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传统(3):十九世纪以来(全彩插图本)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人文传统(3):十九世纪以来(全彩插图本) [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格洛丽亚·K. 费尔罗 著
图书标签:
  • 人文主义
  • 西方文明
  • 文化史
  • 艺术史
  • 哲学史
  • 文学史
  • 十九世纪
  • 现代思想
  • 全彩插图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ISBN:97875135386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3443
品牌:外研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人文传统
外文名称:The Humanistic Tra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国外数十所大学人文系经典教材,著名教育机构麦格劳希尔公司荣誉出品,畅销全球二十余载!
  外研社全新引进第六版,英文原版 中文注释 全彩插图版。


内容简介

  《人文传统(3):十九世纪以来(全彩插图本)》旨在以全球化的视野探讨和研究世界的文化脉络,呈现“人文”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整合之美,内容涵盖了19世纪以来到当今世界,从文学到艺术的各领域文化,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人文传统世界,著录所及处皆配以精美的彩色插图,同时辅以中文导读和注释,旨在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横跨多个世纪的百科全景图。

作者简介

  格洛丽亚·K. 费尔罗(Gloria K. Fiero),在纽约出生和长大,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艺术史硕士学位,后于弗罗里达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费尔罗教授从事人文传统、世界历史和艺术史的教学已经超过三十年。1996年,人文教育研究协会(Humanitie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正式设立了“格洛丽亚·费尔罗”人文传统讲座系列,用来纪念费尔罗教授在人文传统教学与研究领域的贡献。该项目每年举办学术讲座和演出,深受学生和学者欢迎。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ix
Preface x
Acknowledgements xii
Before We Begin xiii
导读 xiv
Chapter 27 The Romantic View of Nature ca. 1780-1880
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约1780年-1880年
Chapter 28 The Romantic Hero ca. 1780-1880
浪漫主义英雄 约1780年-1880年
Chapter 29 The Romantic Style in Art and Music ca. 1780-1880
艺术和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约1780年-1880年
Chapter 30 Industry, Empire, and the Realist Style ca. 1850-1900
工业、帝国和现实主义风格 约1850年-1900年
Chapter 31 The Move Toward Modernism ca. 1875-1900
迈向现代主义 约1875年-1900年
Chapter 32 The Modernist Assault ca. 1900-1950
现代主义的进攻 约1900年-1950年
Chapter 33 The Freudian Revolution ca. 1900-1950
弗洛伊德的革命 约1900年-1950年
Chapter 34 Total War, Totalitarianism, and the Arts ca. 1900-1950
总体战争、极权主义和艺术 约1900年-1950年
Chapter 35 The Quest for Meaning ca. 1940-1960
对意义的探索 约1940年-1960年
Chapter 36 Liberation and Equality ca. 1930-2000
解放与平等 约1930年-2000年
Chapter 37 The Information Age ca. 1960-present
信息时代 约1960年至今
Chapter 38 Globalism: The Contemporary World ca. 1960-present
全球主义:当今世界 约1960年至今
Picture Credits
Literary Credits
Index
跨越世纪的文化回响:世界文学与艺术的深度巡礼 一册跨越时间与地域,探索人类思想精髓的宏伟画卷。 本书是一部精心策划、旨在全面梳理人类文明思想脉络与艺术成就的综合性著作。它不是对单一历史时期的片面审视,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宏大、连贯的知识体系,带领读者领略从古代文明的曙光到现代语境的复杂变迁中,人类精神世界的壮阔图景。 我们相信,理解艺术、哲学、文学和科学的演进,是理解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世界的关键。因此,本书的叙事主线紧密围绕人类核心价值的不断自我反思、革新与传承展开,旨在揭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深刻关联与对话。 第一部分:文明的源头与古典的基石 本书伊始,我们将溯源至人类最早的文明摇篮。我们不会满足于简单的历史事件罗列,而是深入考察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尼罗河流域的永恒崇拜,以及爱琴海文明的早期萌芽如何奠定了后世思想的基础。 重点章节将详尽分析古希腊的思想遗产。从荷马史诗的英雄原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三柱,我们将探究古典美学“和谐、秩序与比例”的核心原则。在建筑艺术方面,雅典卫城的典范性结构及其对西方审美规范的深远影响将被细致描摹。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社会功能,解析其对人性局限与城邦政治的深刻洞察。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古罗马。这不是简单的继承,而是对希腊智慧的工程化、法律化和帝国化的实践。本书将比较罗马共和国的理性主义与帝国盛期的实用主义,并着重分析罗马法体系如何成为后世政治哲学的结构骨架。在艺术上,我们将对比希腊雕塑的理想化与罗马肖像艺术的写实倾向,探讨这种转变背后的社会心理因素。 第二部分:信仰的时代与中世纪的精神疆域 随着古典时代的落幕,本书进入一个以信仰为中心的世界。我们将全面考察基督教世界的崛起及其对欧洲文化形态的重塑。从早期教父的文本诠释到中世纪神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的思辨,我们力求展现信仰如何渗透入艺术、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的艺术是信仰的直接书写。本书将详细剖析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与坚固,以及哥特式大教堂的“向上”精神——光线、尖拱和飞扶壁如何共同营造出一种超越尘世的崇高感。在文学方面,骑士文学的兴起、朝圣文学的传播,以及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知识保存与传播的新阶段。 同时,我们不会忽视拜占庭帝国的辉煌成就,以及伊斯兰黄金时代在数学、医学和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探讨这些非西方文化如何保存和发展了古典知识,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与西方产生了复杂的互动。 第三部分:人性的觉醒与文艺复兴的辉煌 本卷是关于“人”重新被放置于世界中心的宏大叙事。文艺复兴的浪潮被系统性地解构:从佛罗伦萨的艺术赞助体系到人文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我们将深入分析彼特拉克、薄伽丘等先驱如何挖掘古典文本,重塑语言的表达力。 视觉艺术部分将聚焦于“三杰”的非凡成就:达·芬奇对自然解剖学的精妙结合、米开朗基罗对人体力量与情感的极致表达,以及拉斐尔对古典和谐的完美回归。我们不仅会展示这些杰作,还会探讨“艺术家”这一职业身份如何从中世纪的匠人转变为享有盛誉的创造者。 此外,本书将分析印刷术对知识普及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对古希腊罗马政治思想的重新解读如何孕育了现代国家观念的早期雏形。 第四部分:理性、情感与启蒙的光芒 进入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艺术风格从文艺复兴的稳定转向了戏剧性的张力与感官的愉悦。我们将剖析巴洛克艺术如何成为宗教改革后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强大宣传工具,重点分析卡拉瓦乔的光影运用和贝尼尼雕塑的动态感。 随后的启蒙运动被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变革背景下考察。洛克、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对理性、自然权利和政府契约的探讨,如何直接影响了随后的政治革命。在美学上,启蒙运动推崇新古典主义,追求清晰、道德和对古代共和美德的推崇。 本书将特别关注这一时期科学发现的激增——从牛顿力学体系到早期化学实验——展示科学理性如何与哲学思辨交织,共同构筑了新的世界观。 第五部分:传统的分野与现代性的序曲 在全书的后半部分,我们将着力描绘一系列深刻的断裂与转型,它们共同为理解当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浪漫主义作为对启蒙理性过度自信的一种强力回应,将被详细阐述。我们将探究浪漫主义者对情感、想象力、自然神秘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新发现。从歌德的诗歌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再到特纳和康定的风景画,这种“崇高”与“个体体验”的强调如何颠覆了古典的约束。 紧接着,我们将分析工业革命对社会结构、城市面貌和人类心理带来的剧变。这种剧变催生了对现实的深刻批判,体现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和对都市生活异化的早期探索中。 最后,本书会系统梳理19世纪末期艺术思潮的多元爆发,包括象征主义对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以及对新媒介(如摄影)出现的回应。我们将看到,在理性主义的光芒逐渐被质疑之时,人类开始转向对潜意识、非理性力量和文化相对性的探索,为后续的现代艺术革命铺设了关键的理论和视觉基础。 通过这部作品,读者将获得一个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的知识框架,能够将艺术家的笔触、哲学家的思辨和科学家的发现,置于一个统一的人文历史进程中进行理解和欣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在我看来,是极为老练和富有节奏感的。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叙事性之间找到了一条微妙的平衡线。有些段落的论证如同精密的手术刀,逻辑链条环环相扣,不容置疑;而另一些地方,尤其是在引入新理论或总结思潮时,笔锋又变得开阔而富有启发性,仿佛是在与读者进行一场高层次的知识对话。作者擅长使用一些精妙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概念,这些比喻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阅读起来,你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灌输,而更像是参与了一场思想的探险。这种流畅且富有张力的叙述方式,使得即便是面对那些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的内容,也能够保持持久的阅读兴趣,让人不舍得放下手中的书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中引入的那些彩色的插图和图像资料,简直是点睛之笔,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我记得有几页专门展示了某个建筑风格在不同地域的演变过程,那些并置的图片对比效果极其震撼。它们不仅仅是用来“装饰”页面的花絮,而是作为核心论证的一部分被嵌入文本之中,起到了图文互证的关键作用。以前我阅读相关文献时,经常需要在电脑屏幕和实体书之间来回切换,去对比图像和文字描述,非常分散注意力。但在这本书里,作者似乎已经预设了读者的需求,将最关键的视觉证据直接放置在最需要它的时候。这种对视觉辅助工具的运用,显示出编纂者对于现代读者信息获取习惯的深刻理解,让抽象的理论瞬间变得具象化、可感化,极大地提升了理解的效率和深度。

评分

就我个人而言,对学术著作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处理那些“争议性”的议题。这部作品在面对十九世纪后期社会剧变对艺术和哲学带来的冲击时,并没有采取简单褒贬的态度,而是展现出一种审慎的平衡感。它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将历史的复杂性原原本本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去权衡不同思潮之间的拉锯战。我尤其欣赏它对于边缘声音的关注,那些在当时被压抑或边缘化的艺术实践和哲学流派,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分析。这种包容性和批判性的并存,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既有深度又具历史的温度。它让人明白,所谓的“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被解构、重塑和争夺的战场,而非一块刻板的纪念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封面那种复古与现代交织的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了那种偏哑光的米白色,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累,这点对于我们这些需要伏案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太友好了。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大段的文字流淌得舒展自然,旁边的留白恰到好处,既能让人集中注意力,又不会有拥挤压迫的感觉。当然,作为一本工具书性质的阅读材料,清晰度是重中之重,这本书的字体选择和字号分配都非常考究,即便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这让我省去了反复眯眼辨认的烦恼。从拿到的第一刻起,我就感觉到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体贴,是很多当代出版物所无法比拟的。光是翻阅它的物理形态,就已经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来浏览这本书的章节结构和论述脉络,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跨度之广、视角之新颖。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十八、十九世纪以来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流派和思想巨匠,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更具内在张力的知识网络。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漫步,从一个思想的高地缓缓走向另一个思想的深谷,其间的逻辑推演和论据支撑是相当扎实的。特别是它处理那些复杂的美学理论时的手法,常常能以一种出人意料的简洁方式切入核心,将晦涩的概念转化为可以被捕捉和理解的图景。这对于我这种试图跨学科理解人文思潮的人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它不是那种堆砌名词的百科全书,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读者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微妙连接点。

评分

满600减400入的,买书如山倒,看书如抽丝

评分

终于买上了想要的书,虽然现在没时间看。里面的装帧很漂亮,非常喜欢。值得人手一本。其他书也一起拍上来了。

评分

实体店一套下来得300多!活动入手,一套就100多块,超值!

评分

一套三本的教材之一,印刷和排版都很棒,值得收藏的书

评分

凭质保证书及京东商城发票,可享受全国联保服务(奢侈品、钟表除外;奢侈品、钟表由京东联系保修,享受法定三包售后服务),与您亲临商场选购的商品享受相同的质量保证。京东商城还为您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运费政策,请您放心购买

评分

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评分

全彩印果然很重啊,质量很好,希望自己可以读下去

评分

双11帮朋友买的书,除了送货比平时慢点其它都很好

评分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