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的中译本选用并完全采纳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英译本内容。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节奏,它是多元化的。可我们怎样才能把这种多元化很好地表现并融合在电影之中?对于创作者来说,节奏决定着电影的生命。所以对于电影中节奏的表现,怎么综合化、整体化是影视创作者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湍流与静流:电影中的节奏设计》探讨的问题。
作者简介
伊芙特·皮洛教授,是当今世界电影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她的著作和论文已经被译成十余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出版。中国电影出版社曾引进出版了她的著作《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引起轰动,再版多次,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专业学生的必读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多变的时间
现实的多层面
柯罗诺斯和坦帕斯
复杂的意味
角色的连贯性
启发灵感的(借来的)概念
第二章 设定节奏
快上加快?
活在时间之中
疾奔
徐行
第三章 错综复杂的故事结构
平行线
交叉口
马赛克
史诗叙事
配器法
第四章 离题
或然与“偶然”
想象力的作品:奇幻
隐伏的记忆
梦与白日梦
闪前
第五章 时光中的凝视:几近休止
人的面孔
事物的面孔
景观
寂静
第六章 反复或复现
永恒的重量
机制的喜剧
相同却又不同
“假如”和“也许”
主题与变奏
第七章 遨游
孤独空间
在迷宫中
历史迷宫
永恒的时间
激情的弧线
第八章 日常仪式
单调的节奏
冷面的超然
厌倦掩盖了什么?
反讽的平静
存在的证据
第九章 尾声
开放式结局
迟滞或延迟
出乎意料的显现
莫名其妙的重叠
情感的闪回
终曲
间奏
悬念与惊奇
第十章 时间的策略
韵律与节奏
交织的对立物
缓慢加速
原文参考书目
片名对照表
精彩书摘
复杂的意味
我们渴求并认同复杂概念,在此所指的复杂概念远非那些陈辞滥调的汇总,而是多层次的定义。复杂是一个关系系统,这个关系系统处在隐蔽的(hidden)互动可能性、生产多样性,以及混乱的行为、偶然的扰乱和跳跃中。现代科学理念认为,“简单”在世界未曾存在过,简单只是人类通过对基础现象的减法式划分,为了实际目的而创造出来的。为了支持这个观点,我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简单的物体早已经被嵌入一个复杂的世界中,只是存在于不同的层次上而已。因为如果我们深入下去,我们或许就能抓住个体元素的行为结构的相互关系。在这个关系束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的,甚至是相矛盾的,都是同时互补和互相对抗的。
尊敬的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称之为“嵌套原则”,它包含部分更精致的被整合为组件的简单反应。“这就是为什么一幢高楼的隐喻只是抓住了一些生物学现实……更好的画面是一棵高大的枝繁叶茂的树,日渐增高的同时越来越多而精细的枝条从枝干上抽离出来,从而保持主干与根之间维系了一种双向的交流。”⑧
如果让人产生极致推想的科学理论被当作了异说、个人观点和暂时说法而被忽视,那么我们现在非常有必要把这些条件纳入考虑范畴,从而思索和创造我们的表达。确切地说,艺术的功能就在于发掘其“存在的理由”。法国哲学家埃德加·莫兰认为,每一个存在的个体终究都是某个具体(specific)环境中的“独特体”(u—nique),其所具有的独特性值得我们仔细观察、探究。只有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现象,我们才能深入地理解多样性。姑且不论这些,出现的多样性并不一定意味着难以控制的紊乱,它同样也可以产生一种确定的统一。在艺术世界里,尽管秩序本身也含有些许异质性,但对异常和独特的需求仍然是最具实质性的需求。不只是特殊的生活环境才能揭示变化和统一的矛盾共存;这个灵活的二元性同样存在于人的性格中。这就是为什么说性格即命运,电影就是打造人物经历的过程。我们应该把人物性格或者说命运中的不变的成分与因为不可逆转从而是多样的成分分别加以考虑。角色的连贯性
影片《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The Marriage of Maria Braun,1979)中,法斯宾德把玛丽亚·布劳恩看作一个似是而非的忠贞象征。从那场在空袭的炸弹的洗礼下举办的婚礼开始,直到玛丽亚和爱人的最后重逢,玛丽亚·布劳恩以自己的方式成就了最始终如一的形象:她始终“保持”着对所爱的人的忠贞,尽管她所走过的路既不笔直也不平坦。相反,这条路上有太多的突发事件和出人意料的状况,因而湍流和静流在她的人生历程中都出现了。而且,任何一次出人意料的事件的发生总能回溯到某个单一的动机。
影片开始,尽管有些小小的不顺从,但玛丽亚的行为看上去都还是“正常的”。她接受了对她的万般考验,在经历了从焦急到绝望之后,与一个美国大兵相恋准备开始新的生活。
……
前言/序言
本书的问世,是为了进一步阐发一篇写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论文《缓慢加速》(Hurry up slowly[Festina lente]),该文携有一个惹人恼火的副标题“慢速礼赞”(In Praise of Slowness,译自匈牙利文Siessunk Lassan)。当时我首度触及了现代电影时间问题,特别是追求快节奏这一备受青睐却值得质疑的潮流。我的初衷是讨论以细节为重的手法那被忽视的价值,以及更有耐性、更平心静气的故事讲述方式的力量之所在。我的讨论今天似乎依然没有过时之虞。然而,我越是悉心考察电影中节奏与速度的角色,越是觉得应该以一种更为缜密周详的方式来审视慢与快;如何掌控时间的问题有待更为深入的阐释。我认识到,仅仅觉察出电影中疾奔与徐行的对立是不够的,我需要理解两者的联系和相互依存性,以及两者的功能和应用是如何不可分割的。
术语“湍流”(turbulence)与“静流”(flow)成为我这一主题的更为精当的命名,我旨在阐释一些基础的手段、范型与模式,湍流与静流的交织即发生在其中。的确,节奏设计似乎是一个纷纭而层次繁多的现象,立足于更多的因素而非仅仅是步调的疾徐。我愉快且激动地认识到,事件与情感变幻无常的脉动可以改变意义,不仅影响一部影片的氛围与外观,而且会影响这部作品的整体基调与本质。
这一洞悟引领我去更为深入地分析时间概念。现代生活和现代电影制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对于复杂的多层次结构的体验,我们不得不去适应它们。被稀释、被拉长并且同时共存的当下,拓展了视界,要求详尽的陈述。苏珊·K.朗格(Susannc K.Langer)认识到了电影处于永恒的当下这一特殊性,这意味着,一个广阔领域的无所不包的能量使得差异、对比乃至矛盾的糅合成为可能。
在我试图把这些律动的元素纳入考虑时,这一图景变得更为活跃;变动不居加无从预测,仅只这一特征便赐予了电影不战而胜的威力。我在搭建论证框架的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意图,即专注于这些既含而不露又必不可少的场景,这些场景雄心勃勃,为了增强表现力,敢于打破单纯的因果关系逻辑这一极简主义的戒律。当离题、中断和重复等手法挺进貌似陌生的领域(梦境、回忆和幻想)时,它们不仅是获准,甚至是受命来创造真正具有连贯性的整体。诧异、惊愕、未知甚至微不足道的内容也是叙事的要素,其重要性不亚于一味求快的情节推进。由是,我受到吸引,投入了一项饶有趣味的工作,即评估这些要素的贡献。
而且,对于新亚洲电影——如蔡明亮和王家卫或者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人系列作品——充满惊喜的发现,并不意味着忽视“老的”小津安二郎,反而更加凸显了美国和欧洲经典电影传统的精华,对于其不容否认的价值,提供了别样的认识角度。把这些导演放在一起集中论述,我意在强调电影艺术最优秀、最持久的特质:在这些作者历历可见的努力之中,葆有一种波动的延续性。手法、过程和侧重点也许会改变,然而指出其革故鼎新之处的本源或前驱,无碍其创新与独到,反而会使人们关注那些独树一帜的视点和得享盛名的解决手法的深层根源。
所谓时间性,即电影与音乐在结构上的相似性。较之视觉和叙事层面,对时间性的探讨还远远不足,或许那些讲述默片黄金时代的文章是例外。我认为这种相似性耐人寻味,因为如果没有精心打造的结构或没有对于“升”“降”的着重阐释来为故事提供生死系之的脉动,就无法予人强烈的情感印象。惟其如此,在本书中,我想聚焦于这些司空见惯但行之有效的准则和手法。在提及更老或更新的例证时,我逐渐认识到节奏设计能够多么隽永、多么睿智,以其“音乐性的”语言暗示出弦外之音。
伟大的画家,比如保罗·克利(Paul Klee),历来深知空间与时间不可分割。正如克利所言,形式也蕴涵着运动,或者说,一个给定的手段“会引致两个构建过程:确立广袤的水平层面,或者,与之相反,构建高度,构建垂直方向上的系统蒙太奇”①。然而,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地阐述定义,因为我们不应忘记,正是最具洞察力的电影天才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开启讨论并高度发展了这一电影手法。在他有关蒙太奇的分析中,特别是对于垂直蒙太奇(通常是立足于他本人的建树)的分析中,他发现了诸多表面看来细节处于“无序”状态的巧妙例证。最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也说过:“电影主体即是节奏;是持续段落中的一呼一吸。音乐以同样的方式起作用:我要说,没有什么艺术形式像音乐那样贴近电影。”④
影片的连贯性由是沦为真正的悖论,这不仅因为从技术角度上讲,影片是由粘合在一起的微小碎片组成的,就深层意义而言,这一点甚至更为重要。叙事从来不是波澜不惊的河流。曲折、分岔、回环和不可预知的阻碍在其大部分航道上若隐若现。所有的断裂、斧斫、节拍和停顿都是对于叙事的完满性与饱和度的证明与考验。漫流与飞溅带来了最特别的构型:在这些构型之下,一种丰沛的、情感真挚的经验苏醒了。
是以,我们应该牢记,片段化(fragmentation)并不仅仅是现代派“诗艺”(ars poetica)的专利。讲述故事,原则上,有赖于滔滔不息的湍流与静流。片段应该并且能够指向真正的整体,因为它们代表的不仅是自身。
当我在乏味的老生常谈和出奇的流言蜚语上流连瞻顾时,我的兴趣恰恰转向了它们必不可少的、也是可能的和平共存上。至于大胆的闯荡和小心的克制,狂热的历险与精妙的延宕,我的确希望我们能够步其后尘,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来接纳和拥抱出类拔萃的叙事那份冒渎神圣的雄心。
巴黎-纽约,2003-2004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中另一本虚拟书籍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电影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的深度解析,旨在为电影制作学习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前沿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 --- 书名:《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镜语迷踪:电影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的深度解析》 内容简介 前言:构建视听的迷宫与出口 本书《镜语迷踪:电影叙事结构与视听语言的深度解析》,作为“外国名校电影教材书系”中的重要一环,致力于打破传统电影理论中叙事与风格的壁垒,探索二者如何在一个统一的视听体系内相互渗透、共同构建意义。它不是对经典叙事模式的机械复述,而是深入剖析当代电影语言的复杂肌理,尤其是那些挑战传统清晰度的非线性叙事、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视听编排,在观众心智中植入持久的、多层次的感知体验。 本书的视角立足于全球视野下的电影制作前沿,整合了来自欧美及亚洲顶尖电影院校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旨在为电影学、导演、编剧及剪辑专业的学习者提供一套严谨、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工具。 第一部分:叙事结构的“非常态”探索 传统叙事理论多关注三幕式结构或英雄之旅的范式。然而,现代电影,尤其是在后经典主义和实验电影浪潮中,对叙事连贯性的追求已转向对“结构缺失”或“结构重组”的探索。《镜语迷踪》将重点剖析以下几种非线性与去中心化的叙事策略: 1. 时间碎片化与多重主体叙事: 深入分析多条时间线索的交织、闪回与闪进的心理学功能,以及如何通过多个不可靠叙事者构建一个动态的、不断被修正的“真实”。书中将详述如何使用非时间顺序的剪辑来模拟记忆的运作方式,而非仅仅为了制造悬念。 2. 空间叙事与环境心理学: 探讨场景、布景和地理空间如何不再仅仅是事件的背景,而是主动的叙事元素。通过对封闭空间(如密室、孤立的建筑)和开放空间(如广袤的荒野)的结构分析,揭示空间如何塑造角色的认知与命运,实现“场所即人物”的叙事功能。 3. 情节的“反高潮”与意图留白: 探讨那些刻意弱化传统意义上“高潮”的电影作品。分析如何通过延迟满足、模糊动机或使用开放式结局,将叙事的主动权部分转移给观众,促使观众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中。 第二部分:视听语言的感官建筑学 视听语言是电影的骨架与血肉。本书对视听的分析超越了基础的景别和运镜分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感官建筑学”,关注画面、声音与运动之间的精确互动关系。 1. 摄影的“在场感”与“疏离感”: 重点解析深焦摄影、手持摄影以及高动态范围(HDR)技术在营造观众“在场感”方面的作用。同时,对比分析那些使用长焦距、固定机位来制造距离感和审视视角的经典案例,探讨如何通过镜头语言控制观众的情感投入深度。 2. 声场设计与叙事情绪锚定: 声音不再是画面的附属品。本章详细拆解了对白、音效与音乐三者在空间声学中的布局。研究如何利用环境声的强度、频率变化和立体声场的移动,来暗示角色潜意识中的冲突或预示即将发生的事件,实现声音对画面叙事意图的“反向注释”。 3. 蒙太奇的“视觉韵律”与节奏本体论: 深入探讨剪辑节奏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事件的连接,更是一种观看的韵律。书中将引入先进的节奏分析模型,研究如何通过光影对比、色彩饱和度的变化,以及帧率的微调,在不改变场景内容的情况下,调控观众的生理反应和情绪波动,从而设计出既有冲击力又富含哲理性的“视觉交响乐”。 第三部分:媒介交汇与未来形态 随着数字技术和沉浸式体验的发展,电影的边界正在被重塑。《镜语迷踪》的最后部分展望了当代电影制作在技术与美学上的新方向: 1. 数字影像的“模拟回归”: 分析电影人如何利用数字工具(如VFX与CGI)去模仿或致敬胶片质感、光线散射的随机性,以及这种“刻意的不完美”如何服务于特定的叙事主题,如怀旧、失真或梦境。 2. 互动叙事与观众能动性: 探讨在流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将传统电影的严谨结构应用于互动电影(Interactive Cinema)的叙事设计中,确保观众的选择既能带来个性化的体验,又不损害作品核心主题的完整性。 3. 美学与伦理的边界: 讨论在处理敏感或极具冲击力的题材时,电影语言的选择(如刻意的模糊处理或极度写实的呈现)所涉及的伦理考量,以及这些美学抉择如何影响作品在社会语境中的接受度与意义投射。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所有对电影艺术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人士:高校电影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渴望提升作品深度的独立电影制作人,以及电影评论家和研究人员。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电影基础知识,但更鼓励批判性思维和对传统范式的挑战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