、人工智能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等。这种对技术发展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趋势的展望,让我对无线通信与移动通信技术有了更宏观的视角,也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无限遐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