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抢劫罪抢夺罪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抢劫罪抢夺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梅传强 编
图书标签:
  • 刑法
  • 抢劫罪
  • 抢夺罪
  • 案例分析
  • 实务
  • 诉讼
  • 辩护
  • 审判
  • 犯罪学
  • 法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检察出版社
ISBN:97875102079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261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套丛书通过特有的体例安排,即基本情况、诉辩主张、法院认定事实和证据、判案理由、定案结论和法理解说六个部分的内容,完整地展现了从诉到辩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抢劫罪抢夺罪》从诉、辩、审、评四个角度全方位解析了抢劫罪、抢夺罪的操作实务。供司法工作人员在法律适用、定罪量刑时借鉴比照,对刑法教学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作者简介

  梅传强,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1989年7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获心理学硕士学位。现为西南政法大学刑法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刑法学在职博士生。兼任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犯罪学会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心理学会理事兼应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原四川省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等职。在科研方面,参与了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当代青年的价值观研究》和四川省重点项目《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人生心理咨询手册》、《大学生行为学》的研究工作,主持了校重点项目《青少年犯罪心理研究》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自1991年以来,已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6部,其中,主编5部;在《心理科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重庆大学学报》、《西南政法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科研成果中,获省级三等奖2项,校级奖1项,1996年获西南政法大学“八五”优秀科研人员称号。有关大学生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一直是作者的研究课题之一。

目录

第一部分 抢劫罪、抢夺罪的基本理论与司法认定精要
一、抢劫罪、抢夺罪的罪名渊源
(一)抢劫罪的罪名渊源
(二)抢夺罪的罪名渊源
二、关于抢劫罪、抢夺罪犯罪构成的问题
(一)抢劫罪、抢夺罪的客体问题
(二)抢劫罪、抢夺罪的客观方面问题
(三)抢劫罪、抢夺罪的主观方面问题
三、关于抢劫罪、抢夺罪的认定问题
(一)转化型抢劫与准抢劫罪的认定
(二)抢劫罪、抢夺罪的罪与非罪标准问题
(三)抢劫罪、抢夺罪此罪彼罪的区别问题
四、抢劫罪、抢夺罪一罪数罪问题
(一)抢劫罪的一罪与数罪
(二)抢夺罪的一罪与数罪
五、抢劫罪、抢夺罪的犯罪形态问题
(一)抢劫罪、抢夺罪的既遂与未遂
(二)抢劫罪、抢夺罪的犯罪中止
(三)共同犯罪中的相关问题
六、抢劫罪、抢夺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一)抢劫罪、抢夺罪的立案标准问题
(二)抢劫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三)抢夺罪的刑事责任问题

第二部分 典型案例诉辩审评
一、抢劫罪、抢夺罪案例
案例1:邸某某抢劫案
——抢劫罪中对暴力的理解
案例2:马某某等抢劫案
——抢劫罪中暴力胁迫程度的认定
案例3:甘某某、张某某抢劫案
——抢劫罪主观方面的理解
案例4:覃某抢劫案
——以财产性利益为非法占有对象是否构成抢劫罪
案例5:徐某某抢劫案
——强行占有被行政机关依法扣押的财物是否为非法占有
案例6:韦某抢劫案
——先杀人后抢劫是否需要数罪并罚
案例7:张某抢劫案
——以投毒杀人为手段而抢劫的是否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
案例8:吴某某抢劫案
——抢劫无证营运出租车是否能认定为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
案例9:廖某、欧某抢劫案
——共同抢夺后抗拒抓捕过程中共犯的认定
案例10:梁某某、石某某抢劫案
——转化型抢劫罪中对盗窃行为的要求
案例11:方某某抢劫案
——转化型抢劫罪中对暴力、胁迫的理解
案例12:谢某某、袁某某抢劫案
——盗窃数额较小但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能否转化为抢劫
案例13:冯某甲、冯某乙抢劫案
——盗窃枪支行为在转化型抢劫中的评价问题
案例14:吉某、尖某某抢劫致人死亡案
——转化型抢劫罪中“当场”的理解
案例15:吴某某等抢劫案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诈骗罪的区分
案例16:赵某某抢劫案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的区分
案例17:曹某某、朱某某抢劫案
——抢劫罪与强迫交易罪的区分
案例18:宋某抢夺案
——为窝藏赃物而抗拒抓捕中“当场”的理解
案例19:金某抢夺案
——抢夺罪客观方面的认定
案例20:曾某抢夺案
——抢夺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案例21:郝某某、刘某某抢劫、强制猥亵妇女案
——夜间生活的加油站的“户”之认定
案例22:何某某等五人抢劫案
——运输船中有人生活时的“户”之认定
案例23:秦某某抢劫案
——夜间有人值班的商店的“户”之认定
案例24:赵某某、李某某抢劫案
——入室盗窃转化为抢劫的认定
案例25:黄某某、唐某某抢劫案
——入户抢劫的认定
案例26:刘某、朱某抢劫案
——抢劫罪“着手”行为的认定
案例27:韩某、徐某、董某、刘某抢劫案
——抢劫罪犯罪预备形态的认定
案例28:艾某某抢劫、故意杀人案
——抢劫罪中止形态的认定
案例29:何某、野某某抢劫案
——抢劫罪未遂形态的认定
二、抢劫罪、抢夺罪与其他罪区别的案例
案例30:妥某某抢劫案
——如何理解盗窃罪的秘密窃取
案例31:宋某盗窃案
——使被害人受惊而趁机窃取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案例32:陆某等抢劫案
——实施盗窃行为时暴力威胁的定性
案例33:祝某、王某抢劫案
——抢劫罪与盗窃罪之区别
案例34:裴某某抢劫案
——将被害人关在房内夺取其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案例35:张某、李某抢劫案
——以交易为借口实施暴力劫取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
案例36:孟某等抢劫案
——如何区别抢劫罪与强迫交易罪
案例37:付某某、乔某某抢夺案
——公然夺取和骗取的区别
案例38:罗某、庹某抢劫案
——抢劫罪和信用卡诈骗罪的区别
案例39:李某、朱某抢劫案
——如何理解“携带凶器”抢夺
案例40:甄某某抢劫案
——如何认定抢劫罪中的暴力威胁
案例41:鲁某抢劫案
——抢夺罪和抢劫罪中暴力的区别
案例42:莫某某等抢劫、敲诈勒索案
——如何区分抢劫和敲诈勒索的故意
案例43:朱某某、王某某抢劫、敲诈勒索案
——以暴力手段勒索财物行为的定性
案例44:范某等三人敲诈勒索案
——敲诈勒索中威胁行为的认定
案例45:费某某抢劫、寻衅滋事案
——寻衅滋事与抢劫行为手段的区别
案例46:曹某某抢劫、敲诈勒索案
——一行为还是数行为的认定
案例47:李某某抢劫、强制猥亵妇女案
——兼议入户抢劫罪犯罪形态
案例48:于某某、朱某某抢劫案
——兼议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认定
案例49:张某某等人抢劫案
——抢劫与寻衅滋事的区分
案例50:马某某等人抢劫案
——未成年人抢劫与寻衅滋事的区分
案例51:祝某抢劫案
——抢劫与敲诈勒索的区分
案例52:樊某某抢劫案
——抢劫、敲诈勒索中威胁的区别
三、抢劫罪、抢夺罪罪与非罪界限的案例
案例53:蒋某抢劫案
——强行补票是否构成抢劫罪
案例54:卡某抢劫案
——抢劫过程中双方形成相持如何定性
案例55:马甲、马乙抢劫案
——无故殴打、取得财物是否构成抢劫罪
案例56:乔某抢劫案
——抢劫罪与民事纠纷的区别
案例57:田某某抢夺案
——抢夺自家财物如何定性
案例58:杨某抢劫案
——酒后闹事与抢劫罪的区别
案例59:曾某抢劫(预备)案
——抢劫罪犯罪预备如何认定
案例60:张某、王某抢劫案
——索要欠款是否构成抢劫罪
案例61:张某等抢劫案
——抢劫毒品并供述被害人贩毒事实如何定性

第三部分 办案依据
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类编
刑法分则实务丛书·刑事案例诉辩审评:盗窃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 本书聚焦我国刑法分则中与财产安全密切相关,且在司法实践中审判、辩护和评议难度较大的四个罪名:盗窃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 本丛书秉持“实务导向,问题解决”的编辑理念,旨在为广大刑法学研究者、司法实务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公检法人员、律师提供一部兼具理论深度与操作指南价值的专业参考书。本书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切中要害,直击实务难点。 --- 第一部分:盗窃罪的认定与量刑前沿 盗窃罪作为侵犯财产罪中最基础、最常见的犯罪形态,其认定看似简单,实则在现代社会形态下面临诸多挑战。本书将深入剖析《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构成要件,着重探讨以下前沿及疑难问题: 一、 电子信息时代的盗窃边界: 在“信息即财产”的背景下,本书详尽梳理了司法解释对“秘密窃取”行为的界定。特别关注: 1. 网络虚拟财产的盗窃: 如何区分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与通过技术手段秘密窃取他人具有经济价值的虚拟财产(如游戏装备、积分、数字货币钱包密钥等)?案例重点分析了针对移动支付账户或电子钱包密码的窃取行为,其定性争议。 2. “静默盗窃”的认定: 针对利用无人机、窃听窃照设备等高科技手段获取信息并转化为经济利益的行为,如何将其纳入盗窃罪的“秘密窃取”范畴。 3. 公共场所的“隐蔽性”认定: 针对团伙作案中,负责“望风”、“掩护”人员的行为如何评价其“秘密性”贡献。 二、 盗窃罪与相关罪名的界限区分: 本书花费大量篇幅,通过大量判例对比,厘清盗窃罪与其他易混淆罪名的界限: 1. 盗窃罪与抢夺罪的区分: 重点分析“当场有无抗拒”在不同场景下的判断标准,尤其是在人多拥挤、被害人反应迟钝情况下的认定。 2. 盗窃罪与金融诈骗罪的区分: 探讨“秘密窃取”与“使用虚假方法”的区分点,如在POS机侧录、信息拦截中,行为的着力点究竟是“信息获取的秘密性”还是“信息使用时的欺骗性”。 3. 盗窃罪与侵占罪、职务侵占罪的区分: 关注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点的认定,即行为人获取财物时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三、 量刑情节的精细化评估: 针对“多次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等加重情节,本书结合最新的量刑指导意见,分析了司法实践中对“数额较大”、“多次”的认定标准变化,并探讨了在不同地区、不同审判阶段对“退赃退赔”的量刑影响。 --- 第二部分:诈骗罪的司法攻防与“致使不法所有”的认定 诈骗罪的核心在于“欺骗方法”与“受骗者自愿交付”。本书深入剖析了新型诈骗手段对传统认定的冲击,并提供了实用的诉讼策略。 一、 新型网络诈骗的定性挑战: 1. “杀猪盘”与“投资理财”诈骗: 分析此类案件中,行为人初期建立的“信任关系”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欺骗方法”。本书主张,构建虚假人设和虚假盈利前景,本质上是系统性的虚构事实,应定性为诈骗。 2. “刷单返利”类诈骗的共同犯罪认定: 针对层级分明的网络诈骗链条,如何准确认定“主犯”、“从犯”的犯罪数额与责任划分,特别是对“技术提供者”和“引流推广者”的罪责评价。 3. “误导性陈述”与“虚假承诺”: 探讨在合同诈骗的边缘,行为人的陈述究竟是违反合同义务,还是构成事前欺诈。 二、 诈骗罪与敲诈勒索罪、非法经营罪的辨析: 本书通过大量对比案例,明确界限: 诈骗罪的交付是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交出;而敲诈勒索是基于“恐惧和威胁”而“被迫”交付。 重点分析了以提供虚假信息获取贷款(骗取贷款罪)与以虚构事实获取财物(诈骗罪)之间的适用边界。 三、 辩护与指控的重点: 在辩护层面,本书提供了针对“非法占有目的形成时间点”的反驳策略,即证明行为人在获取财物时有归还意图;在指控层面,则侧重于如何构建完整的“虚构事实—被害人陷入认识错误—基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的逻辑链条。 --- 第三部分: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的“身份性”与“特定用途” 职务侵占罪和挪用资金罪是典型的“身份犯”,其犯罪的成立与行为人的特定职务身份息息相关。本书深入剖析了这两罪在司法实践中对“职务行为”和“特定用途”的界定。 一、 职务侵占罪的界限与认定: 1. “受委托管理、经营”的范围界定: 探讨非国有单位或私营企业中,职务侵占罪适用范围的扩大趋势。特别是对挂职人员、兼职人员、外包服务人员是否属于“特定身份人”的认定标准。 2. “侵占”行为与“盗窃”、“贪污”的区分: 重点分析了利用职务便利,在保管或使用过程中“暗度陈仓”的行为,如何区别于纯粹的盗窃或职务范围外的贪污。 3. 数额认定与单位性质: 针对非国有公司、合作社等,如何计算被侵占的数额,以及司法实践中对“数额较大”标准的把握。 二、 挪用资金罪的“挪用”与“归还意图”: 1. 挪用的时间界限与次数认定: 探讨是否“归还”对挪用罪的定性影响。本书主张,一旦超过法定的“未归还”时间,即构成既遂,归还是否影响犯罪既遂的认定,应根据具体情况判断。 2. “挪用于个人资金周转”的认定: 审视挪用资金罪是否要求资金必须“非法”使用,还是只要超出了公司章程或特定用途,即构成要件。本书对比了“借用”与“挪用”在主观意图上的细微差别。 三、 两罪的交叉与适用冲突: 通过大量案例分析,本书厘清了职务侵占罪与挪用资金罪在行为的“持续性”和“非法占有目的强度”上的区别,为司法人员准确选择罪名提供实证依据。 --- 本书结构特点: 本书的每一章节均采用“法律条文梳理—司法解释解读—核心争议焦点—典型案例评析(控辩双方观点展现)—裁判结果与理由分析”的递进式结构,确保理论深度能够直接转化为实务操作指南。通过对近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各地高级人民法院的典型判例的穿透式分析,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前沿、最实用的法律论证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令人惊喜了!我一直以来都在刑法理论上钻研,但实务操作总是让我觉得力不从心,理论和实践之间似乎总隔着一层纱。翻开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那种直击核心的风格吸引住了。作者并没有堆砌那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抢劫罪”和“抢夺罪”的剖析,不仅仅是区分了这两者的构成要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司法实践中容易混淆、定罪量刑难点的问题。比如,书中对“暴力”、“胁迫”等行为的界定,结合具体案例,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它对辩护和控方的不同角度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让我能够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这对于提升我的法律思维能力非常有帮助。那些案例分析,简直就像是一堂堂生动的法庭模拟,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案件的复杂性和法律的博大精深。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对这两个罪名的理解,从模糊变得清晰,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思考,收获是巨大的。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刑法的过程中,总是觉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鸿沟。尤其是在接触到一些具体的案例时,常常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应用到具体的案件事实中。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打通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它选取了大量关于抢劫罪和抢夺罪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我不仅学习到了这两个罪名的构成要件,更重要的是,我了解了在司法实践中,这些要件是如何被理解和适用的。书中对不同案例的处理方式,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法律逻辑,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暴力”、“胁迫”等关键情节的界定,它通过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好地把握案件的定性。这本书真的让我感受到了法律的魅力,也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在刑法实务的迷宫中找到清晰的路径。我一直对“抢劫罪”和“抢夺罪”的界定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尤其是在面对一些复杂的案情时,总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本书通过大量贴近实务的案例,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它不仅仅是解释了罪名的构成要件,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在实际的司法审判过程中,如何运用这些要件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抢劫罪或抢夺罪。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暴力”、“胁迫”等行为的解读,它结合了大量的案例,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这些词汇在法律上的具体含义。而且,书中对案件的“诉辩审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法律的另一面——即法律在现实中的应用,以及控辩双方的智慧较量。这本书的实用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对刑法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法律实务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以及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握。对于抢劫罪和抢夺罪这两个容易混淆的罪名,书中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区分和阐释,让我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它们之间的界限。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书中对每个案例的“诉辩审评”,让我看到了控辩双方的博弈,以及法院最终做出判决的依据。这种从不同角度审视案件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法律的理解深度。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而是能够主动地去思考、去分析,这对我而言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对“抢劫罪”和“抢夺罪”的界限虽然知道基本定义,但在实际应用中,常常会因为一些细枝末节而产生困惑,尤其是在面对一些情节复杂的案件时。这本书恰好解决了我的这个痛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条文,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将法律条文的适用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它对案例的“诉辩审评”部分,它详细呈现了控方如何起诉,辩方如何辩护,以及法院是如何裁判的。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案件的各个环节,以及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所考虑的因素。书中对于区分抢劫罪和抢夺罪的一些关键要素,比如是否造成被害人一定程度的伤亡,或者是否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并辅以大量案例进行佐证。这让我不再仅仅是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是能够真正理解其精神实质,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这本书对于正在学习刑法或者从事相关法律工作的人来说,绝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典。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真正的好书,值得好好学习一下,抢夺罪这个罪名很重要

评分

东西好,不错!

评分

东西好,不错!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实在的好书

评分

东西好,不错!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评分

长度在5-200个字之间 填写您对此商品的使用心得,例如该商品或某功能为您带来的帮助,或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最多可输入200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