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说
第二篇 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1. 上海方言的发音
2. 同音字汇
3. 最常见词语
4. 天
5. 地
6. 人
7. 衣
8. 食
9. 住
10. 行
11. 生活
12. 交际
13. 动作
14. 形容
15. 语法、虚词
第三篇 上海方言熟语和地方民俗文化
1. 熟语
2. 谚语
3. 歇后语
4. 新流行语
5. 古音、古语词、故语法形式的遗留
6. 外来词
7. 勿字头
8. 极言
9. 从地名开上海多层次历史文化叠加
10. 路名弄名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11. 招牌文化花团锦簇
12. 日常用语中的商务信息
13. 食文化一瞥
14. 上海烹调
15. “吃”的延伸
16. 水果糖名
17. “蟹”的延伸
18. 特色人
19. 上海人眼里的颜色
20. 上海人说“蟹”
21. 婚配、生育文化
22. 戏谑语
23. 吉利语
24. 禁忌语和委婉语
25. 职业差异和行业语
26. 弄堂叫卖声
27. 绕口令
28. 上海风味的谜语
29. 儿童游戏
30. 迎新纳福过大年
31. 接财神和过元宵
32. 童谣拾趣
33. 上海的民歌
34. 意真语挚的情歌
35.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男人
36.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女人
37.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市俗民风
第四篇 上海方言的说唱和戏曲文化
1. 上海童谣(徐汇区汇师小学学生)2014
2. 上海小调:十送郎(王彩云、王美云)1933
3. 上海小调:孩儿歌(郑少赓)1927
4. 独脚戏:英语翻译(姚慕双、周柏春)1947
5. 上海说唱:高价姑娘(黄永生)1980
6. 上海说唱:最欢喜(龚伯康)1980
7. 滑稽戏:勿要嫁拨伊1980
8. 上海说唱:王老五(筱声咪、孙明)1980
9. 独脚戏:绕口令1980
10. 独脚戏:学方言1980
11. 沪剧:女看灯(王惠君、苏维娜)1980
12. 沪剧:卖红菱(杨飞飞、赵春芳)1959
13.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4.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5. 越剧:三盖衣(金采风)1954
16. 沪剧:雷雨1(1959)
17. 沪剧:雷雨2
18. 沪剧:雷雨3
19. 故事:小人国(许烨)2012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地域性很强的书籍往往持保留态度,担心内容过于局限或主观。然而,这本书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客观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讨论某些敏感的语言演变问题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肯定了其独特的生命力,也正视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逝与重构。其中关于新词汇的引入和旧词汇的消亡速度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冷静地探讨了方言在未来社区交流中的定位。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化怀旧作品。它提供了一个严肃的平台,去思考一个地方性的语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这对于关注文化多样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十分扎实,作者显然对语言学和社会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有深入的钻研。开篇对于“方言的生命力与地域认同”的探讨,角度新颖且颇具启发性。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引入了具体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语境依赖性表达”的那几章,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某些词汇在不同社交场合下的微妙含义差异,这对于一个对外地听众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理解上海人思维模式的窗户。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研究者进行一次严谨的田野考察,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相比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趣味方言小册子”,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提升了一个档次,它让读者看到了方言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评分说实话,我收到书的时候是有点冲动的,因为我一个远房亲戚是上海人,我总想了解一些他口中那些我听不懂的“怪话”。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乎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日常对话里蹦出来的词汇、表达方式一一拆解开来。比如,书中对“拧”这个动词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解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以前只觉得它表示拧东西,但看了书才知道,在上海话里,它可以表达“固执”、“勉强”等多种情绪。这种即学即用的感觉非常棒。我打算利用这本书,下次再见到那位亲戚时,尝试用几句地道的表达来拉近距离。对于希望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不想做一个“听不懂空气”的外来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生活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封面那种带着老上海风情的石库门图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故事感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阅读的价值感。我一直对手工制作的图书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本就属于那种让你忍不住想去仔细翻阅的书。尤其是它附带的那张光盘,光是包装就做得非常精致,感觉里面收录的不仅仅是资料,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声音档案”。我特别好奇,那些失传已久的语调和俚语,在光盘里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近代上海城市变迁的史料,但看到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后,立马被吸引了。它似乎在告诉你,文化传承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需要通过精心的呈现,才能真正触动人心。这种注重细节的匠人精神,在当今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为这本书的出品方点赞。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出老电影的剧本。作者在描述某些特定场景,比如弄堂口的邻里闲聊,或者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时,语言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煤球炉子上煨汤的味道,听到弄堂里传来的吴侬软语。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历史轶闻,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知识点之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比如关于某个特定节日习俗与方言词汇的关联,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人情味。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习资料,更是一部生动的地方风情志。它成功地将语言的冷知识,转化成了有温度的文化体验,非常适合那些喜爱城市历史和怀旧情怀的读者。
评分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书挺好的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整套收齐了后发现,比较而言,这本编得最不用心最没意思,也许钱教授同类书出得太多了已经没激情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