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安 著
图书标签:
  • 工业锅炉
  • 烟气脱硫
  • 湿法脱硫
  • 节能减排
  • 环保技术
  • 实用技术
  • 技术设计
  • 脱硫技术
  • 锅炉技术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398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2493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6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在收集参考国内、外脱硫技术新资料的基础上,结合作者20多年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科研设计的经验,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煤的燃烧和大气污染,锅炉烟气脱硫设计条件的确定,气体吸收概论等有关锅炉烟气脱硫设计的技术基础性知识;比较系统全面地从脱硫设计角度阐述了工业及供热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工艺设计。
  根据脱硫设计需要,适当介绍了脱硫装置腐蚀环境和防腐蚀设计,阐述了锅炉烟气脱硫技术及工艺比较选择,介绍了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自控设计方案,阐述了工业锅炉湿法脱硫主要设备和湿法脱硫系统调试。为了对工业及供热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工艺设计有更具体、更清楚的了解,本书对每种实用脱硫工艺都以220t/h热电锅炉湿法脱硫设计方案和投资估算进行了示例。为了脱硫设计方便,本书摘录了有关脱硫设计中常用的主要设备及脱硫设计和运行中相关的技术规定标准规范。
  《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对工业及供热锅炉湿法脱硫技术的论述,从基础理论到生产实践、从国外到国内、从技术到经济、从定性到定量、从生产经验数据到数理分析计算、从设计方法到设计示例,内容丰富、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实用性强。本书既可供从事工业及供热锅炉房设计及运行人员、大气污染控制科研及设计人员、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环境监测人员、环境保护工程技术公司专业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环境工程、热能工程师生参考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煤的燃烧与大气污染
1.1 煤的组成、成分分析及其分类
1.1.1 煤的元素分析
1.1.2 煤的工业分析
1.1.3 煤的成分基准及换算
1.2 煤燃烧产生的污染物
1.3 煤的燃烧和烟气组成成分
1.3.1 碳的燃烧
1.3.2 氢的燃烧
1.3.3 硫的燃烧
1.3.4 煤燃烧的理论空气量
1.3.5 煤燃烧产生的烟气量
1.3.6 空气和烟气的焓
1.4 工业及热水锅炉烟尘原始排放浓度

第2章 锅炉烟气脱硫设计条件
2.1 脱硫设计常用的标准及规范
2.2 脱硫设计的原始资料
2.3 脱硫装置设计要求
2.4 脱硫装置设计条件
2.5 锅炉排烟的SO2含量
2.6 锅炉排烟的NOx含量
2.7 脱硫装置的设计脱硫效率
2.8 烟气含湿量
2.9 烟气露点
2.10 烟气的升温和降温

第3章 气体吸收概论
3.1 气体扩散
3.1.1 扩散速率方程式
3.1.2 扩散系数
3.2 气体吸收原理
3.2.1 亨利定律
3.2.2 双膜理论
3.2.3 传质速率方程式
3.2.4 脱硫塔传质单元数
3.2.5 脱硫塔吸收区高度

第4章 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工艺设计
4.1 湿式石灰法脱硫
4.1.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1.2 湿式石灰法脱硫工艺流程
4.1.3 脱硫工艺流程说明
4.1.4 湿式石灰法脱硫工艺参数
4.1.5 脱硫产物的用途
4.1.6 脱硫过程水平衡
4.1.7 湿式石灰法脱硫废水处理
4.1.8 湿式石灰法脱硫特点
4.1.9 湿式石灰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1.10 湿式石灰法烟气脱硫设计方案及投资估算
4.2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
4.2.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2.2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工艺流程
4.2.3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工艺参数
4.2.4 脱硫产物的用途
4.2.5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特点
4.2.6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2.7 湿式石灰石法烟气脱硫设计方案及工程投资估算
4.3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
4.3.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3.2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工艺流程
4.3.3 脱硫系统组成
4.3.4湿式氧化镁法脱硫工艺参数
4.3.5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废水及处理方案
4.3.6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技术特点
4.3.7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3.8 湿式氧化镁法烟气脱硫除尘方案及工程投资估算
4.4 钠碱法脱硫
4.4.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4.2 钠碱法脱硫工艺流程
4.4.3 亚硫酸钠法
4.4.4 钠碱法脱硫工艺参数
4.4.5 钠碱法脱硫废水量及处理方案
4.4.6 钠碱法脱硫技术特点
4.4.7 钠碱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4.8 钠碱法锅炉烟气脱硫方案及投资估算
4.5 双碱法脱硫
4.5.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5.2 双碱法工艺流程
4.5.3 双碱法脱硫工艺参数
4.5.4 双碱法中钠碱的再生回用
4.5.5 双碱法中钠碱的损耗
4.5.6 双碱法脱硫废水处理
4.5.7 双碱法脱硫技术特点
4.5.8 双碱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5.9 双碱法烟气脱硫方案及投资估算
4.6 湿式氨法脱硫工艺
4.6.1 基本原理与化学反应式
4.6.2 湿式氨法脱硫工艺流程及参数
4.6.3 湿式氨法脱硫的pH值控制
4.6.4 湿式氨法脱硫产物的用途
4.6.5 湿式氨法脱硫工艺技术特点
4.6.6 湿式氨法脱硫设计注意事项
4.6.7 湿式氨法烟气脱硫设计方案及投资估算(氨-亚硫酸铵法脱硫工艺)
4.7 工业锅炉简易湿法脱硫
4.8 工业及供热锅炉湿法烟气脱硫设计实例
4.8.1 2×40t/h锅炉湿式氧化镁法烟气脱硫设计
4.8.2 2×35t/h锅炉烟气钠碱法脱硫设计

第5章 锅炉烟气脱硫技术简介及工艺比较和选择
5.1 烟气脱硫技术简介
5.1.1 煤燃烧前脱硫技术
5.1.2 煤燃烧中脱硫技术
5.1.3 煤燃烧后烟气脱硫技术
5.1.4 常用脱硫工艺和性能
5.2 锅炉烟气脱硫工艺的比较和选择
5.2.1 湿式石灰石法脱硫工艺
5.2.2 双碱法脱硫工艺
5.2.3 湿式氧化镁法脱硫工艺
5.2.4 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方案
5.2.5 双碱法、石灰石法、氧化镁法经济指标对比
5.3 脱硫工艺方案比选意见

第6章 脱硫剂选择和浆液制备
6.1 脱硫剂的选择
6.1.1 脱硫剂价格和比价
6.1.2 脱硫剂产地
6.1.3 脱硫剂的脱硫工艺特性
6.2 脱硫剂制备流程
6.2.1 全封闭脱硫剂制备系统
6.2.2 半封闭脱硫剂制备系统
6.2.3 简易脱硫剂制备系统
6.3 脱硫剂浆液制备设计条件
6.3.1 脱硫剂用量
6.3.2 脱硫剂储仓
6.3.3 搅拌槽(池)
6.4 脱硫剂浆液制备设计示例

第7章 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常用脱硫塔
7.1 空心喷雾脱硫塔(洗涤塔、吸收塔)
7.2 多孔板塔(无溢流多孔板塔、泡沫塔)
7.3 文丘里洗涤塔
7.4 喷雾、多孔板塔
7.5 旋流板塔
7.6 液柱塔
7.7 其他脱硫塔
7.8 常用脱硫塔性能

第8章 锅炉烟气湿法脱硫自动控制设计
8.1 控制系统概述
8.2 自控设计采用的标准及规范
8.3 自控设计范围和内容
8.4 自动控制回路
8.5 测量仪表选型
8.6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
8.7 工业锅炉脱硫自动控制设计技术方案示例
8.7.1 130t/h供热锅炉脱硫自控和电气方案设计
8.7.2 锅炉烟气脱硫浆液制备自控设计

第9章 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主要设备
9.1 脱硫增压风机
9.2 脱硫循环泵
9.3 罗茨鼓风机
9.4 喷雾喷嘴
9.4.1 喷嘴的性能
9.4.2 喷雾的覆盖率fp
9.4.3 喷嘴的固定方法
9.4.4 喷嘴的材料
9.5 除雾器
9.6 水力旋流器
9.7 真空带式过滤机
9.8 板框压滤机
9.9 离心分离机
9.10 烟气加热器
9.11 烟气挡板
9.12 烟道
9.13 管道和阀门

第10章 脱硫系统烟道设计及烟气升温
10.1 烟道设计
10.2 阻力计算
10.3 脱硫系统增压风机设计示例
10.4 增压风机风压Hzy(Pa) 和风量Qzy(m3/h)的确定
10.5 脱硫排烟加热方案

第11章 烟气脱硫防腐蚀设计及材料
11.1 烟气脱硫装置的腐蚀
11.2 腐蚀环境划分和材料选用
11.3 常用非金属防腐材料
11.4 常用金属防腐材料

第12章 锅炉烟气湿法脱硫系统调试
12.1 脱硫系统调试任务与目的
12.2 系统调试的一般规定
12.3 调试运行组织工作
12.4 系统调试
12.5 脱硫系统运行与性能测试

第13章 常用设计资料
13.1 锅炉燃煤资料及燃烧数据
13.2 蒸汽及热水、烟气的热力性质
13.3 常用化合物及脱硫剂
13.4 常用物理单位换算
13.5 烟风道异径管局部阻力系数
13.6 各国不锈耐酸钢牌号对照
13.7 常用数据
13.7.1 常用钢材的许用应力
13.7.2 常用材料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
13.8 常用材料
13.8.1 型材
13.8.2 管材
13.8.3 钢塑复合管
13.8.4 ABS塑料管
13.8.5 板材
13.9 常用设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对于人类,具有如此美好的生存环境和丰富资源的地球只有一个。地球环境需要人类珍惜和保护。否则,破坏了地球的生态平衡也就是破坏了人类自己健康生活的要素。
  保护环境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和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高度文明与智慧的表现,也是人类的共同愿望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燃料燃烧后的烟气排向大气,产生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环境问题。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重要环境问题是:
  1.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c02的大量排放,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已上升0.3~0.6℃,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O~25em。目前在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变化,那么到2l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4℃。同时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一是海平面上升;二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三是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2.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km2。大气中的臭氧含量仅一亿分之一,分布在离地面20~30km的平流层中,它可以有效地挡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侵袭。有害紫外线的增加会使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增加,损坏人的免疫力,使传染病增加;其次是破坏生态系统。
  3.酸雨污染
  酸雨,也被称为空中的死神。其是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酸性颗粒物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上。酸雨中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欧洲是世界上一大酸雨区,美国和加拿大东部也是一大酸雨区。亚洲的酸雨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我国南方是酸雨严重的地区。
  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其危害主要表现为损害生物和自然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材料及金属结构。2008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321万t。我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即每吨二氧化硫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740元。
  目前我国在用的工业锅炉有60万台左右,工业炉窑有12万台左右。年耗煤4亿t左右,约占全国煤炭消耗量的1/4。年排放二氧化硫1000万t,约占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45%。
  目前,我国对电站锅炉、工业锅炉和炉窑都发布了烟气脱硫除尘排放标准。有GB1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标准,如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39-2007《锅炉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这表明我国已经严格按相关国家排放标准来控制电站锅炉与工业锅炉和工业炉窑烟气污染物排放。凡新建锅炉或在用锅炉和改建扩建锅炉都必须安装脱硫装置,这对控制S02污染起到了强制性作用,并推动锅炉烟气脱硫进入一个新阶段。自2001年,我国开展电站脱硫和工业锅炉脱硫以来,上了一大批脱硫项目。这对削减s02排放量收到了明显效果。在2009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公布了2008年SO2排放量比2007年下降了5.95%。
  2009年3月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了《工业锅炉及炉窑湿法烟气脱硫工程技术规范》(HJ462-2009),更好地规范了工业锅炉脱硫工程设计。该规范适用于蒸发量≥20t//h(14MW)或蒸发量<400t/h的燃煤热电锅炉及相当烟气量的炉窑脱硫工程。这个适用范围涵盖锅炉吨位跨度较宽,从一般的20t/h工业锅炉至相当于10万kW火力发电厂锅炉(410t/h电站锅炉)。所以在设计脱硫系统的工艺流程和自控水平时,应该区别对待。对于≤35(40)t/h的锅炉,采用相对简化的脱硫系统;对于接近410t/h的锅炉采用较完备的脱硫系统。
  为了更好地促进工业锅炉与工业炉窑烟气脱硫,作者在总结以往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计工作基础上,广泛收集国内外资料,编写了本书。
  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烟气脱硫技术设计中用到的基础理论及计算方法,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烟气脱硫工艺参数及自动控制,烟气脱硫防腐材料,烟气脱硫常用脱硫塔,烟气脱硫系统主要设备。此外,介绍了烟气脱硫系统的调试和脱硫工艺技术经济比较与选择。
  ……
绿色动力与高效能:面向未来的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当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在工业、交通和建筑等关键领域实现能源效率提升与碳排放强力削减所必需的理论基础、先进技术路径、系统集成方法以及政策驱动力。本书旨在为能源工程师、环保技术人员、政策制定者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前瞻且极具实操指导意义的参考框架,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推动构建低碳、高效、弹性的现代能源体系。 --- 第一部分:能源转型的宏大叙事与技术驱动力 第一章:全球能源格局的重塑与“双碳”目标的战略意义 本章首先描绘了当前全球能源消耗的现状、化石燃料依赖带来的环境压力,以及以《巴黎协定》为代表的国际气候治理框架。重点剖析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战略定位及其对工业体系、能源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讨论了能源系统的复杂性,包括能源供给侧(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建设)和需求侧(工业节能、建筑电气化)的耦合关系。本章强调,技术创新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核心驱动力,而非单纯的政策约束。 第二章:能源效率:被低估的“第一燃料” 能源效率被誉为最清洁、最经济的能源来源。本章系统梳理了能源效率提升的理论框架,包括热力学第二定律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能流图分析(Exergy Analysis)在诊断系统效率瓶颈中的关键作用。深入剖析了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耗能产业(如钢铁、化工、水泥)的能耗结构,介绍了一系列成熟且高效的节能技术包,例如: 余热/废热回收系统(WHR)的优化设计: 重点介绍朗肯循环(ORC)、斯特林发动机以及热电联产(CHP/CCHP)系统在不同温度等级废热回收中的适用性与经济性评估模型。 先进热交换器技术: 探讨了板式换热器、螺旋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提高传热效率和减少压降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材料选择对耐腐蚀性和长期稳定性的影响。 过程优化与数字化赋能: 阐述了如何利用先进过程控制(APC)、机器学习和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对复杂生产过程的实时能耗建模、预测性维护和能效优化调度,超越传统PID控制的局限。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的深度整合与储能技术 本章探讨了风能、太阳能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电力系统柔性与智能电网: 详细介绍了需求侧响应(DR)、虚拟电厂(VPP)的构建机制,以及配电网的高级管理系统(ADMS)。 关键储能技术综述: 全面比较了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机械储能(飞轮、压缩空气储能CAES)和热储能(熔盐储能、相变材料PCM)的能量密度、充放电效率、循环寿命与经济性,并讨论了其在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中的应用场景。 --- 第二部分:工业过程的深度脱碳与零排放路径 第四章:工业原料替代与过程电气化 本章关注传统高排放工业过程(如水泥熟料煅烧、钢铁冶金)的深度脱碳技术路径。 氢能在工业中的应用潜力: 详细分析了“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得)在工业加热、化工原料(如合成氨、甲醇)生产中的替代方案。探讨了氢气储存、管道运输及安全管理的挑战与前沿解决方案。 工业过程的电气化转型: 介绍利用电炉、电加热替代化石燃料燃烧的技术方案,特别是针对中低温热源和高温工业热需求的电热解决方案,包括电加热锅炉和高效率电感应加热技术。 生物质与可持续原料: 讨论了可持续生物质的制备、转化效率以及在替代化石燃料中的角色,同时强调了其在生命周期评估(LCA)中的环境效益评估标准。 第五章:CCUS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实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实现难以脱碳行业净零排放的关键过渡技术。本章深入工程实践层面。 捕集技术详解: 重点对比了吸收法(胺液吸收)、吸附法(PSA/TSA)、膜分离技术以及新型的冷区捕集技术在捕集效率、能耗和捕集成本上的差异。详细介绍了在不同烟气成分(如高浓度原料气与低浓度烟气)下的技术选型原则。 CO2的利用路径(CCU): 探讨了CO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如尿素、聚碳酸酯、合成燃料)的技术成熟度与经济可行性,以及通过生物电化学或催化转化实现固碳的最新科研突破。 地质封存与环境监测: 阐述了地质封存(咸水层、枯竭油气藏)的选址标准、注入过程的流体动力学模拟、长期封存的安全性评估,以及必要的地面和地下环境监测技术。 第六章:低碳与零碳燃烧技术的前沿探索 尽管目标是脱碳,但在能源结构完全转型前,提高现有化石燃料燃烧效率并降低污染物排放仍是重要课题。 富氧燃烧(Oxy-fuel Combustion): 详细分析了富氧燃烧如何简化下游CO2捕集过程,以及在锅炉设计、材料选择和操作控制上需要克服的工程难题(如炉膛温度管理、炉内腐蚀)。 低氮氧化物(NOx)控制的集成策略: 结合烟气脱硝(SCR/SNCR)技术,本章提出了一套综合性的低氮燃烧优化方案,包括分级燃烧、再循环烟气(FGR)的精确控制,以及新型催化剂在低排放要求下的应用。 ---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经济性评估与政策导向 第七章:能源系统的集成优化与能源管理 本章着眼于从单个设备到整个工业园区的能源系统集成优化(Energy System Integration, ESI)。 热电冷联供与多能互补: 讨论了如何通过能量枢纽(Energy Hub)的概念,实现热、电、冷、气、氢等多种能源形式的耦合调度和优化配置,以应对季节性负荷变化和系统运行的复杂性。 生命周期评估(LCA)与能效审计: 介绍了进行系统级LCA的方法论,用于准确评估新技术(如CCUS、氢能)的真实环境足迹。阐述了如何开展系统的能源审计,识别“热点”和管理薄弱环节。 第八章:技术经济性分析与投资决策模型 任何技术推广都离不开经济可行性。本章提供了严格的经济评估工具箱。 成本测算与效益分析: 详细介绍了资本支出(CAPEX)和运营支出(OPEX)的准确估算方法,特别是对于高投入、长回报期的深度脱碳技术(如CCUS、大型储能)。 风险评估与融资机制: 探讨了技术成熟度、政策不确定性对项目投资回报率(IRR)的影响。分析了绿色债券、碳市场机制(ETS)等金融工具如何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第九章:政策、标准与未来展望 本书最后一部分讨论了支撑技术落地的外部环境。 能效标准的演进与对标: 分析了国际上领先的能效基准(如IPCC、IEA的行业最佳实践),以及如何将这些标准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绩效目标。 数字化与监管沙盒: 探讨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推动绿色能源监管的创新模式,例如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碳排放的透明化追踪与交易。 面向2050的路径规划: 总结了实现净零排放需要技术和政策协同作用的各个阶段,强调了持续研发投入在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中的决定性作用。 --- 本书内容聚焦于宏观能源战略、系统集成优化、高新脱碳技术(氢能、CCUS、过程电气化)的工程应用与经济评估,旨在提供一个综合性的、面向未来的绿色能源技术蓝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在工业现场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这本书寄予厚望,希望它能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金钥匙”。书中在阐述湿法脱硫的各种吸收介质、反应机理以及基本工艺流程方面,确实展现了扎实的学术功底,为我理解脱硫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当翻到涉及具体设计细节的部分时,我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例如,书中对于如何优化塔内喷淋系统,以达到最佳的传质效果,只是笼统地提出了一些原则,但对于不同塔体结构、不同烟气流速下的具体喷嘴类型、布置密度和喷雾角度的选取,并没有给出详细的指导。同样,在关于脱硫石膏的后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书中也只是简单提及,并未深入探讨不同处理工艺的技术特点、经济可行性以及市场前景。对于现场工程师来说,这些都是关乎项目成败的重要环节,如果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更具体的案例分析,或是更深入的工艺对比,将会极大地提升其“实用性”和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是《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我抱着学习的目的买回来,希望能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但坦白说,在仔细翻阅后,我对书中某些章节的深入程度和实用性感到一丝疑虑。例如,书中对几种主流湿法脱硫工艺的原理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当我试图寻找针对特定工业锅炉类型(比如燃煤电厂的大型锅炉,或是小型工业窑炉)的优化设计思路时,内容就显得有些泛泛而谈。书中提供了一些通用的设计参数和流程图,但缺少对不同工况下(如燃料成分变化、负荷波动等)具体参数调整的详细指导,以及相应的案例分析。对于一个急需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的缺失,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原理性的科普读物,而非一本能够直接指导工程实践的“设计宝典”。我期待能看到更多关于设备选型、管道布置、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具体建议,以及如何根据实际运行数据进行优化迭代的经验分享。毕竟,在工业生产中,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能够落地执行、解决问题的技术细节才是最宝贵的。

评分

初次接触这本《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我原本期待它能成为我在烟气脱硫领域的一本“圣经”。我对书中关于湿法脱硫的化学反应机理、吸收剂选择以及工艺流程的阐述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是对石灰石-石膏法、海水法等主流技术的原理讲解,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为我构建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当我深入到“实用技术设计”的部分时,却发现某些章节的论述有些过于理论化,与实际工程操作的衔接不够紧密。例如,书中提到了防腐蚀、防堵塞等关键设计环节,但对于如何通过材料选择、结构设计、运行策略等具体手段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其详尽程度仍显不足。尤其是在设备材质的选取方面,书中给出了几种常见的选项,但并未深入分析不同工况下(例如烟气温度、湿度、腐蚀性成分含量)的优劣势以及经济性考量。此外,关于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在线监测技术,书中提及不多,而这在现代工业生产中是提升效率、保障稳定运行的重要环节。希望未来版本能够更侧重于这些实操性强的技术细节,为读者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

评分

收到这本书《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的时候,我怀着极大的热情想要从中汲取灵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书中对湿法脱硫技术的基础理论,如氧化还原反应、传质传热过程等,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让我对脱硫机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在阅读到关于“设计”部分时,我感觉有些章节的描述与实际工业生产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例如,在探讨脱硫效率提升的策略时,书中列举了多种方法,但对于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锅炉(例如,不同燃料特性、不同负荷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设计方案,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如何权衡成本、能耗和脱硫效果,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南。特别是关于循环水处理、废水排放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等环保性设计环节,内容显得比较简略,没有深入探讨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对于希望在实际项目中进行详细设计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的缺失,使得本书的参考价值有所减弱,更像是对湿法脱硫技术的理论性介绍,而非一本完整的工程设计手册。

评分

我一直关注着节能减排领域的技术进展,所以当看到《节能减排技术丛书:工业锅炉烟气湿法脱硫实用技术设计》这本书时,便毫不犹豫地入手了。不得不说,书中关于湿法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的介绍,相当详实,对于想要了解这一领域概貌的读者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起点。书中详细讲解了湿法脱硫的各种工艺路线,包括其优缺点、适用范围等,让我对各种技术方案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我试图从中找到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实用技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时,却发现了一些不足。例如,在讨论系统放大设计时,书中提供了一些计算公式和通用图表,但对于如何根据实际的场地条件、设备接口、以及潜在的运行风险进行精细化设计,却鲜有提及。对于诸如管道系统的水力计算、风机和泵的选型依据、以及与其他锅炉辅助系统(如除灰、除渣系统)的协调配合等细节,书中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这让我感觉,这本书在理论层面做得相当不错,但在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工程项目落地的关键细节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能完全满足我作为一名工程师对“实用设计”的期待。

评分

正版,质量好,不错不错

评分

还好了。。。。。。。。。。。。。

评分

很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拥有

评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

不错,挺好的

评分

正版,质量好,不错不错

评分

单位使用,正版 质量很好

评分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评分

还好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