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

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戴维 S.哈格,詹姆斯D.卡尔 著,于湛 译
图书标签:
  • 分析化学
  • 定量分析
  • 化学分析
  • 分析方法
  • 仪器分析
  • 化学计量学
  • 下册
  • 中文教材
  • 高等教育
  • 大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49062
版次:1
商品编码:12020517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时代教育·国外高校优秀教材精选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分析化学与定量分析下册中文改编版》是在英文版基础上翻译修订而成。全书包括十一章:电分析化学概论、库伦,伏安及相关电分析化学方法、光谱法导论、分子光谱法、原子光谱法、化学分离方法导论、气相色谱分析、液相色谱分析、电泳法、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质谱分析。每章末附有思考题和习题及参考答案。本书可作为高等理工院校和师范院校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的仪器分析教材,也可供其他有关专业如,化工、食品、生物、医药等专业师生及分析测试工作者和自学者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戴维S.哈格(David S. Hage),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University of Nebraska, Lincoln)化学系分析化学和生物分析化学教授。他在拉克罗斯的威斯康辛大学获化学和生物学理学士学位;在艾奥瓦州立大学(Iowa State University)获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梅奥诊所(Mayo Clinic)做过临床化学博士后。哈格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全职教授。
  哈格博士发表科研论文、综述和图书章节145余篇。他近编写了《亲和层析法手册》(《Handbook of Affinity Chromatography》,Taylor Francis)一书,作为合著人编写了教科书《化学:工业化学简介》(《Chemistry: An Industry-Based Introduction》,CRC Press)。哈格博士于1995年获得了美国临床化学协会青年研究员奖,于2005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研究生教育卓越奖。2006年,被授予内布拉斯加大学化学贝西教授(Bessey Professor of Chemistry)的荣誉。

  詹姆斯D.卡尔(James D.Carr),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化学系分析化学教授。他在艾奥瓦州立大学获化学学士学位,在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教堂山的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做博士后。卡尔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全职教授。
  卡尔博士发表科学文章和综述50余篇,合著了文科普通化学教科书《化学:一个选择的世界》(《Chemistry:A World of Choices》,McGraw-Hill)。他也是关于化学和定量分析实验室手册和学习指南(仅医药中间体)的作者或合著者。1981年,他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卓越教学奖;1992、1993、1994、1995和2000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对学生贡献奖;1996年,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大学的优 秀教学和教学创意奖。卡尔博士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杰出的教师。2001年,他获得了内布拉斯加州教师委员会授予的杰出教师奖。

目录

中译本序言
作者简介
译者的话
原版前言
致谢
第1章 电化学分析简介1
1.1 引言:得到一个靓丽的微笑1
1.1A 电学测量的单位2
1.1B 电化学分析的方法3
1.2 电位法的一般原理4
1.2A 电池电势与能斯特方程4
1.2B 电位法中电池的组成4
1.2C 电位法的应用8
1.3 离子选择性电极及其相关装置9
1.3A 玻璃膜电极9
1.3B 固态离子选择性电极11
1.3C 复合电极12
习题13
参考文献16
第2章 库仑法、伏安法及相关方法17
2.1 引言:死区17
2.2 电重量法17
2.3 库仑法19
2.3A 直接库仑法19
2.3B 恒电流库仑法20
2.3C 恒电位库仑法21
2.4 伏安法与安培法21
2.4A 直流伏安法21
2.4B 安培法23
2.4C 阳极溶出伏安法25
习题26
参考文献28
第3章 光谱法简介30
3.1 引言:俯瞰大地30
3.1A 什么是光谱学31
3.1B 光谱法如何应用于分析化学中31
3.2 光的性质33
3.2A 什么是光33
3.2B 物质吸收及释放光36
3.2C 光与物质间的物理作用39
3.3 基于光谱学的定量分析43
3.3A 发射光谱分析43
3.3B 吸收光谱分析44
习题49
参考文献55
第4章 分子光谱法57
4.1 简介:好的、坏的和丑陋的57
4.1A 什么是分子光谱法58
4.1B 分子光谱法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58
4.2 紫外-可见光谱法59
4.2A 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原理59
4.2B 紫外-可见光谱仪60
4.2C 紫外-可见光谱法的应用63
4.3 红外光谱法68
4.3A 红外光谱法的原理68
4.3B 红外光谱仪69
4.3C 红外光谱法的应用71
4.4 分子发光法72
4.4A 分子发光的原理72
4.4B 分子发光光谱仪74
4.4C 分子发光法的应用74
习题75
参考文献80
第5章 原子光谱法81
5.1 引言:星光灿烂81
5.1A 什么是原子光谱法81
5.1B 如何在化学分析中应用原子光谱法82
5.2 原子光谱法的原理83
5.2A 样品原子化83
5.2B 样品激发83
5.2C 火焰性质83
5.2D 检测被分析物85
5.3 原子吸收光谱法86
5.3A 火焰原子化器86
5.3B 石墨炉原子化器88
5.3C 优化原子吸收光谱法88
5.4 原子发射光谱法92
5.4A 火焰原子发射光谱仪92
5.4B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92
习题93
参考文献97
第6章 化学分离导论98
6.1 引言:绿色革命98
6.1A 什么是化学分离98
6.1B 化学分离如何应用于分析化学中99
6.2 基于萃取法的化学分离100
6.2A 什么是萃取100
6.2B 萃取法的基本内容102
6.2C 深入了解萃取法104
6.3 基于色谱法的化学分离107
6.3A 什么是色谱法107
6.3B 色谱法的应用109
6.4 深入了解色谱法110
6.4A 调整保留值110
6.4B 色谱法中的谱带展宽现象112
6.4C 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117
习题120
参考文献127
第7章 气相色谱法129
7.1 引言:空气中含有什么129
7.1A 什么是气相色谱法130
7.1B 如何使用气相色谱130
7.2 气相色谱法的影响因素132
7.2A 对于分析物的要求132
7.2B 气相色谱法中决定保留时间的因素134
7.2C 气相色谱法的柱效137
7.3 气相色谱法、流动相和洗脱方法138
7.3A 气相色谱中常见的流动相138
7.3B 气相色谱法的洗脱方法138
7.4 气相色谱的载体与固定相141
7.4A 气相色谱载体的材料141
7.4B 气相色谱固定相142
7.5 气相色谱检测器和样品处理144
7.5A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类型144
7.5B 进样方式与样品预处理148
习题152
参考文献158
第8章 液相色谱法160
8.1 引言:对抗现代传染病160
8.1A 什么是液相色谱法161
8.1B 液相色谱法的原理161
8.2 影响液相色谱法的因素163
8.2A 对分析物的要求163
8.2B 液相色谱法中的柱效163
8.2C 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作用165
8.3 液相色谱法的类型166
8.3A 吸附色谱法166
8.3B 分配色谱法169
8.3C 离子交换色谱法172
8.3D 空间排阻色谱法175
8.3E 亲和色谱法176
8.4 液相色谱检测器与样品预处理方法180
8.4A 液相色谱检测器的类型180
8.4B 液相色谱仪与样品预处理方法184
习题186
参考文献193
第9章 电泳195
9.1 引言:人类基因组计划195
9.1A 什么是电泳195
9.1B 电泳是如何工作的197
9.2 电泳的一般原理198
9.2A 影响分析物迁移的因素198
9.2B 影响谱带加宽的因素200
9.3 凝胶电泳202
9.3A 什么是凝胶电泳202
9.3B 凝胶电泳是如何工作的202
9.3C 凝胶电泳有哪些特殊的类型204
9.4 毛细管电泳207
9.4A 什么是毛细管电泳207
9.4B 毛细管电泳是如何工作的208
9.4C 毛细管电泳有哪些特殊的类型211
习题214
参考文献220
第10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222
10.1 引言: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222
10.1A 原子核的自旋223
10.1B 核磁共振现象223
10.1C 弛豫过程224
10.1D 化学位移224
10.2 核磁共振波谱实验227
10.2A 核磁共振波谱仪227
10.2B 样品准备228
10.3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应用228
10.3A 定性分析228
10.3B 定量分析229
10.3C 其他核的核磁共振波谱法简介230
习题230
参考文献233
第11章 质谱分析法234
11.1 引言:质谱分析与兴奋剂检测234
11.1A 质谱的发展历史234
11.1B 质谱仪的

前言/序言

  本书编写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分析的基本实验方法,并且适当地选择和使用这些方法,包括正确使用和维护天平、实验室玻璃器皿,熟练使用实验记录,以及评估和比较实验结果的数学工具。本书综述了化学平衡的基本主题、基本原理,以及对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等传统分析方法的正确使用,介绍了常见的仪器分析方法,如光谱学、色谱法和电化学方法等。本书与其他教材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试图更有序的组织和挑选材料,以使它们能够更好地反映这些方法在现今分析实验室中的相对重要性。
  本书在章节安排上分成几组常见的主题,这个安排可以使学生以各种方式轻松地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个主题。例如,学生可以在第6~10章中,学习需要的化学平衡知识,并进行相关计算的训练,以便掌握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等技术,这样可使学生在这个领域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来学习后面的章节。教师希望学生在学习讨论仪器方法之前,首先通过第一组各章学习一些传统的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然后再讨论电化学、光谱或色谱法等仪器分析方法。我们相信在教材中使用这种格式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最大的灵活性。本书既可以作为介绍分析化学的一个学期用教材,也可以作为介绍常见的定量分析和仪器分析方法的两个学期用教材。这种方式使本书成为灵活且更实用的工具,可以作为分析化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符合美国化学学会(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2008年的报告:“化学本科专业教育:ACS学士学位项目指南和评价过程”(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Chemistry:ACS Guidelines and Evaluation Procedures for Bachelor’s Degree Programs)。
  本书编写的一个潜在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科学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在每一章节都使用真实的例子来说明所讨论的原理。这种方式也符合最近的指导方针——鼓励带着问题学习或研究性学习。本书的特殊部分包括用专栏来介绍化学分析的重要发展历史和常见的分析化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本书已经超越了许多常见的标准的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教材,包括环境科学、污染监测和药物科学的工业生产过程、食品检测和临床分析等领域。这样做是希望阅读本书的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不断变化的学科,也使学生具有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创建和使用分析化学方法的能力。
  本书和其他教科书相比,一个关键的区别就是学生学习每个主题的方法不同。例如,许多章节以开放的场景开头,在该场景中,学生需要使用一个特定的分析方法来提出一个问题或一组问题,然后通过他们需要的和要使用的方法做一系列主题来介绍这个方法,从而指导学生。这种风格是将其他定量分析的文章进行总结和创新,采用比传统的话题方法更利于学生学习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另一个优点是帮助学生更容易地了解主题的价值和作用。学生可以通过分散在整个章节和每章末尾的相关问题进行强化训练,其中的大多数问题可以通过初等代数来解决;但在每章的结尾也有“挑战性问题’,其中部分涉及电子表格的使用和一些更深层次研究的材料。每章的结尾还有一个“讨论专题和报告”,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去探索本章中相关材料和方法的机会,而这通常不会在传统的定量分析课程中出现。“挑战性问题”和“讨论专题和报告”旨在提高学生在分析化学领域进行探究和开放式调查的能力。这些部分有很多论文写作,以及关于批判性思维和与化学分析相关专题的讨论。
  致  谢本书不仅仅是我们工作的结晶,还包括许多人的支持、建议和思考。首先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对这个项目的支持和帮助。Jill、Ben、Brian和Bethany在许多方面的帮助,Rosalind给予J. D. Carr的支持。整理本书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所有家庭成员对撰写书稿提供的时间和支持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校对、绘制图表和获取照片方面也提供了很多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特别感谢Jill在编辑和校对本书期间给予的帮助。
  许多学生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评论和帮助。这些学生包括 (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列):Jeanethe Anguizola、John Austin、Omar Barnaby、Sara Basiaga、Raychelle Burks、Jianzhong Chen、Sike Chen、Mandi Conrad、Abby Jackson、Jiang Jang、Krina Joseph、Liz Karle、Ankit Mathur、Annette Moser、Mary Anne Nelson、Corey Ohnmacht、Efthimia Papastavros、Erika Pfaunmiller、Shen Qin、John Schiel、Matt Sobansky、Sony Soman、Stacy Stoll、David Stoos、Zenghan Tong、Michelle Yoo和Hai Xuan。对这些现在和未来的教师和领导者们在分析化学的投入非常感谢,因为我们试图创作一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利用的教材。
  也有许多现在和以前的同事为本书的编写给予了不同方式的贡献。对Carlos Castro-Acuna, Paul Kelter和Jody在早期工作中的投入和努力表示感谢。我们也感谢Richard Stratton在这个项目早期阶段给予的鼓励和支持。感谢Daniel Armstrong、Chad Briscoe、Ronald Cerny、Carrie Chapman、Barry Cheung、William Clarke、Patrick Dussault、Don Johnson、Rebecca Lai、Robert Powers

《分析化学与定量分析(下册)》 本书是《分析化学与定量分析》系列教材的下册,在系统性地阐述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聚焦于在实际分析工作中最常用、最具代表性的定量分析技术。本书力求为读者构建一个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分析化学知识体系,旨在培养读者扎实的分析化学基础理论功底,熟练掌握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并能灵活应用于各类实际样品分析问题。 下册内容涵盖了现代定量分析的核心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化学计量学基础与数据处理 本部分将深入介绍在定量分析中不可或缺的化学计量学原理。内容包括: 数据采集与表示: 详细讲解如何规范地记录实验数据,理解有效数字和修约规则,以及不同形式的数据表示方法(如表格、图示)的选用。 统计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重点阐述常用统计参数(均值、标准差、相对标准差、置信区间)的计算与解释,理解其在评估数据准确度和精密度中的作用。 误差分析与评价: 深入探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特点及消除方法,掌握不同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评价指标,如检出限、测定下限、线性范围等。 回归分析与曲线拟合: 讲解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等基本回归方法,学习如何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曲线拟合,以及相关系数的意义,为实验数据的定量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假设检验: 介绍t检验、F检验等常用的统计假设检验方法,用于比较不同测量值或不同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 第二部分:现代分离与富集技术 本部分将聚焦于能够有效分离和富集分析物的各种现代分离技术,它们是进行复杂样品定量分析的关键步骤。 色谱分析: 气相色谱(GC): 详细介绍GC的原理、仪器组成(进样系统、色谱柱、检测器)、常用固定相和载气,以及各种检测器(FID, TCD, ECD, MS等)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重点讲解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外标法、内标法、面积归一化法),并介绍GC在环境监测、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的应用。 液相色谱(HPLC): 深入阐述HPLC的原理、仪器组成(流动相输送系统、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常用色谱模式(如反相色谱、正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尺寸排阻色谱),以及各种检测器(UV-Vis, 荧光, ELSD, RI, MS等)的特点。重点讲解HPLC的定量分析方法,并展示其在生物医药、化工、环保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其他色谱技术(简述): 简要介绍薄层色谱(TLC)、离子色谱(IC)等,并说明其应用场景。 电泳技术: 毛细管电泳(CE): 介绍CE的基本原理、仪器结构、电解质体系的选择,以及在分离生物大分子、小分子化合物等方面的优势。 萃取技术: 液-液萃取(LLE): 讲解LLE的原理、影响因素(分配系数、溶剂选择、pH值等),以及固液萃取(SLE)和液-液-固萃取(LLS)等衍生技术。 固相萃取(SPE): 详细介绍SPE的原理、吸附剂的选择、样品前处理流程(活化、上样、洗涤、洗脱),以及其在样品净化和浓缩方面的强大功能。 膜分离技术(简述): 简要介绍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说明其在样品预处理或特定组分分离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仪器分析中的定量方法 本部分将系统介绍基于现代仪器分析的多种定量方法,这些方法在灵敏度、选择性和自动化程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光谱分析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详细讲解Lambert-Beer定律,仪器的组成与工作原理,显色反应的选择与优化,以及定量分析方法(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重点阐述其在金属离子、有机化合物等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与原子发射光谱法(AES/ICP-AES): 介绍AAS和AES的原子化原理(火焰法、石墨炉法、等离子体法),仪器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在痕量金属元素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荧光分析法: 讲解荧光产生机理、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以及其高灵敏度的特点。重点介绍其在痕量有机物、生物分子定量分析中的应用。 质谱法(MS): 介绍质谱的基本原理(离子化、质量分析、检测),各种常用电离技术(EI, ESI, APCI)和质量分析器(四极杆, TOF)的工作原理。重点讲解其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特别是与色谱联用(GC-MS, LC-MS)的能力。 电化学分析方法: 电位滴定法: 介绍不同电极(指示电极、参比电极)的作用,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以及其在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中的应用。 库仑分析法与伏安分析法( voltammetry): 简要介绍法拉第定律在库仑分析中的应用,以及循环伏安法、溶出伏安法等在痕量物质定量分析中的原理和应用。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简述): X射线衍射(XRD)与X射线荧光(XRF): 简要介绍其在物相分析和元素组成分析中的应用。 核磁共振谱(NMR)与红外光谱(IR): 简要介绍其在结构鉴定中的辅助定量应用。 第四部分:分析方法的验证与质量控制 本部分将重点关注分析方法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是现代分析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方法的开发与选择: 介绍选择合适分析方法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样品的基质、待测组分的浓度、所需精度和准确度、仪器条件和经济成本等。 方法验证: 详细讲解分析方法验证的各个方面,包括准确度(rec all)、精密度(repeatability, reproducibility)、选择性、线性范围、检出限、测定下限、耐用性(robustness)等关键参数的测定和评价。 质量控制(QC)与质量保证(QA): 介绍内部质量控制(如控制图、标样使用)和外部质量控制(如能力验证、盲样考核)的方法,以及QA体系在实验室管理中的重要性。 标准与规范: 介绍分析化学领域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以及GLP/GMP等规范对分析工作的要求。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大量的实例分析,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注重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 强调化学计量学在定量分析中的核心作用,培养读者严谨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科学的误差评估意识。 覆盖现代分析技术: 重点介绍当前应用广泛的仪器分析方法和分离技术,体现分析化学的时代发展。 语言通俗易懂,结构清晰: 力求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分析原理,章节安排逻辑性强,便于读者系统学习。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全面掌握定量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技术,具备独立进行样品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评价分析结果的能力,为进一步从事科研、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分析化学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名对化学充满好奇的大学新生角度来说,《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简直是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我之前对“分析化学”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高中化学课本里那些关于酸碱滴定、沉淀反应的模糊概念,而这本书则以一种极其生动和系统的方式,向我展示了化学是如何“看”到世界的。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的术语,而是从最基本的分离概念入手,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分离是如此重要。书中的插图质量非常高,那些关于色谱柱内部分布、液滴在液相色谱中移动的动态过程,都清晰地展示在我眼前,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分析世界。在学习光谱分析部分,我尤其惊讶于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光”来识别物质的。书中对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技术的原理阐述,以及它们在分子结构解析中的应用,都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一直对分子的振动和转动感到抽象,但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的原理讲解,以及它们与分子结构的对应关系,让我第一次有了感性的认识。对于核磁共振(NMR)的介绍,更是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分析技术的强大。书中通过形象的比喻,解释了原子核在磁场中的行为,以及如何通过分析这些信号来推断分子的三维结构。虽然NMR的原理相对复杂,但书中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我能够逐步理解其核心概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我的求知欲,让我对化学分析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相信,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能够真正掌握“用化学的语言”来描述和理解世界的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化学实验充满热情的独立研究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兼顾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指导的书籍,《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在讲解各类分析方法时,都力求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讨论色谱分析时,它不仅仅是介绍理论,还对各种柱效参数(如塔板数、塔板高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推导,并分析了影响这些参数的因素,如流速、流动相组成、柱温等。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如何优化色谱条件,以获得最佳的分离效果。对于光谱分析,书中对不同光源、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对光谱质量的影响,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特别是对原子荧光光谱(AFS)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的介绍,让我了解了它们在痕量元素分析中的独特优势。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误差分析”这一部分的阐述。它不仅仅罗列了误差的分类,还详细介绍了如何对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进行量化评估,以及如何利用统计学方法来处理和减小误差的影响。这对于保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书中对于“方法开发”和“方法验证”的讲解,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清晰地列出了开发一种新分析方法所需的关键步骤,以及如何对已开发的方法进行全面验证,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健性。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以一种科学、严谨的态度去进行分析化学的研究,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分析难题。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进行科学论文撰写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析方法,并提升我研究严谨性的参考书,《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无疑是我遇到的最佳选择。我特别赞赏书中对“方法开发”和“方法验证”的详细论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一些统计学公式,而是从实际科研的需求出发,引导我思考如何设计出一种能够准确、可靠、经济高效的分析方法。例如,在讨论方法的“线性范围”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这一范围,以及在该范围内如何利用线性回归来计算未知样品的浓度,并且强调了回归方程的统计学意义。这对于我撰写论文中的“实验方法”部分,提供了非常清晰的指导。另外,书中对“仪器校准”和“稳定性考察”的强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离不开对仪器性能的严格监控。它详细介绍了各种校准方法,如外标法、内标法、标准加入法,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适用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讨论,它不仅仅是概念的介绍,还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来识别和减小这些误差的影响。这对于我撰写论文中的“结果与讨论”部分,以及保证我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极大地提升了我对分析化学的理解水平,并为我未来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解决科研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学生,我深知分析化学作为一门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బీ》这本书,成为了我复习备考的“得力助手”。这本书在内容的呈现上,非常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它将复杂的分析原理,通过清晰的章节划分和流畅的语言,层层递进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喜欢它对各种分析方法的“分类”讲解。例如,在讨论电化学分析时,书中会先介绍电化学分析的基础概念,如电势、电流、电量,然后逐步引出不同类型的电化学分析技术,如电位滴定、伏安法、极谱法等,并详细阐述它们的原理和应用。这种“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系统地掌握分析化学的知识体系。在公式和图示的应用上,这本书做得非常出色。每一个重要的公式推导都清晰明了,并且附有详细的文字解释,帮助我理解公式背后的物理化学意义。同时,书中大量的示意图和流程图,将抽象的分析过程具象化,使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各种分析方法的实现过程。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章节,例如色谱分析的理论和实践,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讲解,并且提供了大量的例题和习题,帮助我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在复习过程中,我常常会结合习题来检验自己的理解程度,而这本书的习题设计,既有基础性的概念题,也有综合性的应用题,能够有效地帮助我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极大地提升了我复习的效率,让我能够更有条理地准备考试,并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前沿充满好奇的科普爱好者,我抱着学习的态度翻开了《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虽然我对其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还不太熟悉,但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复杂的分析化学概念呈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检测限”和“定量限”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它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生动的图示,让我明白了仪器能够检测到多微量的物质,以及能够准确地测定出多少量的物质。这对于理解科学研究的“极限”非常有帮助。书中对各种分离技术(如层析、电泳)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只知道“分离”这个词,但这本书详细解释了不同分离方法的原理,比如色谱中的“分配系数”和“选择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物质的分离效果。那些关于“峰”在色谱柱中移动的动态图示,更是让我对物质是如何被“区分”开来的有了清晰的认识。对于光谱分析,书中用大量类比的方式,解释了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比如,将不同颜色光的吸收类比于不同颜色物体的吸收,让我很容易理解吸收光谱和透射光谱的概念。书中还提到了,通过分析物质对光的“吸收”或“发射”特征,就可以“识别”出物质的“身份”。这对于我理解很多科学新闻中提到的“光谱识别技术”非常有帮助。总的来说,这本书虽然是一本专业教材,但它在内容呈现上,却能够照顾到非专业读者的理解需求,让我能够领略到分析化学的魅力,并对科学研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就像一本“科学启蒙书”,让我看到了化学家是如何用智慧和工具去探索和认识这个世界的。

评分

作为一名实验室的初级研究助理,我常常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分析任务,《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的“案头宝典”。我最欣赏这本书的一点是它对现代分析仪器原理的深入剖析。例如,在讲解原子吸收光谱(AA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时,书中不仅仅停留在描述仪器的工作流程,而是详细解释了原子化过程的各种机制(如火焰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化),以及影响灵敏度和精度的各种因素,如激发态原子寿命、电子能级跃迁概率等。这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一种仪器比另一种更适合特定元素的测定。对于质谱(MS)技术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质谱仪(如四极杆、飞行时间、离子阱),还详细阐述了离子化方法(如电子轰击EI、化学电离CI、电喷雾ESI)的原理及其适用范围。这对于我理解复杂有机分子的结构鉴定和痕量物质的分析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样品前处理的章节,它详细列举了各种样品前处理技术,如萃取(液液萃取、固相萃取)、蒸馏、浓缩等,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样品类型和分析目标下的优缺点。这让我能够更有效地为后续的仪器分析做好准备,避免因样品处理不当而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此外,书中对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C/QA)的强调,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分析结果的可靠性是多么重要。各种质量控制图的应用、标准物质的选择和使用,都为我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指南。这本书以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极大地提升了我进行科学分析的能力,是我在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在读的化学本科生,我对《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的体验可谓是“惊喜连连”。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分析化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基础的滴定和沉淀等方法上,而这本书则将我的视野彻底打开,让我领略到了分析化学的博大精深。从内容编排上看,它遵循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原理到应用的逻辑,使得学习过程既有条理又不失趣味。书中对于各种分离技术的阐述,比如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气相色谱(GC),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仪器和操作步骤,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色谱柱的填料特性、流动相的选择原则、以及不同进样方式对分离效果的影响。作者还很巧妙地将这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例如在讲解HPLC时,书中就举例说明了如何利用HPLC分析药物的纯度,以及如何在食品样品中检测农药残留,这些鲜活的案例让我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具体的参照物。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统计学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给予了足够的重视。我之前对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面总是感到有些模糊,但这本书用清晰的图示和详实的公式推导,让我明白了如何进行数据拟合、如何计算置信区间,以及如何进行假设检验。这对于我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书中对于模型构建和参数优化的讲解,也让我对一些高级的分析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多元校正方法在处理复杂样品基质时的优势。总的来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做到了极高的平衡,它既能满足我打牢基础的需求,又能激发我对更深入学习的兴趣。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适合作为教材的书,更是一本值得我反复研读,并在未来工作中随时翻阅的参考书,它的价值远超于其纸面价格。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建立扎实分析化学基础的教材,《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无疑是我的首选。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内容的组织上,非常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在讲解滴定分析的原理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指示剂的选择原则,还特别强调了滴定终点的判断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差来源。更重要的是,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设计思路和操作规范,这对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避免常见错误,提高实验成功率有着极大的帮助。对于仪器分析的部分,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更是我所看重的。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仪器型号和操作指南,而是深入剖析了各种仪器的工作原理,比如电化学分析中的各种电极(玻璃电极、离子选择性电极、安培电极)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pH测定、离子浓度测定中的应用。对于一些更复杂的仪器,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书中都给予了充分的讲解,包括它们的组成部分、工作流程以及在复杂样品分析中的优势。这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建立起对这些现代分析工具的整体认识,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此外,书中对方法学验证的章节,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详细介绍了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等参数的评估方法,这对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撰写合格的实验报告,都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能够更有信心地引导学生走进分析化学的世界,并培养他们成为具备独立分析能力的科研人才。

评分

当我开始接触《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这本书没有追求哗众取宠的“速成”技巧,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精神,将分析化学的每一个分支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讲解物理化学原理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时,书中对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等基础知识的引用,都非常精准,并且能够将其巧妙地与具体的分析方法相结合,让我看到了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化学计量学”这一概念的阐述。它不仅仅是讲解一些基本的统计学知识,而是将其提升到“化学计量学”的高度,强调了如何利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优化分析过程、解释分析结果、并进行实验设计。这让我认识到,现代分析化学已经不再仅仅是实验操作,而是一门高度交叉融合的学科。对于光谱分析,书中在讲解了不同技术的基本原理后,还深入探讨了它们在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中的优劣势,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如环境监测、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中的具体案例。例如,在分析复杂混合物时,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如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PLS)来提取有效信息。这种对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深入探讨,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在理论深度上的高度。同时,书中对“标准物质”和“参照物质”的定义、作用以及选择原则的讲解,也让我认识到了在分析化学中,如何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是多么重要。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细致地为我讲解分析化学的每一个角落,让我能够对其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即将步入应用化学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扎实打好基础的教材,《分析化学和定量分析 下册(中文改编版)》便是在导师的推荐下纳入我的书单。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封面设计,虽然简洁,却透着一股严谨的气息,让我对即将开启的知识探索充满了期待。翻开书页,那清晰的排版、适中的字号,以及大量精心绘制的图表,都体现了编者在细节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理论讲解上的深度和广度,不仅涵盖了经典的分离分析技术,如色谱法和电泳法,还深入探讨了现代仪器分析的核心原理,例如质谱、核磁共振以及各种光谱技术。对于每一个概念的引入,作者都力求追根溯源,从基本原理出发,逐步推演到实际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也让我能够更透彻地理解那些看似复杂的分析过程。更难得的是,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分析,这些案例的选择非常贴合当前科研和工业生产的需求,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知识如何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例如,在讨论痕量分析时,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样品基质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样品前处理和选择合适的检测器来克服这些干扰,这对于我未来在环境监测或食品安全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此外,该书在公式推导上也极为严谨,每一步都清晰可见,并且提供了相应的文字解释,使得我不再被那些抽象的数学符号所困扰,能够真正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物理化学意义。在学习过程中,我常常会主动去查阅一些参考文献,希望能够拓展知识面,但这本书的覆盖面之广,让我发现它已经将我需要了解的大部分前沿知识都囊括其中,极大地节省了我的时间,也避免了信息碎片化的风险。总而言之,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引领我走进分析化学的殿堂,为我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不错

评分

快递好给力啊,很是速度,东西也很好~加油加油

评分

内容一般般

评分

书很好

评分

比较好的国际本科教材,编排较好

评分

比较好的国际本科教材,编排较好

评分

不错

评分

比较好的国际本科教材,编排较好

评分

东西已收到~推荐大家购买,在京东上真的方便又便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