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论》(修订版)
功利主义在现代政治和道德哲学中占主导地位。其他理论,如直觉主义,没有提供能与之抗衡的正义观和道德观。《正义论》主张以一种更抽象的社会契约论来替代功利主义。其出发点是:社会基本结构是正义的主题;人们在达成其它协议之前,首先要就社会制度的原则达成协议。然而这种缔约不是一种实际的历史行为,而是在假定的原初状态中的选择的结果,它是互相冷淡的个人在无知之幕背后的选择。契约目标是选择一种指导社会基本结构设计的根本道德原则即正义原则。对所选择的原则的直接检验是看按它们安排的社会制度是否符合人们的直觉判断;另一个检验是看它们是否符合人们的目的。由此产生了《正义论(修订版)》的三个部分:理论、制度、目的。
《作为公平的正义》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中,罗尔斯试图达到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对来自各方的批评给予回应。《正义论》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应,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批评。罗尔斯对这些批评的回应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他现在仍然坚持的一些基本信念进行辩护,回答人们在一些问题上对他提出的批评。另一个方面是纠正《正义论》中的许多严重缺点,对正义理论进行重新阐述,而这些缺点往往是批评者指出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将《正义论》所阐述的正义观念与《正义论》之后所发表的文章中所包含的主要理念合并成一种统一的表述。
《道德哲学史讲义》
《罗尔斯著作集: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约翰·罗尔斯逝世后出版的首本(也许是后一本)罗尔斯自己的专著。《罗尔斯著作集:道德哲学史讲义》是编者萨缪尔·弗里曼依据罗尔斯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现代政治哲学”课程的相关讲义、录音和笔记整理而成。
《政治哲学史讲义》
《罗尔斯著作集:政治哲学史讲义》是罗尔斯逝世后出版的首本(也许是后一本)罗尔斯自己的专著。该书是编者萨缪尔·弗里曼依据罗尔斯在哈佛大学开设的“现代政治哲学”课程的相关讲义、录音和笔记整理而成。本书的主体内容是关于霍布斯、洛克、休谟、卢梭、密尔和马克思之政治哲学的讲座,另外,还有罗尔斯关于“政治哲学之功能与特征”的导论、以及两个附录(即关于西季维克和巴特勒的讲座)。
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1921—2002),美国当代知名哲学家、伦理学家、政治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1921 年生于马里兰州,就学于普林斯顿大学,1950 年在该校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后相继在普林斯顿大学(1950-1952),康奈尔大学(1953-1962),哈佛大学(1962-2002)任教。罗尔斯自50年代起便潜心于社会正义问题的研究,《正义论》(1971)是他集其论文之精粹并经过重新思考而形成的一部完整而一贯的理论著作。罗尔斯还出版了其它专著:《政治自由主义》(1993),《万民法》(1999),《道德哲学史讲演》(2000)。《正义论》已被誉为二战后政治哲学、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理论著作,将被列入历史经典名著之林。
哎呀,最近在书店里淘到了一本《论自由》,简直是相见恨晚!这本书的作者是约翰·斯图尔特·密尔,那叫一个思想深刻。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关于个人权利和政府权力的激烈辩论之中。密尔对“伤害原则”的阐述简直是精辟入里,他清晰地界定了个人自由的边界,强调了即便是多数人的意见也不能轻易压制少数人的声音。特别是他谈到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时,那种捍卫个体思想独立性的坚定态度,让我深受触动。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显得尤为重要,而密尔早已在一百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典雅、逻辑严密,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揣摩,但一旦理解了其中的精髓,你会发现它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中的许多政治和社会现象都有着非凡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个性发展”的推崇,认为一个多元化、充满活力思想的环境,才是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这本书绝不仅仅是晦涩的哲学著作,它更像是一部照亮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的指南。
评分最近沉迷于《正义论》,作者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约翰·罗尔斯。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抱有很高的期待,但阅读过程却充满挑战。这本书的理论体系构建得极其宏大和精细,像搭建一座巍峨的知识大厦,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跟随作者的每一步论证。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和“原初状态”这两个概念,实在是天才之举,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社会制度公平性的理想化视角。我花了大量时间去消化他关于“差异原则”的论述,即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必须最大程度地有利于社会中最不利者的利益。这种将社会公平置于首位的伦理立场,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也引发了我对自己周遭世界更深层次的反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偏学术化,充满了大量的术语和逻辑推导,读起来并不轻松,时不时需要查阅一些辅助资料来巩固理解。但正是这种严谨性,使得罗尔斯的结论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对于任何关心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的严肃思考者来说,这本书都是绕不开的经典。
评分不得不提一下我最近刚看完的《论人的理解》(洛克,自然吸气)。这本书简直是英国经验主义的教科书式典范,洛克老先生的文字,就像是夏日午后一杯清爽的柠檬水,通俗易懂却又回味无穷。他开篇就旗帜鲜明地反对“天赋观念”,坚持认为我们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经验——要么是感觉,要么是反思。这种将心智比作“白板”的观点,彻底改变了后世对人类心智的认知。我喜欢洛克那种细致入微的分析方式,他一步步拆解我们如何通过简单的感觉和反思,建构起复杂的观念,比如物质、实体、数量等等。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对照自己的日常经验,去检验洛克提出的各种论断。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层次分明,即便是哲学初学者也能相对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仅奠定了经验主义哲学的基础,更对后来的心理学和认识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评分最近重温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每次翻开这本书,都感觉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大扫除”。与《纯粹理性批判》的艰涩相比,这本书虽然依然充满了康德式的严谨和复杂的术语,但在探讨道德律令时,却展现出一种近乎神圣的庄严感。康德构建的“绝对命令”——即你的行动准则应当可以被普遍化为一条普遍的法则——为人类的道德行为提供了一个坚不可摧的理性支点。我特别关注他强调的“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这一论断,这在任何时代都是对工具理性泛滥的强力制衡。读这本书时,我反复思考,在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的今天,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严”地对待每一个人。康德的论证体系庞大而精密,需要读者具备相当的耐心去把握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讨论“我们应该做什么”,更是在探讨“我们为什么有责任这样做”,其探讨的深度,远超一般的伦理学讨论,它触及了人类作为理性存在的本质。
评分最近翻阅了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读完后只剩下一个字——震撼。这本书的写作跨度之大,从反犹主义的兴起到帝国主义的扩张,再到纳粹和斯大林体制的形成,阿伦特以极其冷峻的笔触,剖析了那些将人类文明拖入深渊的政治力量。她对“平庸之恶”的论述,至今仍像警钟一样在我耳边回响,提醒我们漠视和盲从是多么可怕的陷阱。这本书的叙事充满力量,充满了对历史细节的深刻捕捉,读起来有种沉重的历史使命感。她分析极权主义如何瓦解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如何通过意识形态和恐怖统治来消灭人的主体性,这些分析至今看来仍然令人不寒而栗。我尤其佩服阿伦特那种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她不遗余力地揭示了现代性中隐藏的危机。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压抑而深刻的,它迫使我们直面人性的幽暗面,思考如何维护一个真正自由和有尊严的社会。
评分译文流畅不失深刻。
评分书非常不错,像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继续学习中!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
评分学习用书,,,,,,
评分给朋友买的
评分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正义新论也重要
评分还行
评分物美价廉,值得购买,服务到位!
评分好评好评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