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东 编
图书标签: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通信原理
  • 通信工程
  • 第四版
  • 教材
  • 通信技术
  • 移动网络
  • 信号处理
  • 电磁场与电磁波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14984
版次:4
商品编码:1146906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当前广泛应用的典型移动通信系统,较充分地反映了当代移动通信发展的最新技术。
全书共10章: 概论、调制解调、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抗衰落技术、组网技术、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一)、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二)、移动通信的展望。每章均附有思考题与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工科通信专业和有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教材,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用作参考书。

目录

第1章 概论 1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1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2
1.2.1 工作方式 2
1.2.2 模拟网和数字网 4
1.2.3 通信业务 4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5
1.3.1 无线电寻呼系统 6
1.3.2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6
1.3.3 无绳电话系统 9
1.3.4 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10
1.3.5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15
1.3.6 分组无线网 17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20
1.4.1 调制技术 20
1.4.2 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 21
1.4.3 多址方式 21
1.4.4 抗干扰措施 22
1.4.5 组网技术 22
思考题与习题 25
第2章 调制解调 26
2.1 概述 26
2.2 数字频率调制 29
2.2.1 移频键控(FSK)调制 29
2.2.2 最小移频键控(MSK)调制 31
2.2.3 高斯滤波的最小移频键控(GMSK)调制 35
2.2.4 高斯滤波的移频键控(GFSK)调制 41
2.3 数字相位调制 41
2.3.1 移相键控(PSK)调制 41
2.3.2 四相移相键控(QPSK)调制和交错四相移相键控(OQPSK)调制 42
2.3.3 π/4-DQPSK调制 43
2.4 正交振幅调制(QAM) 52
2.5 扩展频谱调制 56
2.5.1 扩展频谱通信的基本概念 56
2.5.2 扩频调制 56
2.5.3 伪随机(PN)序列 61
2.6 多载波调制 77
2.6.1 多载波传输系统 77
2.6.2 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 78
2.6.3 正交频分复用(OFDM)调制的应用 88
思考题与习题 92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94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94
3.1.1 电波传播方式 94
3.1.2 直射波 94
3.1.3 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96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97
3.1.5 反射波 98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99
3.2.1 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99
3.2.2 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100
3.2.3 慢衰落特性和衰落储备 104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106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109
3.3.1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 109
3.3.2 地形、地物分类 110
3.3.3 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111
3.3.4 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114
3.3.5 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的中值 117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119
3.4.1 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119
3.4.2 多径信道的冲激响应模型 123
3.4.3 空时信道的传播模型 129
思考题与习题 132
第4章 抗衰落技术 133
4.1 分集接收 133
4.1.1 分集接收原理 133
4.1.2 分集合并性能的分析与比较 136
4.1.3 数字化移动通信系统的分集性能 142
4.2 RAKE接收 144
4.3 纠错编码技术 147
4.3.1 纠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147
4.3.2 常用的检错码 150
4.3.3 卷积码与交织编码 152
*4.3.4 Turbo码 156
4.4 均衡技术 165
4.4.1 均衡的原理 165
4.4.2 自适应均衡技术 166[KG*8/9]
*4.4.3 线性均衡技术 168[KG*8/9]
*4.4.4 非线性均衡技术 171
思考题与习题 177
第5章 组网技术 179
5.1 概述 179
5.2 多址技术 180
5.2.1 频分多址(FDMA) 181
5.2.2 时分多址(TDMA) 186
5.2.3 码分多址(CDMA) 188
5.2.4 空分多址(SDMA) 191
5.2.5 随机多址 191
5.3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置 193
5.3.1 区域覆盖 193
5.3.2 信道(频率)配置 198
5.4 网络结构 199
5.4.1 基本网络结构 199
5.4.2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201
5.5 信令 204
5.5.1 接入信令(移动台至基站之间的信令) 204
5.5.2 网络信令 210
5.5.3 信令应用 211
5.6 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213
5.6.1 越区切换 213
5.6.2 位置管理 215
思考题与习题 218
第6章 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 220
6.1 概述 220
6.1.1 发展简况 220
6.1.2 系统结构 221
6.1.3 主要功能 222
6.2 系统控制及其信令 223
6.2.1 系统的控制结构 223
6.2.2 控制信号及其功能 224
思考题与习题 226
第7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228
7.1 GSM系统总体 228
7.1.1 网络结构 228
7.1.2 GSM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 232
7.1.3 主要业务 235
7.2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237
7.2.1 GSM系统无线传输特征 237
7.2.2 信道类型及其组合 239
7.2.3 话音和信道编码 246
7.2.4 跳频和间断传输技术 248
7.3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249
7.3.1 位置登记 249
7.3.2 鉴权与加密 251
7.3.3 呼叫接续 255
7.3.4 过区切换 258
7.4 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260
7.4.1 D-AMPS的特征 260
7.4.2 PDC系统的特征 262
7.4.3 FDMA和TDMA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265
7.5 GPR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 270
7.5.1 GPRS的网络结构 270
7.5.2 GPRS的协议 272
*7.5.3 增强型GPRS 276
思考题与习题 276
第8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一) 278
8.1 概述 278
8.1.1 码分多址的特征 279
8.1.2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多址干扰和功率控制 280
8.1.3 IS-95 CDMA蜂窝系统的工作频率 282
8.1.4 IS-95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时间基准 283
8.1.5 IS-95 CDMA蜂窝系统的话音编码 283
8.2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 284
8.3 IS-95 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 289
8.3.1 信道组成 289
8.3.2 正向传输 290
8.3.3 反向传输 295
*8.4 IS-95 CDMA蜂窝系统的消息格式和信道结构 301
8.4.1 导频信道 301
8.4.2 同步信道 301
8.4.3 寻呼信道 303
8.4.4 正向业务信道 304
8.4.5 功率控制子信道 308
8.4.6 接入信道 309
8.4.7 反向业务信道 310
8.5 IS-95 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 311
8.5.1 登记注册 311
8.5.2 切换 313
8.5.3 呼叫处理 315
*8.6 cdma2000空中接口 321
8.6.1 cdma2000空中接口的特点 321
8.6.2 cdma2000空中接口的分层结构 322
8.6.3 cdma2000空中接口的物理信道结构 323
思考题与习题 331
第9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二) 332
9.1 WCDMA系统 332
9.1.1 WCDMA系统结构 332
9.1.2 WCDMA无线接口 334
*9.1.3 WCDMA系统的网络 354
*9.2 TD-SCDMA系统 359
9.2.1 TD-SCDMA的物理层 359
9.2.2 TD-SCDMA系统的特征 363
思考题与习题 368
第10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369
10.1 个人通信概述 369
10.1.1 个人通信的概念 369
10.1.2 实现个人通信的途径 370
10.2 关于个人通信的国际标准和研究进展 371
10.2.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标准制定的过程 372
10.2.2 超(后)三代(B3G)或第四代(4G)移动通信的研究和开发 373
10.3 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375
10.3.1 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 375
10.3.2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378
10.3.3 软件无线电 383
思考题与习题 384
附录 移动通信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 385
参考文献 401

前言/序言


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移动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发展趋势及实际应用,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体系。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本书覆盖了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优化、管理和演进的各个环节。重点关注了在“十一五”规划背景下,我国移动通信产业的成就、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 技术体系详解 1. 移动通信基础理论 信号传播与衰减: 详细介绍了无线电波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特性,包括自由空间传播、地面反射、绕射、散射等现象,以及多径效应、阴影效应等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分析了信号衰减的计算模型和影响因素。 信道模型: 阐述了不同移动通信场景下(如城市、郊区、室内)的典型信道模型,包括平坦衰落、频率选择性衰落等,并分析了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调制解调技术: 系统介绍了各种模拟和数字调制技术,如AM、FM、ASK、FSK、PSK、QAM等,并深入讲解了现代移动通信中广泛使用的OFDM、SC-FDMA等技术原理。 编码与纠错: 阐述了信源编码(如PCM)和信道编码(如卷积码、Turbo码、LDPC码)的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在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和频谱效率方面的作用。 多址技术: 详尽介绍了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码分多址(C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关键多址技术,分析了它们在资源分配和用户接入方面的优缺点。 2. 移动通信系统架构与关键技术 蜂窝网络原理: 详细讲解了蜂窝网络的结构,包括基站、核心网、切换等概念,以及如何通过频率复用和邻近小区干扰协调来实现大规模用户接入。 第一代(1G)到第四代(4G)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回顾了GSM、CDMA2000、WCDMA、LTE等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各代技术的关键技术特点、性能提升及市场应用。 天线技术: 介绍了天线的基本原理、类型(如全向天线、定向天线、MIMO天线),以及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MIMO(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如何通过空间分集和空间复用显著提升系统容量和传输速率。 多用户 MIMO (MU-MIMO): 深入研究了MU-MIMO技术,分析了其在提升小区吞吐量和网络容量方面的潜力,以及在实际部署中面临的挑战。 小区间干扰协调(Inter-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ICIC): 探讨了在密集部署的异构网络中,如何有效管理和协调不同小区之间的干扰,以提升用户体验和网络整体性能。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介绍了5G及未来网络中至关重要的网络切片技术,分析了如何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 阐述了边缘计算在移动通信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其如何将计算和存储能力推向网络边缘,从而降低时延、提升用户体验,并支持新兴应用。 3. 移动通信网络管理与优化 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设计: 讲解了如何根据业务需求、用户分布和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规划、覆盖规划和参数优化。 网络性能监测与评估: 介绍了常用的网络性能指标(如呼叫建立成功率、切换成功率、吞吐量、时延等),以及相关的监测和评估方法。 移动通信网络的优化技术: 详细讨论了小区参数优化、功率控制、切换参数优化、干扰抑制等一系列网络优化技术,旨在提升网络覆盖、容量和用户体验。 网络安全: 探讨了移动通信网络面临的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身份认证、加密、密钥管理等。 4. “十一五”时期的移动通信发展 3G/4G网络建设与普及: 梳理了“十一五”期间我国3G和4G网络大规模部署的历程,分析了TD-SCDMA、TD-LTE等自主技术的发展贡献。 移动互联网的兴起: 探讨了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如何推动了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式增长,以及智能手机、移动应用等新业态的出现。 产业政策与标准制定: 介绍了“十一五”时期国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产业政策导向,以及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作用。 挑战与机遇: 分析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在技术创新、频谱资源、商业模式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十二五”及以后发展的重要机遇。 三、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 本书不仅涵盖了核心技术,还分析了移动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包括: 个人通信: 智能手机、即时通讯、社交网络等。 物联网(IoT): 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等。 车联网(V2X): 智能交通、自动驾驶等。 行业应用: 智慧医疗、远程教育、媒体娱乐等。 展望未来,本书将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聚焦于: 5G及后5G技术: 更高的速率、更低的时延、更广泛的连接。 人工智能与移动通信的融合: 智能网络管理、个性化服务。 天地一体化通信: 卫星通信与地面移动通信的融合。 可持续性与绿色通信: 关注能源效率和环境影响。 四、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从事移动通信研发、设计、优化、运营、维护的工程师,以及对移动通信技术感兴趣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运作原理,掌握核心技术,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平日里除了学习编程和算法,也对网络通信方面的内容颇感兴趣。这次选择这本《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主要是看中了它比较新的版本和“十一五”这个时代背景的限定,这让我觉得它可能涵盖了那个时期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和发展方向。我比较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2G、3G、4G技术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在我国的落地情况。例如,CDMA、WCDMA、TD-SCDMA这些不同的技术标准,它们之间的差异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选择?在网络架构方面,基站、核心网、用户终端之间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对其中的协议栈、信令流程等细节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有详细的图示和案例分析,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另外,作为一名未来的软件工程师,我希望这本书也能让我了解通信技术与软件应用之间的联系,比如如何在移动通信网络的支持下,实现更流畅的APP体验,或者未来在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移动通信将扮演怎样的角色。总而言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为我的专业知识体系打下更坚实的基础,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看到就让人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点缀着抽象却又暗示着信号传播的线条,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一直对通信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随着我们生活中智能手机、Wi-Fi、5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背后的原理更是充满了好奇。之前也零星看过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但总觉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移动通信发展的脉络,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理论,到各种关键技术的演进,再到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能够给我一个清晰的学习框架。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那些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工程概念,比如信道编码、多址技术、频谱利用等等,毕竟我并非科班出身。我希望能在一本读物中,既能感受到科学的严谨,又能体会到技术创新的魅力,最终能够让我对“手机信号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传到那么远的地方的”这些问题,有一个豁然开朗的解答。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探索移动通信世界的绝佳向导,让我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求知乐趣。

评分

最近对无线通信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想了解一下在“十一五”这个时间节点,移动通信领域有哪些标志性的技术进步和演进。我一直觉得,手机之所以能不断升级换代,速度越来越快,功能越来越强大,背后一定有一系列复杂而精密的通信技术在支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物理层信号传输开始,详细讲解诸如调制解调、编码解码、多径传播、衰落等概念,并且能够提供一些直观的例子来帮助理解。然后,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代际移动通信技术(如2G、3G)的详细介绍,特别是当时作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它的核心优势在哪里,与WCDMA、CDMA2000等国际主流技术相比,有哪些异同点?书中是否会涉及这些技术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另外,作为一名对硬件设计也略感兴趣的读者,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与移动通信相关的终端设备设计,比如射频前端、基带处理器等关键元器件的技术要求和发展趋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移动通信的底层原理有一个扎实的认知,同时也能感受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实际应用和社会影响。

评分

我一直对科技史,特别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这次偶然发现了《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这本书,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聚焦“十一五”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中国在移动通信领域所取得的关键性突破和发展成就。我非常想了解,在那个年代,我国是如何从引进、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到逐步实现自主研发和创新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3G技术的演进过程,特别是TD-SCDMA技术的研发历程、面临的挑战以及最终的成果?我也会对书中对当时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频谱资源分配、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探讨非常感兴趣。此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技术进步如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社交应用的普及等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段引人入胜的科技发展叙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崛起之路。

评分

我是一位对科技前沿领域充满好奇的爱好者,尤其对支撑我们日常通信的移动通信技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偶然看到了《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这本书,感觉它可能是一扇了解中国移动通信发展黄金时期的窗口。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特别关注当时3G技术(例如TD-SCDMA)的引入和部署,书中是否会深入讲解其技术原理、核心优势,以及在实际网络建设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无线接入技术、网络优化技术、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过程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用一种更直观、更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学习。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探讨移动通信技术如何推动了信息时代的到来,比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终端的普及,以及这些变革如何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社会生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通往移动通信技术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项改变世界的科技。

评分

我是一个对科技发展史情有独钟的爱好者,尤其对信息技术革命中的关键节点和技术突破充满了好奇。这次选择《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主要是想深入了解在2006年至2010年这个关键的五年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是如何经历变革和发展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梳理“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比如3G牌照的发放、TD-SCDMA网络的建设和推广、以及4G技术的初步探索等。我特别想了解,在那个时代,中国通信行业是如何应对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挑战的。书中是否会涉及当时一些重要的技术标准制定过程,或者国内企业在核心技术研发上的突破?我也会关注书中对当时运营商市场格局、用户数量增长、以及移动互联网兴起等方面的描述,这些都将有助于我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如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口,让我得以一窥那个时代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奋斗历程和发展轨迹,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技术创新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现代通信技术如何支撑起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到非常着迷。从最初的语音通话,到如今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这其中的技术演进充满了智慧和挑战。这次偶然翻到《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感觉这可能是一本能够系统性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在“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对于当时3G技术的引入和推广非常感兴趣,例如TD-SCDMA技术,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其技术原理、关键性能以及在实际部署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案?我也想了解,在那个时期,数据传输速率的提升是如何支撑起更丰富的移动应用,比如视频通话、在线游戏、移动支付的萌芽等。这本书是否能用一种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方式,为我描绘出那个时期移动通信网络从2G向3G演进的壮丽图景,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现在所享受的便捷通信服务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评分

作为一个对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轨迹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试图寻找一本能够清晰梳理移动通信技术发展脉络的书籍。这次注意到《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我期待它能够为我解答一些长久以来的疑问。我特别想知道,在“十一五”这个中国通信产业蓬勃发展的时期,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引领行业进步的。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3G技术(如TD-SCDMA)的核心技术优势,以及它在推动我国通信产业自主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也会对书中关于移动通信网络架构和关键技术(如多址接入、信道编码、天线技术等)的讲解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够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了解这些技术是如何协同工作,实现更高速、更可靠的无线通信的。此外,我也会关注书中是否会提及当时移动通信技术与信息消费的互动关系,比如新的移动应用和服务是如何随着网络能力的提升而涌现出来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历程的绝佳入口,让我对这项改变世界的科技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设备制造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关注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演进。这次偶然看到了《移动通信(第四版)“十一五”》这本书,考虑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特别是3G时代的开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那个时期技术细节的深度分析。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当时主流的3G技术(如TD-SCDMA, WCDMA, CDMA2000)在技术原理、关键性能指标(如速率、时延、覆盖)、以及组网架构上的具体差异和特点。在设备制造层面,我希望了解当时在基站、核心网设备、终端射频等方面,面临哪些技术挑战,以及国内企业是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应对这些挑战的。此外,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探讨“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专利布局、标准制定方面的情况,以及这些努力如何为后来的4G、5G发展奠定了基础。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以借鉴的技术思路和经验,也能对我们国家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实力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我当初选择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被它的副标题“十一五”所吸引。作为一个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我深切地感受到“十一五”期间,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方面取得的巨大飞跃,而移动通信无疑是其中最显著的体现之一。我记得那时候,手机从奢侈品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能上网、看视频,这其中蕴含的技术变革是翻天覆地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回顾那段辉煌的历程,深入剖析“十一五”期间,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是如何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的。书中是否能详细介绍当时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和战略,以及这些政策是如何推动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我对TD-SCDMA技术的自主研发和推广尤其感兴趣,书中是否能深入探讨其技术难点、攻关过程以及最终的市场表现?此外,我也想了解,在那段时期,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三大运营商是如何围绕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竞争与合作的,它们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是一部记录中国移动通信发展史的生动写照,让我从历史的角度,理解这项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

评分

教科书哦,不错的体验,比学校便宜几块钱。

评分

性价比高、质量好、京东快递服务好!

评分

如其他评论所言,书面很脏,而且后半部分都被压皱了,程度感觉就像二手书.捂脸哭

评分

新书

评分

教科书哦,不错的体验,比学校便宜几块钱。

评分

七天才送来的货,旧旧的一本

评分

性价比高、质量好、京东快递服务好!

评分

发货超快,就是书有很多尘……

评分

七天才送来的货,旧旧的一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