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口述自传+陈毅口述自传(套装2本)

贺龙口述自传+陈毅口述自传(套装2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树发,王小平 编
图书标签:
  • 贺龙
  • 陈毅
  • 口述自传
  • 历史人物
  • 回忆录
  • 军事
  • 传记
  • 红色经典
  • 近代史
  • 政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5252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6969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口述历史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0
套装数量:2
字数:4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贺龙元帅生前在不同场合曾给记者,朋友和子女多次做过讲述:讲述他个人的革命历史,讲述他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亲见亲历的人物、事件,讲述各个历史时期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的来龙去脉……
  陈毅元帅坦率地将自己亲历事件的真相向历史告自,他的讲述不苟且,不粉饰,不含糊其辞,不模棱两可,有陈述,有批判,重事实……
  我们将这些讲述编辑起来,汇集成书,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历史……
  一代风流人物,俱往矣,而他们书写的历史与我们永在……


内容简介

  《贺龙口述自传》是贺龙同志关于他革命生涯的自述。这些不同的讲述,或像历史钩沉,或像往事解密,或像资料补充,或像说明评价。这是亲历者的讲述,这是当事人的说明,这是历史自己的揭秘,它们会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可信,也会给读者带来深沉的思考。
  《陈毅口述自传》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部分是陈毅同志生前对他的妻子张茜与子女们回忆自己革命生涯的谈话;另一部分是他的四个子女对他的回忆。这些文字不仅生动形象地为陈毅同志勾勒出一幅线条清晰、特色鲜明的画像,还细致描述了他从一个文学青年成长为戎马倥偬的军事家、革命家,再到外交家的心路历程,以及他对我党革命历史的记忆与评价,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简介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字云卿,湖南省桑植县人,汉族。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力量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之一。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1927年8月1日应谭平山策动,任八一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脱离中国国民党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5年11月19日,率领红二方面军开始长征,1936年6月30日,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69年6月9日病逝于301医院。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外交家、诗人,国共内战时期的重要将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长。文革期间,陈毅、谭震林等人与四人帮斗争,被对方划为“二月逆流”。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逝世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称他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集》出版。

目录

《贺龙口述自传》目录:

编者的话

青少年时代(上)

我长大了,专打保长

盖上手印,加入中华革命党

我要搞枪,自己拉队伍干

两把菜刀,缴了两支枪

青少年时代(下)

故乡桑植

父亲

姐姐贺英

19岁,搞湘西暴动

和县衙的领班打官司

反帝思想生根

扣押日本浪人

参加北伐战争

这个世道,不平的事太多了

当了湘西护国军的营长

讨好帝国主义,是没有好下场的

“贺龙当卅I官,百姓都喜欢”

我的理想是让大家都富裕

他比有些共产党员做事还出色

“昨天晚上,我入党了”

南昌起义

赶快参加共产党

我对毛泽东敬仰得很,认为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

起义的队伍——仁义之师

洪湖枪声

扮成资本家,到汉口去

喂,看我像不像贺龙啊?

我是贺龙,来借枪

我们相信革命一定成功

湘鄂西的游击战争(上)

回湘西去

没有党的教育,经不起风波

收编神兵

搞起苏维埃

湘鄂西的游击战争(下)

普济观会议

与邓中夏的三次争论

你是机会主义路线

长胡子要上山,短胡子要下湖

红三军回来后发生的争论

夏曦打击了地方干部

打到白区去,还是在洪湖打

洪湖的县区干部在“肃反”中被杀完了

部队开进伏牛山

夏曦要对我下手

解散党我不同意

建立黔东苏区

长征中的红二、六军团

和六军团会师

关于反“围剿”问题

根据地的路线问题

便水战斗

过金沙江问题

和张国焘的斗争

出草地后

湘鄂西“肃反"

“肃反”来源于苏联共产党

反对夏曦就是反革命

第三次“左”倾路线统治了湘鄂西

杨光华和他的“肃反”报告

湘鄂西“肃反”中被诬杀的党政军领导

夏曦的“肃反”使红三军无立足之地

对红三军干部大开杀戒

段德昌:省一颗子弹,用刀砍头吧

王炳南:好,胡子,我最后听你一句话

中央来电:“肃反”是极大的罪恶

胡子的苦恼

到华北前线去

“你要懂得吃莜麦的规矩”

这个马夫是一个好同志

在司令部扯乱谈

毛主席的天才,要些人来比呢

你们马上反冲锋

要是有照相机多好啊

我们和甘主任的悲观动摇斗争,好不好

想打回老家去,要多努一把力呢

一定是民主共和国

近一向行军当中最紧张的一天

我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你们谋利益的

中央社怎么这样无聊

我和贺龙最后的日子

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的通知

中央专案审查小组关于为贺龙同志恢复名誉问题的报告

中共中央关于为贺龙同志彻底平反的决定

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

为贺帅安放骨灰始末

寻找贺龙元帅的骨灰

筹办骨灰安放仪式

周总理出席贺龙骨灰安放仪式

贺龙生平大事年表


《陈毅口述自传》目录:

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编者的话

我的早年经历(1952年)

 我的祖父和外祖父们

 我的求学经历

 在法国勤工俭学的日子里

 发起请愿运动,被遣送回国

 文学梦破灭,加入共产党

入党前后的心路历程(1963年8月)

 从小被歧视,激励了我们发奋向上

 两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看到官场的勾心斗角,也看到

 劳动人民的苦难

 在法国感受到无产阶级的痛苦,学到了马克思主义

 回国后,感到不革命就没有出路,加入了共产党

 李鹤林的故事

 我觉悟得比较迟,但一经觉悟就坚决干

40岁以前的生涯概述一给罗生特同志的信

我在八一南昌起义的日子里(1952年6月14日)

 起义是仓促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

 向潮汕挺进的决定是幼稚的,造成了第一个错误

 出生人死,找到叶贺

 接连两个错误决定,革命军队的力量损失很大

 人民军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好领袖

 八一起义的意义、教训和结果

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

 大部队撤走了,我留在中央苏区

 项英的错误做法

 带着伤去打游击,我们几乎到了灭亡的边缘

 我对中央是不相信、不满意的,我就是相信毛泽东

 打着游击突围

多亏了曾纪才和老乡们暗地里的帮助

小结论:不承认失败就是软弱的表现

我们是怎样打游击战争的

打游击,是老百姓千方百计地支持了我们

 三年游击生活的经验:吃住在山里,时时与白匪、叛徒和野兽搏斗

 如何巩固内部

 抗日战争开始了,国共合作了

 冒死劝服谭余保父亲的故事(小鲁)

 父亲和我

 父亲的爱好

 父亲和他的同辈人

 在动乱中

 离别

 永别

 女儿的回忆(珊珊)

 父亲的战友情结

 父亲的外交风采

 父亲的“文革”岁月

我和爸爸的父子深情(丹淮)

 遥远

 亲切

 开明

 诗情

 愤怒

 孤独

父亲是我人生道路的指路明灯(吴苏)

 上篇

 下篇

陈毅生平活动年表(1901—1972)

精彩书摘

  故乡桑植
  我们(即作者同何其芳及鲁艺同学)由湘鄂边境的战事谈到长沙大火和他(即贺龙同志,下同)的故乡桑植。
  “据说,桑植就是从前的夜郎国,——所谓夜郎自大呀。”
  他半眯着眼睛,意味深长地笑了。
  “人民强悍得很!”他接着说,态度变得认真起来,“从前老喜欢械斗,打死个把人不算回事。马江口一家姓顾的,为一点小事,叔父把侄儿杀死了;侄儿的两个儿子赶场,在路上拦住这个叔公,又把他杀了,连手连足都砍了,头也砍了。都才这样高的人呢!”
  他比着高矮,在一种苦恼的兴奋里沉默下来。
  “同志!”他随又叹息道,“这就是野蛮呀!”
  我们请他告诉我们械斗最普遍的原因。
  “这多啊,”他伸出手,扳着手指头讲起来了,“为世仇,为正月里赛灯,为水,为界址,经常都是引起械斗的导火线!一闹大了,总是成千上万的人参加。经常打得头破血流,就是把皇帝老子搬出来都挡不住!”
  “可以举几个实例吗?”
  何其芳追问着,但他似乎没有听见。因为他的脸上依旧兴奋而又苦恼,眼光聚拢着,紧闭着嘴,好像他又重新看见了那种大胆粗豪的风习,或者如他所说的野蛮的生活场面了。
  “不过野蛮虽是野蛮,”他忽又显得满意地注视着我们,声调柔和起来,“也有他们的长处呢:朴质,好胜,有骨气!不管是拿官、拿钱都买不到他。并且很勇敢——单跟着我就牺牲了不少的人。”
  他骄傲地,然而略带忧郁地笑了。
  他从裤袋里摸出烟包,装上烟吸起来。这一些都照例做得那么从容,那么有条不紊。而且,在装好烟后,照例十分巧妙地把烟斗送进卷起的手指间,几转,去掉那些尘埃一般的烟末。
  这中间,我问起桑植从前贫富之间的关系。他笑答道:“阶级关系相当尖锐。就拿放利说吧,有大加一,跟斗翻,我自己家里就是被剥削的。小时候的事情我还记得,借钱付利不算,还要说好话,送人情。可是,穷人也并不弱呢!一到年成饥荒,总是一个吆喝,就把地主的谷子分了。”
  父亲
  “一年天旱,农村里吃大户,闹得轰轰烈烈。眼看城镇上的老百姓也动起来了,公家就借了一批谷子粜米。因为我父亲是缝工(即做衣服的裁缝),一边种一点儿地,家里糊不圆了,也跑进城去籴米。带着我同他一道,担了这么大一对箩筐,你想,这装得到多少呢!
  “粜米的地方在大堂边,那好多的人啊!你挤我,我挤你的,都想早一点把米搞回去下锅。可是那些狗腿子偏不肯发,要等杜老爷来了再说。杜老爷是房里的老典,很有势力,他是主办这一件事情的。这有什么办法昵,大家只好等下去了。
  “可是杜老爷不来,而籴米的人愈来愈多,都在往前面挤。这把那些差人惹毛了,拿起皮鞭就打!……
  “我父亲拳术很好,可以打十几个人,就去讲公道话。
  “大家是来籴米的,不是来挨皮鞭的,怎么要乱打呢!?’
  “话才说完,那些狗腿子就给他一鞭子;他一闪,鞭子恰恰打在我手上,这一下把我父亲惹毛了!……
  “我父亲立刻把我抱起,挤出去,搁在人堆外面一个高坎上面,说,你把箩筐看好!就又跑转去了,把鞭子夺过来,给他好一阵乱打。随后杜老爷跑出来,又叫他一顿打起。那真搞得痛快呢!可是结果开来一批堂勇,把我父亲抓去关起来了。
  “好在我们两个堂叔出力,才关了一夜就放出来了……”
  姐姐贺英
  我向他提起他的大姐贺英(亦叫贺民英)同志。他第一次向我提到这个杰出的女性是在延安。她是他初次参加民族解放运动的唯一合作者,而在以后,每次遭到失败,她都帮助他重新成立起队伍。她是在1934年[应为1933年]的湘西游击战争中牺牲的。
  “她并不懂得理论,”握着烟斗,他曾经背靠在延安一所平房的柱子上给我说道,“但是她的理解力很强。胆大,天分比我们高多了。她说队伍要‘武’,就是说要打仗,‘不武’就要坍台!”
  他得意地微笑了。……
  但使我发问的,是他在抗大女生队成立时的一场讲演。在这场讲演中他曾经谈到贺英同志,后来听讲者之一——我爱人黄玉颀,把她自己的感奋和当时的情形全部告诉我了,所以我就从这点说起。
  “听说毛主席那天也很兴奋呢。”我加上说。
  “好像有这回事。”他含糊地回答说,接着却又认真地说了下去,“她确实很能干,不管多少队伍,她都能够统制。她知道怎样使用干部。许多土匪头子都怕她,那些人正像大山里赶下来的猴子,调皮得很。我第一次成立红军的队伍,就是她分给我的。”
  他顺下眼睛,陷入了深思,一面静静地吸着烟斗。
  “就拿给养问题说吧,”一分钟后,他又不大自然地继续说道,“哪里像这样,半天还弄不到吃的!她总是自己骑匹骡子赶在前面,队伍一到,什么饭呀、水呀通弄齐了。”
  19岁,搞湘西暴动
  “我才10岁就一个人到四川涪陵做生意,一来一去千多里路,沿途都是土匪。还到过贵州做马生意,总是百十匹的买;放到辰州去卖。一直把赚的钱玩光了才回家!……”
  大约忽然想起了年轻时候他所接触过的旧社会生活,而这样的生活早已同他水火不相容了,他忍不住笑起来。
  “就是1915年反对袁世凯当皇帝,那时候我的岁数也并不大呀,”他接着说,“才19岁!同盟会要我搞湘西暴动,我说好吧,立刻就找些人把石门县的团防局的枪提了。转来碰见我的叔父,我说,斋公!我们去提盐运局的枪好吧?于是气都没歇,我们又掉转头搞盐运局去了。这一来我们就去进攻大庸,人数也增加了。”
  “你们还没有看见农民轰动起来的时候那个隋形啊!简直挡都挡不住!凡是和我认识的年轻人,都参加了。都是一律打扮,挖了云子的白绸短打,黑纱套头——后面拖这么长!不过因为城里住着一旅北洋兵,打死我们好几百人,第三天上,剩下来的几乎全跑光了。”
  “这都是小事,”他愤愤地继续说,“最坏的是那班势利鬼。你刚搞对了的时候,他捧你,说,这些茅荆条了不得,说干就干!你一失败,他就把嘴一撇:这些人都搞得出事来吗?我早就说过吧!”
  他闷着脸停歇下来,仿佛他正面对着那种渺小庸俗的市侩一样。而那位年轻秘书于是带点挂虑问道:
  “后来又怎样呢?”
  “后来我把剩下来的队伍拖到辰州,跟着就下野了……”
  沉默一会儿,他接着又说:“虽说是下了野,被摘了兵权,因为一个民军领袖的地位依然存在,所以当时新上台的督军谭延闽,不但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不折不扣的仇敌,还委为督军署的咨议,并且拨出进口的两只粮船让我收税;但我跑到长沙去了。”
  “我记得是坐的戴生昌的船,”他回忆着说,“路上打了账房一顿,就东西也不要,跳上岸走了!但是到了长沙,更加闹得厉害,酒馆、戏院,没一处没有我,简直一塌糊涂!”
  他纵声大笑起来,之后,却又用一种哲学家的口气说:“不过,胡闹是胡闹,同志!长沙这两年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也蛮大呢。知道了很多很多事情!……”
  和县衙的领班打官司
  “你们不要看,”次日下午,他又来同我们谈起他的幼年,“我小时候还打过官司呢!”
  “大家都晓得的,清朝时候一个领班那多凶啊!什么案件都要先经过他,手下总是养起好几十个徒弟。我们县里的领班叫陈小涛,无恶不作,随便提人呀,勒索呀,什么坏事都干。他的两个儿子更是豪强霸道,没有人惹得起。一骑起马来那个劲呀,不管人哟,摊子哟,撞翻了你自己倒霉!
  “有一次,他跑到我们那里去了,照例骑起马在街上乱撞,我就拖出一根棍子,站在大门口说:‘是好样的你给老子来撞!’
  “这个狗娘养的硬是撞来了呢!我就给他一顿打起。许多哥兄弟呀,也都出来帮我。因为满街全是我们姓贺的。还不到半点钟,就打得他头破血淋,赶紧跑了。这一下大家好开心呀!
  “可是,一跑回去,马上就在衙门里告了我,大家就又替我担心起来了,说,这下怎么办呢?我父亲也有点着急。到了审问那天,把我们族里的好多有功名的人都请来了,预先教了我怎样做口供,免得取不脱手。因为实际上是我打了别人呀!
  “你们没有看过清朝时候问案的情形,好威风哟!你一跪下去,就夹棍、板子,啪地一声堆在你面前。……
  “说起来我也蛮胆大呢,我才不管你那一套!我说‘我怎么敢打他呢!我在街上买东西,他们骑起马乱撞,把我的酒罐呀,油罐呀,全碰烂了,要他们赔,还打我一顿!……’
  “除了这个,我另外还有个供词,是一个姓王的举人教给我的。这个举人和陈小涛不对得很——这也是个无恶不作的恶棍,后来叫老百姓杀了。他要我暴露陈小涛的黑幕:怎样勒索人,挖苦人,见钱就想。并且要我咬定那个小领班是下乡抓人的。所以,结果连陈小涛的领班也革职了。”
  “这样说,你不是很年轻的时候就讨厌官府了?”
  “很小我就讨厌官府了!记得10岁左右的时候,我们镇上来了一个禁烟委员,有喝道的,堂勇哟,一大串!这种情形在小孩子的眼睛里多好玩呀,我就跑拢去看。可是,还没有走近身,就一阵吆喝,把我赶起走了!连街沿都不准下。”
  P12-18
  ……——选自《贺龙口述自传》
  ……

前言/序言

  《贺龙口述自传》编者的话
  奉献给读者的这本书,是贺龙同志关于他革命生涯的自述。
  贺龙同志是我军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从他参加革命的第一天开始,直至发动南昌起义,创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之后长征到陕北,指挥着保卫党中央、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他一直不断地创造着革命奇迹——他两把菜刀闹革命,他弱冠之年当军长,他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他带领第二方面军冲破自然和敌人的重重封锁,胜利到达陕北,完成红军主力的大汇合;他又保卫了延安、保卫了陕北、保卫了党中央。贺龙这员神勇的大将,用他的英勇无畏,用他的聪明睿智,用他的果敢忠诚,书写了一个革命军人的历史,也书写了中国革命的历史。
  他亲历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过程。
  听贺龙同志讲述革命往事,当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也是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汲取历史经验的极其珍贵的机会。我们现在就想将这个享受和机会奉献给关心中国革命史的读者。
  贺龙同志生前在不同的场合曾给记者、朋友和子女多次做过讲述:讲述他个人的革命历史,讲述他在历次革命斗争中亲见亲历的事件人物,讲述各个历史时期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的来龙去脉。这些讲述曾经散落在各处。今天,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散落的讲述编辑起来,汇集成《贺龙口述自述》这本书,奉献给读者,也奉献给历史。
  编辑在书里的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它们作为更加形象的讲述也在回放着历史。
  这些不同的讲述,或像历史钩沉,或像往事解密,或像资料补充,或像说明评价。这是亲历者的讲述,这是当事人的说明,这是历史自己的揭秘,它们会使读者感到亲切生动、真实可信,也会给读者带来深切的思考。
  本书的编辑有赖于那些关注历史的前辈或同仁们的辛勤劳动,尤其是贺龙的女儿贺晓明在百忙之中审阅了书稿,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撰写一本不包含《贺龙口述自传》和《陈毅口述自传》的图书简介。为确保内容的丰富性和细节,同时避免AI痕迹,我将聚焦于一部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历史传记类作品。 --- 《风云际会:一个世纪的见证与抉择——张闻天晚年口述实录》图书简介 卷宗编号: 史鉴/人物志-047 开本装帧: 精装,共三卷,附录珍贵影像与手稿影印件。 页码估算: 约1800页(正文),400页(附录)。 --- 引言:历史的沉寂与回响 在波澜壮阔的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史画卷中,总有一些人物,他们的经历与思考,因时代偶然或自身选择,在某些时期被置于历史的边缘。张闻天,这位曾长期位居中共最高领导层核心,后又经历人生重大转折的革命家、理论家,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一生,恰如一面映照着党内路线斗争、意识形态演变以及国家建设道路抉择的复杂棱镜。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赞歌,也非简单的功过评说。它基于对张闻天晚年(1976年至1979年期间)口述录音带、私人信件、日记残篇,以及与亲友、研究人员多次谈话的原始记录,进行深度整理、交叉印证和审慎注释后形成的一部极具史料价值的口述实录。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穿透了历史的迷雾,直抵一位高级领导者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感受、深刻反思与未竟之言。 第一卷:从贵州到莫斯科——理想主义的淬火(1900-1935) 本卷聚焦于张闻天早年的求学经历,以及他在革命初期如何迅速崛起,成为理论阵营的中坚力量。 主要内容提要: 一、求索之始: 详述张闻天在长沙求学期间,如何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与早期知识分子群体间的思想碰撞。对当时国内知识界对“改造中国”路径的激烈辩论有细致的描绘。 二、远东风云: 重点记录他被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经历。这一部分不仅是学术训练的记录,更是对“共产国际”背景下中国留学生群体的生态侧写。张闻天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回顾了不同派系间的思想论战,以及他对“教条主义”与“本土化实践”之间张力的早期认知。 三、遵义之变与权力交接: 这是全书最引人注目的篇章之一。口述中,张闻天首次细致还原了遵义会议前后的复杂情势。他坦诚地描述了自己对当时“左”倾错误的认识程度、在关键时刻的决策考量,以及与毛泽东同志之间从侧面到正面协作的形成过程。不同于官方叙事中对关键节点的简化处理,本书提供了大量关于会议气氛、人物微表情和私下沟通的细节,展现了权力转移的微妙与必然性。 四、长征中的理论探索: 记录了中央红军长征时期,张闻天在军事和政治指导上所承担的理论支撑角色,包括对根据地建设方针的讨论,以及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坚持理论学习的片段。 第二卷:延安的黄金时代与路线的转向(1936-1949) 本卷深入探讨了张闻天在延安时期作为“理论导师”的角色,以及其思想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体现与演变。 主要内容提要: 一、延安的学术氛围: 详细描绘了延安时期,张闻天主持或参与的中央理论学习、整风运动的初期阶段。他口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初步思考,以及在“教条与实践”冲突中的挣扎。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成熟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敌后与国统区的战略抉择: 追溯了张闻天在抗战中后期,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策略的深度参与和文本起草工作。口述中涉及了对某些重大军事行动或政治博弈的幕后观察,展现了高层决策的多元性。 三、对土地革命的再思考: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议题。在晚年口述中,张闻天对建国前夕的土地政策,特别是某些激进措施带来的社会震荡,表达了深刻的个人反思。他坦陈了自己作为理论工作者,在推行政策时未能充分预见到或警示的局限性。 四、建国初期的角色变迁: 简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张闻天在东北局和中央层面担任的职务,以及他从纯粹的理论岗位转向实际工作岗位所面临的挑战。 第三卷:曲折人生与历史的自审(1950-1979) 本卷是全书的重心,聚焦于张闻天人生中最具磨砺性的数十年,以及他晚年对整个革命历程的宏大回顾与个体审视。 主要内容提要: 一、庐山会议前后: 这是最敏感也最需要审慎处理的部分。张闻天口述中,极力克制情绪,客观还原了庐山会议期间的辩论焦点、对彭德怀同志态度的转变过程,以及他个人对“反对分裂”和“坚持真理”之间矛盾的内心挣扎。他清晰阐述了自己对“党内民主”和“个人崇拜”的复杂情感。 二、被搁置的岁月与自我求索: 详细记录了其离开一线权力中心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活动。他并未停止对理论的钻研,而是将目光转向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苏联模式的批判性研究,以及对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假设性思考。这部分展现了其作为知识分子的坚韧。 三、晚年的和解与展望: 记录了粉碎“四人帮”后,张闻天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极大释放的时期。他与老战友、亲属的交往,对历史平反的看法,以及他希望后人能够吸取哪些教训的“遗嘱式”陈述。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是“有功有过,关键时刻的抉择是诚实的,但理论指导的全面性远远不够”。 四、历史的注释与文稿辑录(附录): 附录部分收录了多份经过专家考证的、此前未公开发表的张闻天信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私人备忘录(部分手稿为首次影印),以及数位重要历史亲历者对口述内容的侧面印证。 结语:洞察一个世纪的复杂人性 《风云际会》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它提供了一个罕见的、从未被“净化”的视角,来审视一个伟大而充满悖论的时代。张闻天的口述,以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近乎残酷的自我剖析,还原了历史决策背后复杂的人性、路线的摇摆和理想主义者在巨变中的痛苦抉择。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中国现代史、探索革命领袖内心世界的读者而言,本书是不可绕过的严肃文本。它邀请读者与这位历经风雨的见证者,一同站立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重新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国的关键时刻。

用户评价

评分

整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历史回溯。文字虽然朴实,但蕴含的力量却无比强大,它不是那种迎合现代口味的“爽文”,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历史陈酿。我发现自己会不自觉地对照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去思考当时的选择和判断的深层逻辑。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是阅读经典口述史的独特价值所在。它让我明白,任何伟大的变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次艰难抉择、无数次跌倒爬起的累积。读完后,我不再仅仅将那个时代视为一个遥远的概念,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用汗水和鲜血浇灌出来的真实世界,其价值和意义远超文字本身。

评分

这套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图景和人物命运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感受。我读完之后,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久久不能散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亲历者的视角,将那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决策的艰难、以及战火纷飞年代里人性的光辉与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于早年环境的细致描摹,那种筚路蓝缕的艰辛,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者们付出的巨大代价。细节之处见真章,比如对早期根据地生活物资的匮乏、群众基础的建立过程,描述得非常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全是通过具体行动和朴素的语言来展现他们的理想和坚持。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直面历史的勇气,不回避困难,也不美化过程,展现的是那个时代真实而残酷的侧面,这比任何官方宣传都要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它展现了“人”的复杂性。我们习惯于将历史人物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符号,但在这里,你能看到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挫折与反思。那种在重大历史关头,个人情感与集体使命之间的拉扯,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读到一些关于内部矛盾和意见分歧的描写时,感到十分真实,这说明历史的进程从来不是一条单行道,而是充满了内部的博弈和不断的自我纠错。这种坦诚,使得作品的史料价值和思想深度都大大提升了。它提醒我们,伟大的事业背后,站着的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也会成长的具体的人。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光辉,因为那份光辉是历经磨砺和自我超越所得。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口述自传难免会有一些修饰和遗漏,但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非常强,仿佛能听到当事人在娓娓道来,那种叙述的节奏和语言的质感,相当具有感染力。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对于战略战术上的思考和转变,那种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前行的过程,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和适应能力。特别是一些关键战役前的心理活动和决策过程,写得非常细腻,让人能理解“将在谋略”的真正含义。与教科书上那种平铺直叙的结论不同,这里提供了决策背后的“为什么”和“怎么做”,充满了动态的思考过程。对于研究军事史或者对那个时期的高层决策感兴趣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内部视角是无价之宝,它填补了许多宏观叙事中缺失的微观脉络和主观判断,让我对那个时代的领导群体有了更深层次的敬意。

评分

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社会变革和群众动员方面的描述。这套口述实录对于理解“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背后的社会动员学,提供了大量的鲜活案例。如何将最基层的农民团结起来,如何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这些内容远比单纯的军事部署要来得复杂和有趣。书中描述的与地方士绅、不同阶层民众的互动细节,展现了那个时期政治工作的高超艺术。它不是简单地依靠武力,更多的是通过深入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来赢得人心。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汇聚过程,放在今天来看,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让我们反思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评分

好书,顶!好书,顶!

评分

老爸就喜欢看这些,多买些给他打发时间

评分

好书,顶!好书,顶!

评分

老爸就喜欢看这些,多买些给他打发时间

评分

好。。。。。。。。。。。。。。。

评分

好。。。。。。。。。。。。。。。

评分

这两本太失望,以为是史料,结果是思想品德读物

评分

这两本太失望,以为是史料,结果是思想品德读物

评分

这两本太失望,以为是史料,结果是思想品德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