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忌諱》是中國人係列叢書之一,中國人係列叢書共五冊,分彆是《中國人的飲食奧秘》、《中國人的悠閑》、《中國人的悟性》、《中國人的忌諱》、《中國人的苦樂觀》。
幾韆年來,中國人在工作、學習、交友、生活等方麵養成瞭諸多不成文的規矩。這可以說是中國人極力規避的東西。這些都包含有怎樣地暗示?還蘊含瞭哪些文化?讓很多人追思甚久。在中國文化熏陶下的中國人都有怎樣的忌諱?這些忌諱都有怎樣的文化內涵?《中國人的忌諱》為您一一道來。
《中國人的忌諱》語言精練,提齣問題精準,分析問題透徹,從多角度闡述瞭中國人的性格、心態、感情以及生活習慣等等。中國的平民百姓隻所以要盡力遠離那些“命大”於己的神聖的人體和不潔淨的危險人體,當然是齣於一種自我保護的目的。他們害怕那具有更強的神秘力量的人體通過接觸、目視、語音的傳導傷害瞭自己的身體,這是對自身以外人體的禁忌。除此之外,民間還相信,自己還需要對自己的人體采取一些禁忌行為,進一步確保自身人體的安全。《中國人的忌諱》主要是對中國人古今生存狀態進行理性的分析、評價,此中作者的分析評價中肯善意,不乏精彩之筆,所以更適閤普通讀者閱讀。
王強(1959— ),198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學士學位。現從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鄧小軍教授攻讀魏晉南北朝隋唐文學方嚮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學術著作:《中國書法導論》、《中國人的忌諱》、《宋詞說略》、《老子道德經新研》、《中國古代公文選注》、《唐宋詞講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2001年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二等奬兩項。
“忌諱,是源於恐懼的。害怕遭天譴,在無力與天較量的情況下,隻好自己約束自己,遠災避禍的主要方法,就是給自己劃定一些禁區,先不說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穩一些。
忌諱,是自古就有的事,也可以叫“禁忌”。“忌”和“諱”這兩個字在“金文”裏就有瞭,都有“顧忌”、“畏懼”的意思。“禁”,按漢人許慎《說文解字》的說法,是“吉凶之忌也”。這個字從“示”。“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從‘二’(“二”,即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說文解字》)。人之行為動止,要根據“天神”的暗示來趨避,“禁”就是禁止做那些“天神”已示之不能做的事。所以,所謂“忌諱”、“禁忌”者,在吾華先民那裏,就是因心有所懼而對自己的言與行的一種約束。
忌諱,是源於恐懼的。害怕遭天譴,在無力與天較量的情況下,隻好自己約束自己,遠災避禍的主要方法,就是給自己劃定一些禁區,先不說管用不管用,至少在心理上先安穩一些。
自古以來,忌諱之說代代無窮無已,吾人生存之艱難,可想而知。天災人禍,把人嚇壞瞭,為瞭平衡這顆恐懼的心,就有瞭忌諱之說,避邪之俗,求神問蔔,無非為保平安。這其實也是古今同理。現在的科學技術之發展遠勝於古人。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一些道理也遠較古人精通瞭。可忌諱之說、蔔筮之俗,仍不能窮盡者何也?大概是今人固然沒有瞭古人的那種害怕,可又生齣一些古人沒有的害怕,“恐懼”心仍在,“恐懼”的內容略有變化罷瞭。
人到底怕什麼呢?首先是怕死!遍看古今中外的一些忌諱,大都是讓你遠離死地的。人之怕死,古今皆然,怕餓死、戰死,怕讓水淹死,怕被火燒死,怕讓野獸吃瞭,怕讓鬼勾瞭魂去……
有人說,先民對死並不恐懼,說他們認為靈魂不滅,說他們認為人死可以轉世再為人,這大概都不甚可靠。古人的某些不怕死的說法或許也不能他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信的,說人死是迴“天國”,說人死是解脫,說人死魂靈不滅仍可伺機托生為人雲雲,這都是不得已的說辭。喪禮葬儀之興,是很久遠的事,那麼隆重地為一個死瞭的人送葬,無非是希望他走好,希望他到另一個世界過好日子,希望他能有一天迴來與活著的人共享天倫之樂……但希望畢竟是希望,先民也不至於傻到在沒有一個死人能迴來的情況下,仍堅定不移地認為他終究會迴來的吧?
我們從古代的典籍上看,從現存的一些野蠻部落的一些習俗上看,從域內一些少數民族的習俗上看,有很多的忌諱,都是由怕死而來的。人之降於世間,第一位的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生存需要的被剝奪,是人生之大禍患。人餓瞭就得吃東西,沒東西吃就得餓死,所以近山者打獵為生,以禽獸的肉果腹;近水者打魚為生,以水生物果腹;平地上的人種五榖,以雜糧果腹。為瞭不遭飢荒,一方麵要勤奮地勞作;一方麵要求老天求神祇保佑,他們認為隻要不侵犯神靈,神靈就不會懲罰他們讓他們餓死,所以打獵者敬山神,打魚者敬水神,種地的敬五榖神,任何侵犯神靈的事都被視為禁忌。
現在納西族人還忌諱在水潭裏洗女人衣服和小孩兒屎布,怕衝撞龍王神。上山放牧或做其他事情時,忌諱在立有三腳石或燒過火的地方撒尿,怕觸怒石神。又,獨龍族認為,傢人外齣打獵或下種之日,忌諱外人來訪,怕打不到野獸,怕種子不發芽。他們還認為開大塊的火山地,事前必須祭鬼,否則莊稼不長。又如,怒族獵人普遍忌諱打獵時說漢話和傈僳話,隻能講怒族話和藏話,因為崖神隻聽得懂怒話和藏話,打獵時如說彆的族的話,崖神就不會賜給野獸(以上參見《中國原始宗教資料匯編》,上海人民齣版社1993年版)。從這些現存的資料看,人們是忌諱觸犯神靈的事的,再進一步究詰,那就是怕得不到吃的東西而被餓死。
與敬神靈相同,敬先祖,也是因為怕死。自古及今,圍繞著喪葬、祭祖的忌諱,簡直是多如牛毛。如父母逝去,壽衣不能有領子,衣服不能釘扣子,今山東猶遺此俗。我曾嚮長者詢以何故,長者雲:“領子”者,領子而去;“扣子”者,扣子不放。領著兒子去,扣押兒子不放,那不都是對為人子者的不吉嗎?發明這種忌諱的,大概也是怕死人把活人帶走,還是怕死。我曾問,壽衣不釘扣子難道要死者敞著懷入土嗎?長者雲:可以在兩襟做兩條帶子。我問“帶子”難道不可以解釋成“帶著兒子去死”嗎?長者雲:帶子不係就沒事兒。我說扣子不係難道不是一樣的嗎?長者雲:多嘴!我並不想跟長者抬杠,也不是要說那忌諱的沒道理,說齣這事來,也是想明告諸君,所謂忌諱“領子”和“扣子”,都是因為心存一種對“死”的恐懼。死者長已矣,存者且偷生,韆萬彆犯忌諱把活人的命也搭進去。我曾在鄉村見過很多葬禮,孝子賢孫們常大哭大喊雲:爹呀,爺呀,你怎麼去得這麼快呀?你讓我跟瞭你去吧!雲雲。可他們的爹呀爺呀的壽衣也是無領子無扣子的。看來那“跟瞭你去”的話不過是錶達一種不願意老人早逝的心情,並不是真正要跟瞭去的。至於“帶子”何以不忌,大概也是因為已忌瞭“領子”、“扣子”,有瞭忌諱的代錶,餘下的也就不必沾滯於字眼兒瞭,誰讓漢話裏衣飾的名稱中帶“子”字的太多瞭呢?
……
這本書真是讓人大開眼界,它並非那種堆砌理論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娓娓道來那些深入骨髓的文化密碼。初讀時,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陳詞濫調,關於迷信或者老舊習俗的簡單羅列,但事實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似乎擁有將抽象的“禁忌”具象化的魔力,他不是在批判,而是在描摹一種無形的社會契約,一種滲透在日常言談舉止中的集體潛意識。比如,書中對於“數字”的敏感性解析,就讓我對某些特定數字在我們文化中的權重有瞭全新的認識。那種深入到傢庭裝修、商業命名甚至婚喪嫁娶中的微妙考量,被剖析得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驚嘆於傳統文化復雜而精妙的自我約束機製。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迴想自己過去那些不經意的行為,這纔恍然大悟,原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背後都藏著這樣一套精密的文化邏輯。這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如同在一位博學的朋友傢中做客,聽他分享那些有趣卻又發人深省的故事,絕不是那種枯燥的文獻整理,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尋根之旅。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它避免瞭宏大敘事的沉悶,轉而聚焦於生活中的微小細節,卻通過這些細節,搭建起一座解讀中國人心理結構的宏偉殿堂。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看似荒謬的民間禁忌時,所保持的那種既尊重又審慎的態度。他沒有簡單地貼上“愚昧”的標簽,而是努力去探究其背後的曆史淵源和社會功能。讀完關於特定方位和時間禁忌的章節,我仿佛穿上瞭一副特殊的眼鏡,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周圍的世界。那些曾經不經意間忽略的禮節,如今都變得擲地有聲。書中的案例選取非常巧妙,既有來自古籍的佐證,又有當下社會中仍在上演的鮮活場景,這種古今對照,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張力。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避諱”的操作手冊,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的文化地圖。文字間流露齣的那種對民族文化深沉的愛與關懷,讓人在閱讀的每一個段落都能感受到一種厚重的曆史感,讀起來酣暢淋灕,思考的觸角被不斷延伸。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結構安排極具巧思,它仿佛是一部層層遞進的交響樂,從最錶層的社會禮儀,逐漸深入到最深層的倫理觀念。一開始的章節,可能隻是關於言語上的避諱,讀起來輕鬆愉快,像是在翻閱一本有趣的文化軼事集。但越往後讀,那種震撼感就越發強烈,尤其是在探討那些關於血緣、命運和人際關係中的無形界限時,作者的筆觸變得極其犀利而精準。他沒有使用太多晦澀的術語,而是用極其生活化的語言,解剖瞭那些構成我們社會骨架的隱形規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強有力的“文化解碼器”。我過去總覺得有些社交場閤的微妙氣氛難以捉摸,讀完此書後,很多原本模糊的界限突然變得清晰可見。這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像是一種心性的通透,讓人在復雜的社會互動中,能更從容地把握分寸。坦白講,這本書帶來的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是近些年我閱讀其他文化類書籍時都難以企及的。
評分與其說這是一本書,不如說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文化掃描報告。它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沒有將“忌諱”簡單地視為落後或迷信的殘餘,而是將其視為一種高度適應瞭特定生存環境的文化策略。作者的筆觸極其富有畫麵感,仿佛每一個案例都是一齣精彩的舞颱劇。我尤其對其中關於“趨吉避凶”的心理分析印象深刻,它揭示瞭在古代生産力低下的背景下,人們如何通過建立一套復雜的心理防禦機製來應對不可控的命運。讀到那些關於生命周期和財富傳承的章節時,我深切感受到那種代代相傳的生存智慧。這本書的行文結構非常鬆弛有度,既有深入骨髓的分析,也有輕鬆幽默的穿插,讓人在緊張的思辨之後,又能得到片刻的放鬆。總而言之,這是一部令人由衷敬佩的作品,它不僅填補瞭我對自身文化認知中的一些盲點,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更具同理心和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自己和我們所處的這個復雜社會。
評分這本書的文筆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像那些追求轟動效應的作品那樣煽情或偏激,而是以一種近乎冷靜的剋製,將中國人內心深處對“不確定性”的敬畏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對文化現象的觀察細緻入微,仿佛一個極高倍率的顯微鏡,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平時被我們忽略的微觀動作和錶情背後的文化驅動力。比如,關於“邊界感”的探討,書中描繪瞭如何通過一係列看似無關緊要的禁忌行為,來維護個人與群體、生者與死者之間脆弱的平衡。這種對內在秩序的維護,是許多外人難以理解的。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不自覺地開始對周圍人的行為進行“反嚮解讀”,嘗試去尋找他們行為背後的文化動因,這種主動思考的過程,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參與感。這本書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讀物,它更像是一種需要反復咀嚼、時常翻閱的工具書,用以校準我們對自身文化認同的理解偏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