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卫平,1955年生,浙江杭州人。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史专业硕士生导师。1982年杭州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美国印第安纳大学(Indiana University)教育学院访问教师(1985-1986)、英国苏塞克斯入学(Sussex University)教育学院访问学者(1995-1996)。三要研究领域:欧美教育史、欧美高等教育等。主要学术成果:合作主编《外国教育思想通史》(第七卷);专著《欧美高等教育思想史论稿》等;译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合作主编《孟宪承教育沦著选》、《孟宪承集》(全三卷)和《跨文化视野中的教育史研究——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参与《教育大辞典》(第12卷)、《教育名著评介·外国卷》、《外国教育家评传》、《外国教育思想史》和《外国教育史》等撰稿;在《杭州大学学报》、《外国教育研究》、《教育评论》、《河北师范人学学报》和《江苏高教》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赵花兰,陕西华阴人。现任西安外国语学院副教授。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在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进修(2001-200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访问学者(2009-2010)。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学理论、英语教学法、西方高等教育史、外语课程理论。主要学术成果:先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思想的发展》、《浅谈非言语交流在课堂教学中重要作用》、《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对外语教学的启示》等论文。近年来,参与《大学英语学习策略实验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与政策保障研究》、《美国教育券制度运行机制及其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可行性研究》等研究课题。
单中惠,1945年生,浙江绍兴人。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访问学者(1982-1984)、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2-1993)、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高级访问学者(1997-1998)。主要研究领域:西方教育思想史、外国幼儿教育史、外国教育问题史等。主要学术成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史》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八十多篇,其中一些学术成果获省部级奖。
徐小洲,1964年生。1994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2002年在韩国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培养人员。主要从事比较教育、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十一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国际合作项目。主编和参编《高等教育收策变革研究丛书》、《中国教育六十年》、《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等著作二十多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六十多篇。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一、二、三等奖多项。
坦白说,我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时,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拉丁文术语和长篇累牍的文本分析。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述语言既保持了应有的严谨性,又有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流畅。这本书对于不同学派之间的论辩着墨颇多,这对我理解文艺复兴教育思想的多元性至关重要。比如,它清晰地梳理了维多利诺和布鲁尼在人文主义教育目标上的微妙差异,一个更侧重于培养理想的公民,另一个则更强调语言和修辞的力量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避免了将文艺复兴教育简单化为铁板一块。每当我读到某个教育家提出新观点时,作者总能迅速地将其置于当时的宗教改革前夜的紧张气氛中,让人理解为什么他们要如此迫切地改革旧有的经院教育模式。这种关联性极强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代入感。读完之后,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焦虑感和他们对“完善人性”的执着追求,有了更深一层的共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一门教育史的示范课。它没有采用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巧妙地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主题展开,比如“人文主义的兴起”、“七艺的复兴”以及“贵族子弟的培养方案”等。这种主题式的推进,使得读者能够更集中精力去消化某一个思想脉络,而不是被海量的人名和事件冲垮。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理想教育场所”的描绘部分。作者对曼图亚的“快乐之家”的描述,简直是为我勾勒出了一个理想中的早期现代学校蓝图——充满活力、注重体育、将经典阅读与道德熏陶结合。这种对具体实践的描绘,远比抽象的理论阐述来得有力。它让我看到了,那些宏大的教育理想是如何试图在现实的教室里生根发芽的。而且,这本书在引用原始文献时处理得非常高明,既保证了学术的可靠性,又通过精炼的翻译让普通读者也能领会其精髓,完全没有那种“为了引用而引用”的生硬感。
评分要说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敢于触及那些容易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边缘”议题。比如,它用相当篇幅讨论了女性教育在文艺复兴时期所面临的困境与零星的进步。虽然整体上依然是男性主导的视角,但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像劳拉·科尔塔这样的女性学者是如何在夹缝中努力为自己争取知识权利的。这种对“谁的教育”这个问题的深入挖掘,使得整本书的视野更加立体和全面。此外,它对印刷术普及后,教育材料传播速度加快这一技术变革对教育观念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分析,也十分精辟。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赞美知识的普及,更深入剖析了新媒介带来的信息冗余和权威性的挑战,这在今天看来也极具现实意义。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它的写作风格却能让你在学术的殿堂里感觉宾至如归,丝毫没有被拒之门外的感觉。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很多关于文艺复兴的论述,往往过度美化了人文学者对古典传统的“发现”和“继承”,将其描绘成一片光明的乌托邦。然而,这本书却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文艺复兴教育体系中隐藏的阶级性与排他性。它清晰地指出,这种高度推崇的古典人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服务于新兴的商业贵族和宫廷精英服务的,它在教育理念上对中世纪的批判,往往也伴随着对底层民众教育机会的进一步挤压。这种不偏不倚、直面历史局限性的态度,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不是在歌颂过去,而是在严肃地分析一种思想体系的形成、它的辉煌成就以及它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读完后,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复杂、更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上的每一次思想转型。这本书的结论部分尤其有力,它对文艺复兴教育的遗产进行了高度凝练的总结,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翻开了我认识西方世界的一扇窗!我本来对那个时期的社会思潮知之甚少,总觉得“文艺复兴”这个词太宏大,难以把握。但读完这本书,那种感觉一下子具象化了。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描绘时代氛围,你仿佛能闻到佛罗伦萨空气中弥漫的墨水和旧羊皮纸的味道。尤其对那些早期人文学者如何从古典文本中汲取力量,并试图重新定义“人”的价值,这本书的解读非常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了几个著名教育家的名字和他们的理论要点,而是把教育思想放到那个剧烈变革的社会土壤中去考察。我特别欣赏它对古典复兴运动中那种“精神上的回归”与“现实的政治需求”之间张力的探讨。那种试图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美第奇家族的宫廷政治之间找到平衡点的努力,读起来让人深思。它让我意识到,教育从来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真空概念,而是特定历史阶段下,精英阶层对未来蓝图的一种精心设计与挣扎。这本书的论述层次分明,引人入胜,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博学的历史学家娓娓道来一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评分好!
评分不错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但书没有包封,有些泛黄,感觉是旧书。
评分书的内容很好,但书没有包封,有些泛黄,感觉是旧书。
评分好!
评分好!
评分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刘东杰介绍,《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译丛》是“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由几十位专家历时5年精心打造而成,包括《教育史学:传统、理论和方法》《希腊的学校》《中世纪大学:发展与组织》等10本最具代表性的西方教育史经典名著。著名教育家、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评价这套丛书:“能够极大促进教育学者,尤其是教育史学者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能够给予方法的启迪。”
评分不错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