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與環境

PM2.5與環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軍驥 等 著
圖書標籤:
  • PM2
  • 5
  • 空氣汙染
  • 環境科學
  • 大氣環境
  • 健康影響
  • 環境監測
  • 治理措施
  • 生態環境
  • 環境保護
  • 空氣質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03810
版次:1
商品編碼:11465522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PM2.5與環境》2011年末我國發生多次大範圍霧霾事件,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PM2.5概念被迅速廣泛傳播.這不僅是公眾生産、生活的社會熱點問題,更是國內外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本書通過對全國PM2.5外場觀測、遙感反演、實驗分析、數值模擬等研究工作,以PM2.5濃度水平和理化組成為基礎,闡述我國PM2.5的來源和時空分布特徵,提齣我國PM2.5汙染的管理體係和控製建議,同時深入總結瞭PM2.5的環境、健康和氣候效應。
  《PM2.5與環境》針對我國PM2.5的詳細介紹。首先,從大氣顆粒物及PM2.5的簡介入手,描述瞭PM2.5的粒徑分布、來源特徵及物理化學生物等基本性質,介紹瞭國外及我國PM2.5的研究曆史及控製標準和汙染治理 曆史;然後,在此基礎之上,綜述瞭PM2.5的研究方法,包括:采樣和檢測手段,理化分析方法,PM2.5的網絡監測設計等,及一些新的科學研究手段;其次,還首次針對我國PM2.5的主要排放源進行瞭源譜庫建立和排放因子獲得的方法說明和研究成果介紹,將對治理我國PM2.5汙染提供基礎信息;再次,本書係統地介紹瞭PM2.5的環境、健康和氣候效應,使讀者認識到PM2.5危害的嚴重性和治理的必要性及緊迫性;最後,總結瞭國內外PM2.5汙染治理的技術和政策,並針對我國特有的PM2.5汙染特徵提齣治理建議。

作者簡介

  曹軍驥,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所長,兼任亞洲氣溶膠學會(AARA)主席、國際氣溶膠學會(IARA)執行委員、國際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學會(AWMA)中國學會主席、SCI期刊Journal of the Air & Waste Management Association副主編、Atmospheric Environment編委等。主要從事大氣氣溶膠與環境、PM2.5研究與控製、古氣溶膠循環與過去全球變化等研究。國傢基金委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韆萬人纔工程人選。曾獲Frank A. Chambers國際空氣汙染控製傑齣成就奬(亞洲)、亞洲氣溶膠研究青年科學傢奬、中國青年科技奬、“中國科學院傑齣青年”等,分彆於2008年和2012年獲得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已發錶SCI論文200餘篇,被SCI引用約4000次。

目錄

序Ⅰ
序Ⅱ
前言
第一章PM2.5概述
第一節大氣顆粒物
一、大氣顆粒物簡介
二、大氣顆粒物粒徑分布
三、顆粒物濃度的錶示方法
第二節PM2.5的基本特徵
一、 PM2.5主要來源
二、PM2.5的物理性質
三、PM2.5的化學組成
四、PM2.5的生物性質
第三節PM2.5的研究意義及我國汙染現狀
一、PM2.5對環境、健康及氣候的影響
二、PM2.5對生態文明、經濟及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我國PM2.5汙染現狀
第二章PM2.5的研究進展及標準
第一節 國外PM2.5研究進展
一、空氣汙染發展曆程
二、美國和歐洲PM2.5研究
第二節國內PM2.5研究進展
第三節國內外環境空氣PM2.5標準概述
一、美國環境空氣PM2.5標準
二、歐洲環境空氣PM2.5標準
三、WHO關於環境空氣PM2.5指導性標準
四、我國環境空氣PM2.5標準
第三章PM2.5的采樣與分析方法
第一節 PM2.5樣品的離綫采集
一、過濾采集
二、采樣器的組成
三、切割頭的選擇
四、濾膜的選擇及濾膜支撐
五、采樣流量的測定、控製和運行
六、美國FRM和FEM采樣器簡介
第二節PM2.5實時在綫監測
一、 質量濃度在綫監測
二、數濃度、粒徑譜分布在綫監測
三、化學組分在綫監測
第三節PM2.5常規分析
一、質量濃度的分析
二、元素分析
三、離子分析
四、碳組分分析
五、熱解析氣相色譜/質譜聯用(TD-GC/MS)的常規有機分析
第四節PM2.5非常規分析
一、有機組分分析
二、單顆粒的錶麵形態和成分分析
三、同位素分析
四、生物組分分析
第五節質量控製與質量保證
一、標準操作程序
二、質量審核目標
三、實驗室操作審核
四、野外操作審核
第四章遙感技術在PM2.5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節氣溶膠遙感技術
第二節遙感技術監測PM2.5的研究現狀
第三節PM2.5質量濃度遙感反演的基本方法及實例分析
一、遙感反演的基本方法
二、基於PARASOL AOD估算西安地區PM2.5質量濃度
第四節PM2.5組分的遙感反演
一、地基遙感觀測反演PM2.5組分
二、衛星遙感觀測反演PM2.5組分
第五節遙感技術在PM2.5研究中的局限及其趨勢展望
第五章我國PM2.5研究綜述
第一節全球PM2.5分布概況
第二節我國PM2.5時空分布
第三節北京市PM2.5及其化學組成、來源變化特徵
一、北京市概況
二、PM2.5質量濃度及化學組分特徵
三、來源變化特徵
四、奧運期間顆粒物濃度及化學組分變化特徵
第四節上海市PM2.5及其化學組成、來源變化特徵
一、上海市概況
二、PM2.5質量濃度及化學組分特徵
三、世博會期間的空氣質量狀況
第五節廣州市PM2.5及其化學組成、來源變化特徵
一、廣州市概況
二、PM2.5質量濃度及化學組分特徵
三、亞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狀況
第六節西安市PM2.5及其化學組成、來源變化特徵
一、西安市概況
二、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三、PM2.5質量濃度及化學組分特徵
四、城區與郊區(背景點)PM2.5質量濃度與化學組分的差異研究
五、PM2.5來源變化特徵
六、PM2.5質量濃度與西安市經濟能源變化的關係
第七節其他地區PM2.5研究總結
一、東北地區
二、華北地區
三、華東地區
四、華中及華南地區
五、西部地區
第六章我國14個城市PM2.5時空分布、來源與變化
第一節我國14個城市PM2.5的同步觀測
第二節PM2.5質量濃度及元素、離子、碳組成變化特徵
一、質量濃度時空分布
二、元素分布特徵
三、水溶性無機離子特徵
四、OC、EC及8個碳組分的時空分布
五、14個城市PM2.5的物質平衡
第三節PM2.5非常規化學特徵及其來源示蹤
一、水溶性金屬和非金屬元素分布
二、char和soot時空分布特徵
三、14個城市有機組分時空分布
四、有機物/有機碳比值分析
五、穩定碳同位素測定與示蹤
第四節PM2.5模式與觀測對比
一、實測數據用於酸雨研究
二、有機碳和黑碳排放源清單驗證
三、區域模型碳組分驗證
第五節我國14個城市2003年和2013年PM2.5對比
一、14個城市PM2.5質量濃度的空間分布
二、時間序列及鼕季高汙染的過程分析
三、PM2.5質量濃度的10年對比
第七章PM2.5的主要來源與源解析
第一節PM2.5主要來源
一、一次排放
二、二次轉化
第二節PM2.5來源解析技術及其應用
一、化學標識物比值等定性及半定量示蹤法
二、同位素示蹤
三、單顆粒錶徵與源識彆
四、定量來源解析的受體模型
五、過程解析的模型方法
六、源解析技術的發展趨勢
第三節我國PM2.5源譜的研究
一、PM2.5源譜樣品采樣方法概述
二、我國主要PM2.5排放源源譜
三、我國源譜工作的不足
第四節源排放清單綜述
一、源排放清單建立方法
二、我國源排放清單的研究
三、我國排放清單的應用
四、我國排放清單工作的不足
第八章重汙染事件的曆史、成因與控製
第一節重汙染事件的概念
第二節重汙染事件危害及舉例
第三節曆史上著名的重汙染事件
一、倫敦煙霧事件
二、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
第四節我國重汙染事件概述
一、北京市
二、西安市
三、上海市
四、香港
第五節重汙染事件的成因分析
一、不利的天氣條件
二、空氣相對濕度
三、地形地貌
四、氣態二次無機組分的形成
五、重汙染形成過程中的新粒子生成和生長
六、霧滴/雲滴中的二次汙染物
第六節重汙染事件的預警及控製建議
第九章PM2.5的環境影響
第一節PM2.5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
一、大氣顆粒物的光學特性
二、顆粒物與能見度的關係
三、能見度測量方法
四、美國能見度研究曆史及現狀
五、我國能見度的變化趨勢和現狀
六、我國典型城市能見度下降案例分析
第二節PM2.5對文物的影響
一、顆粒物對文物保存環境的影響
二、文物保存微環境監測
三、PM2.5對文物的影響機理與啓示
第三節PM2.5與生態係統的相互作用
一、PM2.5與植物的相互影響
二、PM2.5與自然生態係統的相互作用
三、PM2.5與城市生態係統的相互作用
第四節PM2.5對酸雨的影響
一、酸雨的形成
二、酸雨中PM2.5的作用
第十章PM2.5的健康影響
第一節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概述
一、PM2.5物理特性對健康的影響
二、PM2.5化學成分對健康的影響
三、PM2.5生物組分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節PM2.5的急慢性健康效應及緻病機理探討
一、PM2.5的急慢性健康效應
二、呼吸係統疾病
三、心血管疾病
四、癌癥和遺傳毒性
第三節我國PM2.5健康影響研究實例
一、北京市
二、上海市
三、廣州市
四、西安市
五、4個城市PM2.5健康研究對比
第十一章PM2.5的氣候影響
第一節氣候概述
一、氣候係統的定義與特徵
二、氣候係統的輻射平衡
三、氣候係統的影響因子
第二節氣溶膠的氣候效應
一、氣溶膠的直接氣候效應
二、氣溶膠的間接氣候效應
第三節氣溶膠氣候效應的研究進展
一、氣溶膠對直接輻射的影響
二、氣溶膠對雲和降水的影響
三、氣溶膠對季風和水循環的影響
四、氣溶膠對冰凍圈的影響
五、氣溶膠對海洋生態係統的影響
第十二章PM2.5的空氣質量管理與控製
第一節空氣質量管理及其理論
一、空氣質量管理概況
二、空氣汙染控製理論
第二節國外PM2.5汙染控製管理
一、美國PM2.5空氣環境質量管理
二、歐洲PM2.5汙染控製管理
三、日本PM2.5汙染控製管理
四、發達國傢空氣汙染控製經驗和教訓
第三節空氣質量及PM2.5管理體係
一、空氣質量管理體係
二、PM2.5管理體係
三、洛杉磯PM2.5管理經驗
第四節我國PM2.5汙染管理
一、我國空氣質量管理及顆粒物標準演變
二、我國PM2.5濃度標準製定
三、我國PM2.5汙染控製管理案例
第五節中美環境空氣質量管理比較
一、中美空氣質量管理機構設置
二、中美空氣質量監管和執行體係
三、中美空氣質量評價體係
四、我國PM2.5管理體係建立
第六節我國大氣復閤汙染和區域聯防聯控
一、大氣復閤汙染
二、區域聯防聯控
三、多汙染物協同控製
第七節PM2.5汙染控製技術
一、工業PM2.5汙染控製技術
二、機動車汙染控製技術
三、其他PM2.5汙染源控製技術
參考文獻
縮略詞中英文對照錶

前言/序言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歐美發達國傢經曆瞭百餘年的空氣汙染問題在我國近二十年內集中暴發。目前,我國空氣汙染逐步由傳統的總懸浮顆粒物(TSP)及可吸入顆粒物(PM10)、SO2汙染轉嚮以細顆粒物(PM2.5)和汙染氣體(O3、SO2、NOx)等形成的復閤型大氣汙染。特彆是2011年末以來,多次大範圍霧霾事件引起瞭國內外廣泛關注,導緻PM2.5的概念迅速被廣泛接受,並成為當前我國大多數城市的首要汙染物。國務院於2012年初即頒布瞭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使我國成為第一個齣颱PM2.5標準的發展中國傢。新增PM2.5標準並將於2016年正式實施,各個城市都將麵臨PM2.5控製的迫切任務。據估計,我國大多數城市如要達到PM2.5標準約需要20年時間,因此亟待有關PM2.5及相關研究成果來科學指導達標與汙染治理工作。
  我國PM2.5的汙染特徵、來源組成及環境效應等,不僅是公眾生産和生活的熱點社會問題,更是國內外科學研究的焦點問題。雖然國內過去10多年的研究在某些領域達到瞭國際水平,但是還未形成完整的PM2.5學科體係,研究成果係統性不足,與美國等發達國傢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離真正為國傢需求提供科技支撐尚有較大距離。研究錶明,PM2.5汙染與TSP或PM10汙染在來源、組成與控製方麵有較大差彆。然而,目前國內尚缺少針對PM2.5研究與汙染控製的專門教材或專著,這在很大程度上限製瞭人們深入理解PM2.5的行為特徵及其汙染治理工作。為瞭滿足我國當前PM2.5汙染研究和控製的迫切要求,齣版係統研究PM2.5顆粒物的專著是非常必要的。
  鑒於此,作者深感有必要梳理我國PM2.5研究已有成果,圍繞亟須開展的汙染控製工作總結PM2.5的理論體係。作者從PM2.5的概念、曆史、采樣分析、遙感觀測新手段、理化組成與時空分布、來源、環境健康氣候效應、管理與控製等方麵探討建立完整的PM2.5科學體係,以滿足各類科研、技術與管理人員之急需。本書以本研究組17年在PM2.5研究方麵取得的成果為主,結閤國內外代錶性成果,重點闡明PM2.5科學體係及其環境健康等影響。其主要內容包括下述幾個方麵。一是通過PM2.5外場觀測和實驗分析,以PM2.5濃度水平和理化組成資料為依據,闡述我國的時空分布特徵和來源。二是係統梳理並歸納總結PM2.5研究的基本知識,主要以本研究組研究成果為案例,嘗試闡述PM2.5科學的知識體係,為科學認識PM2.5的組成、特性和分布規律提供參考。三是結閤本研究組成果與國內外最新成果,對PM2.5研究前沿科學問題如重汙染事件成因、新粒子生成、PM2.5的環境、健康和氣候效應等進行瞭評述,為未來PM2.5研究方嚮提齣建議。四是參照國外空氣質量管理經驗,對比總結PM2.5的主要控製技術,探索建立具有我國特色的PM2.5管理體係,提齣我國PM2.5汙染的管理體係和控製建議,為我國管理和企業部門有效控製PM2.5汙染的提供參考和藉鑒。
  本書主要是集成瞭科技部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我國PM2.5主要排放源譜的編研”和中科院戰略先導性項目課題“我國氣溶膠曆史變化及氣候效應”、陝西省科技統籌創新工程項目“關中地區大氣細顆粒物汙染特徵與防治關鍵技術研究及示範”和中國科協繼續教育試點項目資助的部分研究成果完成的。
  本書利用瞭外場觀測、遙感反演、化學分析、同位素分析、數據統計和數值模擬等多種方法開展研究,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閤,技術方法與數據案例相結閤,研究與管理應用相結閤。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課題組成員包括張寜寜、徐紅梅、陳陽、蘇小莉、瀋振興、趙竹子、李楠、王景芝、硃崇抒、張蓉、王啓元、倪海燕、田傑、趙淑雨、龍鑫、周雅清、田鵬山、魏崇、王浥塵、張婷、鬍塔峰、賈文婷、李建東、戴文婷、王平、李建軍和劉隨心,對他們的辛勤勞動錶示特彆的感謝,沒有他們齊心協力的高效工作,本書是無法如此快完成的。美國沙漠研究所(Desert Research Institute, USA)的Judith C. Chow教授逐子逐句閱讀全文並提齣詳細的建議與意見,John G. Watson教授、王小亮副教授、Antony Chen副教授認真閱讀瞭有關章節並給齣很好的建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仁健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李順誠教授、香港中文大學Kinfai Ho博士、復旦大學闞海東教授、北京大學黃薇教授及瑞士保羅謝勒研究所(Paul Scherrer Institute, PSI)黃汝錦博士等閱讀瞭本書並提齣建議;我所王格慧、韓永明、李國輝、鐵學熙等研究員閱讀瞭書稿內容,提齣瞭很多修改建議與意見,在此錶示特彆感謝。對我所周衛健院士等對該項工作的大力支持,安芷生院士和張小曳研究員對我們進行的大氣顆粒物研究給予的長期支持和指導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同時PM2.5研究正處於快速發展時期,書中難免存在不足,敬請讀者不吝批評指正。作者2013年12月


《都市綠洲:城市生態係統與可持續發展》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現代城市作為復雜生態係統的內在運作機製,並著重探討瞭在全球氣候變化與快速城市化雙重壓力下,如何構建更具韌性、更宜居的城市綠洲。全書分為六大部分,涵蓋瞭城市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維護、城市水循環管理、城市能源結構轉型、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與設計,以及社會公平與城市生態治理等前沿議題。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問題的羅列,更側重於提供基於科學數據的、可操作的、跨學科的解決方案,旨在引導城市規劃師、政策製定者、環境工程師以及關心城市未來的市民,共同邁嚮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一部分:城市生態學的理論基石與新範式 本部分首先確立瞭城市不再是“自然的反麵”,而是具備其獨特生態屬性的人造生態係統。我們從係統科學的角度審視城市,將其視為一個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構成的開放復閤體。重點解析瞭“城市熱島效應”、“城市化對區域氣候的影響”等經典議題,並引入瞭“城市代謝理論”的最新發展,即如何精確量化城市對外部資源的依賴性(輸入)以及汙染物的排放(輸齣)。討論瞭傳統城市規劃範式如何未能充分納入生態過程的約束,並提齣瞭以“生態承載力”為核心的未來規劃新範式——強調在規劃初期就設定生態紅綫。此外,本章還涵蓋瞭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在城市環境中的特殊錶現,例如城市土壤的重金屬纍積與遷移機製,為後續章節的實踐應用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二部分:城市生物多樣性:從物種名錄到生態功能 城市生物多樣性研究已從簡單的物種清單轉嚮關注其功能性。本部分詳細探討瞭城市化對動植物群落結構、基因交流和生態係統服務(如授粉、病蟲害控製)的影響。我們通過對多個典型城市群落(如城市濕地、屋頂花園、公園綠地、甚至廢棄工業用地的再野化區域)的長期監測數據進行分析,揭示瞭城市中的“斑塊效應”如何重塑物種的生存策略。書中專門設置瞭一章,聚焦於城市中的“關鍵物種”及其對維持城市生態係統健康的重要性,例如,城市鳥類、特定傳粉昆蟲和耐汙染的先鋒植物。內容強調,保護城市生物多樣性不僅僅是倫理要求,更是增強城市應對極端天氣、維持生態係統穩定性的內在需求。探討瞭如何通過生態廊道設計和棲息地異質性管理,最大化城市綠地的生態效益。 第三部分:水潤城市:重構城市水文循環與韌性 水資源管理是城市可持續性的命脈。本部分徹底轉嚮“海綿城市”的理念,但更深入地探討瞭其背後的水文動力學和土壤學原理。內容覆蓋瞭從空中到地下的全過程:如何通過透水鋪裝、綠色屋頂和下凹式綠地,有效減少地錶徑流,補充地下水;如何管理城市內澇,特彆是當極端降雨事件頻率增加時,城市排水係統的脆弱性。書中詳細分析瞭城市水汙染的來源和淨化技術,包括雨洪徑流中的非點源汙染控製(如重金屬、石油烴和營養鹽的吸附與降解)。我們還探討瞭“藍綠網絡”的建設,不僅僅是美化景觀,更是為瞭恢復河流和濕地的自然淨化和蓄洪功能,實現水資源在城市係統內的良性循環,減少對遠距離調水工程的依賴。 第四部分: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與設計:從點綴到骨乾 本章將“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提升到與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如管道、道路)同等重要的地位。內容不再局限於公園和樹木的種植,而是係統性地闡述瞭如何將生態功能嵌入城市規劃的各個層麵。詳細介紹瞭不同尺度的綠色基礎設施設計策略:從社區層麵的生物滯留帶、雨水花園,到區域層麵的生態廊道、城市森林。書中提供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對比瞭不同設計方案在調節微氣候、改善空氣質量(通過顆粒物截留和揮發性有機物吸收)以及提供休閑空間方麵的綜閤效益。特彆是,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如何使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遙感技術,對城市建成區進行“生態服務價值評估”(Ecosystem Service Valuation),從而為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提供清晰的經濟學依據。 第五部分:城市能源與氣候適應:低碳轉型的生態路徑 本部分聚焦於城市在應對能源轉型和氣候變化中的生態角色。我們探討瞭城市建築錶皮、城市峽榖效應與建築能耗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如何通過優化城市布局和植被配置,實現建築的自然降溫和采光優化,從而降低對人工空調係統的依賴。內容深入到城市能源係統的去碳化過程,例如城市廢棄物的熱電聯産、城市可再生能源(如太陽能、地熱)的局域化部署。此外,麵對熱浪、洪澇等極端氣候事件,本章強調瞭生態係統在提供氣候適應性方麵的核心作用,如利用林冠遮蔽降低地麵溫度,以及利用濕地緩衝風暴潮的能量。目標是構建一個能源需求低、自身調節能力強、對外部能源依賴度低的新型城市形態。 第六部分:社會公平、公眾參與與城市生態治理 一個可持續的城市生態係統必須是公平和包容的。本書最後一部分探討瞭“環境正義”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體現。分析瞭“綠色空間差距”——即低收入社區往往缺乏高質量的公園和樹蔭覆蓋的現象。提齣應將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社會經濟發展掛鈎,確保所有居民都能公平地享受到生態係統服務帶來的益處(如清潔空氣、降溫效應)。本章還詳細論述瞭提升公眾參與在生態治理中的重要性,從社區層麵的共建共享(如社區花園、城市農場)到政策層麵的透明化決策過程。強調瞭跨學科閤作的必要性,城市生態治理需要規劃師、社會學傢、經濟學傢和市民的共同努力,形成一個多方參與、持續反饋的反饋機製,確保城市生態建設目標的長期實現。 讀者對象: 城市規劃師、景觀建築師、環境工程專業學生及從業者、城市管理部門的決策者、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研究人員,以及所有關注城市環境健康與未來宜居性的市民。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場關於環境的偵探之旅,而PM2.5就是那個神秘的“嫌疑人”。書中通過對不同地區、不同季節PM2.5濃度變化的分析,試圖揭示其背後隱藏的規律和成因。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數據可視化和圖錶運用的部分,它們將復雜的環境數據變得直觀易懂,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PM2.5的“活動軌跡”和“作案手法”。例如,書中關於城市化進程、産業結構調整與PM2.5濃度之間關係的探討,讓我對環境保護的宏觀政策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知識的渴求,更讓我對環境監測和治理的科學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原來我們對PM2.5的認識還停留在錶麵。書中對PM2.5的成分進行瞭細緻的剖析,不僅僅是灰塵和顆粒,其中可能包含的重金屬、有機物等對人體的危害遠超想象。特彆是關於PM2.5對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乃至神經係統的長期影響,讓我感到觸目驚心。書中通過大量案例和研究數據,生動地描繪瞭PM2.5如何在不知不覺中侵蝕我們的健康,讓我在閱讀時不禁迴想起自己曾經經曆過的呼吸不適,以及身邊親友的健康狀況。這種科學而嚴謹的論述,讓我對PM2.5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更加警醒我們必須重視空氣質量問題,從源頭控製汙染,保護自己和傢人的健康。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直擊人心,令人對PM2.5這個我們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汙染物産生強烈的好奇。我一直對空氣質量的變化深感關注,尤其是在霧霾頻發的日子裏,總忍不住思考這些細微的顆粒物究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又會給整個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連鎖反應。閱讀這本書,我期待能深入瞭解PM2.5的來源,是工業排放、汽車尾氣,還是其他我們不曾察覺的因素?它在空氣中是如何擴散和停留的?以及,我們每個人,從個人到社區,再到整個社會,究竟能做些什麼來改善空氣質量,讓呼吸變得更加自由和安心。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科普,更能激發讀者的責任感和行動力,共同為蔚藍的天空貢獻一份力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沒有太多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讓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它以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嚮我們講述PM2.5的故事,從它的誕生,到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再到我們如何與之共存,甚至如何去改變現狀。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公眾參與和個人行動的章節,它給瞭我很多啓發。原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是環境改善的參與者,通過改變生活習慣,選擇綠色齣行,支持環保産品,都能為減少PM2.5排放貢獻一份力量。這本書讓我不再感到無力,而是充滿瞭希望,讓我相信隻要我們共同努力,就能迎來更清新的空氣,更美好的明天。

評分

我一直認為,環境問題離我們很遠,仿佛是新聞報道中的數字和圖錶。然而,這本書讓我切實地感受到瞭PM2.5就在身邊,並且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書中通過對PM2.5與農業生産、水資源、生物多樣性等方麵相互作用的論述,描繪瞭一個復雜的環境生態係統。我曾對某些農作物産量下降感到睏惑,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些解釋。它讓我意識到,PM2.5汙染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整個生態環境緊密相連,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衡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本書拓寬瞭我對環境問題的認知視野,讓我從一個更宏觀、更係統的角度去審視PM2.5帶來的挑戰。

評分

挺好的,哈哈。快遞依舊給力。

評分

書內容很好。適閤搞環境汙染的專業人士。比較厚。

評分

非常不錯。非常好,書很好

評分

包裝太簡,收到時書的狀態較差

評分

書不錯

評分

不錯的書,買來參考有用

評分

很好,快遞給力,質量不錯!

評分

身邊備上一本,以便隨時查閱。

評分

很好,快遞給力,質量不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