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华丛书 六祖坛经

文华丛书 六祖坛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 慧能 著
图书标签:
  • 六祖坛经
  • 禅宗
  • 佛教
  • 中国哲学
  • 唐代文献
  • 文华丛书
  • 经典
  • 智慧
  • 心性
  • 顿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陵书社
ISBN:97878069401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9187
包装:线装
丛书名: 文华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3-08-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大量佛教典籍被陆续译介至中土。按照佛教的传统,只有记述佛祖释迦牟尼言教的著作方被称为“经”,例外来自唐代僧人的慧能,他的言论经后人集录,称作《六祖壇经》。

作者简介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又作“惠能”,俗姓卢。祖籍范阳(治所今北京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年轻时随禅宗五祖弘忍学禅,因作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若尘埃!”而受弘忍赏识、传以依钵,成为禅宗六祖。后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开壇讲法,弘扬禅学,开创禅宗南宗。

内页插图

目录



《六祖坛经》流传千年,早已成为禅宗思想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然而,除了这本享誉四海的经典,中国佛教史上还有着无数珍贵的法宝,它们如同浩瀚星辰,共同点亮了佛法智慧的夜空。本文所要介绍的,便是“文华丛书”系列中,与《六祖坛经》并驾齐驱,又各具独特风采的几部重要佛经,它们同样承载着深刻的佛法真谛,引导无数迷茫众生走向觉悟的光明。 首先,让我们将目光投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若以《六祖坛经》比作直接点燃自性真火的火种,那么《金刚经》则像是一面无瑕的明镜,照破世间一切虚妄,直指事物本来的面目。该经言简意赅,却义理深邃,其核心在于“般若”,即智慧。它破除了我们对“我”、“众生”、“寿命”、“报得人”等概念的执着,揭示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究竟实相。 《金刚经》并非空谈理论,而是以一种极其契合世俗心性的方式来阐述。它不像某些经文那样浩瀚繁复,而是通过一系列问答、比喻,层层剥茧,引导读者走出思维的迷宫。例如,佛陀在经中反复强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一种超越分别、执着的超然智慧,也是禅宗“不思善,不思恶”心境的源头之一。经中关于“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的开示,更是直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色”、“声”、“香”、“味”、“触”、“法”,不过是因缘和合的暂时显现,其本质是空性,不应执着。 《金刚经》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破执能力。在《六祖坛经》中,惠能大师的顿悟之所以迅猛,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早已了然般若智慧的精髓。经中所讲的“三十二相”,并非实体,而是功德的显现;“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非所得,而是本有的具足。这与《六祖坛经》中强调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以及“迷时师度,悟时自度”的思想不谋而合。两者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认识到一切皆空,才能摆脱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同时,也要明白觉悟是自性的显露,无需外求。 其次,我们来看看《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如果说《金刚经》是广阔的般若海洋,那么《心经》就是这片海洋中最精炼的精华,它以区区二百余字,浓缩了般若思想的极致。同样属于般若系经典的《心经》,其重要性不亚于《金刚经》,甚至因为其简短易诵,成为许多佛教徒日常课诵的首选。 《心经》的开篇即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色、受、想、行、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石,也是我们产生烦恼的根源。《心经》直接指出,这五蕴的本质是空性。这种“空”并非虚无,而是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是因缘和合而生,随缘而灭。由此推而广之,“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将对治凡夫俗子执着的范围进一步拓展,直至识的层面。 《心经》最令人震撼的便是那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现象与实相的关系,打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所见的物质世界(色),并非与空性分离,而是空性在现象层面的显现;而空性,也并非虚无缥缈,而是蕴含在一切现象之中。《心经》的智慧,在于它教导我们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保持一颗觉察的心,看透五蕴的虚幻,从而摆脱“苦”的束缚。 《六祖坛经》虽然侧重于禅宗的实践和心法的传授,但其所启示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自性清净,正是《心经》所揭示的“五蕴皆空”在修行上的具体体现。两者相互辉映,共同指引我们回归内心的宁静与光明。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普贤菩萨警众偈》。这首偈颂虽然篇幅不长,但其警醒的力量却如晨钟暮鼓,振聋发聩,对于修行人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它不像《六祖坛经》那样侧重于开示顿悟的法门,而是以一种更为直接、切实的语言,敲响了懈怠的警钟,激发了精进的动力。 《普贤菩萨警众偈》开篇便道:“世皆无常,国土危脆,四大毒蛇,食之不绝,五阴无我,罪业如是。”它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所处的世间是无常的,身体是四大组成,充满着危险;而我们所依赖的“我”,实际上也是由五蕴聚合而成,并非真实不变的实体,由此而生的罪业,更是难以摆脱。这种直观的揭示,比任何理论的阐述都更能触动人心。 偈颂接着告诫修行人:“我慢高盖,烦恼无边,一日无常,死明旦晚。”它深刻地指出了“我慢”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巨大障碍,它如同高耸的屋檐,遮蔽了智慧的光芒,而由此产生的烦恼更是无穷无尽。更可怕的是,世事无常,死亡随时可能降临,如果不好好把握当下,临命终时,将追悔莫及。 《普贤菩萨警众偈》的价值在于其强烈的实践导向。它提醒我们,修行的重要性在于“常观 Buddha,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而不是沉溺于世俗的享乐和虚幻的追求。它呼唤着我们“早觉悟,勿放逸”,积极地去修行,去熄灭内心的烦恼。 与《六祖坛经》相比,《普贤菩萨警众偈》更像是一个严厉但充满关怀的教官,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修行道路上的危险,并敦促我们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它对于那些已经闻思佛法,但却在实际修行中懈怠、散乱的众生,具有极强的“叫醒”作用。它与《六祖坛经》所倡导的“若真修,到此地,则可无事”形成了有益的补充:你必须先“常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才能真正到达“无事”的境界。 最后,我们还要提到《大佛顶首楞严经》。这部经书浩瀚宏伟,内容包罗万象,被称为“经中之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相较于《六祖坛经》的简洁顿悟,《楞严经》则以一种更为详尽、系统的方式,剖析了众生的迷惑根源,以及佛法的修行体系。 《楞严经》的开篇,便是佛陀为阿难尊者开示的“淫心”。它直接点破了许多众生之所以轮回不休,最大的障碍在于“淫”——不仅仅是指男女之欲,更是指一切贪染之心。《楞严经》以极其精密的逻辑,揭示了我们之所以起心动念,皆源于“真心”(阿赖耶识)和“妄心”(末那识、意识)的交织。它通过对“七处心”的探讨,层层剖析我们如何将真心错认为妄心,以及妄心如何在虚幻的意识中建立起“我”和“世界”的错觉。 《楞严经》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对“五十阴魔”的详细阐述。在修行过程中,无论是以禅定还是观心的方式,都可能遇到种种境界,这些境界有真有假。经中详细列举了五十种可能出现的“魔境”,并一一指出其产生的根源以及辨别真伪的方法。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防身指南”,避免在修行中误入歧途。 《楞严经》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究竟性。它不仅指出了迷惑的根源,更提供了从根本上解决迷惑的方法——“如来藏”。它揭示了我们每一个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如同光明,被无始劫来的尘垢所覆盖,一旦清除尘垢,便能显露本来的智慧光辉。这种“藏”的观念,与《六祖坛经》中“明心见性”的思想遥相呼应,但《楞严经》在论述上更为详尽,从宇宙的本源到微观的意识活动,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与《六祖坛经》的直指人心、强调顿悟不同,《楞严经》更像是为修行者绘制了一张详细的“地图”,它不仅指明了目的地(如来藏),更详细地标注了路途中的各种风险和正确的方向。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理解佛法,尤其是禅宗的修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综上所述,“文华丛书”系列所收录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心经》、《普贤菩萨警众偈》以及《大佛顶首楞严经》,各自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丰富了中国佛教的经典宝库。它们与《六祖坛经》一同,共同构成了指引我们认识自性、摆脱烦恼、趋向觉悟的智慧灯塔。无论是《六祖坛经》的顿悟法门,还是《金刚经》和《心经》的般若空慧,抑或是《普贤菩萨警众偈》的精进警策,以及《楞严经》的系统解惑,都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修行路径。它们共同昭示着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佛法就在当下,智慧即在心中,只需我们用心去体悟,用行去践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禅宗公案的历史脉络,特地找了好几本相关的经典论著来对比阅读,试图梳理出不同流派的侧重点差异。市面上关于“顿悟”与“渐修”的辩论材料汗牛充栋,但很多论述都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读起来像是在啃坚硬的石头。我期望找到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以日常的语言将复杂的哲学概念阐释清楚的作品。理想中的那本书,应该像一位和蔼的禅师,不急不躁地引导你穿过层层迷雾,而不是用一堆佶屈聱牙的术语把你绕晕。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思维框架,让我能有效地辨别和消化那些看似矛盾的修行观点,最终构建起自己对“明心见性”的初步理解。这种对清晰度和实用性的追求,是我选择阅读这类题材的根本驱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朴素中透着雅致的风格,让人一上手就感受到一种沉静的力量。纸张的选择也很有讲究,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字迹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考究,比如书脊的字体处理,古朴又不失现代感,仿佛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刻书的匠心。整体来看,它不仅是一本可以阅读的书,更像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淡淡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到阅读的状态中去,心也跟着安定了下来。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成功地为内容的深度做了一个极佳的铺垫,它没有花哨的装饰,却以一种极其克制和高雅的方式,预示着其中蕴含的智慧是不容轻视的。对于喜欢收藏实体书,并且对书籍的质感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来说,这本册子的手感和视觉体验绝对能打高分。

评分

说实话,我最近对如何应对生活中的“内耗”问题特别感兴趣。现代人的焦虑感太强了,总是在各种外界信息和内在自我怀疑之间拉扯,搞得精神疲惫不堪。我需要的不是那种空洞的“积极心理学”,而是真正能触及灵魂深处,提供一种稳定力量的文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揭示出,人心的纷乱究竟源于何处,并且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心法”,教人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寂静和平衡。我特别期待它能有关于“放下执念”的深刻论述,因为对我而言,放不下过去的遗憾和对未来的恐惧,是目前最大的心病。如果一本书能帮我找到那个坚固的“自我核心”,让我不再随波逐流,那它就具有了无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对比研究不同文化中关于“时间观”的探讨。西方哲学往往将时间视为线性的、可量化的资源,而东方智慧似乎更强调时间的主观体验和当下性。我正试图从古典文本中寻找关于“永恒”与“瞬间”关系的哲学阐释。我期待的这本书,应该能提供一种超越日常时间框架的视角,探讨个体生命如何在无常的变动中,把握住那个“不生不灭”的核心。这需要一种极高的洞察力,去描绘出心智如何挣脱过去和未来的束缚,彻底回归到此时此刻的“圆满”。我希望能从中获得一种对生命节奏的全新理解,不再被时钟的滴答声所奴役,而是真正学会如何“度过”时间,而不是仅仅“消耗”时间。这种宏大而又精微的探讨,对我拓宽世界观至关重要。

评分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入门任何一个深奥的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刚开始接触东方哲学时,最大的困扰就是术语障碍——那些“空性”、“缘起”、“无我”的概念,听起来玄之又玄,难以落地。我强烈需要一本“导读”性质的书籍,它应该像一把精巧的钥匙,专门用来打开那扇通往更高深知识的大门。这本书的结构如果能做到循序渐进,先从基础概念的白话解释入手,再逐步引入原典的精髓,那就太棒了。我尤其看重作者的“翻译”能力,能否将古老的智慧,用现代人能理解的逻辑和类比,进行一次成功的转译,而不是简单地堆砌古文。对我来说,可读性和启发性远比学术的严谨性更为重要,毕竟,第一步得先“看得懂”才能谈“学得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