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楚简综述

包山楚简综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晓雪 著,朱晓雪 编
图书标签:
  • 包山楚简
  • 楚简
  • 简牍
  • 历史文献
  • 考古
  • 中国古代史
  • 出土文献
  • 文字学
  • 学术研究
  • 汉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10685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1027
包装:精装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2013-12-01
页数:1048
字数:1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朱晓雪所著的《包山楚简综述》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项目。全面收集有关包山楚简研究的资料,并系统研究包山楚简相关的各方面问题;重新编联竹简顺序,对简文进行新的分组,注重对新资料的运用,考释疑难字,继而根据最新成果编纂文字编。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收集有关包山楚简研究的资料,并系统研究包山楚简相关的各方面问题;重新编联竹简顺序,对简文进行新的分组,注重对新资料的运用,考释疑难字,继而根据最新成果编纂文字编。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概述
一 出土地点及墓地概况
二 发掘、报道和整理出版概况
三 竹简放置位置及基本情况
四 整理者对简文内容的分类
五 竹简图版情况
六 包山楚简的价值
七 包山楚简研究综述
第二章 包山楚简的分组及简序
第一节 文书简的分组与简序
一 文书简概述及分组方法
二 文书简的分组与简序
三 文书简中总篇题与疑似篇题
第二节 卜筮祭祷简的分组与简序
一 卜筮祭祷简的名称问题
二 卜筮简的类型及分组
第三节 丧葬简的分组与简序
一 丧葬简的名称及分类
二 丧葬简的简序
第三章包山楚简集释
第一节 文书简集释
一 签牌与9号简
二 《疋狱》
三 《受旮》
四 <贷金>
五 <所诬>
六 《集箸》
七 《集箸言》
八 278反
第二节 卜筮祭祷简集释
一 卜筮简
二 祭祷简
第三节 丧葬简集释
一 遣策简
二 赡书
第四章相关问题研究
第一节 纪时
一 纪年
二 纪月
三 纪曰(干支表)
第二节 行政区划系统
一 州
二 里
三 邑
四 □
五 敔
第三节 地名
一 封君
二 县名
第四节 职官
一 机构
二 职官
第五节 姓氏
第六节 卜筮祭祷中的相关问题
一 卜筮祭祷简结构分析
二 贞人与卜筮工具
三 神只系统
四 祭品
五 卦画
包山楚简新释文
参考文献要目
包山楚简文字编
检字表
後记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包山楚简综述》: --- 《大唐长安风物志:盛世下的市井百态与文化脉动》 内容简介 《大唐长安风物志》是一部深度挖掘盛唐都城长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上生活图景的通俗史学著作。本书摒弃传统史书对帝王将相的刻板叙述,聚焦于这座世界级都市的“活态”历史,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烟火气的长安城。 第一部:城郭之制与坊市体系 本书首先从宏观上剖析了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唐代长安城,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规划最严谨的都城,其“棋盘式”的里坊制不仅是政治权力的象征,更是社会生活的基石。 我们细致考察了唐长安的“二十四坊”与“两市”(东市与西市)的格局。坊市制度的严格划分,是如何影响市民的居住、商业活动乃至社交网络的?东市作为“金市”,汇聚了高门士族与外来番商,是国际贸易的中心;而西市则更侧重于本地手工业与日常所需。书中通过对文献的细密梳理,复原了不同坊市的商业特色,例如曲江坊的文人雅集、平康坊的娱乐气息,以及安化坊的胡商聚集地,展现了社会阶层在空间上的微妙区隔与互动。 此外,本书也探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奇迹,如供水系统、排水工程以及宵禁制度的执行细节。长安的夜晚是如何被管理的?“夜市”在唐代的出现是何种形态?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盛唐都市管理的精妙之处。 第二部:市井烟火:衣食住行与民俗风情 生活是历史的底色。本卷致力于描绘唐代长安城中普通人的“日常”。 在饮食文化方面,长安是唐代烹饪艺术的熔炉。书中不仅介绍了当时的主食(如胡饼、蒸饼、粟米饭)与饮品(如茗饮的兴起),更重要的是,深入探讨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审美是如何在贵族阶层中体现的,同时也不忘记录底层民众的简朴餐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搜集了大量关于“酒肆”与“茶坊”的记载,揭示了饮酒与饮茶在不同社会阶层中的仪式感和功能差异。 关于服饰风尚,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服饰最为开放和多元的时期之一。本书详细分析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冲击与融合,如圆领袍的普及、女性着男装的现象,以及“袒领”的审美取向。通过对壁画、出土陶俑以及诗歌文本的交叉验证,我们得以重构出不同身份(官员、士人、商贩、乐伎)的穿着特点。 居住空间部分,则描绘了从宫廷到平民的住宅演变。唐代士人的宅邸已开始追求园林意趣,出现了“曲水流觞”的精致布局。而普通市民的里坊住宅,则体现了实用与紧凑的原则,院落布局、门窗样式都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哲学。 第三部:文化熔炉与宗教交融 长安不仅是政治中心,更是全球性的文化交汇点。本书重点分析了这种多元化如何塑造了盛唐的文化面貌。 胡风的盛行是本书一个重要的论题。粟特人、波斯人、日本人、朝鲜人等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商业技术,也带来了音乐、舞蹈和宗教信仰。书中详细介绍了“胡旋舞”如何从异域传入并风靡宫廷,以及“击鼓”、“琵琶”等乐器如何改变了唐代的音乐结构。 在宗教领域,唐代是佛教鼎盛时期,但道教也享有国教地位,同时景教、祆教、摩尼教等异教也在长安设有寺院。本书通过对“大慈恩寺”等著名寺院的考察,分析了佛教艺术、建筑对长安城市景观的影响,以及不同宗教之间在社会层面上的和谐共存与潜在张力。 第四部:长安的知识分子与民间记忆 知识分子是城市的灵魂。本卷聚焦于栖居在长安的文人墨客群体。他们如何在繁华的都城中寻找自我价值?科举制度如何驱动人才流动?书中通过对中唐诗歌的解读,展示了长安城为文人提供的创作灵感源泉——从曲江池畔的登科喜悦,到灞桥折柳的离别伤感。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长安城中的“非主流”记忆。例如,手工业行会的运作、江湖卖艺人的生存状态、以及民间传说和口头文学的流传。这些被主流史书忽略的“微历史”,构成了理解长安复杂社会结构的关键碎片。 结语:盛衰之鉴 最终,本书探讨了安史之乱后,长安如何逐渐走向衰落。城市的繁华景象是如何被战火摧残,以及其功能和地位是如何被东部城市逐步取代的。通过对长安这座伟大都市的细致解剖,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一个盛世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以及任何宏伟的文明结构,都离不开其底层细微的生活脉络的支撑。本书力求以严谨的史料考证为基础,辅以生动的叙事笔法,让历史“活”起来。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有什么地方能让我产生更多期待的,那就是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偶尔会显得过于保守。当然,在学术研究中,求“稳”是美德,尤其是在这种基础性的综述性著作中,谨慎的态度是必须的。然而,对于那些已经对楚简有所涉猎的进阶读者来说,或许会期盼作者能在某些前沿的、尚未定论的领域,展现出更具挑战性的理论假设或更激进的观点碰撞。不过,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值得所有关注上古史、楚文化乃至简牍学领域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反复研读的力作,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可靠的知识基石,让后续的探索有了更坚实的地基。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地位毋庸置疑,但我想从一个更注重实际应用的读者的角度来谈谈它的“可用性”。在查阅特定主题的资料时,这本书的索引系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不像某些古籍整理那样,索引做得敷衍了事,导致查找某个特定楚简篇目或某个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录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在全书中“大海捞针”。《包山楚简综述》的条理清晰,使得我对特定疑难点进行回溯和比对时,效率大大提高。这说明编撰者不仅是研究者,更是体验过“找资料痛苦”的资深学者,深知如何让后来的学习者少走弯路。

评分

要评价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阅读过程中的“顿悟时刻”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楚国宗教信仰与祭祀仪轨那几章。作者没有止步于对简文内容的翻译,而是巧妙地结合了同时期其他考古发现,如青铜器铭文或墓葬形制,进行交叉印证。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楚文化神秘面纱的认知。我感觉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深厚,很多复杂的逻辑推演,被他用非常清晰的层级结构表达出来,即便是涉及到一些艰深的古文字辨识问题,也能让非古文字专业的读者大致跟上思路,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引人之处在于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精妙的平衡。我一直好奇,在浩如烟海的楚简研究成果中,如何才能构建一个既全面又具有个人洞见的体系。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是以一种近乎“编年史”的方式,梳理了楚简的发现历程、文字特点,乃至其背后的社会文化信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处理一些有争议的篇目时,展现了极其审慎的态度,既不妄加揣测,又能清晰地指出不同学派的论点差异,这对于我这种希望建立扎实基础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引。

评分

《包山楚简综述》的封面设计相当朴素,以深沉的墨绿色为主色调,配上典雅的米白色字体,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学术的严谨与厚重。我最近沉迷于先秦文献的研究,尤其对楚简的出土与解读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质量很不错,纸张选用了哑光铜版纸,触感细腻,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初次拿到手时,我就被其中排版的精细所吸引。作者似乎非常注重阅读的体验,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注释和引文的格式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整体来看,它给我的印象是一个精心打磨的学术工具书,而不是那种堆砌资料的普通读物。

评分

二 纪月

评分

第一章 概述

评分

发掘资料

评分

第三节 地名

评分

二 纪月

评分

三 邑

评分

竹简黄面一侧的边缘,大多刻一到二个或三个直角三角形的小契口,用以固定编联竹简的丝线。从契口部位残存的丝线或丝线痕迹看,原竹简的编联是在文字书写完毕之后进行的。

评分

二 丧葬简的简序

评分

二 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