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上海方言与文化(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乃荣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方言
  • 沪语
  • 方言学
  • 文化
  • 语言学
  • 上海文化
  • 民俗
  • 地域文化
  • 光盘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ISBN:97875078380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7940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方言与文化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504
字数:260000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上海方言与文化》是“方言与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主要流行于上海市郊,它孕育了丰富的民俗风情及艺术文化。上海话是在上海地区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汇聚了吴越江南语言文化的精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本书将详细介绍上海话的历史流变、本体特点,以及它所承载的地域文化。本书还有附带光盘,将淋漓尽致地演绎上海的吴侬软语。

作者简介

  钱乃荣,1945年出生,男,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语言专家,吴语研究专家。现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语言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著有《上海方言俚语》《上海方言词汇》《当代吴语研究》《杭州方言志》《汉语方言大词典》《跟我学21世纪新上海话》等。

目录

第一篇 概说
第二篇 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1. 上海方言的发音
2. 同音字汇
3. 最常见词语
4. 天
5. 地
6. 人
7. 衣
8. 食
9. 住
10. 行
11. 生活
12. 交际
13. 动作
14. 形容
15. 语法、虚词
第三篇 上海方言熟语和地方民俗文化
1. 熟语
2. 谚语
3. 歇后语
4. 新流行语
5. 古音、古语词、故语法形式的遗留
6. 外来词
7. 勿字头
8. 极言
9. 从地名开上海多层次历史文化叠加
10. 路名弄名中的社会文化信息
11. 招牌文化花团锦簇
12. 日常用语中的商务信息
13. 食文化一瞥
14. 上海烹调
15. “吃”的延伸
16. 水果糖名
17. “蟹”的延伸
18. 特色人
19. 上海人眼里的颜色
20. 上海人说“蟹”
21. 婚配、生育文化
22. 戏谑语
23. 吉利语
24. 禁忌语和委婉语
25. 职业差异和行业语
26. 弄堂叫卖声
27. 绕口令
28. 上海风味的谜语
29. 儿童游戏
30. 迎新纳福过大年
31. 接财神和过元宵
32. 童谣拾趣
33. 上海的民歌
34. 意真语挚的情歌
35.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男人
36.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女人
37. 从上海话中看上海市俗民风
第四篇 上海方言的说唱和戏曲文化
1. 上海童谣(徐汇区汇师小学学生)2014
2. 上海小调:十送郎(王彩云、王美云)1933
3. 上海小调:孩儿歌(郑少赓)1927
4. 独脚戏:英语翻译(姚慕双、周柏春)1947
5. 上海说唱:高价姑娘(黄永生)1980
6. 上海说唱:最欢喜(龚伯康)1980
7. 滑稽戏:勿要嫁拨伊1980
8. 上海说唱:王老五(筱声咪、孙明)1980
9. 独脚戏:绕口令1980
10. 独脚戏:学方言1980
11. 沪剧:女看灯(王惠君、苏维娜)1980
12. 沪剧:卖红菱(杨飞飞、赵春芳)1959
13.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4. 评弹:啼笑因缘(沈俭安、薛筱卿)1930
15. 越剧:三盖衣(金采风)1954
16. 沪剧:雷雨1(1959)
17. 沪剧:雷雨2
18. 沪剧:雷雨3
19. 故事:小人国(许烨)2012

前言/序言

  概说
  古代在长江出海的三角洲上, 有一条自西向东、水势浩大的松江,后来改称吴淞江,就在现今的吴淞江又称苏州河的北面。在它下游将要入海之处,有两条支流,一条名叫上海浦,另一条称下海浦,上海浦后来就成了从龙华到外白渡桥的一段黄浦江。古代的上海方言就是自从有了上海浦、有了上海人的聚居以后开始形成的。用“上海”称呼的人口聚落,有可靠证据的最早记录是在北宋熙宁十年(1077)《宋会要辑稿》上,这本书上写到在华亭县(后称松江县)的东北方,有一个管理酒类买卖和征酒税的集市“上海务”,这个地方大约在现在的黄浦区人民路和中华路环线内的东北一侧,东面就是上海浦。这本书的记载距今已经有936年历史了。
  语言区域的划分,是以语言特征作为划分的标准的,它与行政区划是两回事,当然古代长期稳定个州府区划对语言的聚合划界也是有相当大的关系。在现今上海市的行政版图里,可以用语言的标志划分成几个方言区,上海方言区在现在上海市版图的东部黄浦江两岸,大致就在明清松江府原上海县的地域里。
  在现今上海市管辖范围里,方言主要可以分两大块,古松江把长江三角洲分为淞南和淞北两块,淞北地域个语言统称嘉定方言区,这部分地区在清朝时属于太仓州管辖,与原苏州府的太仓、昆山语言相近;淞南一直到杭州湾长期属于松江府。到了南宋,松江上游开始淤塞,商船停泊上海浦,原来在松江上华亭县的大港口青龙镇被上海务替代,政府在上海设立了主管商船税收的市舶务。宋元之交,上海已发展为华亭县东北的大镇。到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析华亭东北五乡置上海县时,上海已成为滨海大港,蕃商云集,县治仍在北宋的上海务处,上海浦即今黄浦江中段东西两岸已形成了一个巷陌纵横的人口聚居中心,户数达6.4万户,人口数十万,一种有别于松江方言的上海话就这样生成了,所以上海方言至少已有720多年个历史了。松江和上海后来一直是松江府的两大重镇,上海话是松江方言在黄浦江两岸的一个分支。在松江府里形成了西部的松江方言区和东部的上海方言区。长期以来,府城松江方言一直是上海人心目中的权威方言,在开埠前,上海方言与松江方言十分相像,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近代上海开埠。上海县县城在1843年开埠时人口有12万,在中国城市中排名第12,“城东南隅,人烟稠密”。
  现今上海市内的方言区还有包括崇明岛、长兴、横沙岛的崇明方言区,属吴江方言大区个练塘方言区,这块地方在清雍正二年(1724)后归吴江县、元和县、青浦县合辖,1910年才归松江府青浦县管辖。

《上海方言与文化(附光盘)》是一部深度探索上海这座城市独特语言魅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术专著。本书不仅是对上海方言的细致梳理和科学分析,更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考察,力图揭示方言背后所承载的民族性格、历史变迁、市井风情以及现代都市的活力。 第一部分:上海方言的语音、词汇与语法体系 本书的开篇,作者将带领读者走进上海方言的语音世界。从最基础的声母、韵母、声调的构成,到上海方言特有的发音规则,如“娘姨”“白相”等词语中的变调现象,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通过大量的实际录音和标注,清晰地展现了上海话与普通话在语音上的差异,例如吴语系特有的入声的保留与演变,以及部分字词在读音上的微妙区别。读者可以通过附带的光盘,亲耳聆听地道的上海话发音,直观感受其韵律美。 在词汇层面,本书深入挖掘了上海方言的词汇宝库。作者系统地梳理了上海方言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并对一些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词汇进行了考释。例如,关于“弄堂”“石库门”等与上海城市肌理紧密相连的词汇,本书不仅解释了其字面含义,还追溯了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上海方言中吸收外来语、以及与其他方言交流融合的现象,展现了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语言开放性。对于许多生动形象的俗语、谚语,本书也进行了收集、整理和解读,这些鲜活的语言片段,是了解上海人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的重要窗口。 在语法结构上,本书着重分析了上海方言的句法特点。与其他汉语方言一样,上海方言在语序、虚词使用、句子结构等方面也表现出其独特性。书中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上海方言在某些句式表达上与普通话的差异,例如在量词的运用、谓语的结构、以及一些常用句型的构成等方面。这些语法上的细微之处,往往蕴含着语言使用者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第二部分:上海方言与历史文化 上海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演进密不可分。本书的第二部分,将历史的视角引入对方言的研究。从明清时期上海作为一个小渔村逐步发展壮大,到近代的开埠通商,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上海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人口迁徙对上海方言的影响,例如早期江南地区移民带来的吴语基础,以及后期各地移民带来的词汇和语音的渗透。 作者还将上海方言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上海方言如何反映了上海的市井文化?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俚语、歇后语,又折射出怎样的民俗风情?书中对一些与节庆、婚丧嫁娶、日常生活相关的词汇和表达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方言中蕴含的社会习俗和伦理观念。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上海方言在文学艺术中的体现。从早期的海派文学,到近现代的影视剧、戏剧,上海方言常常被用来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营造浓郁的地域氛围。书中将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片段,分析上海方言在其中的运用技巧及其艺术效果,展现了方言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载体所能发挥的作用。 第三部分:上海方言的传承与发展 在现代社会,语言的变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上海方言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问题。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上海方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使用上海方言情况的调查分析,探讨方言使用者数量的变化趋势,以及方言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传承现状。 作者还将关注上海方言所面临的各种影响因素,例如教育政策、媒体传播、社会交往模式等,并尝试分析这些因素对方言生存和发展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本书并非简单地呼吁保护方言,而是力图从科学、客观的角度,探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上海方言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传承与创新。 同时,本书还将探讨上海方言的创新活力。即使在普通话日益强势的当下,上海方言仍在不断吸收新词汇、新表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书中将搜集和分析一些近年来涌现的具有上海特色的新词汇和网络用语,展现了上海方言作为一种鲜活生命体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附录:上海方言词汇索引与常用语对照 为了方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上海方言,本书在最后附带了详细的上海方言词汇索引,方便读者查阅。同时,还附有常用语对照表,将上海方言中的常见表达与普通话进行对比,让非上海籍的读者也能初步掌握一些基本对话。 光盘内容 本书附带的光盘,包含了大量的录音资料。这些录音由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上海籍人士录制,涵盖了日常生活对话、故事讲述、方言歌曲等多种形式。通过收听这些录音,读者可以: 亲身体验上海方言的语音特点: 准确把握上海话的声调、发音规律,感受其独特的语调和节奏。 学习地道的上海话表达: 聆听真实的对话场景,学习日常交流中使用的词汇和句型。 感受上海人的语言魅力: 从语调、语气中体会上海人特有的幽默、风趣和热情。 总结 《上海方言与文化(附光盘)》是一部集学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力作。它不仅是语言学研究者的珍贵资料,也是所有对上海文化、历史以及语言感兴趣的读者不可多得的读物。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更能感受到那份独属于上海的语言温情与文化魅力。它将带你走进一个充满故事的语言世界,让你在声音与文字的交织中,感受这座东方明珠的独特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说,我对这类地域性很强的书籍往往持保留态度,担心内容过于局限或主观。然而,这本书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客观性令人印象深刻。作者在讨论某些敏感的语言演变问题时,处理得非常得体,既肯定了其独特的生命力,也正视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消逝与重构。其中关于新词汇的引入和旧词汇的消亡速度的分析,非常具有前瞻性,它没有沉溺于过去的辉煌,而是冷静地探讨了方言在未来社区交流中的定位。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学术态度,让这本书的讨论深度远超一般的文化怀旧作品。它提供了一个严肃的平台,去思考一个地方性的语言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找到新的生存之道,这对于关注文化多样性的读者来说,是极具价值的参考。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十分扎实,作者显然对语言学和社会人类学的交叉领域有深入的钻研。开篇对于“方言的生命力与地域认同”的探讨,角度新颖且颇具启发性。它没有陷入那种空泛的赞美,而是引入了具体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这一点非常难得。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语境依赖性表达”的那几章,作者用生动的例子解释了某些词汇在不同社交场合下的微妙含义差异,这对于一个对外地听众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理解上海人思维模式的窗户。读下来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资深研究者进行一次严谨的田野考察,每走一步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相比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趣味方言小册子”,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无疑提升了一个档次,它让读者看到了方言背后的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复杂性。

评分

说实话,我收到书的时候是有点冲动的,因为我一个远房亲戚是上海人,我总想了解一些他口中那些我听不懂的“怪话”。这本书的实用性简直超乎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方式,把那些日常对话里蹦出来的词汇、表达方式一一拆解开来。比如,书中对“拧”这个动词在不同情境下的用法解析,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以前只觉得它表示拧东西,但看了书才知道,在上海话里,它可以表达“固执”、“勉强”等多种情绪。这种即学即用的感觉非常棒。我打算利用这本书,下次再见到那位亲戚时,尝试用几句地道的表达来拉近距离。对于希望真正融入当地生活,不想做一个“听不懂空气”的外来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必备的“生活工具箱”。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封面那种带着老上海风情的石库门图案,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充满故事感的年代。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阅读的价值感。我一直对手工制作的图书有一种特别的偏爱,这本就属于那种让你忍不住想去仔细翻阅的书。尤其是它附带的那张光盘,光是包装就做得非常精致,感觉里面收录的不仅仅是资料,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声音档案”。我特别好奇,那些失传已久的语调和俚语,在光盘里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我原本是想找一本关于近代上海城市变迁的史料,但看到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后,立马被吸引了。它似乎在告诉你,文化传承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需要通过精心的呈现,才能真正触动人心。这种注重细节的匠人精神,在当今的出版界已经不多见了,为这本书的出品方点赞。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画面感,读起来简直就像在看一出老电影的剧本。作者在描述某些特定场景,比如弄堂口的邻里闲聊,或者菜市场的讨价还价时,语言的描摹细致入微,让人仿佛能闻到煤球炉子上煨汤的味道,听到弄堂里传来的吴侬软语。我特别喜欢它穿插的一些小故事和历史轶闻,它们像珍珠一样散落在知识点之间,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比如关于某个特定节日习俗与方言词汇的关联,写得活灵活现,充满了人情味。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语言学习资料,更是一部生动的地方风情志。它成功地将语言的冷知识,转化成了有温度的文化体验,非常适合那些喜爱城市历史和怀旧情怀的读者。

评分

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

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

快递小哥给力,收到很快。书内容丰富,有意思。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书挺好的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hhhhhhhhhhhhhhhhhhhhhh

评分

整套收齐了后发现,比较而言,这本编得最不用心最没意思,也许钱教授同类书出得太多了已经没激情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