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库·朕即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套装全二册)

新世纪文库·朕即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套装全二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马克斯.加洛 著,李春 等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法国历史
  • 路易十四
  • 君主制
  • 欧洲历史
  • 传记
  • 政治史
  • 新世纪文库
  • 太阳王
  • 法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ISBN:97875405862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41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世纪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98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路易十四,这位上帝的宠儿,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启了法国蒸蒸日上的伟大时期。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从此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与时尚之都。路易十四5岁登基时便明白上天赋予他的使命,立志要成为法兰西的太阳。在战场上,他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政治上,他踩过摄政大臣的肩膀为王权清扫障碍;他集后宫三千佳丽宠爱于一身;他热爱艺术,对戏剧、舞蹈、雕塑和建筑痴迷,嗜好华服和美食,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他拥有“显赫”的私生活,是第一个公开确立情妇和私生子地位的法国国王,那充满法兰西浪漫情调的私生活,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后人都忍不住要窥视一番。
  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代伟大君主,作者以多方视角描述了路易十四72年的执政之路。作者精巧的文字艺术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带你走近欧洲最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目睹一代伟大帝王的传奇人生。

内容简介

  朕即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向我们揭开了路易十四的世界——宫廷的奥秘和上流社会的游戏。
  第一部描写了从路易十四出生到其统治顶峰时期,马克斯·加洛通过巧妙的手法描绘了这个年轻有为、精力充沛的国王,他的意志让所有人敬服。1643年5月14日,五岁的路易·迪厄多内宣布成为法国国王,号称路易十四。这位年幼的国王个性坚强。尽管面对着王子们的叛乱,他始终坚持自己一贯的原则。作为国王就必须强大,他代表着权力,要懂得倾听,特别是,他要有统帅的能力。
  第二部描写了从路易十四统治的巅峰时期,同时也是他生命太阳开始衰落的时期,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1683年的冬天,路易十四45岁。战争、对新教徒的驱逐、疾病、近亲的去世,这一切使得王宫的生活总是那么严峻,甚至有时是阴森的。这就是这个伟大国王的冬天。处于人生漫长衰落期的路易十四却表现出令人惊异的勇气和精神上的力量。他抗争着,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统帅全局,他从执政之初那个追求享乐有魅力的统治者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国王,他想自我拯救但却从不放弃做一个伟大的国王。

作者简介

  马克斯·加洛(Max Gallo)法国知名作家和历史学家。他1932年生于法国尼斯的一个意大利移民家庭,早年曾积极投身法国共产党活动,作品充满爱国主义激情。2012年4月于75 岁高龄获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从而成为法国 40 位“不朽者”之一。加洛十分多产,写有大量历史小说,以及关于拿破仑、戴高乐和雨果等人的历史著作。

目录

第一部 太阳王
序言 路易十四——天赐之子
第一章 1638-1652年
第二章 1652-1661年
第三章 1661-1666年
第四章 1666-1678年
第五章 1678-1682年

第二部 岁暮夕阳
第一章 1683-1686年
第二章 1687-1693年
第三章 1694-1700年
第四章 1700-1704年
第五章 1705-1710年
第六章 1711-1714年
第七章 1714-1715年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序言
  路易十四——天赐之子
  路易十四站在母亲的榻前。
  他心里明白,母亲将要离开了。
  他极力保持着冷静,因为他是国王,是臣民心中的路易大帝。
  有人在窥视着,他不能显露一丝怯懦。
  他极力自持,挺起胸膛,双臂交叉,昂起头,咬紧牙关,俯视着卢浮宫寝殿里忙碌的大臣们。母亲在不久前被送到了这里。
  路易向前走了一步,想靠近母亲,想再看看她的容颜,再听听她的声音。
  太后气息微弱,说道:“唉,陛下!这些痛苦可以赎我的罪,您不必难过。”
  路易俯下身子,看着母亲。在那熟悉的目光中,他又看到了当年容光焕发、大权在握的王后——奥地利的安妮。儿时的他常常扑到母亲怀里,心悦诚服地拜倒在她的面前,并向她身边卷发披肩的侍女点头致意。拥有这样的母亲是他的骄傲,而路易也曾让这位伟大的王后备感欣慰。
  她曾平定贵族暴乱,为维护王权披荆斩棘。这位王后、这位勇士、这位行事果断的奥地利的安妮,而今却被病魔折磨得不成模样。
  太后纤细的手已经肿胀形,胳膊上的皮肤开始溃烂。
  御医们正在为太后身上不断增多的脓包和肿块进行引流。为了给癌细胞提供营养,使其不再吞噬身体,他们先刺破太后的乳房,将小肉块植入其中,然后用开水清洗创口,据说这样可以烫死病菌。最后用浸满药水、气味难闻、颜色发黄的绷带为太后的胸部和肩部进行包扎。
  太后极力保持微笑,说道:“啊,国王你来啦!”
  她想把手抬起来,却感到力不从心,于是说道:“去吧,我的孩子,去进晚膳吧。”
  路易有些犹豫。御医们向他保证,这种治疗绝对有效,死神已被驱逐。每天早晚他们都会用剃刀清除太后身上生出的腐肉。在上帝的帮助下,太后的生命将会延续。
  他是在群臣的前呼后拥下走出母亲的寝殿。
  突然,他停了下来,心里牵挂着母亲的病情,担心母亲衰弱的身体。
  伤口溃烂化脓产生的难闻气味已扩散到了候见厅。路易站在原地,听见堂姐尖声说道:“伤口可真恶心,还有那难闻的气味,弄得我都不想进餐了。”
  他瞪了堂姐一眼,吓得她慌忙低下头,然后转身进入觐见厅。
  1666年1月20日午夜。
  路易又一次来到母亲的榻旁,眼前的景象使他震惊不已。几分钟前,母亲的脸上还看不到被病魔折磨的痕迹,现在她的脸色已变得晦暗,毫无光泽,双眼深陷,头发脱落,凌乱枯涩。
  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紧咬双唇,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伟大的路易大帝;他,伟大的太阳王,不能让人窥见自己的绝望。然而,绝望的情绪在他内心翻涌,使他颤抖不已。
  那些窥视的人就在周围,路易害怕自己倒下,伸手扶住银质桌子的边缘,支撑住身体。
  他闭上双眼,开始祷告。
  有人喊道:“太后薨了。”
  听得出那是王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的声音,此时他也守在母亲的病榻前。
  路易想再看看母亲,可是却感到视线模糊,步履蹒跚,无力再做任何事了。突然,寝殿里乱作一团,人们喊着:“国王,国王跌倒了。”
  他在众人的搀扶下站了起来。
  1643年5月14日,路易才5岁,父王便驾崩了。
  洪亮的声音回响在他耳边:“老王归天!新王万岁!”
  作为路易十三和奥地利的安妮的长子,他顺理成章地成为路易十四。
  今天,母后也归天了。
  人们扶着他走出太后的寝宫。路易闭着双眼,往事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尼耶特是先王路易十三时期掌管宫廷服饰的侍从,现在是路易的首席内侍。尼耶特断断续续地讲述了先王和太后的故事。1615年,先王和王后14岁时便完婚,并被迫维持婚姻。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王室一直没有子嗣。人们认为奥地利的安妮不能生育。于是谣言四起,说他的父王比起女人来其实更喜爱那些衣着讲究、拥有无数头衔、常常收到礼物、优雅帅气的年轻贵族。
  1637年底的一天夜里,预言家和占星师预言国王夫妇将孕育一个孩子。于是,路易十三回到卢浮宫,回到王后的身边。
  12月5日,路易十三在圣安东尼大街的圣玛丽修道院停留了好几个小时,他隔着栅栏与路易斯安热尼克德拉法耶特相谈甚欢。路易十三有不少情妇,但人们猜测,这些女人只是他用来掩饰自己同性恋倾向—“意大利缺点”的幌子。他们玩着优雅而无实质内容的游戏。路易斯便是其中之一,她精灵古怪,与众不同。作为国王的情妇,她反而劝国王回到王后身边尽丈夫的义务,并为国王夫妇祷告,希望1637年12月5日他们能够顺利孕育皇子。后来,她离群索居,身后留下种种谜团,任人猜测。
  与情妇会面之后,路易十三犹豫着,想要回圣摩尔城堡。正当他要离开修道院时,突然狂风大作,大雨不期而至。刹那间街道积满了水。圣摩尔城堡离这里很远,而且空无一人。雨越来越大,雨幕中房屋被冲刷得模模糊糊。卫队长也认为此时应该待在巴黎,回到卢浮宫。因为那里有王后可以服侍国王。路易十三终于同意了,今晚在卢浮宫用膳。
  这一晚,国王暂时忘却了那个可怕的回忆。新婚之夜,两个毫无感情基础、懵懵懂懂的孩子被迫同床共枕。
  这一晚,王后也暂时忘却了曾经彼此造成的伤害和羞辱。
  这对王室夫妇有着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路易十三知道英国大使,白金汉公爵曾吻过自己的王后,自己的妻子。而且这位法兰西王后,哈布斯堡王朝皇室成员,奥地利的安妮竟然在法西战争期间通敌。这对国王而言是耻辱,是背叛。
  王后的行为被红衣主教黎塞留揭发。她被迫写下认罪书,承认犯下的罪过。因为此事,她的王后之位一度岌岌可危,她不得不屈从于黎塞留。黎塞留以此事作为要挟,常常戏弄她,并且对她的美色垂涎三尺。
  20多年来的隔阂、嫉妒、怨恨、无助与不孕的恶名,终于在这一夜抛诸脑后了。
  次日清晨,雨过天晴。路易十三走出卢浮宫,他向圣母许了一个愿,将整个法兰西的命运交托在圣母手上。几周之后,也就是1638年的2月,王后被确认怀孕了!
  赞美上帝,赞美圣母!
  从王后第一次阵痛开始,宫里上上下下都在为她祈祷。1638年9月5日,11点,在圣日耳曼新堡,孩子出生了。
  新生儿的啼哭声回响在宫殿里。王后的亲信瑟呐萨夫人急忙抱着孩子跑到国王近前,兴奋地说:“是一位王子。”
  路易十三双膝跪地,感谢主的恩赐。不一会儿,王后诞下王子的消息便传遍宫闱。他命人传书巴黎,昭告天下。可是途中纳依桥被冲毁,传信官无法渡过塞纳河。他们隔着河挥舞着帽子,大声喊道:“是一位王子!”喜讯一时间传遍了整个巴黎。教堂里敲响了赞美圣母的钟声。整个城市灯火通明,百姓们推杯换盏。人们走进一间又一间教堂祈祷,感谢上帝,感谢圣母。9月初的巴黎沉浸在举国同庆的欢乐之中。
  这个孩子是主的恩典。
  “这个孩子是主赐给您的,他生来就是要成就伟大的事业。”黎塞留对国王说。
  路易时常回想起乳母和母后的侍女们对他的悉心照料,那时她们称他为“奇迹之子”——路易迪厄多内。
  现在,路易又回到了卢浮宫的这个寝殿里。28年前,即1637年12月5日,母亲在这里珠胎暗结。1666年1月20日,母亲在这里病逝。
  他看到了弟弟菲利普,被那些涂脂抹粉、衣着华丽的宠臣们搀扶着。
  路易走向母亲的病榻,太医们拦住了他。
  “她真的走了吗?”他问道。
  “是的,陛下。”
  他听到菲利普一边痛哭,一边不停地问:“这真的是我的母后吗?”
  而他却无法像弟弟那样尽情地发泄。因为他是国王,是路易大帝,他不能哭泣,也不该哭泣。
  然而,路易还是垂下头,泪水却黯然流下。
  他久久地站在原地,四周围满了大臣。
  其中一位大臣轻声说:“这是我国最伟大的王后之一。”
  路易止住眼泪,抬起头,庄重地说:“不,是最伟大的国王之一。”
  他依依不舍地走出了母后的寝宫。
  路易想离开巴黎,去圣日耳曼新堡,去看看母亲赐予他生命的地方。
  在那里,他可以独自思考。
  虽然说君王应当为人所不能为,忍人所不能忍,但君王也是人,情到深处,还是不能自已。
  “母亲十月怀胎使她与朕之间建立了一种自然的联系,”他写道,“然而这种自然的血缘关系比起我们之间心灵相通、灵魂相依来说显得如此脆弱、如此微不足道......她对朕悉心照料,形影不离。而朕即使政务缠身,也要每天去向她请安。这并不是为了遵循繁琐的皇家礼仪。母亲陪在朕身边的每时每刻都让朕感到快乐和幸福……”
  此时的他形单影只。
  回想当年,年幼的路易尚不能亲政,这位公主,这位王后,也就是他的母亲千辛万苦扶持他登上了王位。待到他成年,她功成身退,还政于他,使他成为真正的国王。
  对于这位大权独揽,雄心勃勃的摄政女王,他从来没有过一丝担忧。
  因为从1638年9月5日他出生之日起,在这个1666年1月他再次驾临的圣日耳曼新堡里,母亲从始至终唯一的期望便是他——奇迹之子,天赐之子,能够成为伟大的太阳王——路易大帝。
  ……
好的,下面为您提供一份不包含《新世纪文库·朕即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套装全二册)》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力求内容详实且富有文采。 --- 历史长河中的权力迷思与人性浮沉 《帝国绝唱:拜占庭的荣耀与陷落》 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有些文明如流星般绚烂,却终究难逃陨落的宿命。拜占庭帝国,这个横跨千年、矗立于欧亚大陆十字路口的强大帝国,正是这样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它不仅是古罗马帝国的延续,更是希腊文化、基督教信仰与东方哲思交融的独特熔炉。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这座宏伟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君士坦丁堡”,探究其兴衰荣辱的复杂脉络。 一、东罗马帝国的千年基业:从狄奥多西到查士丁尼的辉煌重塑 本书的首卷聚焦于拜占庭帝国早期(公元330年至公元7世纪中叶)的奠基与鼎盛时期。我们从君士坦丁大帝迁都的战略决策谈起,解析君士坦丁堡如何从一个古老的贸易港口一跃成为“新罗马”,成为基督教世界无可争议的中心。 重点章节将详细阐述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时期的辉煌。他不仅以其雄才大略收复了西罗马的失地,重现了短暂的“罗马再统一”,更重要的是,他主持编纂了影响深远的《查士丁尼法典》(Corpus Juris Civilis)。这部法典,如同不朽的磐石,为后世欧洲大陆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石。我们不仅关注他与狄奥多拉皇后在“尼卡暴动”中的铁腕统治,更深入剖析其在建筑艺术上的非凡成就,例如那座历经千年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宏伟的穹顶,至今仍是建筑史上的奇迹。然而,在荣耀的背后,瘟疫的肆虐与连年的战争也为帝国的未来埋下了隐忧。 二、抵御与变革:在东西方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 进入中世纪,拜占庭帝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来自东方的萨珊波斯、新兴的伊斯兰哈里发帝国,以及北方的斯拉夫民族,如同四面楚歌的围城。本书细致描绘了帝国如何在军事、外交和宗教上进行艰难的自我革新。 “希腊化”的军事改革,特别是“军区制”(Theme System)的建立,有效地将土地与兵役捆绑,极大地提高了帝国的防御韧性。在宗教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的深刻社会根源与政治影响,揭示了教会权力与皇权之间微妙的张力。这一时期,拜占庭不仅是欧洲抵御东方入侵的坚固盾牌,更是保存古典学识的唯一灯塔,其文化辐射力影响了东欧和俄罗斯文明的形成。 三、权力的腐蚀与内部分裂:从马其顿王朝到科穆宁家族的挣扎 拜占庭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内部的宫廷阴谋、皇位继承的血腥斗争从未停歇。马其顿王朝时期(9世纪至11世纪)是帝国最后的黄金时代,军事上的胜利和文化上的复兴达到了顶峰,但随之而来的地方贵族势力膨胀和皇室成员间的猜忌,已然腐蚀了帝国的根基。 军事上的关键转折点——曼齐刻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 1071年)的惨败,标志着帝国开始失去小亚细亚的腹地,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科穆宁王朝的复兴努力,虽然暂时稳住了局势,但此时,来自西欧的“十字军”已不再是盟友,而是带着贪婪与傲慢的潜在威胁。本书着重分析了拜占庭帝王如何在复杂的西方政治迷局中,试图保持其东罗马正统的尊严与独立性。 四、悲剧性的终章:十字军的背叛与奥斯曼的崛起 本书的下半部分,将笔触投向了拜占庭最为黑暗的时期。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4年),西方基督教徒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与占领,是对拜占庭精神和物质财富的毁灭性打击。这次背叛,不仅暴露了东西教会之间不可调和的裂痕,更彻底摧毁了帝国重建力量的可能。 在短暂的复国之后,帝国如风中残烛,疆域日益萎缩,经济濒临崩溃。最后的保卫者们,面对着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着一场注定失败的殊死搏斗。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在城墙上最后的英勇抵抗,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五、遗产与反思:永恒之城的精神回响 《帝国绝唱》的最后一章,着眼于拜占庭文明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我们探讨了其在艺术(如马赛克和手抄本插画)、神学(东正教的形成)以及国家治理理念上留下的不朽遗产。拜占庭的陷落,不仅仅是一个帝国的终结,它也标志着中世纪的正式落幕,并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关键的文化火种。 本书旨在通过对这一千年帝国的全面梳理,揭示权力、信仰、文化冲突与地理位置的互动,如何在历史进程中塑造一个文明的命运。它不仅是一部帝国兴衰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在荣耀中酝酿危机的深刻反思之作。读者将看到,即便一座城池最终陷落,其精神的火花也永远不会熄灭。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值得称赞。拿到手就感觉很有分量,阅读体验极佳。文字的流畅度非常高,尽管涉及许多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但作者总能用清晰简练的语言将它们梳理清楚。我特别喜欢它对文化和艺术赞助的描写,路易十四如何一手打造了法国的文化黄金时代,那些文学家、音乐家、建筑师的故事穿插其中,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和战役。读着读着,我仿佛能听到拉莫的音乐,看到莫里哀的戏剧在宫廷中上演。这种将政治史、军事史与文化史融为一体的写法,使得全书立体丰满,远非一般传记可比。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看的时候,我对路易十四的负面评价比较多,觉得他过于专断和穷兵黩武。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理解他行为背后的时代逻辑和个人动机。作者非常客观地呈现了法国在路易十四统治下所达到的巅峰,同时也毫不避讳地指出了他为后世埋下的隐患,比如财政的透支和贵族矛盾的激化。这种不偏不倚、兼顾正反两面的写作态度,非常值得尊敬。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透视“强权”的棱镜,让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而不是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套用古人。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杰作。

评分

作为历史爱好者,我阅读过不少关于欧洲君主制的书籍,但很少有能像这本一样,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命运结合得如此完美。作者没有将路易十四脸谱化地塑造成一个纯粹的暴君或伟人,而是呈现了一个多维度的复杂形象。特别是书中对“绝对君主制”理论的探讨,以及路易十四如何通过宗教改革、军事扩张来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逻辑清晰,论证有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他的选择是否必然。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对于希望深入研究17世纪欧洲政治思想史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和丰富的案例分析。

评分

这套书真的太惊艳了,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历史读物,结果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作者的文笔简直是一绝,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书中对凡尔赛宫的描绘,那种极尽奢华与权力的交织感,让人身临其境。每一个细节都扣人心弦,从路易十四的童年阴影到他如何一步步巩固王权,那种政治手腕的高超和个人魅力的展现,都写得入木三分。我尤其喜欢作者剖析路易十四内心矛盾的部分,他既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君主,也有作为普通人的挣扎与孤独。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王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权力、艺术与人性的深刻探讨,读完之后让人回味无穷,对欧洲历史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我是一个对历史不太感冒的人,但朋友强烈推荐这本,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抗拒。然而,一旦翻开,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读起来一点都不累。作者似乎很擅长捕捉人物的“微表情”和那些不为人知的宫廷秘辛。比如,书中关于“太阳王”称号的由来以及他如何利用宫廷礼仪来控制贵族阶层的描述,简直像看一出精彩的宫斗大戏。而且,作者的考据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引用的史料丰富却又不生硬地堆砌,而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整个叙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对于想了解法国波旁王朝鼎盛时期的朋友来说,这绝对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太阳王路易十四,了解历史人物

评分

节奏紧凑 《冰与火之歌》的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马丁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冰与火之歌的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构架完整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适可而止,而不是突出超自然的力量。读者或许记得,《魔戒》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但对魔法的描述却很简略,也很少有壮观的魔法画面,就连巫师甘道夫也不怎么使用魔法,而更多的是使用像常人一样的肉搏战斗。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评分

很一般的书,看在活动份上买几本

评分

节奏紧凑 《冰与火之歌》的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马丁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冰与火之歌的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构架完整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适可而止,而不是突出超自然的力量。读者或许记得,《魔戒》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但对魔法的描述却很简略,也很少有壮观的魔法画面,就连巫师甘道夫也不怎么使用魔法,而更多的是使用像常人一样的肉搏战斗。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评分

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代伟大君主,作者以多方视角描述了路易十四72年的执政之路。作者精巧的文字艺术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带你走近欧洲最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目睹一代伟大帝王的传奇人生。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满意。

评分

从一个懵懂孩童到一代伟大君主,作者以多方视角描述了路易十四72年的执政之路。作者精巧的文字艺术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带你走近欧洲最伟大的“路易十四时代”,目睹一代伟大帝王的传奇人生。

评分

路易十四,这位上帝的宠儿,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开启了法国蒸蒸日上的伟大时期。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巴黎从此成为世界文化、艺术与时尚之都。路易十四5岁登基时便明白上天赋予他的使命,立志要成为法兰西的太阳。在战场上,他是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政治上,他踩过摄政大臣的肩膀为王权清扫障碍;他集后宫三千佳丽宠爱于一身;他热爱艺术,对戏剧、舞蹈、雕塑和建筑痴迷,嗜好华服和美食,走在时尚潮流的前端;他拥有“显赫”的私生活,是第一个公开确立情妇和私生子地位的法国国王,那充满法兰西浪漫情调的私生活,让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后人都忍不住要窥视一番。

评分

节奏紧凑 《冰与火之歌》的每个章节张弛有度,节奏感非常强烈,能吸引人连续地阅读。作者马丁在写作《冰与火之歌》之前,已获得多次雨果奖、星云奖、轨迹奖等等,并在好莱坞担任编剧长达十年之久,丰富的经历,使本书成为了他三十多年写作经验的总括和升华之作。在本书每个章节,读者都可以很轻松地发现其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本书的每一卷,也形成自身的起始、进行和高潮,乃至在由整个七卷组成的《冰与火之歌》,也呈现出这样完整的结构。不仅互相串联,其中更包含了无数的情节兴奋点。作者曾经说,担任编剧最痛苦的是不能将自己的才华在四十五分钟一集的时间内释放出来,而本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他对自身抱负的一种实现。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内涵深刻 冰与火之歌的核心在于“人”本身。由是,它没有简单的答案,并不是一本可以懒洋洋浏览的书。它不仅包括无数扣人心弦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所描述的情景,往往是真实人生中无可回避,必须面对的东西。因为人本身是最复杂的。看过本卷《权力的游戏》的读者朋友,不妨在下列问题上作深入的思考,如琼恩·艾林死亡的真相,行刺布兰的真相,乃至琼恩的父母等等,相信作者最后会让你大吃一惊。同时,相对于其他的奇幻作品,习惯于主角落地百尺毫发无伤,或危机时刻总能化险为夷的读者,本书可能是一个真正的惊愕。在作者笔下,每个角色均以其真实的轨迹在运行,有成功,也有痛苦,甚至死亡,本书正是通过这样的构架翻动着读者的情绪。 构架完整 本书是典型的西方史诗奇幻文学。既然是史诗,其落脚点就是整个书中呈现的世界,关注的问题宏伟,全书的格局庞大。历史,人物,宗教,神话交织在一起,展示出一个亦幻亦真的世界。或许会有读者认为,本书更像一本历史小说,这种论断有其合理之处。马丁本人曾在采访中言道:“我喜欢历史小说,但历史小说最大的局限是结局已经基本注定,不论作者付出多大的巧思,都失去了最大的悬念点和高潮处-结尾。”所以,他选择了《冰与火之歌》这样一个虚构的世界。另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奇幻文学必不可少的元素“魔法”的处理上,作者马丁秉承托尔金的精神,运用得非常谨慎,适可而止,而不是突出超自然的力量。读者或许记得,《魔戒》虽是一部典型的奇幻作品,但对魔法的描述却很简略,也很少有壮观的魔法画面,就连巫师甘道夫也不怎么使用魔法,而更多的是使用像常人一样的肉搏战斗。针对这一特点,马丁曾经说“魔法等元素就好比调料,不用则无以凸现奇幻氛围,滥用则会串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相对于无数火球满天飞的“奇幻”作品,《冰与火之歌》之中的魔法显得非常精细、神秘和巧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