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習書有法》分“本質原理”、“筆法墨法”、“結體章法”、“學習步驟”、“審美鑒賞”、“字體書體”、“創作觀念”、“書傢修養”等幾個部分,從執筆、運筆、選帖、臨帖……到各種書體的特點、寫法、書作款式等方麵,在對曆代作品進行深入、細緻分析的基礎之上,重構古人的書寫方法(筆法),在筆法與結構、章法之間建立一種必然聯係;同時對古代重要的書法理論與批評術語一一進行闡釋。書中還附有從甲骨文到清末名傢的各種碑帖精品二百餘幅。文字深入淺齣,圖文並茂,一讀便能融會貫通,因此該書將是有誌於學習中國書法的愛好者們攀登藝術高峰的絕好階梯。
作者簡介
崔樹強,江蘇鎮江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西南大學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書法創作與理論、中國美學史、中國藝術批評等。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書法》、《美術觀察》等刊物發錶論文近百篇。獨立主持國傢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重慶市教改項目等。《中國書法》雜誌曾作“中青年學術精英提名”專題介紹,《氣的思想與中國書法》獲重慶市人文社科三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本質原理
一、書寫用品——文房四寶
二、實用與藝術的分野
三、外師造化:書法與自然
四、中得心源:書為心畫
五、書法:立象以盡意
筆法墨法
一、擇筆:筆毫的性能
二、執筆:把筆無定法
三、筆力:力在字中
四、筆勢:狡兔暴駭,將奔未馳
五、提按:心靈的節奏
六、墨法:墨分五色
結體章法
一、均衡與對稱
二、臨危據槁之形
三、布白:匡廓之白與散亂之白
四、章法:內氣與外氣
學習步驟
一、勤奮與得法
二、雙鈎與臨摹
三、行草書中的“組閤拳”
四、讀帖、人帖與齣帖
審美鑒賞
一、書法美的根源和特徵
二、力與生命之美
三、誰能識得模糊趣
四、書存金石氣
五、陽剛美與陰柔美
字體書體
一、字體和書體
二、大篆與小篆
三、漢碑與漢簡
四、魏碑與唐碑
五、草書和行書
創作觀念
一、綫質與情感
二、書者散也
三、意在筆先與無意於佳
四、五乖五閤
五、自成一傢始逼真
書傢修養
一、書法與人格
二、書如其人
三、書捲氣
四、字外功夫
後記
精彩書摘
為什麼書法傢如此重視“力”,視“力”的錶現為書法之不二法門呢?因為力不僅是運動的體現,更是生命的象徵。因為力,墨塗的痕跡便與健壯、活潑、行進、飛動等生機勃勃的生命形象緊密聯係在一起瞭。書法的綫條具有瞭力,就具有生命的節律,似乎有情感,有意念,有呼吸,成為活生生的人的精神的跡化。欣賞這樣的作品,也能給人帶來同樣的激勵和鼓舞作用。杜甫描繪他的外甥李潮的小篆及八分書時說:“況潮小篆逼秦相,快劍長戟森相嚮。八分一字直百金,蛟龍盤孥肉屈強。”他誇奬李潮書法的點畫綫條的力感,就像利劍長戟一樣猛刺過去,又像盤麯的蛟龍攫拿時那樣強壯有力的感覺。
劉熙載曾說:“正書居靜以治動,草書居動以治靜。”(《藝概·書概》)可見,楷書錶麵上處於靜止,但為瞭避免呆闆和僵化,就要求取動的態勢;草書雖然處於流動的態勢之中,但為瞭避免流於浮滑,就要求取一種靜謐的意境和在流動中的從容。這樣,無論楷書(包括篆隸)和草書(包括行書),或動中有靜,或靜中有動,都是有動有靜,動靜結閤瞭。實際上,仔細探究起來,無論篆、隸、楷、行、草,它們最後的基礎其實都是“動”,毛筆無時無刻不在生命的流走之中。靜是暫時的,動是永恒的;靜是錶象,動是本質。這種動,是積微成著的,是瞬息變化、不可捉摸的。這種“動”,就是大自然的一種不可思議的活力;這個活力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也是一切美和藝術的源泉。書法當然也要錶現這種大活力,這種活力,這種動,是生命精神的錶示;描寫這種動,就是描寫生命精神。自然萬象無時無刻不在活動中,即無時無刻不在生命的精神中。錶現瞭自然的動象,就錶現瞭自然最大的真實,也就錶現瞭生命,錶現瞭精神,這是書法藝術最深的核心。
許慎的《說文解字》雲:“力,筋也。象人筋之形。”段玉裁注日:“筋者其體,力者其用也。”在古代生産力不高的情況下,麵對大自然的巨大力量,人們常常感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心理上就産生一種對力的崇拜和嚮往。從“力”的字,多與生命或贊美有關,如“勇”、“勁”、“勃”、“滕”、“功”、“努”等。“男”字從力,說明男人之所以為男人,全靠其有力。男性是力量的象徵,這是一種原始人類的共同感覺。相反,力量少或弱叫“劣”,用力量阻撓彆人離開叫“劫”。民國時期林同濟曾有一篇妙文叫《力》,熱情地謳歌瞭“力”,文中說:
力者非他,乃一切生命的錶徵,一切生物的本體。力即是生,生即是力。天地間沒有“無力”之生,無力便是死。……中國“動”字從力,是大有意義的。一切的“生”都要“動”,一切的“動”都由於“力”……動是力的作用,就好像力是生的本體一樣。生、力、動三字,可說是三位一體的宇宙神秘連環。
……
前言/序言
一個人研究一種學問,原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那種學問對人們直接有用,像水稻栽培或企業管理,前者可以增加水稻的産量,後者可以增加公司的利潤;另一種是那種學問雖然沒有直接的實用性,但是它有趣,能激起人的好奇心,使人開心快樂,精神上感到愉悅、充實和滿足,人們研究它,就好像是一個孩子鑽進瞭天然岩洞,發現無限豐富的形狀、色彩,感到開心極瞭,樂而忘返。
但是,鑽進岩洞也有迷路的時候。所以,不僅要有好奇心,還要能在迷徑中尋到齣路。事情本身有趣固然很好,但還要能明白“趣”背後的“理”。硃自清先生寫過一本書,叫《經典常談》,麵世後數十年,一版再版,澤被瞭好幾代人。他的好友葉聖陶評價道:假如把準備接觸這些文化遺産的人比作參觀岩洞的遊客,他就是給他們當個嚮導,先在洞外講說一番,讓他們心中有個數,不至於進瞭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嚮導,自己在裏邊摸熟瞭,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變,因而能夠按真際講說,決不說這兒是雙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並非獵奇的遊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好嚮導。
這樣一種態度,是我非常嚮往的治學境界,也是本書寫作的基本指針。所以,本書在寫作中,要采集很多現成的結論,更要通過自已的體驗和感受,力圖去僞存真,化繁為簡。
書法的事情,是容易被人弄得很玄乎的。原因就在於,它的很多內容需要體驗。沒有體驗,說起來往往是隔靴搔癢,或聽起來如墮五裏霧中。但是,一味地拒絕“玄”的意味,又往往會把書法變成興味全無的技術操練,那種最精深的微妙體驗,很容易就被忽略掉瞭。徐復觀先生曾經說過:“至今有許多人隻要聽到一個‘玄’字,便深惡痛絕。
墨韻韆年:中國書法藝術的傳承與創新 本書聚焦於中國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旨在為讀者提供一部全麵、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藝術指南。它並非一部關於“習書方法”的實用手冊,而是對書法美學、曆史演變及其當代價值的深度剖析與欣賞。 --- 第一部分:筆墨的哲學——書法精神溯源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追溯漢字書寫從實用符號嚮獨立藝術形式轉化的漫長曆程。我們不討論具體的運筆技巧,而是探究支撐起中國書法的哲學基石。 一、刻辭與鍾鼎:文字的遠古迴響 本部分將詳述甲骨文的蔔辭之氣與金文的莊重典雅。重點分析青銅器銘文在鑄刻過程中所體現齣的“力度與節奏”。這不僅僅是記錄,更是權力與信仰的視覺呈現。我們將探討秦朝“書同文”政策對篆書規範化的影響,分析小篆的勻稱之美中蘊含的秩序感。 二、隸變之思:從古拙到開闊 隸書的齣現被視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關鍵“斷裂”與“新生”。我們不再糾纏於如何寫好波磔,而是深入剖析隸變對漢字結構産生的深刻影響——橫嚮的拉伸、蠶頭燕尾的造型,象徵著先秦的古樸嚮漢代開闊氣象的過渡。此處的書寫風格,代錶瞭一種從凝重轉嚮舒展的時代精神。 三、草書的狂放與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士人階層開始將個人情誌大量注入書寫之中。本章節將重點解析“魏晉風度”如何通過草書得以淋灕盡緻地體現。張芝的“連綿不絕”、鍾繇的“平正之中寓險絕”,展示瞭書寫者內心世界與筆墨綫條的共振。我們關注的是書寫者的“氣韻”——那種超越技法的、直抒胸臆的錶達力量。 --- 第二部分:法帖的沉思——風格流變與審美範式 書法史的演進,就是一係列審美範式的確立與顛覆。本部分將集中考察曆代大傢如何確立各自的“法度”,以及這些法度如何構建瞭後世學習的參照係。 一、楷書的定型與“法度”的建立 楷書被譽為最能體現“中正平和”的字體。我們將深入研究楷書成熟期的幾個裏程碑: 1. 歐陽詢的險勁與結構: 分析其方筆的特點,探究其結構中蘊含的“外緊內鬆”的平衡藝術。 2. 顔真卿的雄渾與氣象: 顔體的博大開闊,被視為盛唐氣象的縮影。我們探討的不是筆畫的粗細,而是其用墨的層次感和“顔筋”所代錶的儒雅厚重。 3. 柳公權的骨力: 分析柳體如何通過瘦硬的綫條,達到“顔筋柳骨”的極緻對比,體現齣一種清峻的士人風骨。 二、行書的交融: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閤 行書是介於楷書的規矩與草書的奔放之間的一種字體。本書將分析王羲之《蘭亭集序》的不可復製性,並非在於其中錯彆字的巧閤,而是其通篇一氣嗬成所展現齣的“動態平衡”。行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在流動中保持清晰可辨的結構,是古典審美中“中和”思想的極緻體現。 三、碑學與帖學之辯:南北朝的文化張力 本書將詳細對比南北朝時期“碑學”(以北魏墓誌為代錶)與“帖學”(以二王、顔柳為代錶)之間的審美差異。碑學的粗獷、拙樸與帖學的精妙、溫潤,反映瞭當時南北文化的交融與衝突。這種“對比研究”有助於讀者理解,何為成熟的藝術風格,以及何為尚未完全定型的“原生態”美感。 --- 第三部分:書寫者的心境——媒介、材料與文化環境 書法作為一種高度依賴於物質載體的藝術,其錶現力無不受到媒介和環境的影響。本部分側重於技術層麵的藝術分析。 一、筆墨紙硯的物質性 我們不再將筆墨紙硯視為簡單的工具,而是視為書傢意誌的延伸。 1. 筆的“彈性”: 分析羊毫、狼毫、兼毫在行筆中對墨色的吸附與釋放能力,如何影響綫條的粗細和枯潤變化。 2. 墨的“層次”: 探討濃墨、飛白、焦墨在不同書體中的運用——濃墨的厚重、飛白的空靈,是書傢對“氣”的控製力體現。 3. 紙的“洇化”: 宣紙的特性決定瞭書寫過程的不可逆性。分析在熟宣與生宣上書寫,如何迫使書傢在構思時更加謹慎,從而塑造齣不同的藝術效果。 二、刻帖與摹印的傳播之殤 本書將批判性地審視曆史上“摹寫”與“刻帖”對原作精神的流失。宋代以後的刻帖,雖然普及瞭經典,但也使得後人往往隻注重“形似”,而忽略瞭原作中蘊含的時代精神與書寫時的情感波動。這為當代書法學習者提供瞭反思“臨摹”的價值與局限性的視角。 三、當代書法的身份探尋 在印刷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書法的實用性已退居次要地位。本書的收尾部分,將探討當代書法傢如何在繼承傳統法度的基礎上,探索新的錶現形式。他們是否能夠從傳統中提煉齣屬於這個時代的“語言”?這不再是技法的探討,而是對文化身份與藝術生命力的追問。 --- 結語: 《墨韻韆年》旨在提供一個廣闊的平颱,讓讀者得以從宏觀的曆史、哲學的深度,以及媒介的物質性層麵來欣賞和理解中國書法。它引導的不是如何“練好字”,而是如何去“讀懂”那些流淌在紙上、刻在石上的韆年文明的脈搏。讀者將收獲的,是對中國藝術精神最深刻的體認。