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五版)/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国内外第一部全面系统地介绍亚非文学发展历史的高校统编教材,由原国家教委组织全国高校一流专家学者编写而成,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自1983年出版至今,作者不断追踪学术前沿,多次精心修订,以葆其鲜活的生命力。总印数近150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印数大,影响广,历经三十余年而不衰,是一部广受读者欢迎的优秀教材。
第五版在前几版的基础上,修正了若干观点,补充了许多资料,因而更系统全面,也更具时代特色。
作者简介
梁立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教授,曾任全国高等院校东方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和东南亚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东南亚文学部分主编、《东方文学史(上下册)》副主编、《东方文化集成》东南亚篇主编。主要著作有《世界四大文化与东南亚文学》、《印度尼西亚文学史(上下册)》等,主要论文有《东南亚文学: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汇聚之所——兼论东方文学面对“全球化”的挑战》等百余篇。
何乃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东方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川端康成小说艺术论》、《泰戈尔——东西融合的艺术家》、《东方文学概论》(主编)等10余部,主要论文有《论东方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等160余篇,翻译作品有《川端康成》、《鲁迅留日时期关联史料探索》等,主编或与他人合编教材有《新编简明东方文学》等10余部。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亚非文学的定义、地位和特征
第一编 古代亚非文学
概论世界文学最早的源头
第一章 古代埃及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诗歌
第三节 故事
第四节 《亡灵书》
第二章 古代巴比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吉尔伽美什》
第三章 古代希伯来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旧约》
第三节 诗歌
第四章 古代印度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摩诃婆罗多》
第三节 《罗摩衍那》
第四节 《佛本生故事》
第五节 《五卷书》
第五章 古代伊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维斯塔》
第二编 中古近古亚非文学
概论东方三大文化体系的形成和世界影响
第一章 中古近古东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万叶集》
第三节 紫式部
第四节 《春香传》
第二章 中古近古东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爪哇语文学
第三节 《马来纪年》和《杭·杜亚传》
第四节 阮攸
第五节 吴邦雅
第三章 中古近古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迦梨陀娑
第三节 苏尔达斯
第四节 杜勒西达斯
第四章 中古近古中亚西亚北非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古兰经》与《圣训》
第三节 阿拉伯诗歌
第四节 伊本·穆格法
第五节 《-千零一夜》
第六节 菲尔多西
第七节 欧玛尔·海亚姆
第八节 萨迪
第九节 哈菲兹
第十节 卢斯塔维里
第十一节 纳沃伊
第三编 近代亚非文学
概论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亚非的启蒙运动
第一章 近代东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二叶亭四迷
第三节 岛崎藤村
第四节 夏目漱石
第五节 朝鲜“新小说
第二章 近代东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阿卜杜拉·门希
第三节 何塞·黎萨尔
第三章 近代南亚文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泰戈尔
第三节 萨拉特
……
第四编 现代当代亚非文学
精彩书摘
全部547个佛本生故事分成22篇,每篇的故事多少不等。第一篇有150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一首偈颂诗歌。第二篇有100个故事,每个故事有两首偈颂诗歌。往后每篇故事越来越少,而偈颂诗歌越来越多。当然,篇幅也就越来越长,第一篇开头一些故事只有几百字,第22篇的最后一个故事则达10万字以上,偈颂也多达700余首。最后的几个故事已经不再是短篇故事,而是比较完整的诗文混合的中长篇小说了。
佛本生故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寓言故事。这类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是动物,是借动物的习性、特点和活动来说明人类社会一定的哲理、教训和处世的经验或方法。比如《齐心协力本生》中讲一大群鹌鹑,有些往往被猎人撒的网网住。后来菩萨转世的鹌鹑王告诉大家,一旦被网住了,便要齐心协力向一个方向飞,然后落在树上,这样就可以摆脱罗网。这个办法确实有效,可是后来它们中间发生内讧,不齐心了,各行其是,结果被网住后无法逃脱。这是教人要团结一心对付逆境。又如《苍鹭本生》中,菩萨作为树神,亲眼看到一只苍鹭欺骗池中的鱼。苍鹭对池中的鱼儿们说,池水日益浅了,它们将面临危险;不过它可以把它们叼到大池塘去,让它们逃脱苦难。鱼儿们开头也想到,自从开天辟地时起,苍鹭就不会为它们操心,只不过想吃掉它们。后来,它们被苍鹭的花言巧语迷惑了。苍鹭一再表白,如果不相信它,它们可以推举一条鱼作代表,它可以叼它到大池塘去看,然后安全地把它送回。这一招果然有效,被叼去叼回的鱼儿代表证实既有大池塘,又来去安然无恙。于是它们让苍鹭一只只叼走。苍鹭叼走一只,就在远处吃掉一只,再回来叼另一只。结果,鱼儿就这样被吃光了。最后剩下一只螃蟹。螃蟹有心计得多,它有点怀疑,便不让苍鹭用嘴叼住,而是用两支螯钳住苍鹭的脖子。当苍鹭故伎重施时,它看到了成堆的鱼骨,这证实了它的怀疑。于是它用它那如两把尖刀的螯钳断了苍鹭的脖子。这个故事也是教人识别恶人,并设法制服恶人。以上两篇寓言故事实际上是人间社会一幅幅生死斗争的图画。类似这样的寓言故事不少。
其次是神话传说故事。《尸毗王本生》说的是尸毗国王施舍的故事。尸毗国王是菩萨转世,他慷慨好施,不仅施舍身外之物,而且宣布可以施舍自己身上的任何部件,包括心、血、肉、眼睛等。帝释天知道后,为了考验他,便化作双眼失明的婆罗门,要求他施舍一只眼睛。尸毗国王立即把自己的一双眼睛挖了出来,给了失明的婆罗门。后来帝释天运用神力,又给了他一对慧眼。这种故事大约反映了婆罗门的一种理想,或者说是老百姓对理想国王的期望。《月亮紧那罗本生》说的是紧那罗小神夫妇的故事。男紧那罗是菩萨转世。在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这一对小神正快乐地歌舞。有一个国王看见女紧那罗生得美貌,心想如果把男紧那罗射死,就可以占有她了。于是他悄悄射杀男紧那罗,但没有如愿以偿。女紧那罗呼救,帝释天下凡来救活了男紧那罗。故事谴责了破坏一对情侣幸福美好生活的邪恶的国王。
再次是劝善惩恶故事。这类故事数量很大。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充分反映在这类故事中。在《有德象本生》中,菩萨投胎为一头有德的象,它不与那些有破坏行为的象为伍,而是搭救了一个迷失在森林里的人。但这个人得救后不思报答,反而一再地锯它的象牙卖钱。第三次要锯它的牙根时,忽然山崩地裂,这个人堕入地狱里。又如《宽心本生》中说,在森林里有一头象的脚为木刺所伤,溃烂了,伐木工人治好了它的伤。它为了报答伐木工人,便给他们干活,后来还把儿子小象叫来供他们驱使。小象后来被国王接走。国王去世后留下了一个遗腹子名叫宽心,宽心即菩萨转生。这时外国入侵,在危难关头,小象击退了敌人的进攻,报答了伐木工人和国王的厚恩。
最后一类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斗争故事。这类故事现实性较强,尽管一般带有传奇性或神秘色彩。《精通脚印青年本生》中说,一个由菩萨转世的少年,从其母——一个母夜叉那里学会了一种特技,能够在12年内辨认出任何行人走过留下的脚印。国王和祭司偷了王宫里的珍宝,企图嫁祸于人,叫他去找。他找到了珍宝,但不明言认出了谁的脚印。在国王的一再追问下,他只好点明。老百姓愤怒地谴责国王无道,起来打死了国王。《箴言本生》说,有一个王子凶狠残暴,人人都恨他。有一次他要随从们陪他到河里洗澡,被随从们推入江心。他抓住了一截枯木,枯木上还有一条蛇、一只老鼠和一只鹦鹉,后来他和这些动物都被菩萨转世的苦行者救起。苦行者先照料三个濒死的动物,然后才照料王子,王子怀恨在心。在三个动物报答苦行者时,王子当了国王,要把苦行者抓来砍掉他的脑袋。老百姓明白真相后,用武器处死了国王。以上两篇故事描绘了人民起义推翻暴君的生动场景。
除上述几种主要类型的故事外,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故事,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需要指出的是,既不是所有故事中都有菩萨转世,也不是所有菩萨转世的人或动物都是善者。在《红夹竹桃本生》中,菩萨投胎成为强盗;在《苏松蒂本生》中,菩萨转世为大鹏鸟,曾化作人诱奸王后。这类个别故事是如何收集整理进来的,值得研究。毫无疑问,《佛本生故事》中大量的故事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像揭露统治者的残暴,抨击婆罗门的种姓优越论,赞扬公正无私的精神,对美丑表现爱和憎,对受难的表示同情,对美德的加以歌颂等。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消极的因素,比如不加分析地倡导忍受、退让,不加区别地反对杀生,赞扬无原则的牺牲精神,还有歧视妇女,更不用说因果报应了,因为整部作品就是建立在因果报应循环论的原理之上的。
本生故事采用散文体和偈颂诗歌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受到人民群众欢迎的,也是成功的。散文讲故事,偈颂诗歌起总结性的作用。全书按偈颂诗歌的多少排列,可见重视偈颂的程度。然而,作为整体来说,它不仅有不少篇名相同,有些故事内容也大同小异,甚至完全相同、重复,似乎没有经过统一的编排整理。按偈颂诗歌多少排列没有什么意义,第一篇有150个故事,因为各只有一首偈颂所以排在一起。那么先后顺序又按什么标准呢?总该由初级到高级吧。既然一般说来,菩萨转世都做了好事,按其业死去,升入了天界、梵界,总不该投胎转世到较低的动物中去吧?如果投胎转世到更低等的动物中去了,那是对他的奖赏还是惩罚呢?他是更接近佛性还是远离佛性了呢?从客观效果来看,这不利于吸引同情者和追随者,他们会被吓跑的。他们会认为:要追随释迦牟尼,也要这样无休止地投胎转世,而且还要无缘无故投生到低等的禽兽中去,那不是遭到“万劫不复”的悲惨命运吗?还不如敬而远之为好。这也许是加工整理这些故事的佛教徒始料不及的。
还有一个理论问题,那就是佛教教义不承认灵魂存在的问题。早在公元前3世纪,当佛的投胎转世的传说故事开始出现时,弥兰陀国王就曾询问比丘那先:如果不存在灵魂,没有灵魂从一个躯体进入另一个躯体,那如何体现投胎转世呢?那先解释说:正如点着的一盏灯引燃另一盏灯,或者说正如师尊的教诲被传入耳记住一样。那先用这样的比喻来排除灵魂的存在。那么,所谓按其业死后进入天界或梵界的又是什么呢?
……
前言/序言
1983年,在朱维之、雷石榆、梁立基三位教授主持下,一些研究东方(亚非)文学的学者,编写了一本供高等学校使用的教材《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出版以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到目前为止,已经加印到120多万册。目前中国仍有少数研究西方文学的学者,脑海里仍然残存着西方文学至上主义思想,在这种情况下,能达到这样高的印数,实属难能可贵,十分令人欣慰。
时移势迁,在14年之后,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旧版已经不能满足目前读者的需要。特别是,再过三年,一个新的世纪,甚至一个新的千纪,就要降临人间。到了那时,东方文化,其中当然包括东方文学,其意义将会更大白于天下。一本新的《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一定会是广大读者所企盼出版的。
东西文化的升沉兴衰,早已是世界学术界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中国学术界当然更不会是例外。不这样也是不可能的。西方文化彪炳辉煌了二三百年,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和物质福利。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忘掉的。西方文化中的精华,我们还是要继续学习又从而弘扬光大之。但是,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端,我们也必须敢于正视。若视而不见,则无疑有类于盲人。若见而不想改正,不提高警觉,则无疑是自欺欺人。这话不仅能适用于东方人,对西方人也同样适用。
事实上,在西方,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英国浪漫诗人雪莱起,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的斯宾格勒和20世纪中叶的汤因比,他们都对西方的技术革命、征服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提出了警告。他们的警告不幸而言中。现在,广义的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臭氧出洞、生态平衡破坏、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的产生等等),已经威胁着人类生存的前途。若不迅速加以扭转和克服,则人类前途真不堪设想了。
几千年以来,人类创造的文化很多,但大而别之则不外乎东西两大体系。二者间,既然同为文化,必有其共同之处。但是,根据我个人的管见,最重要的还是其间不同之处。从历史上来看,二者实可互补而代兴。“西方不亮东方亮”,“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西方有识之士,都能认识这个道理。西方文化出了问题,则乞灵于东方文化,济之以东方文化,是很自然的事。西方的有识之士,如斯宾格勒、汤因比等等正是这样想的。
但是,什么是东方文化呢?这个问题,三言两语难以说清楚。因此,一些专门从事东方文化研究的学者们,由于志同道合,走到一起来了。从几年前开始,他们分工协作,约请中国的东方学专家,正在编写一部多达五百种的《东方文化集成》,现在已经推出了十种,将来陆续出版。凡属于“东方”这个地理概念和政治概念的国家,不论地域大小,不论历史久暂,无不占有一定的地位。我们的目标是向中国人民、东方各国人民、世界各国人民,科学地、实事求是地介绍东方各国的情况,重点在文化方面,以期增强人们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从而加深东方各国人民以及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为21世纪的文化发展,做好准备工作,共同认识当前广义的环保工作的重要意义,各尽所能,共同协力,为人类生存的前途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现在的这一部修订本的《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叙述的是东方文学,文学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了解文学是无法真正了解文化的。这一部书无疑是与《东方文化集成》殊途同归的。它一定会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故乐为之序。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五版) 教材特色与目标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五版)》是一部面向普通高等教育的权威教材,隶属于“21世纪中国语言文学系列教材”之中,并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旨在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介绍亚非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外国文学知识体系,培养跨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本书的编写遵循了以下核心原则: 时代性与经典性相结合: 在关注亚非文学发展脉络和重要演变的同时,本书精选了各民族文学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和作家,力求做到既有历史的厚度,又不失时代的活力。 地域性与普遍性相协调: 亚非地区地域辽阔,文化多元,本书在梳理各区域文学特色的基础上,也注重发掘其与全人类共同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联系,展现人类文学的共通性。 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 教材内容严谨,学术观点准确,但语言风格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于艰深的理论术语,以便于不同专业背景的读者理解和学习。 批判性与启发性兼具: 本书在介绍文学作品和作家时,鼓励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引导其深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激发其对文学和文化问题的独立见解。 本书内容概览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五版)》打破了传统的以国别为主的编排方式,而是根据亚非地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文化渊源以及地理人文的联系,将复杂的文学图景进行更为精炼和有条理的梳理。全书涵盖了广泛的文学遗产,从古代文明的曙光,到近现代的民族觉醒与文化复兴,再到当代文学的新探索,力求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亚非文学画卷。 第一部分:古代文学的辉煌与奠基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追溯亚非地区古老文明的文学成就。我们将深入探讨: 古埃及文学: 如《亡灵书》、《智慧箴言》等,这些早期文献不仅揭示了古埃及人的宗教信仰、生死观和伦理道德,也展现了其朴素的文学想象力。 古希伯来文学: 以《圣经》中的诗篇、箴言和历史叙事为代表,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宏大的叙事和优美的语言,深刻影响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我们将重点分析其宗教情感、民族认同以及人性的多重面向。 古印度文学: 吠陀文献、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这一时期的璀璨明珠。本书将介绍其宏大的宇宙观、复杂的哲学思想、丰富的神话传说以及其在文学体裁和叙事艺术上的贡献。同时,我们也关注早期佛教文学和梵语戏剧的成就。 古代波斯文学: 以《阿维斯塔》和琐罗亚斯德教文献为代表,追溯其宗教和文化起源。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介绍波斯诗歌的黄金时代,以菲尔达西的《列王纪》为代表的民族史诗,以及萨迪、哈菲兹等伟大诗人的抒情作品,分析其对爱情、美德和人生哲学的深刻洞察。 第二部分:中世纪与伊斯兰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随着历史的推进,亚非地区在宗教、文化和商业上形成了更广泛的交流。本部分将着重展现: 伊斯兰文学的兴盛: 以《古兰经》为核心,探讨阿拉伯语文学在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影响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介绍阿拉伯散文的丰富体裁,如《一千零一夜》等民间故事集,以及以穆坦比为代表的阿拉伯诗歌的艺术巅峰。同时,也将关注波斯语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持续发展,如《鲁拜集》等。 中亚与南亚文学的融合: 探讨突厥语文学、波斯语文学在中亚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印度次大陆不同语言文学的互动。我们将介绍苏菲派诗歌在南亚地区的传播及其独特魅力,以及印度古典文学的新发展。 东南亚文学的早期形态: 介绍早期东南亚地区的神话、史诗改编和口头文学传统,以及佛教、印度教文化对当地文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近现代民族主义兴起与文学转型 进入近现代,亚非地区普遍面临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文学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革。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西亚文学的现代化: 重点关注阿拉伯复兴运动(Nahda)及其文学思潮,介绍埃及、黎巴嫩等国作家在小说、诗歌、戏剧等领域进行的探索,如纳吉布·马哈福兹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创作。同时,也将梳理土耳其、伊朗等国的文学现代化进程。 南亚文学的觉醒与抵抗: 深入分析印度独立运动时期文学的民族主义倾向,介绍泰戈尔等伟大作家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其对印度民族精神的塑造作用。我们将关注孟加拉文学、印地语文学、泰米尔文学等主要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也将涉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的早期文学作品。 东南亚文学的转型与探索: 关注东南亚各国在争取民族独立过程中文学所扮演的角色,介绍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作家在小说、诗歌、戏剧等体裁上的创新,以及他们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和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 非洲文学的萌芽与成长: 介绍早期非洲文学的口述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过渡,以及非洲作家在殖民背景下对自身文化认同、种族歧视和独立解放的呼唤。我们将关注以塞内加尔、尼日利亚、南非等国为代表的文学创作,介绍阿马杜·库巴、钦努阿·阿契贝等奠基性作家。 第四部分:当代亚非文学的新视域与多元表达 进入20世纪下半叶至今,亚非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化、更加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本部分将展现: 后殖民语境下的反思与建构: 深入探讨后殖民理论对亚非文学研究的影响,分析作家们如何通过文学来解构殖民历史的叙事,重塑民族身份,探索文化杂合性。 女性主义文学的崛起: 关注亚非地区女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对性别压迫、女性解放和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深刻揭示,介绍其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对话: 探讨亚非文学在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传播与交流,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作家之间的对话与碰撞,以及其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新角色。 文学观念与表现手法的创新: 介绍当代亚非文学在叙事结构、象征意象、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创新性尝试,以及对社会现实、个体生命和哲学思考的深入挖掘。 学习建议 为更好地学习本书,建议读者: 循序渐进,打牢基础: 认真研读教材的每个章节,理解重要概念和文学史分期。 精读经典,体会精髓: 结合教材所推荐的原文节选或译文,深入品读经典作品,体会其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 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在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查阅相关研究资料,阅读更多亚非地区的文学作品,形成更为全面的认识。 关注时事,理解背景: 了解亚非地区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 积极讨论,交流心得: 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分享阅读体会,共同提升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五版)》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通往亚非丰富文学世界的钥匙。我们期待本书能够激发您对亚非文学的浓厚兴趣,帮助您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发现那些闪耀着独特光芒的璀璨星辰,从而丰富您的精神世界,提升您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